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学论文

家校合作促进中学生德育效果理论阐释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6-23 共3664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家校联系对学生的德育效果探析 
【绪论】学校与家庭共同作用下的德育研究绪论 
【第一章】家校合作促进中学生德育效果理论阐释 
【第二章】家校联系的现状及其特点 
【第三章】不同的联系方式对学生产生的道德效果分析 
【第四章】家校合作实施的建议和对策 
【参考文献】中学生德育中家校合作应用研究参考文献


  第一章 家校合作促进中学生德育效果理论阐释

  理论是实践的指导,在深入实践之前,掌握完善的理论知识是必须的,这样才能支撑整个实践研究。道德不论是对社会、还是对个体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只有通过有效的家庭与学校的合作,才能将提高德育效果从理想变成现实。本章将集中于家校合作的理论基础的诠释,提出家校合作的基础上,提高道德教育效果的重要意义。

  一。家校合作的理论基础

  由于学校教育的出现和发展,不论是学者还是家长学生都会积极关注学校与家庭关系的问题,随着对家庭与学校的关系的越来越紧密,大家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也越来越关注。就现在来看,因为学校的职能和家庭的职能,以及家校沟通方式方法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家校合作的问题便更加引人瞩目,教育学、社会学等各学科的学者都以新的视角来看待家校合作关系。

  (一)生态系统理论

  根据布朗芬布伦纳(Urie Bronfenbrenner)在发展心理学领域中提出的个体发展模型理论,强调发展的个体始终处于环境系统之中,而且这些环境系统是相互影响的。在这些系统中,不同的系统与个体的相互作用并影响着个体发展。

  个体所处的不同系统环境由微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和宏系统交互组成。[28]微系统是最里层的系统,指个体在环境中经历的环境体验,对大多数刚出生的孩子来说,微系统仅仅包括家庭,随着孩子的慢慢成长,当他们进入幼儿园、学校以及与伙伴和老师的交往的时候,这个系统就变得复杂了,这时教师和同伴构成的校园环境是微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部系统指婴儿或者成长的儿童直接参与的各个微系统之间的联系以及各个微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如学校、家庭和同学伙伴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关系。布郎芬布伦纳认为,如果各个微系统之间的相互支持性较强,那么个体则比较容易实现最优化发展。学生并未直接参与的,但却影响个人以后发展的社会系统叫做外部系统,比如,父母在社会接触的环境会影响父母在家中的言行举止,影响孩子与父母的感情关系,影响一个家庭的感情氛围,并因此影响父母的抚养质量。宏系统指孩子们的文化环境或亚文化环境。

  宏系统作为意识形态,一般影响和规定着社会对孩子采取的态度,影响和规定着对孩子的评价和要求,比如,应该怎样教育孩子,孩子应努力达到的目标等。

  因此,根据布郎芬布伦纳的观点如果各个微系统之间的相会支持性较强,则利于个体最优化发展,所以有必要釆用系统生态理论来研究分析学生家庭和学校的关系。

  (二)共同责任理论

  爱泼斯坦(Joyce Epstein)将家校合作分为分开责任和共同责任两方面。所谓共同责任,即要求老师对学生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肩负起同样重要的责任。这就需要家长和学校的双向沟通,并且注意保持沟通的顺畅,对于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和孩子在家的生活表现进行及时的交换信息,互相提出自己对于对方行为的期望,双方采取积极的行动,并在沟通中及时反馈各自的实施行为和结果。在提出这个理论的同时,爱泼斯坦教授也展开了美国教师帮助家长参与学生作业项目,这个案例能更好的支持共同责任理论:他在 1987 年提出了初等教育中的“教师协助父母参与学生的作业”的项目(Teachers Involve ParentinSchoolwork,TIPS)。该项目的目的有以下几点:(1)加强父母对孩子的作业情况的了解;(2)为了刺激和提升自己的孩子向家长报告学校每一天活动的愿望,帮助孩子提高表达能力;(3)提高在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各种学习活动的参与程度;(4)促进各门功课的完成。学校将会定期举办家长会,老师和家长会一起以数学、科学、语文和健康等课程的学习效果为主题与家长展开讨论。[29]

  在以往人们的印象中,各门功课以及道德品德教育学习应该就是老师在学校中进行的,家长只需要照顾好学生的饮食起居即可,比如,让孩子更加健康的成长,因此,被动的接受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更没有主动参与学校事务的观念和想法。在沟通上也就是一些单向的。根据共同责任理论更能支持本研究,家长与学校应该积极主动的联系,并且联系的方式也应该多样化。

  (三)最近发展区理论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由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Л。С。Выготски)提出来的。维果茨基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在儿童的发展方面,有效的教育能起到主要作用和促进作用,不过在这之前需要判定学生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水平是儿童经过学习后可能达到的水平,具体表现为“儿童自身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不过在大人的协助下,在团体活动中,通过自己努力和大人的帮助下却能够完成的任务”.“最近发展区”指的就是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30]

  清楚了解学生“最近发展区”,对学生的发展水平有很大的帮助。虽然他的研究结论主要是就智力方面而言的,其实在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存在着“最近发展区”的现象。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同时,最好以个体道德的发展潜能为依据,选择正确的道德教育方式。

  在本研究中,通过对学生对不同问题最希望老师与家长用那种方式联系和不同问题的不同联系方式的德育效果两个问题的调查结果,就是运用了这个理论。这两个结果的调查也能给老师在处理学生德育问题时提供更多的选择。

  二。家校合作对学生德育效果的影响

  (一)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道德教育方面各具优势

  学生的成长受到熏陶时间最长的地方是家庭,而学生能够接受正规、系统教育地方是学校,这两者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都是无法取代的,而对于学生的道德教育方面,二者却也是也是各有优劣,相辅相成。

  若是单单从家庭教育这方面来看的话,道德教育则在家庭教育中占据主要地位。这归功于家庭教育在德育方面占据的先天优势,因为父母与子女之间固有的血缘关系,其亲情占主导的引导作用是任何其他关系都代替不了的。正是借助于这种特殊关系,家长才能够对子女“以情动人”,长期、直接的进行引导、熏陶,传递给孩子最积极的能量,而这种方法对于子女良好道德素质的培养更为强烈、有效。另外,作为孩子成长根本源头,家长与孩子之间接触时间最长,了解更为全面、细致,只有这样才能够根据孩子的根本情况,对孩子进行品行教育以及引导才更强。同时,因为家长与孩子相处时间长,经历的也更多,这样可以根据更多生活中的小事作为题材,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这种因事而异、遇物而诲,的随时教育的方式更容易被孩子所接受。如果能够很好的把握这些家庭德育的优势,其德育教育的效果是其他教育方式无法比拟的。作为学校一方,育人是学校的本职工作。但是一定要利用学校在育人方面的优势,就是其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不论是学校的管理人员,还是普通的教师,他们一般都在学习并具备了专业的德育指导能力,并且具有较多实践经验,因此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方法则是他们的优势。同时,学校与教师在其“传到授业”的过程中,磨练并掌握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些方法往往能够能取得令人惊讶的教育成果,并且,在校园环境中,孩子能够更多的与同龄人接触,因而能够营造出相互促进,积极向上氛围,在这种积极的德育环境中,学生更容易得到引导和感化。

  (二)一加一大于二

  布郎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支持了一加一大于二效应,即:如果各个微系统之间的相会支持性较强,则利于个体最优化发展。这跟我们所希望的结果不谋而合,正因为家庭和学校在德育方面各自占有优势,所以,如果老师能可以研究出一个与家长积极沟通的方法,则达到家庭和学校间的密切协作将会很容易实现,家长也会利用学校的指导在对学生进行德育过程中发挥更有效的作用,而如果学校能够得到家长的支持,便能更好地把其育人的优势在德育中加以贯彻、实施,从而使得德育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当前,家校合作的范畴已经从幼稚园扩展到初中、高中。这个时期是孩子的可塑性是在其成长过程中较强的一段。若在德育过程中家校之间能够相互配合,便能对孩子产生积极并且深刻的影响。因此,有很多幼稚园、小学以及初中致力于寻求多式多样的学校与家庭间的合作方式,共同进行孩子的德育工作。从家长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参与情况看来,一些学校积极邀请家长为学校的在德育方面的计划提出建议,比如,可以借助家长开放日等机会向学校提出切实的意见等。从学校对家庭品德教育的指导角度来看,一些学校给出书面德育的资料加以详尽细致的指导,开办家长学校进行系统的引导,推出家校联系卡便于沟通交流,通过家庭访问增强对家庭德育工作的了解,开展家长经验交流会以及咨询会以讨论品德教育问题等。在实施这些具体的合作方法的时候,学校更加希望家长能与教师更好的互动,相互交流德育方面的心得体会,以便获得更加明显的品德教育效果。

  事实上,在实际教育中,家校合作的德育方式已经被很多学校所采纳,只是其方式方法略有不同。家校合作的发展正说明了其存在的价值,同时也启发了我们思想,同时也让我们去寻求它所涵盖的深远意义。

相关标签:中学德育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