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乡村初中教师的日常生活困境研究
【第一章】农村中学教师师日常生活问题探析导论
【第二章】研究对象的选择与背景
【3.1】教师日常的学校生活
【3.2】乡村教师日常的家庭生活
【3.3】教师日常的社区生活
【第四章】农村中学老师生活状况反思
【结论/参考文献】初中教师群体乡村生活改善探析结论与参考文献
5 结 语
5.1 本研究的主要观点
通过对农村教师日常生活现状的叙事性描述,本研究不仅呈现出农村教师的生存状态以期让更多人进一步了解真实的乡村教育,而且从农村教师的日常生活样态中找到农村师资困境之所在,从而有益于乡村教育之改造。从“日常生活”这一研究视角切入,在展现真实的原始生活情境的同时,有助于我们更深层次去看待事物的表象,挖掘其本质,这恰好符合笔者的研究初衷。
通过对 D 中学农村教师的个案分析,发现这一群体在日常生活的种种因素下不仅穷物质,而且穷精神。
学校生活上,D 中学教师不仅承受着较大的工作强度(14 小时工作制),而且任务较为繁重。处于学校环境中的教师如同被鞭打的陀螺,在制度的压迫下从事着教书育人的工作,“杂七杂八”的琐碎之事额外增加了其工作强度。校园中的师生关系从倡导“民主平等”却异化为教师“以进为退”来求和平共处,师生关系的宽松半放任和弹性管理使得教师感到自己“师道”地位的逝去。面对学校的形象工程建设,教师们盼望着资金能用到实处,而不是做面子工程建大楼,资金用到教师和学生身上才是真。学校“人文关怀”的缺乏使得 D 中学教师在工作中累并痛着,精神世界在学校的管理体制下寻求不到慰藉,处于无根状态,认同感缺失。
家庭生活上,D 中学教师生活压力较大,经济负担较重,总体来说,生活较为拮据。年轻已婚教师单靠自己的工资难以满足有幢属于自己房子的愿望;有房贷的老师没有父母的帮衬不知道如何维持日常的生活开销。债务压力使得有的老师节衣缩食,有的体力严重透支,用抽烟来抵御疲劳。对于难以改变的生活现状,教师们一脸的凝重与无奈。
社区生活上,农村教师群体与当地村民有接触无交流,在社区生活中缺位。稀缺的闲暇时间,搁置的兴趣爱好使得教师群体逐渐与村里人的生活方式脱节,成为农村社会生活文化的边缘人,渐渐疏远了乡土。村里人对待教师的看法停留在“待遇好,舒服,安逸”等职业定位表象中。不下少数的村民把学生的无心恋学归于教师的不负责任,教师声望弱化。
职业生命力骤减:缺少关怀,累并痛着;精神上处于无根状态;不得已而思变。
这种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使得该群体在日常生活中被“物化”,主体性消遁,生命体验被消解,导致精神世界的萎靡与陨落,而农村师资困境的根源所在于此。
农村教师精神世界的陨落是社会、学校、个人共同作用下的产物。低工资、低声望、低地位使得教师无法清贫乐道;学校有失人性化的管理使得教师在学校找不到温情的庇护;在现实生活面前的自我隐退使得其生命处于无意识状态,使命感缺失。因此,改变此现状不仅要社会重视提升乡村教师的经济与社会地位,学校重视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和公正的评价机制,让教师的生命意识在学校文化中获得觉醒,从而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动力,教师自身更要唤起职业生命意义的存在,使自己能在教育中诗意的栖居。
5.2 本文创新点及不足
本研究采用“日常生活”这一现象学社会学视角对农村教师群体进行个案分析,这在以往的教师研究中不常见。此质性研究在借鉴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的基础上,结合资料分析和访谈,用真实的语料呈现使研究变得更为鲜活、丰富。此研究只针对 D 中学农村教师群体,尽管普适性不强,但更能深入问题的本质,而非浮在现象的表层。
本研究只是借鉴了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法,但没有严格遵照此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长时间的调研,前后去现场调研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很多现象的探讨只停留在了表面,挖掘不够深入,这是本研究中的最大不足之处。由于时间原因,对 D 中学教师群体的家庭生活实况没有进行过多的实地了解,资料来源大部分取决于教师本人和知情人士的口述,这是本研究的遗憾之处。想要恰如其分地呈现教师的日常生活样态,需要足够的时间和精力,通过此次在 D 中学的调研,让我对乡村教育研究的热爱之情更进一步,今后会坚持该领域的探究,不断深入下去。
参考文献
(一)中文参考文献
着作类:
[1] 谭细龙。探寻农村教育发展之路[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
[2] 王晋堂。教育:从均衡走向公平[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 谢立中。日常生活的现象学社会学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4]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2.
[5] 叶澜,白益民等。教师角色与教师专业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6] 李书磊。村落中的“国家”--文化变迁中的农村学校[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
[7] 彭虹斌,刘剑玲。流变与博弈--一个农村小镇30年的教育变迁[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
[8] 阿格妮丝·赫勒着,衣俊卿译。日常生活[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
[9] 衣俊卿。回归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学[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0.
[10] 海德格尔着,郜元宝译。人,诗意地安居[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
[11] 郝锦花。新旧学制更易与乡村社会变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2] 彭拥军。走出边缘--农村社会流动的教育张力[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13] 袁桂林。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指标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14] 刘铁芳。乡土的逃离与回归[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15] 张曙光。生存哲学--走向本真的存在[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16] 马克斯·范梅南着,宋广文等译。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7] 丁钢。声音与经验:教育叙事探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18] 刘铁芳。走向生活的教育哲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9] 费孝通。江村经济[M].北京:商务印刷馆,2001.
[20] 刘云衫。学校生活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1] 王守恒。教师社会学导论[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1.
[22] 丁钢。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3] 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4] 梁鸿。中国在梁庄[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25] 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6] 李政涛。做有生命感的教育者[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7] 唐松林。中国农村教师发展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28] 郭元祥。生活与教育一回归生活世界的基础教育论纲仁[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9] 鞠玉翠。走进教师的生活世界--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的叙事探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30] 周险峰。农村教师研究三十年[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论文类:
[1] 杨志勇。小学教师日常生活探析--一种质的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
[2] 柳静。远山的呼唤--少数名族教师生存状态的叙事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
[3] 张道祥。农村小学教师生存状况与对策研究--以滨州市166名教师为例[D].山东师范大学,2008.
[4] 陈玉华。教师生活状态:一位中部乡镇中学女教师的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5] 冀飞宇。 农村乡镇中学教师生存状态的实证研究[D].河北大学,2010.
[6] 夏英。小学教师的日常生活与自主发展之关系研究--以成都市实验小学为例[D].四川师范大学,2007.
[7] 闰伟鹏。农村幼儿教师生存状态的叙事研究[D].西南大学,2010.
[8] 韩菲。夹缝中的生存与发展--基于教师职业生活的质的个案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
[9] 黄谨。农民城的教师--文化本质理论视野下教师发展的叙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10] 蔡春虹。民族地区农村中学教师生存状态研究--以澜沧县 NF 乡中学为例[D].中央民族大学,2010.
[11] 王玉秋。对我国中小学教师生存状态的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6.
[12] 李小霞。农村中小学教师无序流失问题的叙事研究[D].西南大学,2009.
[13] 闰伟鹏。农村幼儿教师生存状态的叙事研究[D].西南大学,2010.
[14] 许小平。农村小学教师身份认同研究--基于重庆市 K 县四位小学教师的叙事研究[D]. 西南大学,2010.
[15] 刘瑞芳。论教师生命意义的遮蔽与澄明[D].河南大学,2006.
期刊类:
[16] 张培。让教师诗意的栖居在教育中[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7)。
[17] 张传燧,谌安荣。论教师生存方式及其现代转型[J].教师教育研究,2007(5)。
[18] 童富勇,刘桂林。杭州市农村教师生存状态调查[J].教育评论,2006(4)。
[19] 刘世民、王义宝、王官诚。 生存状态与教师专业化发展--基于四川农村地区教师调查的分析与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5(9)。
[20] 杨莉君,周玲。农村幼儿教师生存状态的研究--以中部四省部分农村幼儿教师为例[J]教师教育研究,2010(5)。
[21] 朱新卓。专业:教师生存状态与教师问题的一个分析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
[22] 王慧,马晓娟。西部农村教师的生存状态--来自甘肃省的调查[J].当代教育科学,2007(12)。
[23] 孙钰华。关于农村教师工作生活质量(QWL)的研究[J].教育科学,2007(3)。
[24] 张培。教师生存状态的现代性迷思与生命解蔽[J].全球教育展望,2011(11)。
[25] 张九洲。生活世界中的教师--一次质的研究的尝试[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7)。
[26] 苑大勇。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生存状态-基于四川省G县农村教师队伍的调查与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6(2)。
[27] 王攀峰,张天宝。论教师“日常生活”的批判与改造[J].江西教育研究,2004(6)。
[28] 张廷国。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及其意义[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2(5)。
[29] 杨国荣。日常生活的本体论意义[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2)。
[30] 刘洁。从“生活史”的角度看教师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3)。
[31] 杨瑞芬。教师日常生活的文化价值重构[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1)。
[32] 韩文根。改善教师生存状态[J].教育探索,2006(11)。
[33] 张曙光。生命及其意义--人的自我寻找与发现[J].学习与探索,1999(5)。
[34] 刘良华。从“现象学”到“叙事研究” [J].全球教育展望,2006(7)。
[35] 李长吉。农村教师: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兼论农村教师的知识分子身份[J].教师教育研究,2011(1)。
致 谢
时光荏苒,美好的日子总是如此匆匆,让人留念。在华科大的求学之路也随着此篇论文的收尾而暂告一段,实在是有太多的不舍。读书二十余载,学生时代最美好的记忆留在了华科大校园。忘不了在东九自习室里埋头苦读;忘不了在学校图书馆里徜徉书海;忘不了在喻家山上一览华科大全景,在参天大树的遮蔽中寻找教科院、东三舍和教工食堂。
“只因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无法忘掉你容颜”,对华科大的眷念如同此歌词。名人园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不仅带给我求学动力,更成为我生活的启明灯,让我在人生道路上获得内心的宁静。
这两年半的美的历程,所遇之人成就了我幸福的校园生活。正是因为你们,让我对华科大才有着如此深厚的情愫。
遇到恩师周艳教授,是上帝对我的眷顾。没有恩师的指引,也许我不会成为现在的自己,也不会有着强大的内心去追寻心中的那份憧憬。亦师亦友、平易随和,导师是我求学生涯中最崇敬的人,您“为师”之道是学生为之努力的标杆!
师兄王明博士是我的好友,相识相知四年,他见证了我读研的心路历程。每每遇到学术上的困惑,总喜欢向他请教;每每对学业有懈怠情绪时,他总在一旁鞭策。
师兄的陪伴让我的求学生活充满阳光,让我能一直坚持着心中的那份纯真走到现在,一路有你,真好!
杨洛、岳涛和我是“三人帮”.特别怀念2012年三人一同泡图书馆,一同为理想打拼的日子,忙碌但充实,简单且快乐。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业上我们仨互帮互助,共同进步。我论文的撰写离不开你们的支持。谢谢两位好友的陪同!
感谢室友程娟、吴洁生活上带给我的无尽欢乐,没有与你们的欢声笑语,美的历程无法完整。
论文的撰写离不开在李伟老师和余保华老师课堂上的受益。李伟老师的课让我坚定了学术研究方向;余老师的课让我学会最大效益的收集文献资料。
想感谢的人和事着实太多,言语到离别时总显得格外苍白,难以道尽情怀。最后,还是借用李伟老师的话进行结语:“若干年后,我也许会忘记某些人和某些事,但我一定记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