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心理学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社会支持的现状及其构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1-07 共3401字
论文摘要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成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焦点之一,受到社会多方的关注。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由于社会矛盾凸显、社会开放程度加深和价值取向多元化,大学生面临着比以往更多的压力。另外,由于社会因素对家庭成员的影响而间接造成大学生的心理影响也不容忽视,如留守经历。近年来的研究证实,三成左右的在校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一成左右的大学生存在较严重心理障碍,大学生心理危机恶性事件时见报端,大学生因心理健康状况原因留级、休学、退学的例子在高校中也较为常见。

  一、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

  社会支持与个体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社会支持在缓解个体心理压力、消除个体心理障碍、增进个体心理健康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充裕的社会支持有益于减缓生活压力,有益于个体身心健康,提升幸福感;相反,社会支持的短缺,有可能使个体生活的压力、精神的压力难以化解,导致身心疾病。从社会层面来看,社会支持有助于缓和个人与社会的矛盾,有利于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大量研究也证明了良好的社会支持与社会技能、工作绩效、自我概念的正向发展有显著的相关关系;缺乏的社会支持与惰性、焦虑、压抑等负性情绪之间有着显著的相关关系。

  从社会心理与个体的关系角度定义,社会支持可以被理解为个体通过社会联系,所获得的能减轻心理应激反应,缓解精神紧张,提高适应能力的影响。这些影响既来自有形的物质支持、行动支持、信息支持、反馈支持,也来自无形的精神支持、情感支持。社会支持的内容可以划分为四种。第一,尊重的支持,也称作情感性支持。尊重和接纳个体。第二,信息的支持。对个体遇到的问题进行说明、理解,提供应对信息。第三,社会成员身份的支持。与个体共度时光、消遣或娱乐。第四,工具性支持。提供财力帮助、物资资源或所需服务。

  个体的社会支持一般来源于两个渠道:一是正式的制度化的支持;二是非正式的非制度化的支持。就当前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言,正式的支持主要来自学校,政府,社会组织提供的支持一般通过学校间接实施。非正式的支持主要来自家庭(家庭成员、亲戚)和同辈群体(同学、朋友、老乡等)的非制度化的帮助和关怀。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社会支持的现状

  笔者以实践工作中的15位大学生个案为例,试分析当前大学生在面临心理危机过程中所接受到的支持情况和支持的成效。

  1. 当前大学生可获得的主要社会支持。本文首先采用“四分法”,将当前大学生在学校环境中可以接受到的主要社会支持分为四类,分别用A(尊重的支持)、B(信息的支持)、C(社会成员身份支持)、D(工具性支持)表示。再按照学校、家庭、同辈群体三个支持主体,细分1、2、3三种。需要指出的是,下述中所称教师,包括高校各级行政人员、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专兼职教师等。下述中同辈群体,既包括同辈群体中的个体向学生提供帮助,也包括集体向学生提供帮助,具体如下:A11教师对学生的谈心、探望,A12教师与学生家长的沟通,A2家人对学生的谈心、探望,A3同辈群体对学生的谈心、探望。B11教师向学生提供学业信息,B12教师向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治疗信息,B13教师转介学生到专业心理健康机构咨询、治疗,B21家庭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料、学习条件,B22家庭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治疗信息,B31同辈群体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料、学业信息,B32同辈群体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治疗的信息。C1教师提供机会让学生参加文化娱乐活动,C2家庭为学生提供娱乐活动,C31同辈群体邀请学生参加文化娱乐活动,C32同辈群体陪伴学生学习生活,C33同辈群体邀请学生参加文化娱乐活动。D11奖助学金、生活补助、学费减免、助学贷款、临时借款,D12教师对学生的学业辅导,D13高校提供的心理健康教育、治疗,D14社会组织奖助学金,D15校内勤工俭学岗位,D21家庭提供经济支持,D22家人陪伴学生学习、生活,D23家人陪同学生心理咨询治疗,D31同辈群体对学生的学业辅导,D32同辈群体对学生的关注,D33同辈群体陪同学生学习生活。

  2. 案例情况和效果。案例1:学生出现自杀念头、失眠。个体主动寻求老师和同学的帮助,获得B13、D22、D32支持,顺利毕业。案例2:学生情绪恐惧,学习差。无主动寻求帮助,但接受 A11、A2、D23、D31,D32 支持,顺利毕业。案例3:学生自杀未遂,人际关系障碍。拒绝心理健康咨询,接受A11、A2、D23、A3、D32支持,顺利毕业。案例4:

  学生家族遗传性抑郁症,多次自杀未遂。接受A11、B11、B13、D31、D32、D33支持,顺利毕业。案例5:考试焦虑,人际交往障碍。与父母,同学关系疏远,接受A11、D22、D31、D32支持,顺利毕业。案例6:网络成瘾,性格孤僻,拒绝经济帮助和心理咨询,接受A11、B11、D31支持,学习态度改善,戒掉网络游戏,肄业、就业。

  3. 案例分析。从案例看来,有几个特征:第一,面临心理危机的学生,主动寻求帮助的比较少。第二,大多数学生能够接受或者部分地接受他人提供的支持。对于来自学校老师的支持,学生一般接受度比较高。第三,部分学生能够接受同辈群体的支持,但是有人际关系障碍的学生和网络成瘾的学生,不大能够接受同辈群体的支持。第四,对于专业心理健康咨询和专业治疗,部分学生能够接受,部分学生逃避、拒绝。第五,一般的社会支持对于网络成瘾的学生作用不太明显。第六,较完整地接受学校、家庭和同辈群体支持的学生,化解心理危机的效果比较好。

  三、学校、家庭、同辈群体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社会支持中的互构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社会支持工作中,主要的三个支持主体(学校、家庭、同辈群体),必须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缺一不可。建立流畅的合作机制,可以形成更大的合力,产生积极的作用和效果,更好地化解大学生面临的心理危机。

  1. 家校交流合作机制的完善。由于空间距离、传统观念等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与学生家庭的联系比较欠缺,高校和家庭相互主动沟通的情况比较有限。目前一般都是在学生出现了学业、心理、行为的问题之后,高校才会主动联系家长,家长也才会主动寻求学校的帮助。有必要建立一个高校与家庭、学校教师与学生家人定期交流互动的平台和机制。这个机制和平台既有利于学校及时掌握学生的家庭支持系统的基本情况和突发情况,在教育、管理中做出及时的、针对性的补充支持,也有利于家庭及时知道学生在校的基本情况、突发情况,并且了解学校支持系统的资源和优势,主动加以利用。

  2. 同辈群体支持的机制完善。同辈群体是距离心理危机学生个体最近的人群,一般也是学生个体寻求社会支持的第一人选。无论是在发生危机前对学生个体信息的及时掌握,还是在危机处理过程中支持的提供,以及危机发生之后的一些善后工作,同辈群体在社会支持系统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提供心理危机的社会支持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技巧,更需要较为长期的服务和奉献精神,而目前大多数高校学生并不具备充分的知识、技巧、经验和思想准备。高校要建立起培养大学生同辈群体对心理健康工作提供支持的常规机制,包括人道主义的精神培养机制、知识经验的传授机制、较长期提供支持的激励机制。

  3. 多主体心理健康服务推广机制的建立。首先,高校心理咨询和专业治疗水平的发展。近年来,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宣传、专业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工作有了显著的发展,为大学生提供了更优质,更充足的心理健康服务。

  然而,在大学生网瘾的戒断等方面,仍需要深入的研究、发展。其次,朋辈心理健康宣传和服务队伍的建立。在高校中,已经有意识地在大学生群体中建成了一支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服务队伍,包括心理专业学生、心理社团成员、班级心理委员、心理信息员等组成的有梯队结构的学生群体。他们可以承担一部分针对普通学生、学生家长、其他相关人员的心理健康知识传播和服务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再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家长委员会的建立。建立各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家长委员会(校级、学院级、班级),积极动员家长力量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献计献策,提供信息,提供资源。并通过这个平台,组织学生家长之间进行自助和互助式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培训和。

  参考文献:
  [1] 黄希庭,郑 涌,等.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调查与评估[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2] 李 强.社会支持与个体健康[J].天津社会科学,1998,(1).
  [3] 王雁飞.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关系述评[J].心理科学,2004,(5).
  [4] 周林刚,冯建华.社会支持理论——一个文献的回顾[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