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教育家庭教育论文精心编辑10篇之第七篇:当代家庭教育中隔代教养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摘要:当前,家庭中的隔代教育成为大家探讨的热门话题,这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和坚实的现实基础。隔代教养中存在的问题有:思想观念陈旧;包办代替;过分溺爱;赏识过度。为提高隔代教养质量,首先,强化教养责任,明确教育主角;其次,统一教养观念,形成教养合力;第三,构筑学习平台,促进发展。
关键词:隔代教养; 问题; 对策;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intergenerational education in families has become a hot topic for discussion, which has profound historical origin and solid realistic foundation.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alternating generation education are: outdated ideas; arranged substitution; excessive spoiling; excessive appreci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intergenerational education, firstly,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responsibility of education and clear education protagonist;we should unify the concept of education and form a joint force of education; thirdly, we should build a learning platform to promote development.
Keyword:
intergenerational upbringing;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目前中国有超过半数的家庭教养模式属于隔代教养,因此,隔代教养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家庭教育的质量,关系到下一代发展,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隔代教育是我们不得不正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当代家庭教育中隔代教养的现状
什么是隔代教养?隔代教养是指教育的主体为祖辈(或大部分由祖辈)来承担,父母与子女接触时间比较少,有的家庭父母完全没有担负起对子女抚养与教育的责任和义务。
自上个世纪90年代后,隔代的教养在国内学术界引起广泛关注,并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所研究的目的就是如何更好地认识隔代教养存在的问题,促进隔代教育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当前隔代教养正成为很多家庭的教育特色。中国是现今世界上隔代教育比例较高的国家,其隔代教育比例之高,当居世界前列。在当代社会,隔代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对全国城乡20083位老人的调查,隔代照看子女的老人占了66.47%,隔代抚养子女的女性老人在城乡更是分别高达71.59%和73.45%,有关部门对30个省市的3080个老人家庭进行抽样调查表明,有58%的家庭在帮助照管子女的下一代。
二、隔代教养出现的原因及隔代教养存在的的问题分析
1. 我国隔代教育形成的原因:
第一,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女性投入到工作中,妇女在家庭中的角色相比以前有所变化,带来的结果工作与家庭很难同时兼顾。第二,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大部分老人在退休以后照顾子女的下代;第三,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加上现在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父母们要同时兼顾子女和工作,所以在生活和子女的教育上有时候不得不依靠老人。
2. 隔代教养存在的问题
(1)思想观念陈旧:由于祖辈家长教育思想中的传统意识可能多一些,他们对现代社会所培养的人才缺乏了解,凭陈旧思想观念与过时方法来教养子女下代,培养出来的子女很容易与当今时代脱节。如:缺少与子女在新知识方面的沟通,子女在成长,祖辈家长却落后了。他们对新的词汇、新的潮流和新的焦点适题缺乏了解,与他们没有共同的兴奋点,这也导致祖辈与子女下代之间没有共同的话题可以交流。
(2)包办代替:很多老人们会有这样的观念,认为他年龄小,什么也做不了。就会代替他们去做,越俎代庖,这样的做法造成他们自理能力差。每个人小时候都有各种各样的不足,这实属正常。人们正是从这种不成熟且幼稚的状态走向成熟且高级的状态。所以,要让他们充分经历这个过程,在他们确实遇到不可克服的困难时,家长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但是决不能替代他们。久而久之,虽然他们的年龄增长了,但他们的能力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增长。当面对挫折与困难时,他们会缺乏勇气,丧失信心。
(3)过分溺爱:"溺"有过分和淹没的意思,过分地爱子女等于淹没他们,过犹不及。唐代诗人柳宗元曾经在他的一篇著作《种树郭橐驼传》里写过这样一句话:"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爱之,其实仇之。"这是对"溺爱"一词的深刻认识。有些老人出于补偿心理一味满足他们的要求,这种过度迁就助长了他们任性性格的特点,不管他们的要求合理不合理,从不违背他们的意志,要什么给什么,要怎么做就怎么做,这是十分有害的。
(4)赏识过度:很多老人认为唯有赞赏才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唯有赞赏才能让子女建立自信,才能培养子女的创造能力,才能让他们成为优秀的人才。而一位教育专家却提醒说:"一味的赏识,会演变成一种'精神鸦片',而现实世界是不可能永远提供给孩子"赏识"这种鸦片的。"祖辈不断的满足他们的各种需要,使子女逐渐形成一些对自己不切实际的认识,使他们自私自利、事事争强好胜,贏得起输不起祖辈的处处迁就和对他们需要的极力满足,使他们养成一种心理定势:凡是他们想达到的目标,总是可以毫无条件地得到实现。所以,当他们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竞争时,如果不能处处第一、事事得到满足,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
三、提高隔代教养质量的对策
1. 父母承担起应该承担的责任
年轻的父母一定要担起自己应担的责任,要认识到子女健全的发展离不开父母的关爱和呵护,父母跟子女在一起能让他们变得健康、活泼、开朗和自信,对其今后的成长起决定性作用。缺少亲子教育的家庭教育是不完整的家庭教育,而隔代教育只能是亲子教育的补充而不是替代,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如果缺少父爱,会让他日后产生自卑和不安全感,而缺少母爱的家庭会缺乏幸福感和亲切感,所以年轻的父母不管你在忙什么,都得给出和子女一起成长的时间和空间,切勿把子女的教育权、抚养权全部交给老人。同时父母的言行对子女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子女具有模仿的能力,在他们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必须起到榜样作用。
2. 统一教养观念,形成教养合力,架起沟通桥梁
首先,作为父母,要承认老人带子女是有一定益处的,不要全盘否定"隔代教育".比如,在照顾子女饮食起居的问题上,老人更有经验,能够轻松地解决子女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又如,老人对他们是十分有耐心的,同时能够有足够的时间来陪伴他们,这是父母一辈人比不了的;更关键的是,老人帮助带子女,父母就能腾出足够的时间发展事业。所以,父母不要从一开始就对隔代教育反感,父母对于祖辈要感恩并理解。祖辈帮助分担养育子女的重任,对忙于工作的年轻父母是极大的支持。关于祖辈对子女隔代亲的情感需求,要尊重和理解,在懂得适当妥协,避免予盾的尖锐化。年轻的父母要看到老人带他们的好处,要多和祖辈沟通,交流教育经验,要引导祖辈。其次,祖辈们要给自己定好位,教育方式方法上要多跟他们的父母交流,教育他们中既不能缺席,也不能越位。在生活中要不断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知识,对他们实施正确的教育行为。第三,在家庭教育中,祖辈父母一定要相互配合,形成教养合力,即使在方法上有一些冲突也应当私下调解。由于两代人教育理念确实存在差异,难免会产生分歧,那么,在教育过程中要建立明确的界限,以谁的理念为主或者说的为准。在这里两代人必须明确的是,教育子女是父母的责任,祖辈只能是来协助的。父母应当居于主导地位并发挥主体作用。特別要注意在教育理念相左时,不要当着子女的面争执教谁对谁错,有问题要背着子女进行沟通,达成原则上的一致。
3. 构筑学习平台,促进发展
家长只有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教育子女,才能克服家庭教育的盲目性。毕竟子女的成长只有一次。这个道理每个父母都知道,所以父母必须从各方面学习,不断提高和充实自己。笔者认为,不管是祖辈还是父辈,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必须从增长教育知识上下功夫。家庭教育有自己内在的规律。家长们都应当认真学习,在具体的家庭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改进家庭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能力。家长们不论年龄,都应不断学习科学的教育子女的知识,包括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以了解子女的身心发展特点,抓住关键期进行教育;其次是要多学习现代合理有效的教育方法,言传与身教结合;最后是要积极参加家庭教育讲座,阅读家庭教育书籍以及修习家庭教育课程等,用科学的方法来了解子女、走进子女、教育子女。也只有这样构筑全方位的学习平台,才能保证子女的健康成长。
四、结语
子女的隔代教养成为了当前子女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子女教养问题,不应该只成为祖辈承担的社会责任,更应该是父母应尽的社会责任。希望祖辈与父辈之间在子女教养问题上经常地沟通和协商,在教育观念上保持一致,唯有如此,才能促进子女健康、快乐的成长,塑造栋梁之才,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一次性抽样调查数据分析[M].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版。
[2]周弘。赏识你的孩子[M].广东科技出版社,2004.
[3]黄祥祥。论隔代教育与儿童心理的发展[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4):60.
[4]李洪曾。隔代教育的利弊分析[J].山东教育,2002(33):42-43.
[5]周洪宇,范青青。家庭教育是人生奠基性教育[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