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班主任专业培训发展研究
【第一章】我国班主任工作坊存在的问题研究绪论
【2.1 - 2.3】班主任工作坊的理论基础
【2.4 2.5】班主任工作坊组织定位与特点
【3.1 3.2】班主任工作坊成立背景与运行机制
【3.3】 “七色彩虹”、“漫步者”班主任工作坊的成效研究
【4.1】班主任工作坊成效之原因分析
【4.2】班主任工作坊在实践中的挑战与发展性建议
【结论/参考文献】班主任能力提升探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结语
笔者从2010年年研究生入学以来一直跟随导师李伟博士参与工作坊的活动,在参与班主任工作坊的两年的时间里,亲眼目睹里班主任工作坊这种途径对班主任教师的帮助和发挥的作用,感受着当理论被实践工作者理解、认同并转化为行为时所展现出的巨大生命力。同时,也深切地感受到中小学学校生态改变之难,感受着理论予以实践之难,感受着教育改革之难……难归难,但是在与各位一线的中小学班主任接触时,笔者也为中小学班主任身上所具有的热情和执着与创造性所感动,每一个人的内在的创造潜力一旦被开发和凝聚起来,这种力量所产生的效果是惊人的。
班主任教师的发展的影响因素,由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包括思想观念、规章制度、现实生活等。内部因素就是人、物的因素等等,外部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环境很多时候,都是很难为个体所能控制的,唯有人的因素,唯有自己,是个体唯一可以自主调控与选择的。因此,班主任要想实现专业发展最关键的因素在于人身上,促进班主任发展的途径也应起步于人,最终落脚于人。从对班主任工作坊路径的探讨中我们得出,班主任工作坊通过对班主任个体进行情感关怀,“闲暇文化、家一样的团队文化、游戏文化”的熏陶,唤醒班主任个体的生命自觉,使班主任发展有了持久动力,从而促进了班主任的专业发展。
这启发我们在促进班主任专业的发展中,应该对班主任作为真实人的情感进行关怀,同时寻求“轻松、丰富、快乐、有意义”的活动方式去滋润了班主任疲惫的身心,运用团队的力量帮助班主任个体发展,将唤醒和培育班主任个体的生命自觉作为促进班主任发展的重点。
班主任工作坊的发展始终“在路上”,这条路有可能因为种种因素而暂停,也可能拥有山重水复后的柳暗花明。它的顺利发展还需要各种各样的条件地支持,但是我们不可能等到所有条件都齐备了才去行动,而是在自己可能的基础上,努力改变自我及周围的小生态,抱着“做比不做好,做1.0比做0.5好,做0.5比做0.3好,做0.1比做0.01好”的心态去做事,只有每个小生态的努力改变,才能进一步地推动大生态的变动。
本文的创新之处有两点。第一,探索了一个全新的班主任发展的路径,提供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并结合相关理论进行了阐释,本文所依据的研究资料主要是通过深入现场实地考察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这为以后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二,对班主任工作坊路径进行分析和解读,有助于对我国教师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经验和启示。
本文的局限是涉及到大量的文献资料和事实材料,这对于研究者驾驭材料和分析材料的能力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与此同时,作为班主任工作坊的参与者之一,这不仅要求研究者有较强的“跳出来”和“走进去”的能力,这是对研究者的另一个较大挑战。
班主任工作坊的探索还在路上,其成效还有待于显现,其经验还有待于总结,其理论还有待于丰富,由于笔者自身的学识浅薄,不能将班主任工作坊更加深入地进行研究,仅仅就自己所体会的一些方面进行了探讨,对班主任工作坊全面的构建方式等研究不透彻,希望自己以后步入工作岗位,成为真正的班主任后,以另一种身份另一种角度对班主任工作坊进行研究与思考。
参考文献:
(一)着作
[1]欧阳明着。做一名学习型教师--教师专业发展的务实行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56.
[2]顾明远,檀传宝主编。2004:中国教育发展报告[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9.
[3]李政涛主编。为生命实践而思-“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专题报告会论文集[C].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3.
[4]沃尔夫冈·不列钦卡。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分析、批判和建议[M].胡劲松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
[5]左靖,董冰峰主编。工作坊:艺术家是如何工作的[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14.
[6]郑百伟。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研究与探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69.
[7]郑永存。班主任专业发展的追求与困境:基于一项实验的反思[J].“班主任管理与班主任专业成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12:210.
[8]洪明。教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福建:福建出版社,2007:289.
[9]莎兰·B·麦瑞尔姆,于泽元译。质化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个案研究的扩展[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1,20.
[10]乔纳森,特纳等着。情感社会学[M].孙俊才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63.
[11]孙红玖,连煦译,情感的力量[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39.
[12]维克多·埃尔着。文化概念[M].康新文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8.105
[13]库尔德·勒温。拓扑心理学[M].竺培恩译。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14.
[14]申荷永。充满张力的生活空间-勒温的动力心理学[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39.
[15]毕田增,赵敬春。走进校本学习与培训[M].杭州:开明出版社,2003:114.
[16]RachelDarnley-Smith&HelenM.Patey着。梅晓青,缪青,柳岚心译。音乐治疗[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13.
[17]O·F·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李其龙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4.
[18]杨启亮,李如密。课程变革中的教师文化[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93.
[19]李晓文。青少年发展研究与学校文化生态建设[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27.
[20]P·A·Schutz等着。教育的感情世界[M].赵鑫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
[21]内尔·诺丁斯着,龙宝新译,幸福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22]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17-218.
[23]佐藤学。课程与教师[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53-254.
[24]冯建军着。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2004:228.
[25]内尔·诺丁斯着,于天龙译,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64.
[26]内尔·诺丁斯着,龙宝新译,幸福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27]吴戴舒。新基础教育教师发展指导纲要[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8]叶澜,郑金洲,卜玉华着。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9]宗炳。画山水序[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12-13.
[30]操太圣,卢乃桂着。伙伴协作与教师赋权--教师专业发展新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73.
[31]张俊超。大学场域的游离部落-大学青年教师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20.
[32]姜勇,洪秀敏,庞丽娟着。教师自主发展及其内在机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00.
[33]雅思贝尔斯着,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4.
[34]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70-271.
[35]高平叔编,蔡元培美育论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215.
[36]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着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1981:125-126.
[37]约瑟夫·皮普尔。闲暇:文化的基础[M].刘森尧译,新星出版社,2005:3.
[38]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着作编译局,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67-68.
[39]杰弗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闲[M].康筝译。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338.
(二)博硕士学位论文
[1]马瑞。中学班主任专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甘肃省五所田家炳中学的调查[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21
[2]赵海彬。初中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5,6.
[3]毛伟。对教师共同体的研究-以教师学习与发展为例[D].曲埠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4.
[4]周维莉。大学与中小学合作培养教师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成都一所大学和中学的合作为个案[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14.
[5]张青涛。互助研修:促进班主任专业化成长的有效模式[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4.
[6]杜芳芳。从行政控制到专业引领-学校教学管理变革取向研[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1:1.
[7]梁玲。美国大学与中小学伙伴合作实践探析[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47.
[8]王佚。中学教师团队建设的三维模型[D].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16.
(三)期刊论文
[1]黄正平。班主任专业化:应然取向和现实诉求-解读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J].人民教育,2006,(19)。
[2]卢维兰。成人学习理论对教师培训的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10,(1)。
[3]朱新卓。后现代性与教师专业化[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4,(3)。
[4]冯建军。班主任专业化初论[J].教师科学论坛,2005,(8)。
[5]黄正平。群体与个体:班主任专业化的两个维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
[6]张祥明。构建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制度保障[J].班主任之友,2008,(1)。
[7]王文燕。关于班主任专业发展特征的思考[J].中国教师,2010,(6)。
[8]王立华。关键事件的解析与重构:班主任专业成长的佳径[J].教师发展与管理,2010,(10)。
[9]班华。专业化:班主任持续发展的过程[J].人民教育,2004,(15-16)。
[10]申荷永。勒温心理学的方法论[J].心理科学,1990,(2)。
[11]洪丕熙。勒温的场决定论对教育学的影响[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3,(1)。
[12]王桃英。中小学班主任专业化的实证研究[J].教育探索,2008,(8)。
[13]杨连山。班主任要坚持自主专业发展[J].班主任,2007,(2)。
[14]周毅刚,袁粤。工作坊-实现公众参与规划设计的一种有效易行模式[J].新建筑,2006,(6)。
[15]李颂,刘芳芳,路蓉。浦东教育国际化发展中校本研修的思考与展望[J].比较研究,2011,(6)。
[16]施秋奕。成长工作坊:心理教师团队发展的有效探索[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6)。
[17]肖红。“翻译作坊”在翻译教学中的运用[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1)。
[18]闵艳莉,周燕。教师研究工作坊:一种新的园本教研组织形式[J].学前教育研究,2009,(2)。
[19]黄雪梅。区域研修推进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建设初探[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10)。
[20]郑碧波。工作坊式协作学习教学模式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8)。
[21]张景斌。大学与中小学的伙伴协作:动因、经验与反思[M].教育研究,2008,(3)。
[22]申荷永。团体动力学的理论与方法[J].南京师大学报,1990,(1)。
[23]赵必华。影响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因素:基于HLM的分析[J].教育科学,2011,(4)。
[24]黄正平。精神关怀:班主任专业化的核心内容[J].苏州大学学报,2007(5)。
[25]冯建军。班主任专业化初论[J].教师之友,2005,(8)。
[26]余文森。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三个基本要素[J].黑龙江教育,2003,(10)。
[27]朱宁波,张萍。校本教研中的教师同伴互助[J].教育科学,2005,(10)。
[28]高德胜。生命?休闲?教育--兼论教育对休闲的排斥[J].高等教育研究,2006,(5)。
[29]李萍。浅议对教师情感关怀的缺失[J].基础教育研究,2011,(4)。
[30]李伟。教育的根本使命:培育个体“生命自觉”[J].高等教育研究,2012.(4)。
[31]伍红林。大学教育理论工作者与中小学教师合作研究过程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9,(10)。
致谢
拙文匆匆完成,自己并没有预想中的激动和欣喜,甚至连那种尘埃落定的感觉都没有。两年半的硕士生活如白驹过隙般倏忽而逝,在提笔待写后记之时,心中的万语千言,在霎那间涌上心头……两年半的风雨兼程,两年半的悲喜交加,从中我体味到生活的万千滋味,它将成为我生命中一次独特的体验,一笔宝贵的财富。还清晰地记得,三年前的初春,带着忐忑与彷徨,进入华科教科院的复试,渴望深造的我“三找导师”的莽撞经历至今想起来仍羞愧至极,但也正是这次尴尬的经历让我初次体会到教科院教师的宽阔而温暖的胸怀,感谢温暖如慈母般的周艳老师,感谢威严中又带些温情的朱新卓老师。就这样,带着兴奋、向往、忐忑的复杂心情开始了我的研究生生活之旅。
生命的每一段旅程,总会与有缘人相遇。恩师李伟博士不计我的莽撞与拙笨将我纳入门下,与他的相遇是我最感荣幸和骄傲的事。恩师亲切中带着威严,威严中存着希冀,他灵动的学术思维、对理想的执着追求、重情重义的为人、博深的生活哲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学习与生活的点点滴滴,将在我生命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班主任工作坊这个凝聚了恩师学术与生命心血的产物,我是如此荣幸,从它成立之初就成为其中的一份子,两年的参与使我拥有沉甸甸地收获。当我想把这个沉甸甸地收获化为文字时,得到了恩师的大力支持,自此,从论文的构思到字词的斟酌,导师都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给予我细致入微的指导,两年半的光阴虚度,自感愧对于恩师当初的信任和期待,也许我是导师学生中最不省心的一个,而一路行来,导师都似一位可以倾心的朋友和慈爱的兄长,给予我无尽的关怀与帮助,让我学会了感恩与从容,导师送我的“定”字是我终身的财富,如此种种,怎一个“感谢”二字能够尽述!
感谢李太平老师,他严谨的学术和细致的思维给我们一个努力的风向标,不知为何,他的在场总能给人以强大的支撑,让我有一种踏实感!
感谢余保华老师、郭卉老师和黄方老师在我的论文开题时给我的指导与鼓励,余老师的“一语中的”,郭老师的“独特见解”,黄老师的“温馨提醒”都让我受益匪浅,当天温馨和谐的氛围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感谢教科院所有的老师!夏薇老师的认真,徐海涛老师的务实,张俊超老师的阳光,刘长海老师的儒雅,雷洪德老师的清灵等等都让我似品读一本本风格迥异的书籍,感受着书籍所散发出的“给予”的情怀,体会到了“家”的感觉。
感谢张权利师兄从入学时给我带来的与导师相遇的机缘和到毕业时一直给予的引导和温暖。感谢在我论文进入最迷茫困顿时王明师兄给予我的启迪和无数次耐心地指点。感谢我的同门张琼、莎莎,还有新来的两个师妹雯雯和毛旭,在这个大家庭中,我感受到的、汲取到的、收获到的所有,都显得弥足珍贵。感谢我的室友石畅、徐妍,给予我生活上和精神上无微不至的关爱和支持。
感谢工作坊所在学校的校长和书记和班主任工作坊的可爱的伙伴们,你们给予我的支持,点点滴滴刻于我心。
还有许多给予我关爱和启迪的同学、朋友和师长,不为客套而一一呈上,但那些满怀敬意和感激的名字早己镌刻于我心,这一切都将构筑成我生命中亲切而温暖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