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乡村初中教师的日常生活困境研究
【第一章】农村中学教师师日常生活问题探析导论
【第二章】研究对象的选择与背景
【3.1】教师日常的学校生活
【3.2】乡村教师日常的家庭生活
【3.3】教师日常的社区生活
【第四章】农村中学老师生活状况反思
【结论/参考文献】初中教师群体乡村生活改善探析结论与参考文献
2 研究对象的选择与背景
2.1 研究地点的选择
把调研地点选定在湖北省阳新县大王镇初级中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大王镇是笔者的家乡,对于故乡,笔者心中对它有着浓浓的眷念。尽管五岁时随家人迁居到黄石,但童年最美好的回忆却留在了故乡。每每回忆孩童时代的幸福时光,思绪不由自主地跳跃到在家乡和亲朋好友们一起的日子。少年时代,在城市生活,每年的暑假和春节成为笔者心中最大的盼望,终于可以暂时挣脱城市冷漠机械的枯燥生活,终于可以暂时释放压抑苦闷的情绪,回到家乡,去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热络与关怀,体验农村质朴、简单的田园生活,领略大自然直切之美,在山里游玩、在水里嬉戏,这在城市生活中不曾有。一直以来笔者以为自己热爱的是家乡这片热土,爱它的一草一木,长大后才渐渐懂得,自己最深爱的是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亲朋。2004年舅舅的离开使我对回家过年已不再渴望和兴奋,2005年春节大家似乎都有些沉默,那一刻“物是人非”一词给了我前所未有的震撼。有人的地方才有家,儿时魂牵梦绕的故乡随着亲人们的迁移也渐渐离我远去,它留给我的是无尽的回忆和美好的眷恋。对家乡难以割舍的情怀使笔者在初定论文题目时就果决地把调研地点选定在大王镇,想借此机会进一步认识家乡,了解故乡文化。其次,把大王镇定为调研地点,是因为其得天独厚的“熟人社会”环境为此次调研工作的顺利展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镇上居住的亲戚很多,大伯、姑姑、姨妈、表兄弟姐妹等至今还在那里生活,回到家乡无需为食宿操心,可以专心致志地做研究。因父母的本地人身份和寒暑假经常回乡的缘故,镇上的人对于我并不陌生,经常走在路上就能碰到熟人,而且很多都有亲戚关系。尽管在城里长大,但一口地道的阳新方言使我更易于融入这个社区,有助于与村民交流,并能增进与访谈对象的熟悉感。更重要的是,深处熟人社会,相关信息的获取途径更加方便快捷,信息量更为丰富且可信度较高。除了跟访谈对象深入交流外,笔者还与当地村民(一些亲戚熟人)进行交流,询问农村教师的一些相关情况和对这一群体的看法,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关于访谈对象的有用信息,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被访谈者的生活状态。此外,选择大王镇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与D中学的熟人关系。该校前任校长是父亲的故交,此时的柯校长跟父亲也颇有交情,而且还是表姐的同班同学,关系甚好。确定调研学校前也曾与柯校长通过话,他对来学校调研表示极大支持。事实证明,有了柯校长的引荐和帮助,无论是在确定访谈对象上或是其他相关资料的收集上都受益颇多。
2.2 研究地点的背景简介
2.2.1 大王镇概况
大王镇位于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的东北部,素有千年古镇之称。相传早在1800多年前当地村民为感恩吴王孙权在此赈济百姓为其在镇西南的姜祥山修建了一座庙,取名为“大王殿”,大王镇则由大王殿派生得名。大王镇东接阳新太子镇,西临大冶大箕铺镇,北濒大冶湖,与黄金山工业园隔湖相望,处于黄石、阳新、大冶结合部,为黄石市新农村建设试点镇。该镇辖36个建制村,人口5.4万,现有耕地面积26824亩,其中水田面积11588亩,有2.8万亩可养水面。
何金省道贯穿全境,交通便利,距黄石市区仅30公里。该镇居民民风淳朴,千百年来依旧保持着旧时的传统习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到夜幕降临,全镇都陷入沉寂黑暗,只偶尔有晚归的人,引起阵阵犬吠。
由于没有什么特别优厚的资源优势,居民基本依赖农林渔牧业为生。濒临大冶湖的村庄村民主要从事渔业劳作,靠山的村民则主要从事林业和畜牧业,而不靠山不靠水的村民只能以种植业为主。虽然大王镇也有豆腐、苎麻等特产,但是在小作坊式的自然经济形势下,居民的收入水平仅够维持日常生活之需。
由于贫困,阳新县98万人口中近40万人外出打工,而大王镇更是外出人口数居于前列。近年来随着外出打工人数的增长,加上农产品价格长期偏低,居民务农积极性严重受挫,镇上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的家庭已寥寥无几。青年人大都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中青年则从事个体经营,田地基本闲置或被整改为住宅用地。十一五期间,中央加大了对农村的建设力度。2010年,镇政府全年新农村建设投入资金3.43亿元,进行了村庄整治点建设工程、何金省道沿线房屋整治工程、大王、中庄集镇“洁、绿、亮、美”工程、何金省道升级改造以及大王土地整理等重点工程。通过整改,大王镇新农村建设点环境焕然一新,按中式、欧式装饰的镇区整洁靓丽,人民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2011年,全镇人均纯收入为4826元,高于阳新县4489元的人均收入。同时在上级政府的牵引支持下,工业与民营经济在镇上逐步崛起,目前有6家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300多户,大王镇的民营经济逐步从小打小闹向规模化发展。
但与此同时,工业带来的环境污染也相当严重,镇上常年灰蒙蒙一片,有时空气中弥散着刺激性气味。
大王镇目前有完小6所,初小15所,初中2所。据2010年数据统计,全镇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78%,小学毕业升学率为99.29%,初中升学率为39.89%,初中辍学率为18.25%,中学生中途退学外出打工现象十分普遍。据访谈对象透漏,居民学历普遍偏低,大部分为初中学历。一方面,大部分的居民仍然认为“读书无用”,读再多的书以后还是要回到农村,还不如让孩子早点外出打工挣钱;另一方面,虽然部分家长愿意供孩子读书,但是从高中到大学毕业期间昂贵的费用对农村家庭来说无异天文数字,所以农村孩子往往初中毕业就不再上学。
2.2.2 D 中学简介
大王镇有两所初级中学,一所(Z中学)在中庄村,另一所(D中学)位于镇中,尽管在镇上,但D中学远离集市的喧嚣,坐落于后山半坡之上,给人以宁静致远之感。
D中学始创于1932年,学校占地面积43亩,距县城58公里,是一所全日制农村初级中学。走近D中学,不到两米宽的校门旁边并排挂着“大王镇初级中学”、“阳新县留守儿童服务中心”和“大王镇初级中学支部委员会”三块牌子。学校简介上描述D中学现有14个教学班,师生员工共800余名,但据笔者的实地观察,除去教职工55人,很多教室的学生人数都不到40,据学校教师反映,学校在校学生实际人数只有400余人,此数据有失真实,存在虚报现象。柯校长介绍学校始终秉承“在工作中研究、继承中发展、发展中创新”的办学理念,近几年,教学质量不断攀升,校舍建设进展喜人,教研教改成绩斐然,校园环境也越来越好。尽管设施较为简陋,但D中学已有专门的田径跑道、足球场、篮球场;教学上也配备了学生微机室、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和仪器室、学生图书阅览室。2010-2011学年度,D中学新建的办公室、电教学实验室、图书阅览室、学术报告厅于一体的框架结构新型大楼投入使用,学校食堂也正在建设之中。D中学硬件设施的逐渐改善有目共睹,但就软实力而言,却大不如从前。招生人数大幅度下滑,据老教师反映,2002年在校学生还有千余人,而如今仅400余人,最近几年新生入学人数都不太理想,100多人左右,生源开始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初升高的人数也越来越少,每年能有二十几个过普高线的就算是教学成绩突出。
2.2.3 调研现场的进入与访谈对象的选择
由于对D中学教师缺乏了解,进入现场进行调研就必须依靠熟人引荐。在确定访谈对象初期,该中学柯校长的介入让整个调研工作变得异常顺利。在正式着手调研前,笔者曾与柯校长在其办公室攀谈过一次,也许是父亲提前告知他此次调研目的的缘故,不需要过多地解释,柯校长就开始向笔者介绍学校教师的基本情况,希望对在确定访谈对象上有所帮助,他还授予笔者特权可以随时在学校自由出入。为了调研工作的顺利展开,柯校长为笔者安排了一名资历深厚的教师作为引荐人,负责协助完成此次调研工作。对于柯校长的鼎力支持,笔者不胜感激。引荐人李老师48岁,从教已有27个年头,属于学校的元老级人物,现从事政治科目的教学工作,其学识渊博,人缘甚好,热衷文史,曾参与乡政府关于镇史的编写。为人和善的他,刚见面寒暄几句后便开始张罗着介绍相关教师给我认识。他把第一个访谈对象定为一名初三班主任,并斩钉截铁地告诉我此教师一定是理想的访谈对象,但恰巧此时该老师有课,而李老师这节课也有教学任务,我让他先上课,等下课后再帮忙介绍也不迟。第一节课的办公楼显得格外冷清,各办公室的门尽管敞开着,但很少能见到老师,在走廊闲逛时唯在数学组办公室见到一名年轻教师(余老师,2010年资教生)正在伏案办公。此时很想进去借此机会认识一下,但又害怕冒然的来访影响他的工作反而遭致反感,在门外犹豫片刻后,最终硬着头皮敲门走了进去。幸运的是,此次的硬闯却成为调研顺利展开的伊始,由于大家年龄相仿,很快就和他热络起来,接着便结识了一些年轻教师,也因为他们的建议,使我更快速有效地确定了访谈对象,第一个正式访谈的对象就是余老师介绍认识的。经过第一天的现场了解,使我在寻找访谈对象上开始有了一定的主动权,而不是等着李老师介绍。
访谈对象的确定是在调研过程中逐步进行的。D中学教师整体偏年轻化,50多名教师中40岁以上的才8人,这些稍年长的教师一般担任副科,大部分教师年龄集中在25-35岁之间,25岁以下教师仅只两名(省资教生),学校教学重担全部由年轻教师承担,即语、数、外等主课及班主任工作全由年轻教师负责。本研究从一开始便把访谈对象年龄范围确定为40岁以下教师,重点调研对象是已婚农村教师,之所以有这种想法是由于笔者曾有过农村中学的任教经历,对单身教师的日常生活基本了解,而D中学教师大多数是已婚人士,只有极少数几名省资教生处于单身,所以D中学教师自身条件完全符合本研究的前期预设。在学校调研期间,和许多教师闲聊过,但最终选取了12名具有代表性的教师作为深度访谈的对象,他们分别来自七、八、九三个年级,而且大多数担任主科教学任务,有的教师还兼任班主任一职。教龄最短的也在2年以上,这些教师有的是主动向笔者讲述自己的生活情况,有的是学校教师推荐(可能认为这些教师的生活故事具有代表性),有的则是笔者的熟人或亲戚(更易于深入观察和访谈以获取一手资料)。对于访谈教师的选择也有从易于沟通、自愿合作这方面来考虑,一是为了研究的方便,二是其提供资料的真实性更高。调研期间也碰到过对笔者的提问敷衍、搪塞、不愿被打扰的教师,使得访谈无法深入进行。
对D中学的实地调研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进入现场是2011年11月,进行了为期两周的访谈;第二阶段是2012年5月,进行了一周的回访。私下还与少数访谈老师保持着一定的联系,会通过网络聊天或通电话的方式谈及他们的生活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