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家庭教育论文

《爱的教育》中的教育行为探析

来源:才智 作者:柴金桂
发布于:2018-09-13 共2101字

  摘   要: 阅读《爱的教育》, 思考文中的教育行为, 即父母以身作则, 为孩子楷模;真诚恳切, 温和委婉的说教;宽容;从细微处入手, 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情操。

  关键词: 楷模; 说教; 宽容; 细微入手;
 

《爱的教育》中的教育行为探析
 

  《爱的教育》原名为《心》, 是意大利作家阿米契斯创作的日记体小说, 借一位名叫恩利科的四年级小学生的见闻感受来展示他在一年内的生活。字里行间奏响了一曲深沉的爱的旋律, 纯洁而高尚, 美好而动人。此小说发表时, 回声响彻了意大利上空。1913年, 在当时只有三千万人口的意大利发行量竟达一百多万册, 成为奇迹。不仅如此, 它还超越了时空, 被译成数百种文字和方言, 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读物之一。我国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人教版) 指定该书为学生课外必读名着之一。在学生、家长、老师中引起强烈反响。阅读此书, 不仅被渗透于文中的爱所牵动, 作为师长, 更会不由自主地对其中的教育行为产生深深的思考。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 他们的行为往往是孩子模仿、学习的样本, 无需太多的说教, 长期的耳濡目染就会使孩子的行为成型。俗话说:“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 说的就是同样的道理。为人父母者, 应以身作则, 处处为孩子楷模。《爱的教育》中不少篇章表现了这样的主题。

  一、楷模的力量

  《在阁楼上》这篇日子中, 恩利科的母亲带着他, 拎着一包衣物去资助见报的贫困家庭时, 意外发现被资助者竟是恩利科的同学科罗西时, 他母亲先示意恩利科“别吱声”“免得科罗西难为情”, 但当恩利科被科罗西发现时, 恩利科的母亲又示意儿子去“拥抱科罗西”, 并将钱包里的钱全部给了科罗西家里。这位母亲, 不仅教给儿子要热心帮助有难的人, 更教给他用兄弟般的平等、友好的态度去对待弱者, 使他人不仅从生活上得到资助, 更从精神上得到慰藉。

  在《卡罗那的母亲》中, 恩利科的母亲拒绝当着刚失去母亲的卡罗那的面拥抱儿子, 而是用充满温情的目光注视着卡罗那, 以免引起卡罗那心中的孤独与哀伤。在《马戏团的孩子》中, 恩利科的父亲主动写文章替处境困难的马戏团宣传, 招来观看者, 使马戏团的成员重新获得生活的信心。在《玩具火车》中, 恩利科的父亲启发儿子把自己的玩具小火车送给没有任何玩具而渴望得到玩具的波列科西, 等等。

  在这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中, 为人父母者, 以他们博大的胸怀, 无私的爱, 细腻的情感, 热情的行为教给儿子, 如何帮助他人, 善待他人。此时无声胜有声, 这种无声的教育对儿子的影响是深刻的, 长久的。

  二、说教的动力

  当然, 有声的教育自有它独特的魅力, 但这种“声”应是真诚恳切, 温和委婉的。在《朱塞佩·玛志尼》中, 老师为了鼓起失去母亲陷入痛苦的卡罗那的生活勇气, 朗读了一封由意大利革命的启蒙者和先驱朱塞佩·玛志尼写给朋友的信, 并要求学生们一起记录此信的内容。信中指出“悲痛中存在着非神圣, 非纯洁的消极因素”“使灵魂陷入软弱和低落的境地, 这是必须战胜的”“你去世的母亲成了跟你相随的守护神”“在伟大灵魂经受巨大苦难时, 你要保持镇静, 因为这是你母亲的遗愿”。当宽容而善良的卡罗那陷入失去母亲的悲痛中不能自拔时, 老师便借助这样的言语进行劝慰。他的谆谆告诫, 犹如山泉流过了干裂的河床, 使卡罗那颤抖的心重新复苏, 走出痛苦的泥淖。

  小说中的教子篇基本都是此类文章, 或教导孩子尊敬他人, 学会感恩, 或教导孩子帮助弱者, 热爱乡国。言辞恳切, 感人至深。

  三、宽容的功能

  海一样的宽容往往是孩子痛苦心灵的镇静剂, 能抚慰孩子滴血的伤口, 使之感受爱、回报爱。《雪球》中, 卡罗菲意外地打伤了一位老人的眼睛, 甚至镜片的碎渣扎进了眼球。正当人们肆虐的抓着吓得快晕过去的卡罗菲, “喊叫着”“赶快跪着求饶”时, 校长突然出现, 语气坚定地说:“现在他已承认自己的过错, 别人无权再伤害他了。”受伤者的老人竟说:“我对那不幸的孩子受到的惊吓表示遗憾并深感不安”, 让卡罗菲“安安心心的回家”。无比痛苦和内疚的卡罗菲将自己视为珍宝的集邮册送给老人。在这里, 正是校长和老人比海洋、比天空还宽广的胸怀包容了卡罗菲的过错, 使这朵初放的花朵在凄风苦雨中收到了爱的保护。它绽放时, 将散发出多么馨香的气息, 展示出多么艳丽的色彩, 来回报爱。

  四、细微入手的妙处

  此外, 小说中所表现的从细微处入手, 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情操的教育办法, 同样值得我们学习。在教子篇《马路文明》中, 因恩利科的父亲从窗口看见儿子过马路时撞了一位妇女, 便写信给儿子, 教导儿子在公共场合要自我克制, 规范自己的行为。具体到给老弱病残、妇人孩子、负重的、出殡戴孝的让路;帮老人捡手杖;踩灭在路上燃烧的火柴;热情对待问路的游客等。同时, 恩利科的父亲还将此上升到民族的高度来说服儿子“一个民族的教育程度首先可以从他们在街上的举止看得出来。你在街上看到粗暴无礼、缺少教养的行为, 也可以在家里表现出来。”他教育孩子从小事入手, 并上升到民族素质的高度, 不仅规范了孩子的行为, 更让孩子明白了民族感的体现, 使抽象的、宽泛的概念具体可感, 具体可依, 而不是冠冕堂皇, 虚空无可依的。小说中这种教育也随处可见, 只要你是个有心人。

  看来, 《爱的教育》真可以作为教科书来读, 不仅是孩子的, 更是老师的, 父母的。希望我们能精心阅读, 让它启迪我们的爱心, 我们的智慧。

  参考文献:

  [1]王平卿译.《爱的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10.

原文出处:[1]柴金桂.从《爱的教育》思考教育[J].才智,2018(12):28.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