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经济师论文

实物期权下移动金融风险控制探究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6-03-17 共7640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移动金融业务风险管理研究
  【第一章】实物期权下移动金融风险控制探究绪论
  【2.1 - 2.3】移动金融风险要素、风险源及特点
  【2.4】基于实物期权的移动金融风险管理模型
  【第三章】基于实物期权的移动金融合作激励机制
  【第四章】移动金融风险控制策略与应用
  【第五章】移动金融市场的风险的仿真与实验
  【结论/参考文献】移动金融的风险问题分析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目的、范围和意义

  1.1.1 研究工作的目的

  本研究选择移动金融风险管理与实物期权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目的在于帮助解决我国移动金融的风险问题,促进其顺利发展。从 2014 年 6 月余额宝点燃了互联网金融这个概念后,各种各样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层出不穷,P2P[1]、众筹[2]、理财产品层出不穷。2014 年上半年,全国 P2P 网贷成交额 964.46 亿元,而去年全年成交额为 892.53 亿元。截止 2014 年底,中国手机网民已达 5.57 亿,他们是网购团购和移动支付、移动银行等平台使用的主要人群,并将大量生活碎片时间充分花费在网络上。

  近年来的金融风险事故多有发生。2014 年 1 月,韩国发生金融行业最大规模信用卡个人信息泄密事件,涉及约 2000 万用户,共 1 亿多条客户信息被泄露,最多的用户有 19 项个人信息被泄露,多名高管因此事引咎辞职。3 月 23 日凌晨,携程旅行网被爆出有重大安全隐患,用户可遍历下载安全支付日志,该事件泄露了包括持卡人的姓名、身份证号和银行卡号在内的大量用户银行卡隐私信息,以及卡 CVV 码和 6 位信用卡 Bin.因此,在注意到移动金融巨大发展潜力的同时,还应注意到目前我国移动金融的发展水平还处在萌芽阶段,各方面环境和监管都不到位,非常有必要展开对移动金融的风险管理和策略优化研究。

  1.1.2 研究工作的范围

  本研究的范围主要包括移动金融的风险分析和管理,以及实物期权在移动金融中的应用。随着笔记本、智能手机、PDA 等移动通信设备成本的降低和移动技术的广泛使用,尤其是电子商务与移动通信网络的结合日益紧密,移动带宽不断提高、移动终端硬件和软件功能不断完善,使得移动手机用户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传统的电子商务和电子金融业务开始从 PC 为基础的 Internet 平台转向智能 终 端 为 基 础 的 移 动 平 台 , 通 常 称 之 为 移 动 电 子 商 务 (MEC , MobileE-Commerce),或移动商务(MC,Mobile Commerce),其中包括移动金融技术(MF,Mobile Finance),使得金融服务随手可得。

  移动金融的所涉及到的风险问题非常广,包括安全支付问题、非市场接入问题、通信保密问题等。如何合理的运用风险管理技术和实物期权,弥补移动金融市场风险管理空缺?如何在降低移动金融投资方风险的同时,更好的为各类金融消费者服务?以及如何有效控制和规范管理网络融资平台和移动金融工具的融资风险?如何提高移动金融服务提供商(Service Provider, SP)的合作效率?等相关问题都是在本研究可以应用和推广的范围和领域。

  1.1.3 研究工作的意义

  本研究工作的主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如下:

  1. 通过构建一种专门针对移动金融的风险管理研究框架,能够有效地充实移动金融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进一步对移动金融从业者和研究人员提供不同风险解决策略和手段。为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投资失误和风险,必须为每一次投资活动的风险特征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并建立一套科学的、合理的投资理论和方法。

  2. 为移动金融服务的开发和经营,尤其是新服务的拓展提供风险评估手段。随着质优价廉的通信设备广泛普及,各种移动新技术和新功能层出不穷,给移动用户享受新的移动金融服务和金融服务运营商的新业务开发都提供了极为便利的环境。但是,要注意到应用和拓展新技术的同时,都包含了风险因素,如何在新服务推广中进行成本核算以及投资收益分析,仍然缺乏研究。

  3. 提高移动金融服务商面对不断变化的移动金融经营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改善我国金融业经营和管理水平,特别是风险管理水平。本研究的成果可以提供适合我国移动金融业的风险管理方法和模型,可以帮助风险管理人员和风险研究者对移动金融进行充分地风险评估和改进,并制定有效的风险管理政策,解决移动金融企业面临的风险损失问题。

  4. 本研究对移动金融业的跨国业务合作也提供了一种积极有益的尝试和探索,有助于我国移动金融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在国际业务合作实践中,我们的移动金融企业还需要考虑跨国合作的不确定性,国内外不同移动运营商和金融服务提供商在收益分配及风险分担过程中的合作博弈行为,提高合作的有效性。

  1.2 问题的提出

  在当前移动互联网的狂热推动下,国内外普遍对移动金融业的发展都寄予了很高的厚望,但是多年实践表明,这种过高的预期与实际移动金融业的利润相比相差很大。因此,我们要正视移动金融的科学发展问题,以及其中包含的种种挑战,特别是其风险控制问题,是移动金融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风险一旦引发危机,必然会给移动金融服务提供商带来重大损失,甚至会导致资金链的断裂传播,造成下游用户不可预期的损失。移动金融风险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将会对SP 与用户之间的信任关系和交易关系造成不当影响,降低整个金融业务未来的运营绩效。

  实物期权(real options)理论经常用于企业内部战略性投资决策,是建立在金融市场规则上的期权理论,能够有效规划以及管理战略投资决策。众所周知,公司的运作通常都在一种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中。公司战略决策调整不得不依赖于实物期权的应用,此时,任何一家公司都可通过设计不同的投资策略组合,来核算自己的实物期权,并保证其正常运作,从而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价值。另外,实物期权方法是一种定量了的动态管理价值,通过量化地金融期权核算将难以量化的不确定性风险转化为企业优势。

  很多年来,学者们就困惑于由于金融风险量化评估的困难,然后有一些学者大胆尝试用金融期权模型来指导企业的战略投资,取得了较好效果。实物期权金融中的应用中,还有一种传播行为,也就是价值链[1]现象。早期的实物期权研究中,国内外一些专家发现了在家电零售业中的价值链形成现象,并成功设计了基于实物期权的新型风险分担协议,在家电零售渠道中出现的冲突被证明也是能够进行风险分担的。研究结果表明,实物期权协议能够考虑到包括家电零售供应链在内的不同企业成员的风险特征,并能让制造商和下游零售商在整个价值链上达到全局最优和帕累托改进。学者 Federica 进一步将研究了所有供应链外部所有的风险要素,包括需求风险、价格成本风险等等,并将它们整合到一个统一的博弈模型中,并验证了实物期权协议对供应链绩效的帕累托改进效果。近年来,实物期权理论在移动互联网风险管理方面也有初步的应用。如 Harmantzis 运用实物期权理论分析了某个移动运营商在建设无线通讯网络中遇到的风险决策问题。

  1.3 研究背景

  首先,这是人类社会新革命浪潮的重要需求。近年来,电子金融和移动金融(Mobile Finance)的出现带来了一场金融业革命,其特征是金融业信息化。从人类社会信息化角度而言,大概包括五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是语言的出现与使用;第二阶段是文字的出现与使用;第三阶段是印刷术/造纸术的出现与使用;第四阶段是现代通信技术的出现与使用,包括电话、电报、传真、广播等;第五阶段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明与使用。第五阶段中,电子商务、电子金融的出现是重要标志,也是现代金融业革命的重要特征,并影响不止于金融业,甚至对整个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类行为方式都将产生重大影响。

  其次,相关领域的理论交叉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重视。移动金融具有传统金融业所不具备的特点,比如技术新陈代谢频率快、创新扩散营销、价格依赖性强等,并且移动金融运营商在整个业务链中处于绝对垄断的地位,加上移动互联网的开放式环境,因此其风险特征也有所不同。传统企业风险管理理论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主要包括战略风险管理、企业风险管理、风险投资收益分析、风险分析、风险流扩散、在险价值(VaR)理论等。但如果用于移动金融风险管理,必然有一些不适应的地方。

  再次,国家高层开始注意到了金融领域的风险,近年来密集制订了一些风险管理规定。2014 年 4 月 18 日,中国银监会、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商业银行发行优先股补充一级资本的指导意见》;2014 年 5 月,中国人民银行联合五部门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随后银监会发布《规范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治理的通知》;在历经半年多的筹备之后,沪港通试点于 2014 年 11 月 17 日正式开闸,都对金融风险做出了提示和预警。特别是 2014 年 6 月 24 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国务院专门做了关于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工作情况的报告。

  最后,国内外关于移动金融及其风险研究方面的文献极少,虽然有风险管理从业人员和风险研究者对移动金融可能遇到的风险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包括一些学者试图使用数学建模方法分析金融风险特点或灵敏度。而且,一些关于移动金融风险分析或安全问题的研究中,多数是研究网络技术安全方面问题的,对于风险管理层面和应用实践缺乏研究。综合相关文献,可以得出移动服务的风险管理是移动金融业发展的重要问题,需要针对移动金融风险特点进行专门分析和研究。

  1.4 研究综述

  从国内外相关的文献来看,尚未发现专门针对移动风险的研究,与移动金融风险的相关文大致可以看出,早期的移动金融研究很少注意到风险管理问题,随后一些学者开始注意到移动商务技术在金融领域的风险,之后开始提出了一些系统化的风险管理手段和方法。

  1.早期的移动金融研究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移动通信网络或移动智能终端,早期的移动金融研究者注意到了移动通信技术在电子商务和金融业的应用价值和发展前景。在20 世纪 90 年代,美、日等几个工业发达国家已经在电子商务率先进行了一场革命,以前所未有速度推广使用先进的移动通信技术,从而产生了以移动网络为通信媒介的移动电子商务,以及移动金融商务。2002 年,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两位教授 Constantinos Coursaris 和 KhaledHassanein 提出一种观点,认为移动金融可看作是电子商务的子集,根据无线环境中移动的便利性,将其用于支持移动电子交易,此时称呼为移动金融。一方面,Coursaris 认为移动金融是电子商务的拓展,认为二者的商业法则是一致的,另一方面,Coursaris 认为移动金融还是电子商务的增值环节,它可以满足一些传统电子商务所无法达到的需求。因此,移动金融是电子商务基础上的拓展、深化和延伸。2015 年 2 月 5 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CNNIC 发布第 35 次调查报告,数据显示,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在 2014 年底已经达到 5.57 亿,比 2013 年底增加了5672 万人,其中使用手机上网人数由 2013 年的 81.0%增长至 2014 年的 85.8%.数据还显示,我国网上支付用户 2014 年底达到 3.04 亿,网上支付的比例提升至46.9%,而 2013 年底我国网民支付比例只有 42.1%.移动用户和移动支付网民的爆发式增长为移动金融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快速增长的市场。同时,由于移动金融新颖的业务模式和潜在的商业机遇,使得移动金融技术迅速跃升为当前金融领域研究的前沿课题。

  在技术方面上看,传统电子商务使用的 PC 机平台和 Internet 网络,联接是定点的,并且联接归公众所有,使用标准的 TCP/IP 协议,带宽较高;而移动金融使用的是移动智能终端和移动无线网络,网络联接归移动运营商所有,联接协议复杂,包括 Bluetooth、GPRS、CDMA 等多种协议,能量和带宽相对有限。另外,传统电子商务终端是 PC 机,具备较强的运算能力和较大的存储容量;而移动金融终端主要是移动智能终端,运算能力和存储空间相对有限,只能完成基本的移动支付或移动钱包功能。

  在服务特性上看,传统的电子商务能够支持复杂的身份验证和交易支付服务,基于 PC 的平台能够运行多种多样的产品类型,还能整合第三方支付机构;而移动金融终端仅能运行简单的身份验证和交易支付,只能运行轻量级的产品或服务,不得不依赖于移动运营商提供代收费。传统的电子商务模式极为广泛,几乎涵盖所有的商务或金融业务;然而移动金融的商务模式却远远没有那么多,常见的包括语音服务、信息服务、广告模式、实体销售、移动工作组服务等。因此,移动金融不同于传统的电子金融,本身特有的开放性、私人性、即时性、互动性技术使其无所不在。与传统商业模式相比,能够实现位置相关和身份识别,其风险运作特征和风险控制策略也有所不同。

  2.移动金融风险的研究在移动金融带来新的、巨大的市场机遇的诱惑下,一些学者尝试冷静地思考移动金融风险的特点和其风险控制。虽然当前针对移动金融风险的研究资料不多,但一些学者己经作了初步研究,提出了一些风险分析方法和风险控制的建议。文献[1]研究了移动金融服务的技术风险及其管理,将移动金融作为电子商务的组成部分,参考电子商务的风险控制方法,并借鉴到移动金融中。

  由于移动金融是从传统金融演化而来,在商务模式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相关的风险管理技术也可以适度推广应用。但也有差异,这些差异可能带来新的风险,比如传统的电子商务或电子金融用户通过 PC 平台和 Internet 网络使用相关的服务,一般受教育程度较高,并能使用和操作复杂的商务或金融软件,如逆向物流、建模、在线拍卖等,而移动金融的用户受教育程度千差万别,凡使用智能手机的各种用户都可以使用终端金融服务,使用环境千差万别,风险也有所不同。同时,作为一种移动互联网系统,移动金融自身的无线网络系统也有安全问题和风险,相关研究对移动金融风险管理也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传统的电子商务或电子金融的 Internet 网络通信费相对来说比较低廉,硬件基础设施和通信协议的完善也带来了较高的服务质量,非常适合低成本远程操作和交易;移动金融使用的无线网络相对来说通信费用偏高,由于无线网络自身能量的局限性,难以达到很高的服务质量,虽然移动办公能够提供无处不在的办公环境,但交易成本也比传统的商务模式高。

  综上所述,由于移动金融独有的开放性、位置性、隐私性等特点,其风险管理和控制也有自身的特点,不能够完全搬用传统电子商务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方法。为保证我国移动金融产业能够健康发展,不至于损害用户和经营的利益,应当研究有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方法和策略集,这对风险管理理论和移动金融实践都有着重要意义。

  风险管理和控制包括潜在的风险概率和可能带来的损失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后制定风险控制计划,并根据相应的风险特点设计控制策略并采取控制措施,从而可能地减少这些风险事件造成的损失。如今,风险管理和控制已经成为很多管理规范的企业或组织的自主行为,国内外着名的企业或组织都很注重风险控制能力。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为了避免风险事件可能给用户或企业带来损失,应当预先编制计划,通过综合运用各种不同种类的风险预防技术防止风险事件的发生,以期将风险事故消除在萌芽状态。一旦风险事件发生时,处于风险中的企业也能够按照既定风险应对方案或应急预案进行操作,尽可能在较短时间内降低风险事件造成的损失,从而减少风险事件造成的危害。

  在金融和经济风险管理中,近年来出现了一种实物期权的方法,取得了较好效果,可以实现很多领域不同利益方的纳什均衡优化,并且求解新能源项目、RFID 供应链等难以解决的风险问题。实物期权理论已经在国内外很多不同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近三年主要研究成果分布状况。实物期权近年来应用领域非常广,包括为供应链和物流风险、高科技投资风险、风险投资等。类似于移动金融业,这些领域的投资管理都具有高不确定性等特点。值得注意的是,实物期权在移动金融中的应用研究还很缺乏,而且实物期权与金融期权仍然是有差别的。

  从金融环境来讲,目前,国内 16 家上市银行占据了 A 股 2000 多家上市公司利润的一半以上,近 60%的利润份额,这种垄断与掠夺性企业行为给整个金融行业带来了高风险性。如何管理这类高风险的金融业务,以及实现帕累托优化[1]的方法和手段,仍然缺乏研究。

  3.研究综述小结从国内外研究状况来看,虽然目前对移动金融风险有了少量的前期研究工作,但研究文献非常缺乏,特别是关于移动金融的风险量化评估、控制策略选择、风险分摊方法等。在总结前人对移动金融相关风险研究的基础上,本课题将系统工程理论、金融工程理论、实物期权理论、投资组合理论、移动互联网技术等应用于移动金融领域,综合交叉运用多个学术跨领域的研究成果,从系统工程的角度,有针对性地研究其风险特点和管理手段,为移动金融风险评估与分摊引入了新的工具和方法。同时,结合移动金融运营商和服务提供商的运作特征和资料,实现风险管理理论与移动金融实践相结合,从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移动金融风险管理的理论和应用范围。

  1.5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总结前人对移动金融风险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移动金融的各类风险要素,将风险管理、实物期权、投资组合、系统工程等多个学科应用于移动金融风险研究,试图为移动金融风险量化评估与风险分担提供一种新的工具和方法,实现多个学科领域的交叉研究。在本文中采取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方法,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实证研究和仿真研究方法,这些方法近年来已经被国内外学者广泛运用于风险管理领域,并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本研究方法是在现有多个学科理论或跨学科工具上的交叉运用和延伸,通过量化评估风险,基于一定的价值判断如期望绩效最优化等,根所系统工程方法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及控制方案,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将其作为应用和实践的研究依据。本文研究方法试图回答几下几个问题:

  1.移动金融运营商如何设计实物期权,一方面保护自己的利益,另一方面也保证移动金融合作方的顺利发展?

  2.如何对实物期权进行合理的定价,使移动金融合作方愿意进行风险分担,与移动金融服务提供商进行长期合作?

  3.现有的安全风险控制手段存在哪些问题,应如何改进以适应移动金融风险管理?

  本研究也将使用大量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以对结果进行量化和图形化。定量研究方法能够用具体的数字或公式直观地描述风险,并可以借助图表来刻画风险管理方法或策略的有效性,本文试图用定量的方法说明了实物期权协议的设计,设计的算例说明了优化组合确保了合作收益的最大化。定性研究可以在难以定量研究的领域帮助判断技术路线和研究问题的取向,本研究用定性的方法说明了移动金融的风险管理策略和风险控制框架,分析了移动金融中的风险要素和特有特征等问题。

  1.6 论文结构安排

  本论文拟包含 5 个主要章节,论文的主要结构如下:

  第 1 章 绪论,介绍研究工作的目的、范围和意义,问题的提出,选题的背景,文献综述,研究方法,论文结构安排等。

  第 2 章 定义了移动金融的概念,分析了其风险要素和风险特征,建立了移动金融的风险管理框架模型。

  第 3 章 移动金融的合作激励与风险控制机制,介绍了移动金融中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其控制策略。

  第 4 章 移动金融实物期权的风险控制策略,介绍了策略的设计和组成。第 5 章 仿真与实验,用数字实验进行了验证。

  第 6 章 结论,介绍了本文的结论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