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心理学论文

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及心理问题化解

时间:2014-07-15 来源:未知 作者:小韩 本文字数:4465字
论文摘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改革随之深化,我国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广泛地被社会各界人士所接受。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是贯彻执行国务院有关教育的重要政策方针,是加大力度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之一,是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德、智 、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方法。

  一、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目前我国大学生基本处于 18 -23 岁这一年龄阶段,从年龄上来看,大学生已经处于成年阶段,个体的生理发展已经趋于完成,但在心理上仍然处于由半成熟走向成熟的特殊时期,此外,社会的变革以及经济的飞速发展势必影响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因此,在各种环境的影响下,大学生的心理表现出了其独有的特征:

  ( 一) 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逐步提高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人生阅历的不断增加,大学生的智力发展达到了人生的高峰时期,思维和认知能力也处于人生中的最佳时期。观察事物的能力开始变得敏捷而准确,不仅仅局限于表面现象,对于一些事物的本质也能准确把握。记忆方式开始由机械记忆逐渐改为理解记忆,对于需要识记的知识能够用逻辑思维和理解的方式准确记忆。这也从另一方面体现出大学生思维能力的活跃性和独立性在不断增强。

  ( 二) 自我意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身以及对自己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认识。随着生理方面的日益成熟,大学生的心理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我国的心理学家提出了自我意识发展的三阶段模式,即经历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发展时期。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正处于逐渐走向成熟,但又尚未成熟的时期,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趋于稳定和统一,自我认识更具主动性,自我评价更客观。

  ( 三) 情绪和情感丰富多彩
  在进入大学之后,大学生开始了远离父母和家人的独立生活,相比较初高中阶段,学习压力减小,使得他们有了更多的机会进行人际交往,独立的生活会使他们深刻体会到亲情和友情的重要性。大部分学生由于不再受家长和老师的阻碍,开始涉足爱情,两性之间的交往使得大学生在情感上有了更丰富的体验,也强烈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但是,大学生控制情绪的能力仍然较差,在遇到较强烈的刺激时,还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在当代,部分大学生存在着悲观、孤僻、任性等心理问题,甚至还出现跳楼自杀或因小事就残害同窗同学的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或只因某一方面的原因就产生的,而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既与个人生理心理的发展情况有关,也有家庭、学校甚至社会等方面的原因。只有分析原因,找出原因,才能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

  经过多年与大学生接触的经验以及查找了大量有关大学生心理方面的资料,通过认真调查与分析,笔者认为导致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

  ( 一) 生活及学习环境的改变引起不适
  进入大学之后,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当今大学生多出自于独生子女家庭,由于自理能力较差,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在脱离了家长的全方位照顾后,所有的生活起居都需要自己独自面对和处理,如果不能很快适应这种住宿式集体生活,就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障碍。

  还有很多来自农村的学生,由于语言、气候和生活习惯等多方面的影响,也容易出现自卑、恐慌等心理。

  当前我国教育正在由应试教育逐步走向素质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很多地方的初高中教学工作还存在着应试教育痕迹,大学生在进入自己理想的大学殿堂前,所经历的学习环境与进入大学之后有了很大改变,在初高中阶段已经习惯了老师和家长的不断督促和提醒,而进入大学之后,更多的要靠自觉学习,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在这一阶段中,很多学生会产生失落和不知所措的情绪,进而会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

  ( 二)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
  在我国中小学的教育过程中,学校一般只重视学生成绩的提高和升学率的高低,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许多学校都是在中高考之前,为了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提升学生底气,才对学生进行一两次心理辅导讲座,这并不能在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有些大学也设有心理咨询室,本应在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有专职人员对其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和指引,使学生懂得积极调适不良心理状况,但是,大多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都只告诉学生一些基本知识和概念,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这样的机构形同虚设。

  ( 三) 恋爱与性心理问题
  大学生处于一个相对特殊的阶段,从年龄上来说,大部分学生已经步入成年人的行列,生理和心理已经相对成熟,在步入大学后对异性和性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因此在恋爱受挫时应该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如何正确处理恋爱与学业之间的关系都在很大程度上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一些大学生因一时冲动,或因早婚早恋而荒废学业,或未婚先孕而痛苦不堪,或触犯法律,走上犯罪的道路而留下终生遗憾。

  ( 四) 求职和就业压力的影响
  随着我国高校毕业分配制度的改革和扩招政策的实行,更多的学生有了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也相对增加了大学生择业和就业的难度。就业的双向选择也使大学生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压力,这在高年级学生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许多大学生在毕业一年或者数年之后找不到自己理想中的工作,便会心灰意冷,丧失信心,否认自己存在的价值,甚至会产生自杀等可怕念头,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代一些大学生群体抗挫折能力较差,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的现象。

  三、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研究

  一般来说,心理健康与否没有一个准确的标准,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可以大体归纳为: 能正确认识自我和接纳自我,能够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具有顽强的意志和良好的情绪状态并且具有完整和谐的健康人格。因此,在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时,应该及时发现,尽早矫正。针对以上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做到几下几点:

  ( 一) 增强大学生自我认识与自我评价能力
  当代大学生一定要有正确认识、评价自己的能力,也就是既能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能看到自己的缺点,这样才不会产生自满自负的病态心理,也不会产生自认为一无是处的自卑等不正常心理状况。这就需要大学生在平常加强自我观察、自我认定、自我判断、自我评价。懂得保护自己、爱护自己、重视自己的健康,珍惜自己的品德与荣誉,才会获得别人的尊重与友好。全面深刻地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心,能客观评价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能够积极的悦纳自我,有效控制自我,同时还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能够正确认识挫折,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态度,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 二) 创设良好的校园精神氛围
  对于进入大学的新生来说,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父母也对他们寄予了更多的期望,是否能够适应大学里的新环境与大学生能否能健康成长有着密切关系,是决定其能否顺利度过大学四年生活的关键。由于大学新生来自五湖四海,性格、个体、生活习惯等各方面不尽相同,他们适应大学生活的能力也存在着很大差异。学校应针对不同学生对象定期举办针对性强的专题课或活动,或者借助网络论坛、校刊、广播等宣传途径来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素养方面的熏陶,逐渐地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另外,大学生的思想和性格尚未成熟,他们的思想和意识会或多或少地受到经常所接触的大学教师或者辅导员的影响,故与之相关的教师以及管理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也需提高,这样才能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利的校园精神氛围。

  大学生还应积极参加课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通过参加各种课外活动,进行各种人际关系交往,这样有利于发挥潜能、缓解紧张的精神情绪,同时能丰富生活,激发大学生的内心世界。

  ( 三) 完善科学心理咨询系统的建设
  在当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理咨询所占比例越来越高,它可以有效地改善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但由于很多学校的心理咨询系统仍然不够完善,常常只能解决个别学生的个别心理问题,使得学校心理咨询系统在时间和精力上的付出与收获的结果无法对等,也无法实现学校心理咨询系统健全学生人格,提高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作用。因此,高校应该完善科学心理咨询系统的建设,配置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并针对大学生成长期间不同阶段、不同环境遇到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以学生心理特点为突破口,妥善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使心理咨询的作用能够得到完整的体现。

  ( 四)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习可以使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里的新环境,尽快地融入大学生活中,为学生度过整个大学打好基础,作好铺垫。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很多高校以及广大的大学生群体都深切地体会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目前大部分的高校中已经成立了心理咨询系统,但是仍不能普遍解决大学生群体中所出现的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有些高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修这门课程,但是毕竟只有少数同学参加这门课程的学习,达不到全体学生接收普及心理教育的程度,而且存在着教材不统一,师资水平参差不齐,课程内容设置不科学等问题,不能达到理想的心理教育教学效果。

  因此,在大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十分必要,通过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不仅使大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而且可以达到全体学生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大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使用针对大学生心理特点规律编写的心理健康教育专用教材,规范心理健康教育,配备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而不应再让辅导员或者其他相关人员兼职,师资力量的保证在另一方面也保证了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的教育质量。此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设置应该科学有序,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注意循序渐进,否则会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效果。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还应保证充足的课时,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达到学校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总之,对于大学生心理存在的问题,应该理性地看待,因为大学生心理问题工作是一项系统工作,是非常复杂的基础工程。不是某个人或某些人在短时间内就能解决的。

  这就需要各高校在了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实际情况后,通过完善大学校园心理咨询系统的建设,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积极引导大学生发展健康心理,同时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和管理理念,只有这样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才能得到很好地预防,所出现的心理问题也能得到相应的解决。大学生也应不断地更新观念,优化自己的心理状态,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参考文献:

  [1]段元梅。 当代我国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成因及预防[D].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2009.
  [2]樊富珉。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3]孙亚梅。 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1( 8) .
  [4]程晓萍。 浅谈大学生常见心理健康教育[J].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7( 8) .
  [5]孙伟。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 教书育人,2010( 7) .
  [6]曲光明。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分析[J]. 才智,2011( 10) .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