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基础设施建设中PPP融资模式的运用研究
【第一章】基础设施项目PPP融资研究绪论
【第二章】PPP融资模式的理论概述
【第三章】PPP融资模式在基建中应用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第四章】基建项目PPP融资模式的风险分析
【第五章】完善我国基础设施建设PPP融资模式的对策建议
【结论/参考文献】我国基建项目中PPP融资分析结论及参考文献
第 4 章 PPP 融资模式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应用的风险分析
4.1PPP 模式下的风险管理状况
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时存在较多的风险,如果不对其进行分析,将会影响到基础设施建设质量。在 PPP 融资模式下,相关人员需要重视国家法律保障状况,同时也要关注政府部门提供的扶持政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关系到国家民生,所需资金量较大,投资周期较长,如果不能做好风险管理,将会影响到我国基础设施发展,也会增加融资风险。尤其是在 PPP 模式下,国家要做好法律体系完善工作,提供融资安全法律保障,优化融资环境。但是当前我国 PPP 融资模式下的基础设施建设法律还不健全,没有意识到该种模式融资的特殊性,使得基础设施建设风险管理问题较多,最终降低基础设施工程项目质量下降,进而不利于我国社会经济进步以及社会秩序的稳定。除此之外,我国政府部门制定的规定较多,再加上国家相关政策法律统一性不高,使得风险管理操作不规范,导致该融资模式下的基础设施项目风险上升。
4.1.1 风险管理现实条件不足
公共基础设施项目风险管理涉及内容比较多,管理人员需要通过对相关合同文书以及信用协议等来分化项目风险,从而提高基础设施建设质量,达到项目风险管理目标。PPP 模式下的融资风险性较大,因此需要做好其风险分析,比如对政府、金融机构、投资者状况等信息进行确认,提高风险管理客观条件水平。在现实中,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基础设施项目风险管理现实条件不足,应对风险的能力不高。
在进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时需要融资担保,这样可以保障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在进行融资担保时应该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即:必须要有环境良好的担保人竞争市场,必须要有符合担保资格的担保人。我国一些金融机构因为其雄厚的金融保障,在市场中往往能够成为基础设施项目的担保人。比如商业银行开展的保函业务,该业务的规模虽然不是很大,但是在担保市场中具有良好的效果。目前来看,我国承包保险公司和承包商同行担保业务还没有实施,两者在我国未来担保行业中还有较大发展潜力。政府在对担保公司进行审核时,应该要保证全面性,不仅要对其资金规模、承接业务、审批程序进行严格控制,还要做好监督工作,以增强担保公司的担保能力,降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风险。然而在调查中发现,我国担保市场的竞争性不强,其风险管理信息化建设不足,不能够满足我国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实际发展需求,进而会影响到风险管理水平.
我国基础设施项目金融风险管理现实条件不足还体现在其金融风险管理工具上,比如在管理中我国只开设了人民币对外币的远期、择期业务,外汇兑换中的期货、期权等业务,但是掉期业务开展力度不足,从而降低基础设施项目分化风险的能力,不利于我国基础设施项目金融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4.1.2 风险管理意识较差
要想保证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的融资质量,就要做好相应的风险管理,使融资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同时还要分化融资风险,为项目建设提供安全的资金环境保障。除此之外,在进行风险管理时还要提高投资者、运营商和承包商的风险意识,采取必要的风险管理手段,实现公共基础设施的良好发展。当前 PPP 模式下的基础设施项目风险管理意识比较差,其原因主要有三:
第一,风险识别能力不高。我国基础设施风险管理工作起步较晚,与西方国家相比其管理手段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许多风险管理研究存在漏洞,再加上风险评估报告数据不准确,使得项目管理风险大大上升。部分项目由于风险识别能力不足、管理制度不健全及对管理人员行为规范不到位,导致风险触发,进而影响到整个项目的安全。风险管理总结工作十分必要,然而我国许多基础设施项目经验总结较少,管理过程中无法找到科学的参考资料,使得风险管理成本增加,风险分析不够科学。通过研究我国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实施的部分 PPP 项目失败的案例,得出项目失败的主要原因为对法律变更风险、延误审批风险、政治决策冗长风险、政府信用风险、不可抗力风险、市场收益不足风险、市场需求变化风险、收费变更风险、腐败风险等识别能力不足。如江苏某污水处理厂、上海大厂水厂和延安东路隧道项目均因法律规定变更导致重新谈判,最后被政府回购;Anglian外资从北京第十水厂撤出由于城市水价低于成本,但调价审批手续过于冗长,此外还存在调价遭到政治反对造成资本撤出;廉江中法供水厂项目因为政府知识缺陷和错误决策风险导致项目失败;长春汇津污水处理厂因项目正常运营后,政府未按照事先约定合同执行,拖欠污水处理费、压低单位水价,最终因政府信用风险导致项目失败;杭州湾大桥、泉州刺桐大桥、京通快速项目因政府未按照承诺在项目周边建造同类项目,导致项目存在竞争性,造成收益不足;山东中华发电因遭到电价调整的收费变更风险导致收益收到严重威胁;沈阳第九水厂则因为当地官员腐败,被誉为“沈阳水务黑幕”的腐败事件最终导致项目失败。
第二,风险评价公正性不足。管理人员在对基础设施项目进行风险评价时,要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这样可以保证分析的公正性和客观性。比如可以利用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等手段,建立科学的数据模型,并在该模型下输入管理数据,加强对项目风险的监测,发现问题时可以及时做出反应,以保障项目建设质量,降低管理风险。然而现实中我国基础设施项目风险评价的公正性不足,评定标准存在偏差,从而降低评价的准确度,不利于 PPP 模式下风险管理质量的提升。
第三,应对风险措施不到位。管理人员要制定科学的风险应对措施,以减少投资、融资损失。由于我国相关单位的风险意识不足,使得风险管理措施不到位,无法分化和转移风险,使得风险防范工作不到位,不利于我国基础设施项目风险的控制。
4.1.3 风险管理人才队伍建设落后
人才队伍建设是公共基础设施项目风险管理的重要保障,高素质的风险管理人才能够帮助企业全面分析项目风险,制定有效的风险控制和转移方案,保证项目实施的安全性。比如在对投资人的选择、合同条款的制定、资金的筹集、资产的评估检测、生产经营的管理中,风险管理人员需要做好科学分析,以提高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质量,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由于我国 PPP 模式下的风险管理工作起步较晚,许多专业人才数量较少,人才队伍建设比较落后,管理经验较少,实践能力较低,再加上对 PPP 融资模式的规则不熟悉,会给自身带来较大的管理风险,难以正常开展项目。
4.2PPP 融资模式下基础设施项目风险因素分析
PPP 融资模式下的基础设施项目风险因素较多,关系比较复杂,管理人员在管理时要掌握相关数据,树立较强的风险意识,能够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降低项目管理风险,满足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需求。
4.2.1 政治风险
政治风险因素在公共基础设施项目风险管理中的影响较大,如政权的变更、战争的爆发、法律的不健全、国际政治经济形式的变化、国家发展政策的变化,都会加大 PPP 融资模式下的基础设施项目的风险。基础设施项目与其他项目不同,它的融资规模大,投资回报周期长,受到政治风险因素影响的可能性就大。
如果国家政策或者国家法律法规发生变化,很有可能对投资人或者融资企业带来较大的风险,增加他们的经济损失。因此国家在制定政策与法规时,需要结合实际状况进行,最大限度保障政策的连续性,降低基础设施项目的风险。
4.2.2 经济风险
市场发展过程中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这样会导致经济风险的上升,进而不利于我国基础设施项目管理风险效率的提高。许多投资人由于对未来市场经济预期不科学,制定的发展方案与现实差距较大,从而会面临利率、价格、通货膨胀等一系列风险,降低企业经济效益,严重时还会导致企业的破产。所以在今后PPP 模式下的风险管理中,应该要注重对经济数据的分析,掌握市场动态,增强自身应对风险的能力。
4.2.3 建造风险
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在建设过程中也会存在一定的风险,比如设计方案风险、施工管理预算风险、施工质量风险等。如果工程评估不合格,将会给企业和相关单位带来巨大损失。管理人员只有加强对建造风险的控制,完善风险管理体系,才可以满足基础设施项目风险管理要求,提高风险管理质量。
4.2.4 运营风险
公共基础设施项目运营风险主要是由于相关单位财务状况的不稳定性,如果在运营过程中能够获得足够多的资金支持,那么运营的风险将会降低,相反则会提升。众所周知,公共基础设施在建设完成后,需要由相关部门进行管理和维护,其产生的费用主要由国家财政的支持,当年国家财政资金支持度较大,运营单位的风险则会下降。除此之外,运营风险大小还会受到单位自身管理水平的影响,如果管理体系完善,则应对风险的能力上升。
4.2.5 自然灾害风险
自然灾害有其不可控性,人们无法对其进行准确的预测,一旦发生较大的自然灾害,将会对基础设施项目产生较大破坏,可能出现资金回笼、运营停止等现象。
4.3 PPP 融资模式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风险分担机制
4.3.1 风险分担机制的内涵解读
(1)风险分担的主体和客体风险分担的内涵有主体和客体之分,二者是相对概念。风险分担的客体当属基础建设项目风险因素的集合,也是机制存在的根本原因所在。不同于客体,风险分担的主体是在基础建设当中,对风险因素拥有充分的认知,它是风险因素的主要承担对象,也是直接或间接受到影响的对象。PPP 融资模式下,基础建设项目的风险评估包含了铁道部和地方政府等政府部门,还有民营企业、运营商和承包方,同时相对风险因素分担主体也通过风险的评估来确定。
(2)风险分担的决策动因风险分担中的决策同样也是风险分担中的主要组成。这种决策分为好多种,比如风险因素对承担对象的影响大小、基础建设中风险投资占总投资金额的比例、对基础建设项目收入情况对风险决策造成的影响。诸多因素构也成了基础建设中风险决策的动因。充分考虑各种决策产生的动因,是建立风险分担机制中,有效解决问题实现风险分担的关键。
(3)行为导向制度因果相关,在基础建设当中,风险分担机制决策必然与决策动因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决策的结果并不一定能够朝着有效分担风险、提高收益的方向发展,也有可能指向其他方向。做好各项相关工作,是保证决策正确的必要。详细讲,就是对基础建设的参与方规定具体的工作目标、努力方向、认知观念做出具体的规定,即通过制定各项制度,让人们自觉养成风险分担的习惯,强化风险分担意识,树立正确的风险价值观。各项制度的确立,能够起到规范和监督人们行为的作用,促进风险分担的参与方积极合作,达到风险分担的既定效果。
(4)行为归化制度分析 PPP 融资模式,基础建设项目的特点可以概括为:投入资金大、参与方多以及建设运行期长。因此,必须要建立行为归划制度,据此对各参与方进行合理的风险分担划分,并且要对违反制度规定的参与方进行严厉的惩处。当然,各参与方的团结协作,互利共赢的观念也应保有足够的重视。行为归划制度的制定具有一定的价值所在,一方面它能够制止各参与方的恶意行为;另一方面,它能够保护大部分个体的利益,避免产生更坏的影响。
(5)行为幅度制度行为幅度制度就是对风险因素下风险分担主体的行为进行控制。行为幅度制度的制定是通过改变收益与成本之间的关联性及期望收益本身的价值来实现的。
这种制度可以约束风险分担过程中其他制度的实行。行为幅度制度可将主体行为按照既定规划在一个范围内进行调整,从而防止风险分担主体的一方对其他参与方以及项目整体利益造成影响。
4.3.2 风险分担机制的作用分析
风险分担机制一旦形成,可能有两种性质的效应:
一是正向增强效应。在铁路项目 PPP 模式中风险分担主体的行为对项目起到促进作用时,此时分担机制会对其促进作用进行二次促进。该机制下,风险分担主体的行为会增加项目整体的收益,并且使得机制效果朝着既定的目标方向发展。这也正是人们所希望的体制存在,被认为是良好的分担机制。
二是负向致弱效应。与正向增强效应相对,负向致弱就是朝着意图相反的方向发展,从而削弱体制效果。具体到风险分担上面,即风险分担的主体对整体项目有利的措施或行为进行干扰,从而使得机制表现不良影响。究其原因,可能是负面因素的考虑不周全,也可能是具体制度在落实时可行性较差。当出现这种情况时,我们应在第一时间做出调整,想方设法去除负面致弱,力争发挥增强效应。
4.3.3 风险分担机制的系统设计
(1)风险分担机制的系统设计的原则PPP模式下基础建设项目风险分担的最优化结果是让承担方能够独立自主的应对风险带来的各种冲击,并使各方风险管理成本最低、出险概率最低、出险后损失最小。完善基础建设项目的风险分担系统能够保证各投资参与方的利益,从而提升项目自身的吸引力。为了实现风险项目的合理化分担,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风险与控制力协调原则。由于风险因素的主要影响方具备对风险预控的最大能力,所以此风险需要由该方主要承担。当某风险的破坏力超过了各方的承受能力并不具备调控能力时,参考其他原则。
二是风险与收益匹配原则。风险发生时受到损失最大的一方是分析的主要损失单元,与此相反,当风险得以规避时,该方是风险的最大收益单元,借此可以确定某个风险因素的主要承担方,当无法确定承担方时,参考其他原则。
三是风险与参与程度一致原则。在基础建设项目 PPP 融资模式下,项目参与方有政府、民营企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承建商和运营商等五个主体机构。他们各自属性功能的不同,对项目具体事件的调控能力也存在很大区别,所以参与程度较高的一方不仅享有收益优先的权利,同时也要履行承担主要风险的义务。
(2)行为导向制度设计风险预备金设计。风险预备金是在 PPP 模式中,在基础建设项目确定前各项目参与方按照各自的预期收益的,经过商议,按照比例出纳的一定保证性资金。
风险保证金用于对建设施工过中的合理出险情况进行补偿。出资方法可以按照以下公式确定:【1】
其中, iS为各个参与方交纳的保证金, il为协商比例, iW为个参与方的预期收益,S 为风险预备金总额。
风险控制成本补偿制度设计。在风险分担时可能会出现一种特殊状况,即项目分析分担成本比项目收益还要高,从而导致该方的净收益出现负值。为了消除风险承担过程中出现的不合理现象,有必要建立风险控制成本补偿制度。当风险分担主体的净收益为负值时,我们可以按照以下公式确定风险补偿金额。【2】
其中, iP为各个参与方交纳的风险补偿金, iq为权重系数, iW*为风险承担方的净收益。风险控制成本补偿金的来源,根据实际情况,可从风险预备金或项目的实际收益中提取。
风险控制奖励制度的设计目的旨在提高风险责任的主体分担机制,增强各方承担和控制风险的积极意愿,最终促进风险控制的合理化范围,提高项目整体水平的实际收益。这种激励制度有利于整体效益的提高,以下进行原理分析。项目风险控制奖励总金额用符号 Q 代表,Qi代表各项风险主体的奖励金额,那么,Qi应控制项目投资的风险控制成本和收益,其中收益与风险控制正相关,与整体风险总成本负相关。表达式如下:【3】
上式中,项目总收益用符号 W 表示,项目风险控制总成本用符号 C 表示,权重系数的表示符号是ig,其大小位于 0、1 间,系数的取值与风险主体对整体收益的贡献评价正相关。
(3)行为规划制度设计退出壁垒制度设计。退出壁垒制度避免风险承担某方处于非集体利益在能控制和承担风险损失的前提下退出集体活动,使其无法顺利的将资源转移出去。一般而言,退出壁垒氛围经济壁垒和非经济壁垒,经济壁垒有高昂的散伙费、大幅度的设备折旧费及其建设项目收益,非经济壁垒主要是从权利的角度设置退出障碍,比如取消项目收益权、项目表决权等。
惩罚制度设计。积极惩罚由于项目分担方的单方原因给集体利益带来风险的行为。惩罚制度与退出壁垒制度相对应,也分为经济方面的惩罚和非经济方面的惩罚。非经济方面的惩罚主要是权利上的,这部分与退出壁垒制度中的内容一致,包括限制其获得风险控制奖励的权利、限制其风险控制成本补偿的权利、限制其分享风险收益的权利、限制其在项目中的表决权等。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是对 PPP 融资模式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风险进行深入分析。包含内容有 PPP 融资模式下风险管理现状及 PPP 融资模式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项目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了 PPP 融资模式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风险分担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