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学论文

张雪门幼教观的产生背景及形成基础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8-08 共8209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张雪门幼儿教育观念探究 
【第一章】张雪门幼儿教育思想内涵论述绪论 
【第二章】张雪门幼教观的产生背景及形成基础 
【3.1  3.2】源于生活的行为课程 
【3.3】培养理想的幼儿师资 
【第四章】张雪门幼儿教育思想的特色 
【第五章】对当代幼儿教育的启示 
【结语/参考文献】张雪门幼儿教育理论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二章 张雪门幼儿教育思想的产生背景及形成基础

  一、 张雪门幼儿教育思想的产生背景

  1840 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与国内封建势力相勾结,把中国推入了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政治上,清政府被迫和西方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使我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经济上,民族工商业虽得到短暂的发展,但仍受到西方列强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文化上,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入侵,使我国传统文化受到猛烈的冲击;教育上,为了挽救中华民族的命运,许多爱国人士提出"教育救国"这一主张并为之努力,不可否认这在当时确实起到了某些积极作用,但是整个国家教育的性质并没有发生改变,传统教育思想仍然支配着学校,教育脱离人民群众、与社会生活相分离。正是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张雪门幼儿教育思想应运而生。

  (一) 政治经济的变革

  鸦片战争以前,我国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业经济社会。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英国利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迫使清政府与其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由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是西方列强并没有感到满足,又继续发起战争,使中国人民更加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直到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中国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使我国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独立主权的丧失以及中国封建社会的解体。然而,这些只是他们侵略的第一步,随后在政治侵略的基础上又实行经济侵略。1900 年以后,是帝国主义者在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时期,其中经济侵略包括商业资本、工业资本、金融资本等侵略。这些都严重破坏了我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使我国的手工品难以抵制外货的冲击。再加上西方列强纷纷在我国争相开设工厂,赚取剩余劳动价值,使我国的人民生活的更加艰难。辛亥革命胜利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力倡导实业,使民族资本家们纷纷投入实业的行列。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无暇东顾,使中国民族工商业得到短暂的发展。但是从根本上讲,辛亥革命的反帝反封建任务并没有完成,中国的民族工商业仍然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这些都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意识到,要想挽救民族危机必须从思想文化领域入手,于是他们纷纷发动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希望通过思想文化斗争去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张雪门的幼儿教育思想就是在这样的政治经济背景下产生的,其思想是随时代变迁而改变的。他希望通过幼儿教育来拯救中国,因为幼儿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儿童是祖国未来的主人。

  (二) 中西文化的碰撞

  鸦片站争以前,我国的文化教育是封建主义性质的,在表现形式上以单一的各级儒学和以八股文为中心的科举考试组成的教育制度。学习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凭借不平等条约取得特权,对我国进行文化侵略。

  他们在我国传教并开办育婴堂、小学、中学、大学,奴化人民的思想的同时也为我国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在这样文化渗透下,许多知识分子纷纷发表言论,批判清政府无能懦弱,并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口号,如魏源提出"师夷之长技以治夷"的口号,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康有为提出"君主立宪"的主张,孙中山提出"民主共和"的主张,使中国涌现出向西方学习的浪潮。1915年,陈独秀、胡适等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以《新青年》为阵地,发起一场声势浩大的新文化运动,并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强烈的批判,力图运用新文化思想来改变中国当时落后的现状。随后又爆发了"五四运动",将新教育改革运动推向高潮。面对中西文化猛烈地碰撞这一现实,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思考中国文化的去处。同时,在这样的文化背景影响下,促使他的幼儿教育思想带有"民主"与"科学"的时代特色。张雪门先生一生秉着"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7]的原则,批判地吸收古今中外文化并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

  (三) 幼儿教育的现状

  1904 年,清政府正式颁布并实施了癸卯学制,并在《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中规定"蒙养院专为保育教导三岁以上至七岁之儿童,每日不得过四点钟。"[8]

  这时蒙养院是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机构具有幼儿园性质,但是它却盲目的抄袭日本,师资直接间接来源于日本,教材是从日本照搬来的熟料。民国以后,中国幼儿教育趋向欧美化。1919 年 5 月,杜威应邀来华讲学,随后各大报纸都刊登了他的演说,使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得到快速的传播,并将我国学习西方新教育的浪潮推向最高峰,促使我国的幼儿教育事业逐步由"日本化"

  转向"欧美化".1922 年制订的"壬戌学制"将蒙养园改为幼稚园,明确规定"幼稚园只招收六岁以下儿童",并将幼儿教育正式纳入学校系统,稳定了它在学制中的法定地位。但这一学制是在杜威教育思想影响下制定的,所以就导致我国幼儿教育的"美国化".张雪门面对这样的幼儿教育现状,深刻的意识到发展中国化、本土化、科学化的幼儿教育已迫在眉睫。于是,他在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借鉴西方教育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并结合当时我国幼儿教育的现状,提出了"以儿童为本位"的幼儿教育。

  (四) 平民教育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以后,在民主思潮的影响下,许多知识分子宣传平民教育思想,积极投身平民教育运动,掀起了平民教育思潮。平民教育是对传统"贵族主义"教育的批判,破除了封建统治者独占教育的局面,使普通平民百姓享有受教育权。

  平民教育运动是在杜威民主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下,许多教育人士把平民教育视为救国救民的手段,希望通过平民教育改变社会落后的现状。例如,陶行知就是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的一员,他积极提倡平民教育和普及教育,主张建设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幼稚园。当然,平民教育运动的特点是平民性、民主性和民族性。它在对传统贵族等级教育的批判和反思的基础上,关注儿童个性,培养儿童民族精神和民主精神。张雪门就是在平民教育运动的影响下,提出了"以儿童为本位"的幼儿教育,主张以发展儿童个性为目标,关心全体儿童,并多次强调普及幼儿教育,积极开办平民幼稚园,使更多的平民的子女都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他又提出"以民族为本位"的幼儿教育,希望通过培养儿童的民族精神和民主精神,以实现改造中华民族新一代国民的幼儿教育目标。

  总之,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背景下,张雪门提出了改造民族的幼儿教育,他认为要想拯救中国必须要改革教育,幼儿教育是教育的基础,所以改革教育要从幼儿教育开始。他说:"强国必强种,而优秀之民族实基于幼稚教育。"[9]

  所以,张雪门认为发展幼儿教育十分的重要,并经过长期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提出以改造中华民族新一代为目标的幼儿教育。

  二、 张雪门幼儿教育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张雪门的幼儿教育思想是在儒学和西方新教育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幼儿教育思想。张雪门的幼儿教育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可以从国外和国内两个方面来研究。在国外,主要受福禄贝尔、蒙台梭利和杜威的教育思想的影响。

  在国内,他不仅继承了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教育思想,还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说"和陈鹤琴"整个教学法"发展为行为课程理论,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一) 国外教育家思想的影响

  1、 福禄贝尔幼儿教育思想的影响

  福禄贝尔的幼儿教育思想对张雪门的幼儿教育思想具有启蒙作用。1924 年,张雪门在北京大学注册课任职员时,偶然间发现一张福禄贝尔讲义的残页,从此开始对福禄贝尔的研究。

  福禄贝尔提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他主张"教育要适应儿童的本性,教育要适应儿童的自然环境,在自然界中对儿童进行教育。[10]

  也就是说教育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起引导作用,教育要顺应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适应儿童的生活情境、倾向和能力。张雪门吸收并采纳了这种观点,他认为教师应该根据人类自然生长的原则去设计课程,教师要注重儿童自发的活动,满足儿童的需要,设法引起儿童的自发活动。张雪门还客观评价了福禄贝尔的教育思想即:"福氏当科学未发达的时代,能探得儿童天然的倾向,尊重儿童的自发活动,高唱创造的原则,实在是难能可贵。"[11]

  2、 蒙台梭利幼儿教育思想的影响

  五四运动以后,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被引入我国,其思想对我国近代幼儿教育产生较大的影响,张雪门在从事幼儿教育的初期,深入地研究了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并译着《蒙台梭利及其教育》。

  蒙台梭利提出"自由"与"自动"的教育原则,他认为"允许儿童自由活动,这是实施新教育的第一步。在自由活动中,儿童体验到自己的力量,这正是激励他们发展的最大动力。"[12]

  张雪门一语道破其观点,即"以感官为基础,思考为过程,以达到个人真正自由为目的".[13]

  由此看出,蒙台梭利注重儿童的感官训练,主张儿童自己思考,自发的活动,以达到自由的目的。张雪门吸收并采纳了这一观点,将其运用到"行为课程"中,他主张在进行幼稚园课程时,给儿童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儿童通过亲身实践去获得经验,且因经验的不断改造,又可以不断的改变环境和自己。

  3、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

  1919 年 5 月初,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应邀来华讲学,使得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快速的传播,许多教育人士都受其教育思想的影响,其中就包括张雪门。张雪门借鉴了杜威的"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改组"、"做中学"的教育思想,并发展为自己的行为课程理论和"做学教合一"的方法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杜威提出"教育即生长",其主要内容是"要求摒弃压抑、阻碍儿童自由发展之物,使一切教育和教学适合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的要求。"[14]

  其实杜威就是注重儿童的本能生长,希望教师能给儿童提供一个有利于成长的环境,让儿童自由成长、充分发挥其本能。因为儿童的本能是自然的和冲动的,所以教师不能任儿童率性的发展,而是让儿童在适当的环境里向好的方面发展。

  张雪门在其影响下,提出"人类自然生长的历程根据于自然的活动和经验的改造".[15]

  他主张根据自然生长的原则去设计课程,让儿童自发的活动,满足儿童生活需要,这种自发的活动不是盲目的放纵,而是使儿童的经验不断改造,改造的更自由,能够更好的适应环境。这又与杜威提出"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改组"相符合。

  二是,杜威提出"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改组",他认为"经验经过改造与改组,能提高对以后经验的指导和控制的能力,使新的经验继续得到改造、改组--丰富其内容,提高其威力,增强其意义。"[16]

  其实杜威就是主张经验的继续改造,使经验比从前更加丰富。张雪门受此思想的影响,提出"幼稚园课程目的,在于联络孩子们的旧观念,以引起其新观念,更谋其旧经验的打破,新经验的建设。那么,才是有机体有生命有意义有进步的人生。"[17]

  如儿童好动,从早到晚,几乎每一刻都与环境相接触,通过接触的动作,促使本身经验的改造,教师如果再给予适当的引导,则更有利于儿童经验持续不断的改造。

  三是,杜威提出"从做中学"的教学法,他主张"真正的知识和有效的理解,不会不是行动的产物".[18]

  他认为真正的知识是在行动中产生的,而非通过书本获得的。他反对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提倡"从做中学"的教学方法。张雪门借鉴了杜威的这一思想,运用到自己的行为课程中,他主张"从行动中学习,从行动中获得经验。从行动中所得的认识,才是真实的知识。"[19]

  他认为儿童的知识是从实际行动中获得的,儿童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

  (二) 国内教育家思想的影响

  1、 王阳明"知行合一"教育思想的影响

  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教育思想,他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20]

  他认为没有通过行动而获得的知识,便不是真正的知识;没有知识来指导行动,便是"乱行",二者相互促进,互为始末。张雪门在他的"知行合一"思想的影响下,提出了行为课程理论,他主张"从行动中所得的认识,才是真实的知识;从行动中所发生的困难,才是真实的问题;从行动中获得的胜利,才是真实的制驭环境的能力。"[21]

  他强调行为课程应注意儿童的实际行为,凡事儿童能够亲自去实践的都让儿童去实践,如扫地、擦桌子、饲养动物、认识植物等,因为从行动中获得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

  2、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影响

  张雪门与陶行知同为中华教育改进社的成员,他在开办北平幼稚师范学校时,就是以中华教育改进社的办学方针为指导方针,所以他的思想深受陶行知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思想,他说:"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22]

  他认为生活和教育关系密切,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有生活就有教育,生活决定教育;教育则是为儿童提供生活上的需要。所以他反对当时以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育,他要求解放儿童,教育要顺应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教育是为儿童将来的生活做准备。张雪门吸收并采纳了他的观点,提出行为课程理论,并在开篇就阐述"生活就是教育"的观点,他指出行为课程就是从生活中来,从生活中展开,从生活中结束。他认为课程来源于生活,在满足儿童生活需要的前提下,为培养儿童的民族精神做准备。由此看出,他的这一思想源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他们都主张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教育的内容来源于生活,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儿童的生活需要,为儿童将来的生活做准备。

  二是,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方法,即他所概括的:"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先生在做上教,学生在做上学,师生共教共学共做。"[23]

  其实他就是以"做"为中心,将"教学做"看成是一件事,在"做"上教的是教师,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例如,陶行知在幼稚师范学校组织师范生到幼稚园中实地学习,既改变师范教育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现象,又培养了大量的幼儿师资。张雪门吸收并借鉴了其思想,发展为"做学教合一"的教学法,就像张雪门所说的:

  "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也就是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教与学就统一在做的底下。"[24]

  总之,张雪门的"做学教合一"教学法比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法更强调以"做"为中心,更接近于杜威的"做中学"的教育思想。

  3、 陈鹤琴"活教育"思想的影响

  陈鹤琴的"活教育"的三大目标之一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25]

  他主张教育要适合中国国情,要满足社会需求,要以中国儿童为对象,要培养具有科学头脑和民主思想的中国人。张雪门在陈鹤琴这一思想的影响下,加之当时"九·一八事变"的爆发促使张雪门"以儿童为本位"的教育思想,开始向"以民族为本位"的教育思想转变。就像他说的:"我现时的主张,相信将来社会和现时儿童是应有联系的,教育便是联系的过程。"[26]

  此时他已经深刻地意识到儿童本位学说已不能适应我国当时的国情和社会的需求,抛开社会只谈儿童的身心,教育总是会落空的,而抛开儿童的身心只讲满足于社会需求,又会毁坏儿童现实的生活。所以他提出兼顾"社会与个人需要"的教育目的。

  陈鹤琴的"整个教学法"主张"把儿童所应学的东西整个地、系统地去教儿童学。"[27]

  其实就是把各学科打成一片,从儿童生活中取材,以儿童的生理和心理为依据来编写教材,并会注意教材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张雪门借鉴其思想,并指出"课程的特点就是整个的,这个所谓的整个的,就是幼稚生对于自然界和人事界没有分明的界限;他看宇宙间一切的一切,都是整个的。"[28]

  他认为在编制课程时要根据儿童这一心理特点,课程从儿童生活中取材,各科功课不必分得太清楚、太系统了,只要能够引起儿童的反应,改造儿童的经验,满足社会和儿童的需要,培养儿童的生活能力,就是行为课程。由此看出,张雪门与陈鹤琴都主张在编制课程时,要把各学科打成一片,只不过张雪门认为各科功课不必太过系统,只要能够引起儿童学习的兴趣,满足儿童的生活需要就行了。

  三、 张雪门幼儿教育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本文根据张雪门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个人学习经历和教育实践活动,划分为三个时期:

  (一) 宁波办学时期

  张雪门(1891 年-1973 年),原名显烈,字承哉,浙江省宁波市(鄞县)人。幼年在家聘请私塾先生启蒙读书,其间约七八年,熟读《四书》、《五经》和大量的古文、古诗选等。1911 年,毕业于浙江省立第四中学(现改为一中)。所以他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其中影响较为深远的是王阳明教育思想,他说"三十年来,我相信王阳明先生所说的‘行乃知之始,知乃行之成'."[29]

  张雪门对幼儿教育的兴趣最早源于他看到一位女教师带着儿童嬉戏的情境,那种场面使他深受感动。1917 年,他参观了三十所幼稚园,看见当时一些日式的蒙养园和教会的幼稚园对我国儿童的奴化式的教育,严重摧残了儿童的身心健康,他深感痛心,立志投身幼儿教育。他认为儿童是祖国未来的主人,而培养祖国未来的主人的教育工作者其责任更加重要。于是在 1918 年,张雪门创办了宁波市第一所由中国人自己办的幼稚园--星荫幼稚园,并担任园长,开始了他对幼儿教育的探索和实践。

  随后他深刻意识到办好幼稚园的关键在于师资,培养理想的幼儿师资非常重要。

  于是 1920 年 4 月,他创办了一所两年制的幼儿师范学校,名为"星荫幼稚师范",从此张雪门开始了他的幼儿师范教育工作。

  (二) 北平教育实验时期

  1924 年,他在北京大学注册课任职员,并在教育系旁听学习。随后他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发现福禄培尔讲义的残页,从此开始了对福禄培尔的研究,并"决心一年研究福禄培尔,一年研究蒙台梭利,再一年研究世界各国的幼稚教育,然后以毕生工夫来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幼稚教育。"[30]

  就是这样坚定不移的从事幼教工作的决心,促使他努力研究国外幼稚教育,从幼稚园课程入手,在儿童生活中获取材料,编制幼稚园课程,并在《新教育评论》上发表"幼稚园第一季度课程",引起许多幼儿教育人士的关注。同年,他着作《幼稚园的研究》在北新书局出版。

  这可以说是张雪门探索幼儿教育中国化的最早尝试。1927 年,他创办艺文幼稚园,并组织人员参观孔德、艺文两处幼稚园的设备及教学活动,以此引起整个教育界对幼儿教育的兴趣和关注。1929 年,他创办孔德幼稚师范,并提出"骑马者应从马背上学"的口号,采取半日授课半日实习的措施。为彻底贯彻这一措施,在孔德幼稚师范自办幼儿园,还借了一所蒙养园供师范生实习。1930 年,他创办北平幼稚师范学校,并依据"教育即生长"的原则和"做学教合一"的原理,开始了全面的幼儿教育实验活动。"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张雪门的思想发生巨大变化,他深刻认识到幼儿教育的目的不应完全"以儿童为本位",应该根据当时中国的需要指导儿童的生活。而当时中国的需要是改造民族落后的现状,所以他又提出"以培养新一代国民为目标"的教育目的,至此他的民族本位幼儿教育思想初步形成。

  1937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占领北平,张雪门毅然决然的离开了北平,将北平幼稚师范迁往桂林,开办了"北平香山慈幼院桂林分院广西幼稚师范",并担任校长。随后他辗转到陕西城固、重庆等地继续他的幼儿教育事业。 直到抗战胜利后,张雪门才返回北平,他想要重新开办北平幼稚师范,但原校址已改办女三中,无法发还,张雪门对此非常失望,他只好应台湾友人之邀,愤然离开北平,前往台湾,继续进行他的幼儿教育事业。

  (三) 台湾创业时期

  1946 年 7 月,张雪门应台湾行政长官公署民政处之邀,创办台湾省立育幼院后称台北育幼院。使其在数年间,发展成具有"小学、幼稚、育婴三部分纵面系统"和"总务、教保、卫生、社会四组横面组织"的一个儿童福利中心。1952 年,由于身体原因,张雪门离开了育幼院,居住在台北郊区北投大屯山麓之石室,勤奋撰写着作,并认真辅导从事幼儿教育的来访师生,设计幼稚师范教育实验区试验。1960 年,他突患脑病,半身不遂。在眼睛失明和手脚失灵的情况下,凭借顽强的意志写下《幼稚教育》、《幼儿课程活动中心》、《幼儿无际论》、《实习三年》、《儿童创作集》、《我的童年》、《从孩提到青年》、《闲情集》、《幼教论丛》等专着,他为我国幼儿教育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财富。1966 年,他出版了《增订幼稚园行为课程》一书,才初步形成了他的"行为课程"的理论和实践体系。1973 年 4 月 15日逝世于台北市立和平医院,享年 83 岁。

  张雪门毕生研究幼儿教育,前后长达 60 年。他一生秉着"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原则,吸收外国的先进教育思想,研究中国化的幼儿教育。他那为幼儿教育勇于献身的精神和严谨求学的态度,以及他对幼儿教育目的、行为课程理论、幼儿师资培养方面的论述,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研究。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