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的压力和影响,对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由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进行综合的引导和教育。对症下药才能妙手回春。因此,要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细致剖析,并从确定学生不合群的具体原因、加强思想交流、倡导民主平等、营造良好氛围、培养学生合群的性格、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方面疏导不合群学生。
关键词: 不合群学生; 有效性; 心理教育;
中学生中有多种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者,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展,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探索是非常必要的。
一、不合群学生的表现
1.不敢参加集体活动或即便参加了也不积极,平时总是尽量避免与教师、同学接触,在与教师、同学谈话时也经常面红耳赤,前言不搭后语。
2. 总是觉得自己没有前途、没长进,做什么事都不如别人,不敢单独与他人相处,缺乏与人交往的勇气和信心。
3. 对胜过自己、比自己强的人经常冷嘲热讽,喜欢在背后说别人的坏话,甚至做一些不道德的攻击行为。
4. 平时话语不多,做事也不喜欢和别人一起做,不愿与人为伍,喜欢独自发呆。
5. 在课堂上爱乱说话、做小动作,课间爱打闹,经常欺负同学,使得大家都不愿意与其相处、交往。
6.独生子女有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在人际交往中对人冷淡,与他人难以沟通,从而产生隔阂,加上应试教育推波助澜,于是学生便整天埋头学习,不重视与集体、他人的交往。有的学生感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太冷漠,自己索性也冷漠。有的学生在人际交往的矛盾冲突中受不得半点儿委屈,心理承受能力差,加之年轻气盛,互不相让,就产生了疏离感。还有的学生由于好高骛远,理想与现实产生了矛盾,就滋长了不满和失望的心理,加上不能进行自我调整
二、不合群对学生的危害
1. 学生不合群,不愿进行社会交往,不愿与他人沟通。
如果这种习惯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学生的孤僻心理就会越来越严重,就会发展为冷漠心理,甚至是仇视心理和报复心理。
2.学生的交往能力是在参与社会交往的过程中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的,如不及时改变个别学生不合群的现象,势必会影响他们社交能力的提高,甚至还会加重他们的自闭心理,进一步阻止他们与外界发生接触。
三、学生不合群的原因
1. 环境因素。
虽然家庭居住条件的改善和生活环境的优化给学生提供了一片属于自己的自由天地,大大便利了他们学习和休息,但是这种封闭性极强的居住环境也极大地缩小了他们的生活范围,减少了他们与同龄人的交往。与成年人在一起时,学生或多或少都会有点拘谨,但与同龄人在一起时,他们就特别高兴,就愿意畅所欲言,知无不谈,谈无不尽,如果儿童时期独处,他们的天性就会受到压抑,他们的气质就会受到损害,从而养成胆小怕事、孤僻、不愿与人交往的性格。
2. 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
家长从小就给学生制订严格的作息时间表,布置了学习任务,这使得学生几乎没有个人活动时间和空间。当心理压力无处宣泄、日益沉重时,学生不健康的心理自然越来越严重了。还有一些家长为了督促孩子上进,就经常夸奖别人家的孩子,结果导致孩子产生自卑心理,而不愿意跟其他孩子交往,使他们在与同龄人相处时,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当别的孩子不听其使唤、不同意他的想法时,他就拒绝与那些孩子交往,不再积极地参与他们的活动,再加上父母们工作压力大,往往无暇顾及孩子,很少与子女沟通交流。久而久之,子女就对父母产生了陌生感和距离感。心理学家指出,如果家长与孩子缺少交流,将造成孩子自卑、焦虑、退缩等心理,会让孩子形成不合群的心理障碍,有些家长本身就比较孤僻、内向,不善于与人交往,不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可想而知,家长的这种性格也会影响孩子,使得他们的性格变得胆怯、自卑、不合群。
四、疏导不合群学生的策略
学生出现不合群的现象后,教师应当客观分析学生不合群的原因,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纠正学生的这种不良性格和习惯。那么,教师具体该做些什么呢?
1. 确定学生不合群的具体原因。
为获取有关学生不合群方面的准确而有价值的信息,教师应认真倾听学生的倾诉,不仅要用耳朵去听,更要用心去听、去感受。在倾听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提问,提问对于获取信息很重要。提问要具体,一般要把时间、地点、事件的经过问清楚,问得越具体越好。提问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开放性询问,通常使用“什么”“如何”“为什么”“能不能”“愿不愿”等词来发问,让学生把有关问题、思想、情感讲清楚;另一种是封闭性询问,通常使用“是不是”“对不对”“要不要”“有没有”等词语,这种询问的目的是将获取的信息条理化,搞清楚其中的具体原因。如果是学生自己因遭到拒绝而不主动参与集体活动,就应对他们进行交往技巧和交往原则的指导,使其学到与人交往的好方法。如果是外界的原因,教师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并查找具体的外因。
2. 加强思想交流。
教师应多留心学生的一举一动,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关心学生的内世界。此外,教师还应告诉家长,除了给学生提供优质的物质生活条件外,还应关心子女的内心和精神世界,多与子女交流思想,掌握子女的思想脉搏。教师可以建议家长多把时间分给孩子一些,多与孩子交往,带孩子去观赏、游览、看球赛、参加公益活动等,为孩子多接触社会创造条件,从而增强其社交能力。
3. 倡导民主平等。
教师应积极倡导并实践民主、开放的教育方式,对待学生要讲究民主与平等,要给学生更多的发言权,让民主平等成为课堂乃至校园里的主流价值观。教师不仅是学生循循善诱的导师,更应成为学生真诚的朋友。这就需要教师尽量做到:不训斥、指责学生,以免加重学生的逆反心理;不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不讥讽、打击学生,不说“你怎么比某某还笨”之类的话;尊重学生的意见,经常与学生交谈,帮助他们重新认识自我,树立信心。
4. 营造良好氛围。
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如多开展拔河比赛、知识竞赛等集体活动,并鼓励学生主动与他人交往。教师还应与家长沟通,尽量扩大学生交往的范围。比如,减少接送次数,让子女与其他小朋友结伴而行;周末和节假日让子女邀请小伙伴到家里来玩,鼓励子女利用空闲时间与小伙伴进行电话交流,或主动去邻居家做客,只有扩大交往的范围,学会与各种人交往,学生才有可能改变独来独往的个性,避免不合群的现象。
5. 培养学生合群的性格。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方法。
(1)教育学生平等待人。一些不合群的学生常常唯我独尊,一切以自己为中心,不能与其他学生平等友好地相处,人际关系紧张,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应在班级日常活动和教学中,向他们灌输平等待人的思想,并教育他们在学校应尊敬教师、团结同学,在家里应尊重长辈。教师还应及时指出他们身上的缺点和错误,对他们霸道的行为批评教育。同时,教师还要多表扬那些在班集体中和同学友善相处的学生,给他们做一个正面的表率。
(2)培养学生的自信和自尊。更新教育观念,尊重、爱护学生,教师可对他们以诚相待.给予其热情的关爱和帮助,让他们在班级活动中充当各种角色,在感受到来自同学和教师的信赖的同时,也感受到自己的作用和价值,从而得到自信。在平常的课堂教育中,教师要多向他们提问,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和重视。教师还应注意利用一切机会,在与他们交往的时候,教师要十分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避免因触及他们的痛点,伤害学生自尊,而给工作带来不必要的烦恼。教师应与学生建立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关系。只有建立了良好关系,才能消除学生的顾虑,打破学生的心理防御机制,使学生能够敞开心扉,向教师展现真实的自我心理状况。在班集体中沉默寡言、郁郁寡欢、胆怯退缩。针对这些性格内向的学生,教师应多创造一些机会,让他们充分表现自己的才干,意识到自己也有优点,课堂上多提问,多表扬,教师应培养他们的自信和自尊,从而克服自卑感,敢于主动表现自己,敢于和他人交往。
6.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为纠正学生不合群的现状,教师应经常与家长联系,互相交流教育学生的心得体会,寻找最合适的教育方法。适度的家庭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延续学校教育,如果家长在家教育方法不对或者拔苗助长,就会破坏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所以只有教师与家长相互配合,双管齐下,才能更好地改善学生不合群的状况。教师可以通过家长学校,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对家长心理健康进行指导。教师自己可以在课余时间参加心理健康培训,及时弥补自身在辅导学生心理过程中发现的不足。教师也可以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进行社会交往方面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与人交往的重要性,并以此为动力,敦促自己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的品质,从而帮助他们学会与人交往,针对不合群心理比较严重的学生,教师还可以进行个别辅导教育,制订特殊的心理纠正计划。比如,对于因家庭条件差或特殊家庭而不合群的学生,教师要给予特别的关心、爱护、鼓励,支持他们与同龄人交往;对于因家长宠爱、骄纵而不能与人和平共处的学生,教师则应坚持原则,严格要求并辅之以疏导教育,帮助学生走出自己的狭隘世界,进入更大的领域,是教师的责任。教师一定要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张垚.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报,2002(2).
[2] 宋广文,杨昭宁主编.成长导航:中学生心理健康辅导[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3] 范源清.学生说谎行为的个案分析[J].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