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心理学论文

警校新生应对策略与生活适应性的关系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05-16 共3934字
论文摘要

  大学阶段是青少年成长发展的重要转折阶段。一方面,从个体发展的角度看,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向成年期的转变过程,这一发展特点决定了大学生活将是个体逐渐走向成熟、走向独立的重要历程;另一方面,进入大学后,面对生活和环境的新变化,面临着学习、交友、恋爱、就业、成长发展等各种课题,大学生对这一转折的适应,不仅直接影响着其当前的身心发展,还会对其成年期的发展造成深远的影响。警察院校作为培养预备警官的摇篮,及时、有效地掌握警校新生的学校适应情况是一个很重要的研究课题。

  影响大学新生学校适应的相关因素很多,其中应对方式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有研究表明,积极有效、正面成熟的应对和良好的适应密切相关,而消极无效、不成熟的应对方式则与抑郁、焦虑、不良适应相连。
本文旨在探讨警校新生应对方式与学校适应的关系,以期在实际工作中为警校新生提供合理恰当的应对方式健康教育,为解决新生学校适应问题提供基础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四川警察学院410名2012年9月入学的新生,在入学3个月左右进行本次问卷调查,获得有效问卷394份(96%)。其中男生198人(50.3%),女生196人(49.7%);公安专业171人(43.4%),非公安专业223人(56.6%);本省231人(58.6%),外省163人(41.4%);城市户口155人(39.3%),农村户口239人(60.7%);独生子女176人(44.7%),非独生子女218人(55.3%);学生干部或社团组织者183人(46.4%),普通学生211人(53.6%)。

  1.2方法

  1.2.1大学新生学校适应量表采用陈君等人编制的《大学新生学校适应量表》,该量表共45项题目,分为生活环境适应、交往适应、学习适应和情绪状态4个方面。采用5级评分制,“完全符合”5到“完全不符合”1,部分题目反向计分。得分越高,表明学校适应性越好;反之,表明学校适应性越差。总量表和4个分量表的信度系数分别为:情绪状态0.7273,生活环境适应0.7323,学习适应0.7827,交往适应0.7975;总量表0.9059,表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

  1.2.2应对方式问卷由肖计划等人编制。量表共62个项目,包括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6个因子。采用“是”和“否”计分,因子分越高说明个体越多地使用该应对方式。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各题的因素负荷值均在0.35以上,6个应对因子重测相关系数分别是:0.72,0.62,0.69,0.72,0.67,0.72。

  1.2.3施测采用团体施测法,当场收回问卷,主试由心理学教师担任。

  1.3统计处理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论文摘要

  2、结果

  2.1警校新生学校适应情况见表1。

  警校新生学校适应总分(3.34±0.47)分,总体上进校后3个月,学校适应状况良好。t检验结果表明,警校新生学校适应各维度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的差异;不同专业的警校新生在情绪状态、生活环境、学习适应、交往适应及学校适应的总体情况上存在显著差异,公安专业新生均显著高于非公安专业新生;不同生源的警校新生在交往适应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本省新生显著高于外省新生;不同户口所在地新生在交往适应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城市新生显著高于农村新生;是否独生子女的警校新生在交往适应和学校适应的总体情况上存在显著差异,独生子女均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是否担任学生干部的警校新生在情绪状态、生活环境、学习适应、交往适应及学校适应的总体情况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学生干部均显著高于普通学生。

  2.2警校新生应对方式情况见表2。

论文摘要

  从因子分可以看出,警校新生采用的应对方式依次为解决问题(0.82±0.14)、求助(0.596±0.219)、幻想(0.523±0.221)、退避(0.515±0.222)、合理化(0.489±0.192)和自责(0.456±0.261);警校新生总体上较多使用解决问题和求助的成熟应对方式。

  t检验结果表明,不同性别的警校新生在合理化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显著高于女生。不同性别的警校新生在求助维度上也存在显著差异,女生显著高于男生;不同专业的警校新生在解决问题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公安专业新生显著高于非公安专业新生;不同户口所在地新生在退避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城市新生接近显著地高于农村新生;是否独生子女的警校新生在幻想和合理化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独生子女均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是否担任学生干部的警校新生在解决问题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学生干部显著高于普通学生;警校新生应对方式各维度在生源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2.3警校新生应对方式与学校适应的关系

  2.3.1警校新生学校适应与应对方式的相关见表3。

论文摘要
 

  从警校新生学校适应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矩阵中看出,警校新生学校适应总分及各维度与解决问题、求助在0.01水平上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幻想、合理化、自责、退避均在0.01水平上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2.3.2警校新生应对方式在学校适应上的回归分析见表4。

论文摘要

  为了解应对方式各因子对警校新生学校适应的影响,以学校适应总分为因变量,以应对方式的6个因子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进入回归方程的因子有幻想、解决问题、自责以及求助,表明幻想、解决问题、自责以及求助对警校新生学校适应有显著影响。

  3、讨论

  3.1警校新生学校适应情况分析

  警校新生进校后3个月,总体上学校适应良好。但也有部分学生适应较差,表现出一定的不平衡性。公安专业新生在学校适应4个维度及总体学校适应上均显著好于非公安专业新生,这主要跟学校性质有关。作为培养预备警官摇篮的警校,其招录的公安专业学生在报考时就有鲜明的报考意愿与期望,即将来投身于公安事业,因此,这部分学生对警校政治建校的传统、上令下从的观念以及严格的警务化管理均有一定的思想准备,所以对入校初期所接受的带有浓厚警校特色的教育管理较为适应。而非公安专业新生入校后,理想中的大学与现实有较大落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学校适应。独生子女大学生在交往和总体学校适应上好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这与已有研究结果一致。

  一方面,相对于非独生子女而言,独生子女有更多的社会资源供其利用,具备的特长、参与集体活动和社会锻炼的机会也相对较多,这些都使得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交往情况好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另一方面,独生子女多是来自城市家庭,而在本研究中,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在交往方面比农村大学生适应要好些,这与城乡差异有关。大学一般都设在城市,由于生活氛围与以前的生活环境相近,因此,城市学生进入大学后,新环境对其心理的冲击力较来自农村的学生小。同理,本省学生在交往适应上好于外省学生,与地域差异有关,因而外省大学生和农村大学生新人际关系的建立需要一个更长的适应过程。学生干部在学校适应4个方面均显著高于普通学生,主要是因为学生干部通过担任各项工作从而对人对事有深刻、积极的认识,自身的能力素质方面也得到较大的提升与锻炼,这其中当然也包括适应能力。

  3.2警校新生应对方式情况分析

  绝大多数警校新生的应对方式是正面和成熟的,他们在遇到困难或挫折的时候倾向于选择解决问题和求助两种成熟的应对方式,呈现出一种积极的趋势,这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一致。在应对方式上,男生比女生更多地使用合理化的方式来应对压力源,而女生比男生更多地使用求助的方式来应对压力源,男女生的应对方式差异受社会文化因素对男女性别角色期望的影响。在面对困扰时,公安专业新生比非公安专业新生更多地使用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这主要与学科性质有关,不同学科自身的学科特点、教育方式、专业人才自身特点以及男女比例等都会使得不同学科专业学生在困难面前的表现不一。独生子女大学生在面对困难时比非独生子女大学生更多地采取幻想和合理化的应对方式,主要是因为生活中父母和社会给予过多的帮助影响其独立性,因此在面对挫折和遇到压力时往往存在幻想与合理化。学生干部在面对困难时比普通学生更多地使用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这主要是因为担任一定社会工作的学生,主观能动性更强,因此更善于主动地解决问题。

  3.3警校新生应对方式对学校适应影响的分析

  对警校新生应对方式及其学校适应进行相关分析发现,解决问题、求助与情绪状态、生活环境、学习适应、交往适应存在显著正相关,这说明警校新生采用解决问题和求助等积极的应对方式对其学校适应有重要作用。幻想、合理化、自责、退避与情绪状态、生活环境、学校适应、交往适应存在显著负相关,表明较多采用不成熟应对方式的警校新生,较易出现学校适应不良。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幻想、自责与学校适应有线性负相关关系,解决问题、求助与学校适应有线性正相关,即越少的幻想、自责及越多的解决问题、求助能够预测警校新生的学校适应。

  对于那些学校适应较差的新生来说,减少使用幻想、自责,增加问题解决和求助的使用可能有利于学校适应的改善。因此,警校新生的应对方式对其学校适应有很强的预测力,越多使用不成熟应对方式的警校新生,其学校适应越不良。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应对方式训练,帮助大学新生更多地采用成熟的应对方式,提高应对挫折和困难的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顺利完成大学学业。

  4、参考文献:
  [1]包文婷.大学新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学校适应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4):575-576.
  [2]郑敏,李红霞.大一新生应对方式与学校适应的关系[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9,4(4):10-13.
  [3]房超,方晓义,李辉,等.大学生应对类型与学校适应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23(3):204-208.
  [4]陈君.《大学新生学校适应自评量表》的编制及信度和效度检验[J].咸宁医学院学报,2006,26(1):94-97.
  [5]肖计划,许秀峰.应付方式问卷效度与信度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4):164-168.
  [6]廖峻,周波,李里.大学新生应对方式特点的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1,26(8):37-40.
  [7]王艳芝,李彦牛,龚蓉.大学生的应对方式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5):396-397.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