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许多英美戏剧文学作家擅长使用哥特式艺术手法,营造与构建哥特场景、塑造与刻画哥特人物、呈现与表达哥特主题,采用哥特叙事视角,将“哥特式艺术手法”淋漓尽致地嵌入与渗透到戏剧文学作品的方方面面。继而,让文学作品更加具有代表性与经典性,最终在英美戏剧文学上占据重要地位。本文对哥特式艺术手法进行概述,并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哥特式艺术手法在英美戏剧文学中的应用渗透,最后阐述了哥特式艺术手法对英美戏剧文学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 哥特式; 艺术手法; 英美戏剧文学; 渗透;
英美戏剧文学作为备受瞩目的一种外国文学类型,该类文学作品思想性与艺术性极高。其深邃的文学思想主题、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曲折跌宕的故事情节、形象鲜明的个性人物为整个戏剧文学作品增色不少,这同时也是英美戏剧文学风靡世界的重要原因。哥特式手法是英美戏剧文学中运用十分广泛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其独特的表现艺术让文学作品可读性更高、意境更深、情节更跌宕、更受读者青睐。哥特式艺术手法与戏剧文学情感表达主旨思想是一致的,其感染性极强,故研究哥特式艺术手法在英美文学中的应用十分必要。
一、哥特式艺术手法概述
(一)哥特式理论起源
哥特式艺术手法根源于“哥特式理论”。“哥特(Gothic)”一词最早来源于中世纪北欧的一个部落的名字,该部落人一般比较凶恶、彪悍、野蛮、疯狂、暴力。随着生存压力的加大,哥特部落不断往外扩充领地,该部落所到之处到处充满血腥和屠杀,无数城镇建筑应声而倒,当地居民苦不堪言,所经名胜古迹尽遭破坏、摧毁。哥特人很快便远近闻名,在当时,古罗马人蔑视“哥特部落”为“野蛮之族”。很显然,“哥特”在当时是充满暴力、恐怖、恐惧、野蛮、粗鲁等贬义色彩的词汇。
随着文艺复兴的到来,一些思想家将中世纪一些“尖拱型建筑风格”称为“哥特风格”。这种建筑具有以下特点,尖顶高耸异常、内部幽黑无光、石壁潮湿厚重、窗户狭窄昏暗、地道幽森恐怖、玻璃染色较重,最重要的是“地下藏尸所”随处可见。这样的建筑被一些受文艺复兴思潮影响的思想家认为是“野蛮、落后、黑暗”的象征。随着“哥特风格”的发展,这种风格逐渐被应用于文学作品中,哥特式小说、哥特式戏剧作品等逐渐诞生。
(二)哥特式艺术手法特点
英美哥特式戏剧文学作品便是受“哥特风格”影响,运用了哥特式的艺术手法进行创作。在文艺复兴时期,那些遭到更多人鄙夷、讽刺和鞭挞的哥特式建筑给了作家“哥特式艺术创作”的灵感。在英美戏剧文学中,哥特式艺术手法善于营造阴森诡异的氛围,故事的背景往往离不开黑暗幽森的老屋、恐怖的旧式城堡,而哥特式艺术手法所塑造的人物性格特征也具有“哥特风格”,形象极尽鲜明。在哥特式艺术手法下,作品的人物往往极尽疯狂、变态、荒诞、神经质,不按常理出牌;作品的氛围也悬疑、紧张、恐怖、荒诞、黑暗不堪。而正是由于哥特式艺术手法的这些特点,备受一些英美文学作家的青睐,并巧妙渗透,创造出十分神秘荒诞、魅惑人心的戏剧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产生巨大影响。
二、哥特式艺术手法在英美戏剧文学中的应用渗透
(一)营造哥特式艺术场景
营造哥特式艺术场景是英美戏剧文学中常见的运用“哥特手法”的方式。通过对一些哥特英美戏剧文学作品的研究,作家在营造艺术场景时善于将营造的重点放在一些封闭的场地,这些场地会给人一种“哥特式”的恐惧、阴森、诡异的感觉。在英美戏剧文学渗透“哥特艺术”的前期,哥特式场景大都是一些封闭的、昏暗的城堡,而且这些场景的塑造大都以静态的形式展现,以静衬“静”,更显恐怖、幽静与晦暗。例如,在一些英美戏剧文学作品中提到的阴森晦暗、极尽恐怖的暗夜牢房,人迹罕至、闭锁幽静的修道院等。这些艺术场景的构建营造了一种神秘的“哥特场景”,达到了扣人心弦、摄人心魄的效果。英国作家米莉·勃朗特善于运用“哥特手法”来营造场景,为戏剧文学增添神秘、幽深的意味,她的知名着作《呼啸山庄》便是例证。该作品将“呼啸山庄”描绘成一个神秘怪诞的庄园,庄园大门有神秘奇特的斑斑痕迹,诡异十足;庄园的内部不似普通庄园温馨和谐,而是处处有阴暗幽森的场景,了无生机;庄园的周围更是一片荒芜。总之,整个山庄的场景便是“哥特式”的。这种哥特式场景的构建对于《呼啸山庄》故事情节发展以及人物形象刻画做好了铺垫,埋下了伏笔。
(二)塑造哥特式人物形象
在哥特式艺术手法的影响下,英美戏剧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十分鲜明,善恶了然于心。作家在刻画人物时,特别添加了善恶矛盾因素,在矛盾中将善之形象、恶之形象进行刻画与塑造。受“哥特风格”影响,“恶棍型”人物是英美戏剧文学作品中比较凸显的“哥特式”人物形象。一些评论家认为,英美文学中的哥特式主角往往都是在疯狂状态下的“个性人物”,或者是“恐怖的魔鬼”。在他们中间,有好多是身份背景不明的,人格有些许扭曲,或者精神有些错乱的,他们的周身几乎都弥漫着“恶棍”的因子。人物本身虽然具有邪恶的特点,人物结局往往也是悲剧的,但从整个人物的塑造来看,这些人物往往也具有一定的个人魅力,让人琢磨不透,继而不得不用另类眼光去看待。哥特式戏剧文学作品由于具有一种另类的特点,故更能凸显作品的“戏剧性”,往往比一般的英美文学作品更能吸引读者兴趣,更易于引起读者巨大的阅读欲望,满足读者好奇心。如在《简·爱》中,男主人公哥特式特点十分明显:面色严肃、脸颊黝黑、眉眼紧缩、生性胆小、怯懦无挑战勇气、阴郁冷酷等,这一人物形象在某些方面是让读者愤恨的,但另一方面又让人生出一丝怜悯。总之,塑造哥特式人物形象对于整个戏剧作品主题展现十分重要。
(三)采用哥特式叙事视角
哥特式艺术手法的渗透除了场景、人物等元素之外,还要考虑到英美戏剧文学中采用的“哥特式”叙事视角。英美戏剧文学善于在作品中制造悬疑、营造恐怖阴森的氛围,单纯从人物形象塑造与阴森场景设计上来实现,未免显得视野狭隘。因此,为了将“哥特式艺术手法”的应用范围扩大,提升文学作品的哥特式意味,作家们往往会尝试着去采用独特的“哥特式”叙事视角。这种叙事视角与传统叙事视角如“自知视角”与“全知视角”有所差异,这种视角被称为是“多重叙事视角”。它打破了以往文学戏剧作品中以主要人物的视角展开文学叙事的局限性,实现了作品叙述的多种视角。在一些英美戏剧文学作品,如《呼啸山庄》以次要人物的视角来进行叙述,由于受次要人物认知视角的限制,在整个文学叙述中难免会延迟重要信息,这样便在作品中自然而然制造了悬念,抛出了悬疑,埋下了伏笔,这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平铺直叙带来的寡淡无味。在《呼啸山庄》的写作中,作家艾米丽·勃朗特选择了两个次要人物,即洛克乌德和耐莉,并由前者通过后者的视角来叙事,营造了一个完整的叙事系统。在这整个叙事系统中,叙事者通过层层悬疑,营造了呼啸山庄阴森、诡异而恐怖的世界。读者在阅读中往往也随着叙事视角的变化而神经紧绷,享受着文学作品情节的“戏剧性”变化。
(四)呈现哥特式独特主题
哥特式英美戏剧文学作品所呈现的主题往往洋溢着“哥特式”的主题风格。英美戏剧文学作品中,但凡使用过“哥特式艺术手法”的,其作品的主题都传递出“较为高尚”的道德主题。在作品中,神秘、诡异、阴森、恐怖的氛围往往更迎合读者的阅读心理,使其心灵受到震撼,继而深入去阅读。作家也善于将这种哥特式氛围贯穿整个文学作品,并且使其成为整个戏剧文学主题情感的“主线”。哥特式英美戏剧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其实都是对温暖、幸福、善良等美好字眼十分向往的,但由于受“高尚道德情感”所惑,最终在痛苦的身心挣扎中不得已成为了让人又悲又恨、又爱又怜的哥特式人物。英美戏剧文学作品哥特式主题的呈现大都与主人公的情感、道德等分不开。一般而言,哥特式戏剧作品主题大都包含着复仇、情爱、暴力、欲望等字眼,大多数展示的是哥特式爱情复仇主题。例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等分别展示爱情、复仇等错综复杂的诡异主题。《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之叔弑兄继位、求取兄嫂本身便是人性邪恶的展现,整个戏剧作品展示的主题也带着哥特式浓浓的暴力、阴森与恐怖色彩,其悲剧性主题也是注定的。
三、哥特式艺术手法对英美戏剧文学发展的影响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哥特式艺术手法逐渐被应用于戏剧文学作品中,且一发不可收。最初,戏剧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故事大多数立足《圣经》背景,其在当时有着特定的作用,即帮助基督教进行不同形式的传教活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欧洲文艺复兴开展力度持续加大,范围也得到拓展,再加之受“哥特式艺术手法”影响,英美戏剧文学作品更加倾向于在普通大众故事中取材。与此同时,一些优秀的英美戏剧文学作家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不仅推动了英美文学发展,同时也让哥特式艺术应用迎来了“春天”。在19世纪20年代以后,哥特式艺术手法发展迎来了“第二春”,这对当时的英美戏剧文学发展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哥特式艺术手法应用与现实主义文学理念是契合的,许多优秀作家开始进行哥特式戏剧创作,这加大了英美戏剧文学作品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推动了英美戏剧文学繁荣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英美戏剧文学发展史上,哥特式手法所发挥的作用是无与伦比的,所占据的地位也是不可忽视的。很多英美戏剧文学作品利用哥特式手法鞭挞社会黑暗、批判人性险恶,对人类的生存命运等主题进行深刻的思考,并引导读者追求人性的真善美,凸显出深邃丰富的文学思想,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毫不夸张地说,哥特式艺术手法的地位是不可取代的,它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英美戏剧文学的向上发展,促进戏剧文学的节节进步,对其产生了划时代的深厚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徐良玉.谈音乐剧<歌剧魅影>中哥特式艺术手法的运用[J].中国戏剧,2020(04):88-89.
[2]时亚辉.英美戏剧文学中哥特式艺术手法渗透论略[J].艺术科技,2017,30(09):178+240.
[3]袁婧.哥特式艺术手法在英美戏剧文学中的渗透[J].戏剧之家,2017(07):269+271.
[4]李红琴.英美文学中哥特式艺术手法渗透论略[J].语文建设,2015(05):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