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精神病学论文

心肝与情志调节的作用及与抑郁发病的关系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12-23 共3425字
论文摘要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生活节奏的加快、商业竞争的激烈、工作压力的增大,人们承受越来越多的精神压力,抑郁、焦虑等情感障碍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数据显示,全世界现有抑郁症、焦虑症等情感障碍性疾病的病人近5亿。中医对情感障碍性疾病的认识和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现今社会中,人的社会地位、经济实力差距显著,易使人心志凄怆,情怀郁悒,心失所主,肝气郁结,出现很多情志疾病,情志病的发生与外界情志刺激有关。中医认为,五脏主五志。心主神志、主血脉,是情志之君脏;肝调畅气机、助心行思,情志过极先犯肝,肝为情志发病之弱脏;脾主运化、主生血,能养心神,固摄心神,为养神、固神之脏,但易为肝乘而致升降失常,痰浊内生;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助心行血,辅助心主神明的功能,为情志之辅脏;肾藏精、藏志,是脑神产生的基础,七情发生的根本;可见五脏均参与了人的情志调节,五脏间功能的相互协调是人体情志正常的保证。虽然五脏主五志,但抑郁、焦虑等情感障碍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与心、肝二脏关系更大。我们前期在北京对906例抑郁患者中医证型的研究发现,心肝失调型所占比例最高,目前在海南省开展的海南南部抑郁症病人中医证型的研究中也发现:心肝失调型所占所有抑郁症病人中医证型的比例为28%;同时我们发现:情志病患者往往原本就存在着“脏气偏弱”、机体对外在精神刺激的排解能力及脏腑的调节能力差的情况,在此前提下,遇上高强度、长时间的精神刺激、情绪变化,容易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机失和发生情志病。中医认为,心为五脏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主宰人的七情、五志,心神统帅五脏神,调控人体的情绪反应、精神意识活动,如心神受扰、心失所主,易变生情志异常,出现抑郁、焦虑等情感障碍性疾病;肝主疏泄、性喜调达,调节人体的气机与情志,肝失疏泄,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情志不舒,则现抑郁。因此,心、肝两脏在情志病的发生、抑郁症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认为:肝气郁滞是抑郁症发病的始动环节,心失所主是抑郁症发病的重要因素,要正确理解与认识抑郁症的发病,需要了解不同的脏腑在抑郁症的发病中的不同作用,分清主次。现从心肝与情志调节的关系,来论述心肝与抑郁症发病。

  1、心调节情志的作用及与抑郁发病的关系

  中医认为心藏神,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心所藏之神,既包括广义之神,又包括狭义之神。心对人体精神、情志活动的调节是以心主血脉为基础的,血是机体精神、情志活动的主要物质支持,只有血气充盛、血脉调和,人体才能精神充沛,神志清晰,感觉灵敏,思维敏捷。反之,血液亏耗,血行异常时,则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情志方面的病证,如精神疲惫、健忘、失眠、多梦、烦躁、神志恍惚等。《医林绳墨》云:“夫人身之血气也,精神之所依附者,并行而不悖,循环而无端,以成生生不息之运用。”《灵枢·本神》云:“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这说明心脏主管着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认知与反应;正常状态下,客观事物作用于人,先为心神所感知、察觉,进入到意识领域,心神对之作出评估、判断,再根据个体的主观好恶而产生相应的情志反应,同时机体内部会自我调整,并对外界事物作出适应。因此,张景岳云:

  “凡情志之属,惟心所统,是为吾身之全神也”。外界的各种刺激作用于人是否引发情志病,心神起着主导作用;如果心神的认识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外界事物,那么人体受外界事物的影响就小,情志反应就可以保持在正常范围之内,只有外界的情志刺激引起了机体过度的反应,这种反应超出机体正常范围,出现气机失和、脏腑功能紊乱,心神受扰、心失所主时,才出现抑郁、焦虑等情感障碍性疾病;因此,抑郁、焦虑等情感障碍性疾病的发生与心调节神志关系密切。

  2、肝调节情志的作用及与抑郁发病的关系

  人的精神、情志活动除了与心神密切相关外,还与肝关系密切;《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素问·六节藏象论》云:

  “肝者,魂之居也。”《素问·宣明五气篇》曰:“肝藏魂。肝为刚脏、属木,喜条达、恶抑郁,肝藏血、主疏泄,调节气机、主情志。”肝的主要功能体现在调畅气机、调节血量、调畅情志等方面。肝疏泄功能正常,气机升降出入自如、气血调和、经络通利、精神意识活动正常。如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气机郁滞不舒,表现为精神抑郁、喜叹息、情绪低落;如肝郁化火,可见烦躁易怒、耳鸣、口苦、口干;肝气太盛乘侮脾土,导致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不足,营血渐耗,心失所养,神失所藏,出现健忘、失眠、多梦、烦躁等症状;肝郁日久波及五脏,气机失和、升降失常可以变生诸症,出现脾虚、肾虚、气郁化火、阴虚火旺等诸多证型。《证治准绳·杂病证治类方第五》曰:“今肝有病,魂不得归,是以卧则魂飞扬,若离体也。若肝气不足,疏泄不及,易致肝气郁结,心情抑郁不乐,悲忧善虑等”,指出了肝病出现心情抑郁、悲忧善虑的症状。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对情志、气机、脾胃、气血功能都起着疏导与调畅的作用,若情志所伤,肝失疏泄,则气机逆乱而变生临床诸证,出现各种情志异常。肝藏血,人动则血运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肝调节血量的作用有助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下调整精血的分配,确保重要脏器的精血供应,在内以维持机体的运转,在外维持机体对外的反应;《诸病源候论》云:“肝气不足善悲恐,如人将捕之。”肝胆相连、肝胆气虚会出现恐惧、害怕等情志病变;因此,抑郁、焦虑等情感障碍性疾病的发生与肝脏关系甚为密切。

  3、心肝的关系及与抑郁发病的关系

  心与肝共主血脉、主神志。心乃君主之官,为神之本,《类经》云:“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意、志,因此,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肝为刚脏,性属木,主藏血,主疏泄,调节人体的七情、五志。肝脏既贮藏有形之血,又疏泄无形之气,肝贮存一定量的血,以制约升腾的阳气,肝体阴而用阳,以血为本,以气为用。心肝五行相生,肝属木,心属火,木火同气,一方面,肝属木、心属火,肝木与心火乃母子相生的关系,肝所主的情志是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神往往易受情志因素的影响,且心主神,肝藏魂,心肝血气充盛,则心神得养,肝魂得藏。若肝血不足或肝失调达,不仅肝魂不能安藏,且母病及子,可导致心神失养。另一方面,肝主疏泄而调畅气机,心主血脉而濡养诸脏,心与肝共同协调以调节血量,运行气血;而气血又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神本于血而动于气。

  心肝二脏生理相关,病理相联,若情志所伤,疏泄不及,肝气郁结,易累及于心,而致心神被扰、心失所主而致抑郁、焦虑等情感障碍性疾病的发生。

  4、小结

  根据“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发病规律,情志病的发生往往是患者原本就存在着“脏气偏弱”的内在因素,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机体对外在精神刺激的排解能力及脏腑的调节能力,在此前提下,加上高强度或长时间的精神刺激、情绪变化,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机失和而诱发情志病,因此,情志病的发生与否与个体禀赋、体质因素息息相关。所以认识情志病的发生机理,不仅要关注情志,还要关注脏腑功能变化,五脏藏五神,主五志,是中医学对精神系统生理、病理的高度概括,各脏腑之间的生理、病理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心主神志、肝主疏泄,心肝二脏在情志病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抑郁症的发病既与情志过激有关,又与脏腑功能失和关系密切。中医认为:五脏藏五神、主五志,不同的脏腑在情志病中作用是不同的,单以一脏、二脏立论抑郁症的发病过于片面;只有深入了解脏腑间的相互关系,认识脏腑在情志病发病中的作用,突出重点,才能更好的认识抑郁、焦虑等情感障碍性疾病的发病机制,才能更好的治疗抑郁、焦虑等情感障碍性疾病。

  参考文献:
  [1]苏莉,韦波.我国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概况[J].内科,2010(4):416-419.
  [2]赵建民,赵占宏,陈红梅.古代中医对抑郁症的认识[J].国医论坛,2006,21(2):49-50.
  [3]王文萍,李晓斌,王天芳,等.应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提取抑郁症的中医证候主、次症状[J].环球中医药,2009,3(2):110-112.
  [4]单德红,季颖,章洪流.从五脏化生精气血的能力探讨抑郁症的发病机制[J].辽宁中医杂志,2003,30(11):885.
  [5]郭小青,田正良,米金辉.抑郁症中医病因病机分析[J].浙江中医杂志,2002,37(9):374.
  [6]孙志高,黄泉智,冯杰,等.抑郁患者中医证型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28(12):2127-2128.
  [7]李舒健.浅析心主神明的科学内涵[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6,22(1):7.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