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精神病学论文

中医辨证论治抑郁性神经症

时间:2014-06-28 来源:未知 作者:7号编辑 本文字数:1601字
       论文摘要

  抑郁性神经症属于中医学“郁证”范畴。病因是情志内伤,病理变化和心、肝、脾关系密切。多因思虑、悲哀、郁怒、忧愁太过,导致肝失疏泄,脾失运化,心神失常,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成。理气开郁、调畅气机、怡情易性是治疗郁证的基本原则。
  
  病因病机
  
  抑郁性神经症的发生与精神因素密切相关,病因是情志内伤、肝气郁结逐渐引起五脏气机不和所致。但主要是肝、脾、心三脏受累以及气血失调而成,病理变化和心、肝、脾关系密切。多因思虑、悲哀、郁怒、忧愁太过,导致肝失疏泄,脾失运化,心神失常,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成。《灵枢》说:“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人忧愁思虑即伤心”,“人或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即伤肝也”。《诸病源候论·气病诸候·结气候》说:“结气病者,忧思所生也。心有所存,神有所止,气留而不行,故结于内。”《古今医统大全·郁证门》说:“郁为七情不舒,遂成郁结,既郁之久,变病多端。”郁证以气郁为先导,病初多气滞,久病多及血,调理失宜由实证转虚致心脾俱虚,阴阳失调而出现诸多变症。总之,中医认为郁证的发生因郁怒、思虑、悲哀、忧愁七情之所伤,导致肝失疏泄、脾失运化、心神失常、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成。初病因气滞而挟湿痰、食积、热郁者,则多属实证;久病由气及血,由实转虚,如久郁伤神,心脾俱亏,阴虚火旺等均属虚证。
  
  辨证施治
  
  1.辨主症:情绪不宁,忧郁不畅为主要表现。伴有胸胁满闷、胀痛,嗳气,多属肝气郁结;伴有烦躁易怒,或口苦,头痛,多属肝经郁热;伴有胸闷痰多,心烦口苦,恶心欲吐,多属痰热扰心;伴有心神不宁,悲忧善哭,喜怒无常,多属心神失养。
  
  2.辨舌脉:舌红苔薄腻,脉弦,为肝气郁结;舌红而黄,脉弦而数,为肝经郁热;舌红苔腻而黄,脉滑数,为痰热扰心;舌质淡,脉弦,为心神失养。
  
  3.治疗:针对病机分型施治。针对抑郁性神经症的虚实,分别采取疏肝解郁、清肝泻火、清热化痰、养心安神佐以心理精神疏导、认知疗法。临床上按以下4种类型分别施治。
  
  (1)肝气郁结。
  
  治则:疏肝解郁,理气安神。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方证分析:本证因七情过极,导致情志失调,肝失条达,气失疏泄而致肝气郁结。方中柴胡、香附、陈皮、枳壳疏肝解郁;郁金、青皮、苏梗、合欢皮调气解郁;川芎理气活血;芍药、炙甘草柔肝缓急。诸药共奏疏肝解郁、理气安神之效。
  
  (2)肝经郁热。
  
  治则:疏肝解郁,清肝泻火。
  
  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
  
  方证分析:本证因恼怒伤肝,肝失疏泄条达,郁久化火,上扰心神而致情绪不畅,烦躁易怒。方中牡丹皮、栀子清肝经郁热;柴胡疏肝;当归、白芍、茯苓、白术健脾养血和肝;佐以酸枣仁、远志养心安神。诸药共奏疏肝清热、解郁安神之效。
  
  (3)痰热扰心。
  
  治则:清热化痰,安神。
  
  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
  
  方证分析:本证多因脾运不健或嗜食肥甘,聚湿生痰,痰蕴化热,痰热扰动心神而致。方中黄连清心降火;胆南星清热化痰;法半夏、陈皮、茯苓、枳实理气化痰;佐以石菖蒲、远志安神定志;合欢皮、郁金解郁舒心。诸药共奏清热化痰、安神之效。
  
  (4)心神失养。
  
  治则:养心安神,疏肝解郁。
  
  方药:甘麦大枣汤加减。
  
  方证分析:本证多因体质素弱,复加精神刺激,肝郁抑脾,生化乏源,日久气血不足,心脾失养所致。方中炙甘草甘润缓急;小麦味甘微寒,补益心气;大枣益脾养血;佐以郁金、合欢花解郁安神。诸药共奏养心安神、疏肝解郁之效。
  
  结语
  
  抑郁性神经症又称神经症性抑郁,是由社会心理因素引起的一种以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为特征的神经症,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抑郁性神经症属于中医学“郁证”范畴,郁证的发生主要为肝失疏泄,肝经郁热,脾失健运,痰热扰心,心失所养所致,应依据临床症状,辨明其受病脏腑侧重之差异。郁证以气郁为主要病变,但在治疗时应辨清六郁。一般说来,气郁、血郁、火郁主要关系于肝;食郁、湿郁,痰郁主要关系于脾;而虚证则与心的关系最为密切。临证治疗时不可偏执一方,当辨证论治,方可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论文来源参考:
      相关内容推荐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