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家庭教育论文

小学亲子阅读的影响因素探究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5-20 共8531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小学亲子阅读问题探析 
【绪论】小学亲子阅读的影响因素探究绪论 
【第一章】小学亲子阅读基本概念界定 
【第二章】小学亲子阅读的个案研究 
【第三章】小学学校亲子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小学亲子阅读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第五章】小学亲子阅读的推进策略 
【结语/参考文献】小学阶段亲子阅读推进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阅读能力是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必要条件

  进入 21 世纪以来,为了适应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形势、新挑战以及新问题,“学习型社会”提出并不断被实践。面对终身学习时代日新月异的知识信息、多元价值标准,阅读能力必然成为未来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条件,是人们接受教育、获得知识信息、发展智力的最根本的途径,是学习型社会建立的基础。

  阅读是学习做人处事,增加涵养最简洁高效的方式,可以通过阅读开启一扇认识世界的心灵之窗。因此,儿童的阅读能力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精神成长,对于整个民族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是我们国家建立学习型社会的重中之重,所以,对于儿童阅读能力的关注应当提高到国家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

  当前,各个国家都在大力推广阅读活动,特别是儿童的阅读活动,希望能够借助公民阅读习惯的养成,培养未来公民的主动学习、终身学习。而对于儿童阅读的关注,已经成为一种全球共识。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面临着较为严重的阅读危机。阅读关系到民族文化的底蕴和发展潜力,因此,应当引起社会各个层面的关注。而从注重家庭阅读开始,积极倡导亲子阅读,则对于提高整个国民的阅读能力无疑是高效的。

  (二)小学生阅读不容乐观的现状诉求

  2011 年,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对于课外读物的建议是:要扩展学生的阅读面,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提出在小学高年级阶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100 万字。但是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不断深入,电视和电脑的普及,电子媒介通过声光电的集合使得阅读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从而不断威胁着纸质阅读。在这一过程中,无一例外小学生的阅读也受到了不可避免的影响。一方面,电子阅读通过整合多种学习媒介,使得学生的阅读更加生动、便捷,并且使得个性化学习方式得以凸显;另一方面,电子屏幕产生的辐射损害了孩子还未发育完善的眼睛,使得孩子视力急剧下降,同时由于电子画面所展示的内容过于详细,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孩子的想象力,使得他们很少有自我思考的感官体验和情感表达的冲动。并且电子媒介很容易让孩子沉迷于一些新奇的娱乐节目和网络游戏中,不仅浪费了时间,导致学生课外阅读量不足;而且使得孩子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脱离,交往困难、孤僻、自我为中心等各种问题相继出现。然而,阅读不仅可以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还可以在这种静静地交流中与古今中外的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充实精神生活,丰富生活经历。

  小学阶段在整个人生的发展过程中处于奠基的位置上,具有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而小学阶段阅读能力的获得更是有益于身心各方面的发展。阅读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学校每门学科的教学都有阅读的参与。苏霍姆林斯基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也得出:“一个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就是一个潜在的差生。迅速地、有理解地,有表情地阅读是预防智力惰性和学习落后的可靠手段之一。谁没有掌握阅读的技巧,他就是一个没有受到教育的人,一个道德上的无知者。[1]”

  (三)小学亲子阅读的特殊意义

  美国着名的阅读研究专家吉姆·崔利斯(Jim Trelease)指出,阅读是一种社会性的经验,有他人的陪伴互动,才能有更多的理解和乐趣。[2]

  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家庭成员通过一起阅读、讨论,彼此进行积极的沟通、对话和分享,催化出一种有助于学习的环境,无疑是一种建立“学习型”家庭的过程。瑞典作家斯特林堡在《女仆的儿子》中说过:“孩童时期是相信,少年时期是怀疑,成年时期是认识。”从对孩子的成长影响角度来看,父母应努力做到值得孩子“相信”,经得起孩子“怀疑”,有助于他们“认识”人生和社会。孩子的成长过程,其实也是家庭教育的不断调整、创新和升华的过程,而亲子阅读在这其中扮演了尤为重要的角色。但对于亲子阅读,传统观念上认为只应当在幼儿期孩子还没有完全的阅读能力时进行,或者在学龄初期开展。一旦孩子进入小学,家长似乎认为学校教育立即使得自己从教育者的身份退居到旁观者甚至责难者的位置。所以没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就不可能实现学生的成长和进步。而亲子阅读作为家庭教育的有效手段,同样不能只局限于幼儿期,而应当随着孩子身心发展的不断变化而改变。在孩子不断成长的过程中通过及时调整亲子阅读,不仅能够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纽带;而且在阅读中父母更加理解孩子的个性和喜好,为他们创造自由发展的空间;同样对于成人来说,这也是一个终身学习和营造健康舒适生活的优选方式。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对于小学亲子阅读的关注和研究能使儿童阅读理论更加丰富完整。通过对亲子阅读文献的梳理,得出当前我国对于亲子阅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早期幼儿阶段,而对小学阶段的亲子阅读重视不够。儿童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持续不断地过程,而亲子阅读在儿童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有它独特的地位和价值,只不过亲子阅读的侧重点应该要随着儿童认知发展的变化而有所改变。所以,笔者希望能通过本文对小学亲子阅读的调查研究为亲子阅读提供一些有益的理论探索。

  小学亲子阅读的相关研究有助于丰富家庭教育的理论。儿童成长的过程,同时也是家庭教育的不断调整、创新的过程,亲子阅读正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手段。

  而国内亲子阅读研究中对小学亲子阅读还没有达成共识,更缺乏对其有效的科学指导。通过对小学亲子阅读的调查研究,能使家长意识到亲子阅读在儿童成长的各个阶段都有它独特的价值,从而根据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进行科学的指导。

  (二)实践意义

  小学亲子阅读的研究有助于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当孩子进入小学后,家长似乎认为学校教育立即使得自己从教育者的身份退居到旁观者甚至责难者的位置。实际上父母始终是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坚持在亲子互动中施教,和孩子一起接受新鲜事物,尽量争取不使代沟过宽或过深。挤时间和孩子一起读书,在阅读中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善于发现、挖掘和学习孩子的优点,让孩子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快乐成长。

  小学亲子阅读的研究有助于学习型家庭的建立。阅读是孩子个性正常发展的一个不可无视的因素,能够增加孩子的经历和交往,他的性格、兴趣、理想、世界观的形成与阅读的内容有关。同时,由于社会文化变迁导致的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变过程中,造成父母知识过于陈旧,如果在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都能与其共读,在阅读中向孩子学习,孩子将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经验、观念等“反补”给成年人;在阅读中不断更新观念、获得适应现代生活的知识和技能,由此建立一种学习型家庭。

  三、文献综述

  (一)亲子阅读相关研究

  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早期亲子阅读成为国内外研究儿童早期阅读的热点话题。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开始从不同的角度探究儿童的早期阅读能力及其后续发展与亲子阅读之间的关系。通过总结归纳已有的文献资料,得出国内外关于早期亲子阅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早期亲子阅读的价值探究、影响因素、环境创设和指导策略上。

  1. 亲子阅读的价值探究

  (1)发展价值

  国外的学者不论是通过描述性的研究还是在实验研究中都表明:亲子阅读对于儿童的发展、早期读写能力和后期的学业成绩都有重要的影响。[3]

  国内几乎所有的学者也都证实儿童在与书籍接触的过程中并能够与家长分享阅读,儿童的语言和词汇量会更加丰富、读写能力也进一步提高。

  因为书籍本身就包括很多儿童在口语中不经常遇到的词语;当儿童在成人陪同下阅读时,注意力高度集中,更能促进双方互动学习,成人可以教给儿童更多的阅读技能。亲子阅读强调反复多次阅读,久而久之儿童对很多词汇越来越熟悉。[4]

  所以,研究者认为亲子阅读由于强调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注重亲子阅读给儿童带来的快乐,强调阅读兴趣的培养,这种阅读对儿童今后读写能力的发展和学业成绩都起着关键作用。[5]

  并且,亲子阅读滋养了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使孩子的思维活泼、多元、有弹性,增进协调沟通能力,加强经验传承交流。[6]

  同时,我国学者赵琳所做的一项早期家庭教育的追溯研究表明,儿童早期良好的亲子阅读有助于儿童自信心的增强,有助于提升儿童的整体素质。[7]

  (2)情感价值

  大卫·埃尔凯特说:“无论一个人的生活环境如何,当好父母,最基本的是要给孩子两样东西:根和翅膀。”而通过亲子阅读所传递的父母之爱,会化为孩子骨血中的一部分,生生不息,就像树之根深叶茂一样,让孩子收获一种诗意的人生。

  家庭成员与孩子在一起进行阅读的过程中,是一个让大人和孩子充分感受爱、享受爱的过程,阅读活动成了家庭成员之间沟通情感、交流思想、享受天伦之乐的重要桥梁。由此获得的爱和快乐,比起获得的知识更有意义。父母与子女在亲子阅读的过程中建立起一种理解和信任,一种甜蜜的感觉,恰恰是孩子在阅读过程中最需要的“阅读准备”.[8]

  中国阅读协会副主席伍新春教授具体阐释了这种情感价值:“幼儿阅读的过程就像是一个与家长共同游戏的过程。既让幼儿享受到阅读乐趣,也让幼儿享受到父母的爱,而且这种享受是由父母和幼儿一起阅读创造的。在这种阅读活动中,幼儿带着听有趣故事的平常心态和父母一起阅读;阅读活动中的视觉、听觉、触觉的信息都由大脑诠释为安详、惬意、深切的情亲。由此,阅读自然成为幼儿享受爱的过程。”[9]

  另外,在亲子阅读中,父母不仅是教育者,而且也是被教育者。在亲子阅读中,父母能够在“文学心灵的深处与儿童、儿童文学有一种沟通、默契和认同感。

  在这类阅读中,成人摆脱了种种功利目的和戒备心理,而进入到一种与儿童文学纯净的艺术交流和对话之中他们在这里重温了久已失落的童年梦幻,唤醒那潜埋着的童年生命的感觉,仿佛又寻回了那随生命的消失而变得十分遥远了的精神家园。[10]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在家庭的生物功能、经济功能、抚养和赡养功能、休息与精神满足功能中,日益凸显的是休息与精神满足功能。因为,读书可以使人进入宁静、甜美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亲子阅读则更是给阅读增加了一种温馨的亲情成分,所以家庭阅读不仅带来了休息与精神满足,而且营造了良好的家庭关系。

  2.亲子阅读的影响因素

  (1)家庭背景

  在亲子阅读的过程中,父母传递的不只是阅读机制和策略,还有建立在其以往生活经验基础之上的价值观、世界观的传递,因此也形成了不同家庭背景下的阅读习惯及亲子互动模式。国外研究者通过对不同家庭背景下的亲子阅读活动所做的一系列个案研究表明:父母受教育水平对亲子阅读影响非常大,与儿童语言能力发展呈正相关。[11]

  这是因为受教育程度高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关注程度高,能够意识到亲子阅读的重要价值,从而进行亲子阅读的时间和次数相对较多。国内学者关于家庭早期阅读教育的现状调查也表明:孩子拥有图书的数量与父母学历的相关性极其显着,在陪孩子阅读上表现出更多的支持与坚持性。[12]

  但尽管如此,家长的教育背景并不能成为影响儿童阅读发展的唯一因素。

  国外相关研究表明:由于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父母不能够给孩子提供充足的教育资源,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关注不够,很少与孩子进行亲子阅读,因此也就不利于儿童后期阅读能力的发展。[13]

  但同时也有研究指出:收入高和收入低的父母都有可能与孩子进行轻松愉悦的亲子阅读,家庭经济收入的影响并不显着。[14]

  所以为人父母者之间的最大差异就在于他们同孩子在一起时都做些什么以及在怎么样的氛围中如何去做。

  (2)儿童自身因素

  研究指出孩子的气质、行为特征会决定父母是否与孩子一起进行亲子阅读。

  对一些注意力相对持久、对阅读表现出较浓兴趣的孩子,父母更愿意与之进行互动式的亲子阅读。此外,儿童的气质特征还有可能影响到父母在指导阅读中的行为方式。[15]

  现在更多的观点认为父母与孩子开始亲子阅读的时间越早越好,这将更有利于儿童语言的发展,因为在婴儿期孩子已经开始学习说话,能有意识模仿和学习语言。[16]

  此外,爱德瓦(Edward)等人的研究指出,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其知识和语言能力也在不断增长,亲子阅读的方式应随之改变。[17]

  由此可见,在儿童不同年龄阶段,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家长指导亲子阅读要有不同的侧重点,体现出一定的年龄差异。[18]

  (3)亲子互动因素

  互动是人类个体生存发展的前提,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也是亲子教育的核心因素,亲子教育成效的关键不在于通常意义上的教育、训练和培养,而是一种互动性的交往。[19]

  在与孩子的互动沟通交流中,父母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有的放矢地对孩子进行教育。而亲子阅读是亲子之间在自由、平等的互动中通过创建语言刺激和语言交流的环境来促进儿童语言发展的。大多数研究还表明在亲子阅读中父母与孩子双方的情感交流方式尤为重要。如 Bergin 等人在对幼儿园和一年级儿童与其父母的亲子阅读进行录像观察后发现:父母与孩子的情感关系越好,儿童挫折感越小,会更愿意参与阅读,在其后的测试中朗读的字词也越多。

  也就是说父母与孩子的情感交流质量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儿童的阅读兴趣。

  3. 亲子阅读的环境创设

  儿童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需要悉心培养,它是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的过程儿童注意力不集中,比较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所以阅读的培养应根植于家庭环境,而创设良好阅读环境是儿童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根本保证。亲子阅读的环境包括物质环境与心理环境。

  (1) 物质环境

  阅读材料是开展亲子阅读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院长伍新春对阅读材料的选择指出:要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的阅读书籍,阅读的故事语言要优美、词汇丰富,注重插图的辅助作用。同时周兢也强调多元阅读材料的选择,从阅读的题材到阅读的体裁形式多样,能向孩子展示一个丰富、多姿多彩的世界,让孩子充分感受到生活的美,体会中外多元文化的魅力。[21]

  因此,只有为儿童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让他们有机会接触书和书面语言,才能形成对书和文字的兴趣。

  国外学者在相关研究中还强调了家庭中的藏书量与儿童阅读能力的关系。

  Cipielweski 和 Stanovich 通过研究发现:家庭中拥有的读物数量与儿童阅读能力呈正相关,也就是说儿童阅读能力的个体差异与获得的阅读书籍的数量存在显着关系。[22]

  国外针对不同家庭背景下亲子阅读活动的个案研究表明:在美国中产阶级家庭中,往往有大量的书籍以及报纸杂志等,文学教育的载体书籍、报纸、文具对儿童来讲触手可及。[23]

  我国学者赵琳在对一项早期家庭教育的追溯研究中也得出家庭的文化氛围对个体语文能力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家庭的藏书量与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业成绩呈正比。

  (2) 心理环境

  除了丰富的物质环境,亲子阅读的实现还需要创设温情的心理环境:让孩子在阅读中感受浓浓的亲情、密切亲子关系,让孩子在互动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学习阅读,在阅读中悄悄成长。[24]

  亲子阅读正像是在孩子童年时候播下的种子,而且它往往成为孩子一生的根基。

  家长应该为孩子创设一种开放、自由、合作、愉悦的心理环境,努力营造温馨、宽松、安静的阅读氛围,积极鼓励孩子阅读以合作者、协助者的身份帮助孩子解决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让孩子体会到民主自由的氛围。[25]

  此外,家长首先要喜欢阅读,才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读书,如果在孩子的记忆里,从来就是生活的一部分,那么孩子自然而然会成为一个终身的阅读者。[26]

  家长经常看书、谈论书、珍爱书,就会有丰富的知识,能给孩子讲许多有趣的故事,也能解答孩子提出的“为什么”,由此使孩子逐渐喜欢图书。[27]

  4. 亲子阅读的指导策略

  家长在亲子阅读中是直接的指导者,肩负着对孩子阅读指导的重要责任。所以,家长在亲子阅读中采取的指导策略会对孩子的阅读质量产生直接影响。

  依兰妮(Elaine et al.)等人将成人在亲子阅读中的风格分为:描述者、理解者和任务定向者。倾向于描述的父母注重对故事、人物、情节等的描述和解释;理解型的父母强调孩子对阅读材料的理解,会出现经常打断儿童并进行提问的情况;任务定向者则会要求儿童对故事的评论和判断,在整个阅读过程中都会与儿童进行探讨。结果发现,具有描述风格的父母在亲子阅读中更有利于儿童词汇的获得和书写技能的提高,理解型的风格能够增强儿童对故事的理解水平,而任务定向型的父母更有利于儿童审美能力的发展。[28]

  Bowman. B., Donaovan. M. S.和 Buns. S.通过对亲子之间讨论故事的方式研究之后,提出“对话式的阅读模式”.在对话式的阅读中,儿童可以随时发表自己对故事的见解,不在只是听成人念故事,由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了一个积极的阅读者。S. D. Gest 等人也指出:开放式提问能激起成人和孩子更多的对话,引发儿童更多地观察和思考,便于幼儿发现有趣的问题并接受家长的意见,这有助于提高儿童的语言理解能力。[29]

  同时,国内学者朱从梅、周兢根据母亲在亲子共读中是否提问、是否与孩子交流、讨论,对孩子的反应是否敏感等标准,将亲子阅读的类型划分为:平行式阅读、偏离式阅读、合作式阅读。从而提出具体的指导策略,并倡导“对话式”的阅读方式。[30]

  徐学珍将亲子阅读的指导策略划分为:朗读感受法、点读识认法、故事表演法、讨论交流法、创编情节法等多种指导方式。[31]

  季燕对亲子共读的指导方法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将其分为朗读法、提问法和讲解法。[32]

  (二)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综上所述,国内外关于亲子阅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亲子阅读的价值、影响因素、环境创设以及指导策略上的探究。但是,不管从研究的广度还是深度上来讲,国外的研究相对国内来说都比较成熟。首先,从年龄层面上,国外的研究不只针对早期幼儿阶段,还包括了儿童和青少年;而国内的研究更多的把亲子阅读理解成早期幼儿阶段所特有的,很少研究是针对小学阶段的。其次,从研究的内容来看,国外亲子阅读从理论到实践都有深入细致的内在机制的深究,因而亲子阅读的现状更为乐观;相反,国内的研究更多的是建立在实践经验基础上的摸索、尝试,理论研究还较为薄弱。

  更为明显的问题是,国内研究中,众多关于亲子阅读的文献资料里,明确提出将亲子阅读引入小学的只有 12 篇,其中两篇硕士论文,10 篇期刊。最早的一篇关于小学亲子阅读的文章是《将“亲子阅读”引入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辅导的构想》(王光华)发表于 2009 年。并且,在这仅有的 12 篇文章中,大都是对小学亲子阅读的初步探讨,如“小学生也要亲子阅读”、“小学生亲子阅读初探”等,以及关于小学亲子阅读的调查,而对于小学亲子阅读内部影响因素、存在问题以及推进策略研究则少之又少。本研究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尽管国外亲子阅读最初是应用在基础教育当中,但是在发展研究的过程中,幼儿阶段的亲子阅读成为热点,而亲子阅读的研究本身在我国起步较晚,而后又受国外研究热点的影响,进而也主要集中在幼儿阶段。

  其次,在我国不管是幼儿亲子阅读还是小学亲子阅读都缺乏整体的阅读氛围以及有效的亲子阅读指导策略。社会整体读书氛围不浓,支持力度不够。

  第三,中国家庭教育传统的影响。幼儿时期,孩子没有接受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则显得较为重要,并且当今社会流行的“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使得家庭早期教育过度受到重视,幼儿亲子阅读变成为必然选择。但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开始接受学校教育,家长似乎得到了解放,将一切责任和义务推给学校以及各种校外辅导机构。

  四、研究内容

  基于前期文献资料的归纳总结,并且结合研究实际,本文先是对其中涉及的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包括阅读、亲子阅读以及小学亲子阅读。然后以济南市某小学学生家长为例,对其家庭背景、家庭阅读环境、亲子互动状况、儿童自身因素等进行案例描述;接着从小学亲子阅读理念、小学亲子阅读背景、小学亲子阅读的外部环境四个方面进行案例分析。根据对案例的描述及分析,探究小学亲子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小学亲子阅读的相关因素,从而得出小学亲子阅读的推进策略。

  五、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和案例研究法。

  1. 文献研究法:笔者通过查找国内外亲子阅读的相关着作、资料和期刊,从而了解该研究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以及正在研究的具体内容,从而明确本文的研究课题和假设。并且从中获得一些对本研究有用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把握在研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同时,为本研究寻找背景资料和论证依据,用别人的研究成果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2. 访谈法:本文访谈的对象主要是一名学生和学生家长。通过对家长的简单访谈,了解他们家庭的基本情况,他们对亲子阅读的态度以及在亲子阅读方面的行动表现,分析影响亲子阅读的因素,探究小学亲子阅读的特点,以期从中得到促进亲子阅读的一些对策。

  3. 案例研究法:由于在写作论文的过程中,笔者正在济南市某小学实习,便于多方面接触和了解小学生,对开展案例研究比较有利。本案例主要是选取济南市某小学六年级(四)班的一名学生家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学生和家长的访谈来收集其亲子阅读的一些数据和资料,由此展开对小学亲子阅读的讨论。通过研究,来抓住小学亲子阅读的特点,探究影响小学亲子阅读的因素,由此对今后的小学亲子阅读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策略。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