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经济转型升级视角下长三角产业链金融发展探究
【第一章】长三角产业链金融建设分析绪论
【第二章】产业链金融相关理论回顾及文献综述
【第三章】长三角产业链金融发展现状
【第四章】发展产业链金融SWOT分析
【5.1 - 5.3】构建产业链金融与经济转型升级评价指标体系
【5.4 5.5】长三角地区经济转型与产业链金融水平评价
【第六章】产业链金融对经济转型升级促进作用实证研究
【第七章】各地区产业链金融发展方向探析及对策建议
【结论/参考文献】产业链金融发展问题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2 相关理论回顾及文献综述
2.1 产业链金融的定义及研究综述
2.1.1 产业链金融定义综述
产业链的思想源于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但主要局限于企业内部分工。马歇尔将分工扩展到企业间,强调其分工协作的重要性,可称为产业链理论的真正起源。而明确提出产业链概念的是我国学者傅国华。目前国外多涉及价值链、供应链等领域,而对产业链的研究甚少,国内的研究相对较多。现实中产业链原理应用越来越广,学者对产业链的关注也越来越密切。
而产业链金融这个概念在我国近几年才兴起,且通过对 EBSCO、ElsevierScienceWiley-Blackwell 等数据库的查找,国外几乎没有产业链金融的相关研究,只有少许供应链金融的相关研究。
在国内学者的相关文献中,更多的是对产业链金融相关概念及其作用的研究。
在博鳌亚洲论坛 2013 年年会上发布的《小微企业融资发展报告:中国现状及亚洲实践》称,产业链金融就是金融机构以产业链的核心企业为依托,针对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设计个性化、标准化的金融服务产品,为整个产业链上的所有企业提供综合解决方案的一种服务模式(吕东,2013)。也有学者认为,产业链金融是金融机构(银行)通过扩展对核心企业的服务,即通过将处于产业核心地位的企业和上下游中小供销商连成一个整体,从原材料采购到制成中间品及最终产品,最后连同最终消费者一起,全方位地为链条上的多个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从而实现整个产业链不断增值的金融业务模式。产业链金融顺应了产业竞争升级为协作竞争态势,既延伸银行的纵深服务,也解决中小企业特别是贸易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朱磊,2012)。而民生银行则将产业链金融定义为创造业务附加值的活动,是对由分布零散的众多上下游小微企业及核心企业构成的产业链进行金融产品设计和服务的活动(李蕾,2013)。
2.1.2 产业链金融评价体系综述
由于产业链金融发展尚处于初期阶段,当前对于产业链金融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较为稀少。国内少许供应链金融的相关研究中是通过企业的微观数据建立企业的供应链金融评价体系。如朱文贵,徐最(2007)通过客户评价指标与内部运作指标两方面建立供应链金融绩效评价体系;孙晓燕(2006)从供应链及其管理理论入手,针对供应链绩效的衡量问题开展研究,主要探讨了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的量化以及供应链绩效评价综合指标体系的建立;熊熊,马佳,赵文杰等(2009)通过企业的财务数据、整体营运状况等建立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2.1.3 小结
从上述的研究中可见,对于产业链金融的研究多在于概念与作用等方面,关于其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通过宏观数据建立一个城市或地区整体的产业链金融评价体系更是没有。此外,上述各领域所指的产业链金融与供应链金融也并无本质上的区别。
而本文所研究的产业链金融与以往不同,是将目前长三角各个金融机构已经开展的供应链金融模式进行方式创新,在原有"银企"合作的模式上,构建"政银企"合作的新模式,我们认为产业链金融是:由政府、商业银行、龙头企业或若干核心企业等为主所构成,通过解决产业链中的中小微企业的融资烦、难、贵问题,助推产业转型升级,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开放系统。政府在其中主要的作用是:制定产业政策,构建制度环境,规范市场秩序,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2.2 经济转型升级相关研究综述
2.2.1 经济转型升级主要理论支持
(1)经济演化理论
由于新古典经济学把研究的重点放在资源配置和市场机制的研究,技术进步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以外生变量的形式出现在主流经济学中。而对于任何一个试图研究长期经济发展机制的经济学家来说技术进步都是无法回避的。马克思早就指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规律是促使社会形态发生转变的动力,而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技术进步。熊彼特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思想,并成为"创新理论"的开创者,提出技术创新活动一般先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再通过技术创新在产业间扩散、流动,进而对产业演进产生影响([美]威廉阿瑟,刘易斯,1989)。进入 20 世纪 70 年代之后,对创新和技术进步的研究出现了两条路径。
一条路径是在新古典经济学的框架内引入技术进步,也就是所谓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而另一条路径上的经济学家则主张彻底推翻新古典经济体系,运用生物学中有关生物基因突变、选择和遗传等概念来研究经济发展,这就是演化经济学。
经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演化过程,不仅要研究资源配置问题,更重要的是研究资源创造问题。因此,演化经济学认为应该以有限理性为前提,借助生物学方法分析技术创新、选择和扩散所引起的经济演化。毛伟(2011)借助于演化经济学,从企业、产业、空间和制度四个层面来讨论技术进步和经济转型升级。
(2)产业结构升级理论
技术创新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力来源,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其中最主要的是技术周期与"雁行模式"的研究。
技术周期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格·门施(Grid·Mensch)、冯·丹因(Von·Dan)等。"雁行模式"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提出者是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他在"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论"中指出日本的产业发展经历了层级关系形状呈倒"V"型的进口、进口替代、出口和重新进口四个阶段,这种形状与顺次展飞的大雁所形成的图形非常相似,由此而取名"雁行模式"(胡俊文,2003)。自其被提出以来,雁行模式得到深度拓展,许多学者将其用之于解释亚洲国家尤其是日本的国际分工与经济结构变化的过程,同时被用来形容东亚国家或地区彼此间相互依存,相互波及,经济顺次起飞的历史过程。雁行模式反映了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升级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东亚国家或地区间的产业转移。
(3)产业转移理论
产业转移是一种经济现象,是由经济发展水平、市场、规模经济、产业集聚和比较优势等众多因素导致而成。当今世界产业经济的发展处在一个全球化、现代化以及结构调整与转移并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改造并存的时期。
产业经济全球化与现代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和必然趋势,更是我国产业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新形势。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转移是世界各国为在国际分工与国际竞争中获取更大利益而采取的战略决策,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表现明显。传统产业对于美国、日本等发达的国家以及以我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而言仍然是支柱产业。工业发达的国家在产业结构调整、采用高新技术升级传统产业等方面主要采取三类措施:一是把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污染严重的传统产业逐步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并采取相应措施使这些发展中国家所生产的产品满足发达国家的需要。二是对于像钢铁、重化工、汽车制造业等资本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大力进行以节约能源、提高生产自动化水平为中心的技术革命与技术升级。
三是积极建立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密集区,以及知识和技术密集城市(李悦,2008)。
我国传统产业对经济发展贡献巨大,而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还亟待提升,要想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或赶超它们,我国就必须立足基本国情,不失时机地把握住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发展期,积极制定与出台产业发展的战略政策,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陈江勇,2012)。
(4)价值链理论
关于产业转型升级,国内外的研究最先从核心竞争力和动态能力的角度进行,后嵌入全球价值链中并与产业集群和技术能力等融合展开探讨。"价值链"这一概念,是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波特于 1985 年提出的。波特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Kogu(t1985)、Gereff(i1994)、Henderson(1998)、Kaplinsky(2003)等对价值链不断进行完善,提出价值增加链、全球商品链,最后形成了全球价值链模式。
2.2.2 经济转型升级研究综述
经济转型是前苏联理论家哈林在研究新经济政策时最先使用的概念(吴光炳,2008)。一般指由传统的、高度集中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和民主法制社会的转型。也有学者将其广义的理解为制度变迁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两个层面的结合,如吴光炳(2008)根据我国转型实际,认为经济转型至少包括三层含义:经济发展形态的改变、资源配置方式的更替和社会制度的变化。李卓(2014)在其文献中指出,经济转型升级实际上包含了经济的转型升级、产业的转型升级和企业自身的转型升级三个层次。
朱元秀(2013)认为,当前,长三角地区面临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缓解资源环境约束、着力推进改革攻坚等多方面的繁重任务,经济转型升级刻不容缓。
龚发金(2008),黄永春、杨以文(2012),练维维(2012),朱元秀(2013)等分析了制约当前长三角经济转型升级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点:(1)传统发展观念的制约;(2)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困难;(3)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不高;(4)自主创新能力弱。
当前对于经济转型升级评价指标体系方面的研究也较为丰富,如李朋(2012)在其文献中构建了产业结构水平综合评价体系;吴晓波(2013)在其著作中通过资源类指标、过程类指标、产出类指标对浙江创新型经济进行分析;朱元秀(2013)通过综合指标法建立长三角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国内外文献研究,笔者发现对于经济转型升级理论研究较为丰富,但是缺乏具体有效的措施与路径,本文欲在下文研究中改进其不足,探索一条切实有效的新路径。
2.3 小结
通过查阅并总结国内外众多文献,国外几乎没有产业链金融的相关研究,只有少许供应链的相关研究,而从国内的研究发现,其所指的产业链金融与供应链金融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其次,当前对于产业链金融的研究多在于概念与作用等方面,关于其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通过宏观数据建立一个城市或地区整体的产业链金融评价体系的不多。此外,当前对于经济转型升级、产业链金融的研究都是将其各自作为独立的个体进行研究,而从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角度对产业链金融进行研究也较为稀少。
本论文《长三角产业链金融研究――基于经济转型升级视角》是在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研究长三角产业链金融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问题,构建长三角产业链金融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长三角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对其产业链金融的发展路径进行具体探析,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通过合理的政策设计规制政府和企业的行为,提高产业链金融的效率,提升长三角产业在全球生产网络、全球价值链和供应链中的地位,引导产业链延伸和高端化发展,增强长三角经济活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而提升长三角区域经济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理论意义、政策意义、创新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