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桂林的自然与人文风貌(3)
来源:南方文坛 作者:刘铁群
发布于:2017-06-29 共8806字
艾青的诗歌《街》抒写了日机狂炸桂林造成毁灭性的灾难:“一天,成队黑翼遮满这小城的上空/一阵轰响给这小城以痛苦的痉挛/敌人撒下的毒火毁灭了街--/半个城市留下了一片荒凉……”诗人能感受到小城在“痛苦的痉挛”,是因为诗人的心在为桂林的受难感到疼痛。对桂林的受难做出最生动、最动情的描述的作家是巴金。在《桂林的受难》中,巴金写了桂林被轰炸的过程:“我初到桂林时,这个城市还是十分完整的。傍晚我常常在那几条整齐的马路上散步。过了一些日子,我听见了警报,后来我听见了紧急警报。又过了一些日子我听见了炸弹爆炸的声音。以后我看见了大火。我亲眼看见桂林市区的房屋有一半变成了废墟。几条整齐马路的两旁大都剩下断壁颓垣。”因为在战乱的年代邂逅桂林,因为一次次目睹桂林的受难,巴金笔下的桂林不是青山碧水的“绿”,而是火光冲天的“红”:“我带着一颗憎恨的心目击了桂林的每一次受难。我看见炸弹怎样毁坏房屋,我看见烧夷弹怎样发火,我看见风怎样助长火势使两股浓烟合在一起。在月牙山上我看见半个天空的黑烟,火光笼罩了整个桂林城。黑烟中闪动着红光,红的风,红的巨蛇。十二月二十九日的大火从下午一直烧到深夜。连城门都落下来木柴似的在燃烧,城墙边不可计数的布匹烧透了,红亮亮地映在我的眼里像一束一束的草纸。”在《桂林的微雨》中,巴金也写了被敌机轰炸后面目全非的桂林:“我觉得自己被包围在火焰中。一股一股的焦臭迎面扑来,我的眼睛被烟熏得快要流出眼泪。”“一瞬间景象完全改变了。我不得不停止脚步。再没有和平。有的是火焰,窒息呼吸、蒙蔽视线的火焰。墙坍下来,门楼带着火,摇摇欲坠;木头和砖瓦堆在新造成的废墟上,象寒夜原野中的篝火似的燃烧着。是这样大的篝火。烧残的书页散落在地上。我要去的那个书店完全做了燃料,我找不到一点遗迹了。”“马路上积着水,堆着碎砖,躺着断木,横着电线。整条整条街都只剩下了摇晃的墙壁和燃烧的门楼。没有人家。没有从窗户映出的灯光。没有和平的市声。桂林成了一个大的火葬场。耸立的颓垣便是无数的火柱。”在巴金的文字中,我们反复看到的是“火”,冒着浓烟的“火”,闪着红光的“火”,让人内心刺痛的“火”.轰炸后的惨烈燃烧给城市、土地、人民造成的破坏性使巴金的精神和情感也受到痛苦的烧灼。
当桂林在受难,作家的内心也在跟着受难。他们能够感受到桂林这座城市在经受轰炸与焚烧之后痛苦的痉挛和艰难的呼吸。但轰炸与焚烧并没有使他们畏惧,而是激起他们的反抗。正如巴金在《桂林的受难》的结尾所写:“从这个城市你会想到其他许多中国的城市。它们全在受难。不过它们咬紧牙关在受难,它们是不会屈服的。在那些城市的面貌上我看不见一点阴影。在那些地方我过的并不是悲观绝望的日子。甚至在它们的受难中我还看见中国城市的欢笑。中国的城市是炸不怕的。我将来再告诉你们桂林的欢笑。”
“城市不单是一个拥有街道、建筑等物理意义的空间和社会性呈现,也是一种文学或文化上的结构体。它存在于文本本身的创作、阅读过程与解析之中。”抗战时期,旅桂作家以自己的生命体验完成了关于桂林的书写,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了桂林在战乱年代的美丽与繁盛、忧郁与伤痛。无数旅桂作家的个人记忆汇聚成了桂林的城市记忆,七十余年之后,我们阅读、解析这些文字就可以触摸、激活宝贵的城市记忆,使已经逝去的历史化作有生命的血液,在一代代人的精神世界中绵延流淌。
【注释】
①秋思:《柯灵为丰子恺辩护》,载《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第4期。
②吴宓:《答寅恪》,见吴学昭《吴宓与陈寅恪》,107页,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③茅盾:《将赴重庆,赠陈此生伉俪》,见广西师范大学主编:《旅桂作家》(上册),403页,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④熊佛西:《桂林风景甲天下》,见《山水人物印象记》,7-11页,海豚出版社2011年版。
⑤茅盾:《雨天杂写之三》,载《人世间》创刊号。
⑥田汉:《秋声赋》,见《田汉文集》第五卷,227-372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版。
⑦巴金:《桂林的受难》,见《巴金全集》第十三卷,212-21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
⑧白薇:《第四期抗战的广西》,连载于《新华日报》1938年12月11、12、13日。
⑨欧阳予倩:《可爱的桂林》,连载于《广西日报》(昭平版),1944年11月3、4、5日。
⑩巴金:《桂林的微雨》,见《巴金全集》第十三卷,218-22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
原文出处:刘铁群. 抗战时期旅桂作家笔下的桂林[J]. 南方文坛,2017,(03):119-123.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