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也是一个机遇与竞争并存,对人的各方面素质要求越来越严格的时代。其中思想政治素质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业务素质是本领,身体心理素质是本钱。在当代,健康的概念不再仅仅是指强壮的体魄,还包括健康的心理和人格因素在内。总起来说,健康的心理和人格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自我认定。既承认自己的能力和才干,又承认自己的不利条件或限制因素。—个人如果只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会自以为是、自我欣赏;如果只看到自己的短处和缺点,又会丧失信心、缺乏朝气。这种自负与自卑皆不利于个体成长。
2.适应能力。个人的行为总是受社会的规范和环境的约束,自我需求又往往与规范和环境不符,并发生冲突。因此必须经常调节自己,使个人与环境保持和谐的关系,使自己保持一种坦然、满意、享受人生的态度以及平静的心绪。否则就会经常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3.平衡原则。就是指对人的关系和事件要保持平衡、灵活和全面的看法。它要求一个人要善于平衡自身与环境的关系,正确处理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保持与社会良好的接触,使自己的思想、信息、目标、行动都能跟上时代的发展。
4.团体原则。是指具有健康人格的人,在与人相处时,对他人持肯定的态度总是多于持否定的态度,对其所属的团体或群体有一种休戚相关、安危与共的情感,把自己置身于同他人之间关心的、真实的、信任的关系之中。
当代大学生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群体,处在生理、心理变化高峰期并因此而产生很多的不同于以往高中的成熟的想法。随着“精英教育”的社会意识依然深入人心,因此无论外界还是自身都对大学生抱有一定的期望,这常常会导致大学生的自我定位不准,期望值过高,因此“压力山大”。据齐有位老师介绍,社会、家庭及个人对大学生的期望值过高本身就是一种忽视其心理健康的表现,而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期望值高的人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低,因而导致的心理压力常常较大,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也会进一步增加。
当前,大学生心理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自信心受损或不足。由于某些课程滞后于现实的发展、就业形势的严峻、在生活中遇到了一些难以承担的压力、甚至于家庭经济困难等因素的影响,使不少大学生觉得学习无用,前途渺茫而产生厌学、自卑情绪,严重地阻碍着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如有的学生认为某些课程学而无用,就经常逃课;个别专业的学生因就业压力大而对前途失去信心,得过且过;有的学生家庭困难交不上学费,又爱面子,时间一长,强烈的自尊与冷酷的现实错位导致了性格的扭曲;有的学生因处理不好各种关系而导致心理障碍,变得神经质等等。教师应当及时教会学生全面认识自我、帮助他们分析、解决问题,从而使他们逐步地树立信心,为其心理健康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个性发展与传统教育模式的冲突。一个丰富多彩的社会本应该是有丰富多彩的个体组成。但模式化的教育,使人才的个性被渐渐地扼杀。这是我们所应该正视的现实。《学会生存》一书指出:“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迫创造精神的力量,教育在这个范围内有它复杂的任务:即保持一个人的首创精神和创造力量‘传递文化而不用现成的模式压抑他’,鼓励他发挥他的天才、能力和个人的表达方式。”在这一方面,有待于教育的改革进一步深化。
3.缺乏理性思维,做事易情绪化。大学生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容易受到外界和临时因素的影响。情绪反应很容易被激发,以致于“感情用事”。在学校生活中,我们常常遇上一些打架斗殴的事件,起因也只是因为一些无关痛痒的小事,比如为占个座位、为就餐“加塞”或者是因为“某某瞪了我一眼”“、就看他不顺眼”等等。对此,教师应该给予积极的疏导,使他们的不良情绪得到释放。
尤其是90后大学生因为多是独生子女,而且多是在长辈的溺爱之下长大,导致他们更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包容心较弱,与人协作的能力差,缺乏独立,“以自己为中心来考虑问题,思维方式单一,非黑即白、非此即彼,不会解决,只会抱怨,弄得大家痛苦,自己更痛苦。”
教师应当掌握学生情感世界,使其情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培养他们的同情心、羞耻心、自尊心、责任心。让学生明白,科技的发展不能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社会需要人格教育。 高校学生健康心理和人格的形成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学会宽以待人。任何一个正常人,都不能使自己孤立于社会或他人之外而独立存在,因而,学会协调各种社会关系、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显得非常重要。
2.营造融洽的“小环境”。一个团结、积极、向上的班级,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实现自我调节的外部环境。如果班风不正,没有吸引力,那么,不良的社会集体,低劣、庸俗的网吧,就必然诱惑着意志薄弱、而又急需寻求心理“平衡”的学生。
3.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正确认识自己,就要善于借鉴和比较。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当前,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总要求是“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可见正确认识自己是多么的重要和关键。有比较才有鉴别,在同别人的比较中,学习别人成功的经验,汲取别人失败的教训。在同别人的比较中,对自己的品行、学识有一个正确的评估。当然,老看到自己好的一面,拿自己的长处同别人的短处比,我们会骄傲,会以为自己是最无懈可击的。反之,总关注自己差的一面,拿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比,我们会自卑,会背上沉重的包袱,同样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
在二十一世纪,德育面临着新挑战。但不论社会如何发展变化,有一点应该是不能忘记的,那就是作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人,需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因此,教会学生认识自我,分析自我,从而达到控制自我、调节自我,其意义是十分现实和长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