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学论文

日本教育技术学研究模式的特点及其启示(3)

来源:现代教育技术 作者:孙帙;李哲;前迫孝宪;
发布于:2017-06-21 共6640字
  2 基于研究的实践性。
  
  日本教育技术学的研究以实践为导向,如向后[10]将分子生物学的条件干预分类方法应用于教育技术学中,将研究方法按照严密条件控制下的实验室研究(简称 Vitro 研究)、某种程度的条件控制研究(简称 Vivo 研究)、真实的教学环境(简称 Situ 研究)和调查研究等四个标准进行分类。其中,Vitro 研究将因变量减少到最低,通常研究学习者个体表现或系统性能;Vivo 研究是为了适用于真实教育情境,牺牲一定程度的条件控制,增加不可控的因变量(如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以换取更高的外部有效性;Situ 研究是验证设计方案或新系统的效果,多采用设计实验的方法或行动研究的方法;调查研究则是不实施任何干预进行分析调查。具体分析这四类研究可知,Vitro 研究和 Vivo 研究多为开发设计类基础性研究,而 Situ 研究和调查研究多为改善学习效果的实践类研究。
  
  由于增刊的短论文多为研究的初中期结果,而 Situ 研究居多,导致数据分布失衡,因此本研究剔除了增刊的 758 篇简短论文,而对学术论文和学习资料这两类的 597 篇文献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如图 2 所示,Vitro 研究和 Situ 研究的数量接近,Vivo 研究数量最少,调查研究数量最多。进一步通过 X2检验可知,组间存在显着相关(X2=104.814,P<0.05),说明实践调查研究与基础类实验研究的比重接近。在此分组基础上按论文类别分类,得到学术论文(含基础研究论文、教学系统开发论文和教学实践研究论文)434 篇、学术资料 163 篇。图 3 为对这两类文献中四种研究所占比例的比较分析结果,其中学术论文多为基础类的实验研究,学术资料则更多为实践或调查研究性内容,这说明实验、实证型研究更容易被收录为学术论文,而实践调查类研究多被认定为学术资料。由此可见,基础类的 Vitro 研究和实践类的 Situ 研究数量接近,而按照论文和资料分组后,Vitro 研究基本按照学术论文收录,Situ 研究则半数按照学术资料收录。鉴于学术论文与学术资料的区别在于创新性和独创性,以改善现状为出发点的实践研究很难有独创。
  
  【2】  
  3 基于分析方法。
  
  本研究对包括增刊短论文的 1330 篇文献进行数据分析方法的总结,因为短论文中有具体的数据分析分法,适合通过分析方法进行描述。通过关键词“分析”检索共得到 836 篇论文,再删除不涉及分析方法的 254 篇论文,最终得到 582 篇论文。根据对文献的分析方法进行归类分析后得知,采用方差分析的研究最多,约占总数的一半,其次为因子分析。所有论文共使用了732 种分析方法,远大于抽样的文献总数,这说明不少文献中结合了多种分析方法。其中,86.7%的论文采用显着性差异的有无来进行论证。此外,关于使用分组对比的情况,抽样文献中有 63篇使用实验组和对照组,25 篇使用学习优良组和学习一般组,180 篇则按学校和学年分组,另外还有按性别(43 篇)、按能力(8 篇)、随机分组(10 篇)的分组方法。由此可见,日本极其重视数据分组对比的分析方法,对于教育实际情况考虑到不同层次、年级、性别、学时等各类因素,通过对比分析来论证有效性。
  
  三 特点与启示。
  

  通过文献的统计分析,同时对比我国教育技术学,可以发现日本教育技术的研究方法有如下几个特点:
  
  1 重视定量实证研究。
  
  总体上看,日本文献中的定量研究占总数的八成以上,为定性研究的 4 倍多,且定性研究多被认定为学术资料,而非学术性论文。对比中国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方法,以胡来林[11]的抽样分析为参照,在所选的 480 篇文献中,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比例约为 9:1,与日本完全相反。此外,在中国的教育技术学研究中,定量研究多集中在高等教育中;而在日本,定量研究更多地集中在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中,而高等教育更偏重定性研究。总体上说,日本正在从定量实证研究向定性解释研究转变,但更重视定量实证研究,且呈现出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趋势。相比之下,中国的相关研究则多从定性角度出发,具有描述性和综述性的特点,导致定性与定量研究的比例严重失衡。因此,今后中国应加大定量实证研究的比例,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推进研究实践的进一步发展。
  
  2 注重研究实践性。
  
  通过分析可知,日本七成以上的研究是围绕实践展开的,调查类仅占两成,且多被认为学术资料,这说明日本更重视研究的实践性,并且在研究过程中注重创新性。也就是说,研究者会提出新方法、新观点,或开发新系统、新模型,再通过实践证明其有效性。例如,研究者在实践中测定新系统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对传统学习环境和新开发的学习环境进行差异分析、验证教学设计模型对改善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等。而中国多为书斋式的研究,倾向于通过阅读文献或资料进行思辨、概念推理和归纳[12].因此,中国有必要借鉴日本重实践分析的特点,注重将研究成果在实践中验证并推广,促进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提高中国学科建设和实践应用的水平。
  
  3 采用多元化分析方法。
  
  日本的分析方法具有多元化、跨学科的特点,善于结合来自不同学科的多种方法进行分析和论证,并且在数据分析中能从多个维度展开,使得分析结果更为全面、客观,有助于增加研究的外在效度。相比而言,中国相关研究的分析方法较为单一,能从多个维度进行数据分析的文献并不多见。此外,长期以来研究方法并无太大变化,主要使用解释结构模型法、S-P 分析法、比较分析方法等,结合多种分析方法进行研究的文献比例也比较低[13].因此,中国研究者有必要重视采用多元化的分析方法,注意分析过程的严谨性,增强分析结论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4 促进多学科融合和国际化发展。
  
  日本教育技术学除引用教育学的方法外,还融合了教育心理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方法,近年来还呈现出多学科融合和国际化的趋势,逐渐纳入更多新的内容,如生物学、现象学、人种学等。比如,研究者利用生物学研究方法,测定学习过程中眼球运动、眨眼频率、心跳等生理指标;利用人种学研究法开展实地调查,以定性研究法分析异文化体验和学习情况等。此外,日本紧跟世界技术前沿,积极利用新技术开展了各类研发实践,如利用 VR 技术开发虚拟提示系统、利用 AR 工具与传统书籍结合开发新教材等。相比之下,中国的跨学科研究还存在诸多壁垒,还需要进一步深化,促进多学科融合和国际化的发展,积极培养跨学科的综合性人才,同时完善研究方法的规范化和体系化,提高研究的综合水平,提升国际学术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坂元昂。教育工学の研究方法论[Z].《教育工学事典》日本教育工学会编,东京:実教出版株式会社,2000:142-145.  
  [2]永野和男。情报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技术と教育実践の研究[J].日本教育工学会论文志,2001,(5):159-161.  
  [3]野家啓一。科学の解釈学[M].东京:株式会社新曜社,1993:20-35.  
  [4] 菅井胜雄 . 教育工学の研究方法论 [Z]. 《教育工学事典》日本教育工学会编 , 东京 : 実教出版株式会社,2000:145-148.  
  [5]久保田贤一。构成主义が投げかける新しい教育[J].コンピュータ&エデュケーション,2003,(15):12-18.  
  [6]山田政寛。インフォーマルラーニングにおける ICT 利用に関する研究动向[J].日本教育工学会论文志,2013,(3):197-209.  
  [7]李哲,前迫孝宪,孙帙,张海。日本教育技术的研究历程与发展趋势[J].现代教育技术,2017,(1):5-12.  
  [8]向後千春。教育工学の「世界の构成」と研究方法[J].日本教育工学会论文志,2002,(3):257-263.  
  [9]清水康敬,中山実,向後千春。教育工学研究の方法[Z].京都:株式会社ミネルヴァ书房-学术図书出版,2012:35-78.  
  [10]向後千春。教育工学研究论文の実践性による分类とその倾向[J].日本教育工学会第 26 回全国大会讲演论文集,2010,(26):35-36.  
  [11]胡来林,安玉洁。近十年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回顾和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06,(2):14-17、38.  
  [12]谢兰荣。试论“教育”概念的界定及其方法论问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4,(5):1-5.  
  [13]徐晓东。后现代的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及方法论[J].开放教育研究,2013,(4):12-15.
原文出处:孙帙,李哲,前迫孝宪,张海. 日本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历程分析[J]. 现代教育技术,2017,(02):5-11.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