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心理学论文

乡村小学教师积极情绪现状调查

时间:2017-01-18 来源:未知 作者:陈赛楠 本文字数:5470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题目:村小教师积极情绪与职业怠倦的相互作用探究
引言 第一章:积极情绪与职业倦怠文献综述
第二章 第三章:乡村小学教师积极情绪现状调查
第四章 第五章:乡村小学教师的积极情绪的重要作用
第六章 第七章:乡村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分析
结论/参考文献:农村小学教师职业怠倦问题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2 问题提出
  
  2.1 以往研究的不足
  
  目前针对乡村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并不多,大多数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都集中于一般教师群体,并未对乡村教师这一群体单独进行职业倦怠的研究。另外,在以往研究中,由于分类研究的缺失,一般教师群体研究所出现的结果是否能够推广至乡村教师群体仍然值得商榷。积极情绪对于乡村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是否与一般性群体内的研究结果相一致,目前亟待研究。
  
  在目前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中,研究者一般将小学教师甚至教师作为整体进行选样。从未进行过乡村小学教师的单独取样研究。这就使得早期很多研究结论的延伸性大打折扣。
  
  在我国现有的教育背景下,乡村小学存在着相当大的特殊性。由于目前留守儿童等乡村儿童问题的存在,乡村小学的学生构成与一般学校存有着显着的差异,以往研究已经证明,学生群体的纪律与教学难度是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来源之一,所以由于乡村小学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乡村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也必将与其他群体存在不同。与此同时,由于乡村小学地处偏远,在工作环境、教学任务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都处于相对落后的局面之中。这些都造成了乡村小学教师的工作体验一定与其他地域学校教师群体大相径。
  
  另外,由于现今的乡村人情生态环境,在乡村小学中,教师扮演的角色将更复杂。所承担的舆论负担也与城市等地区不同。
  
  在以往的职业倦怠的研究中,深入教师群体内部的研究少之又少,大多都通过大量的样本与数据堆砌完成,虽然获得了普遍性的研究理论,但深度稍显不足。而以往的研究多以量化研究为主,研究方法较为单一。对于积极情绪与职业倦怠间的关系停留在量化描述层面,并没有更为深入的了解,需要深入的进行研究。这是属于质性研究的领域范畴,量化研究在这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所以还需要在研究中加入质性部分对乡村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进行进一步的探查。
  
  2.2 本研究概念界定
  
  2.2.1 积极情绪
  
  在本研究中的概念沿用朴银姬[22]研究中的概念,即“一种正性的情绪,具体指个体由于体内外刺激、事件满足个体需要而产生的伴有愉悦感受的情绪”(朴银姬,2014)
  
  2.2.2 教师职业倦怠
  
  本研究教师职业倦怠的定义是指教师在长期工作中出现的一种弥散的负性状态,主要表现为情绪上的疲劳,对学生以及其他工作对象的漠视以及相对负向的自我态度。
  
  2.3 研究工具
  
  2.3.1 积极情绪问卷
  
  本研究沿用黄丽等人修订的积极情绪消极情绪量表。该量表共包含 20 个形容词,采用五点计分法,包含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两个分量表,本研究只选用其中的积极情绪分量表。本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 0.73,其中积极情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 0.83,信效度良好。
  
  2.3.2 职业倦怠问卷
  
  该问卷原始版本为 Maslach 等人修订,本次研究对此问卷进行了修订后使用。问卷各题项为四点计分,包含三个维度:情绪耗竭(共 9 题)、人格解体(共 5 题)和低个人成就感(共 8 题),一共 22 个题项。
  
  该问卷一致性系数为 0.78,情绪耗竭维度为 0.82,人格解体为 0.66,低个人成就感内部一致性系数为 0.93.信效度良好。
  
  2.4 研究设计
  
  2.4.1 研究对象
  
  共选取 240 名石家庄地区乡村小学教师发放问卷,问卷回收后将答题不完整以及不合格问卷剔除,剩余 210 份,问卷回收率为 87.5%.
  
  2.4.2 研究步骤
  
  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使用量化手段,对乡村小学教师的积极情绪、职业倦怠现状及两变量间关系进行探查,同时与以往研究中的结论进行对比验证。第二部分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进一步探索教师积极情绪与职业倦怠间的深层关系。
  
  3 问卷调查研究
  
  3.1 乡村小学教师积极情绪现状调查
  

  3.1.1 乡村小学教师积极情绪总体情况
  
  本研究采用 spss18.0 对回收数据进行了统计。其中乡村小学教师的积极情绪总体情况见表 1:
  
  由表 3-1 可以看出,乡村小学教师的积极情绪均值为 2. 901,低于 3 分。由此可见,在本次研究中的 210 名乡村小学教师的积极情绪水平较低,其中 128 名中小学教师处于中等以下水平,占样本量的 60.95%.
  
  通过对本研究中的被试群体的积极情绪的相关数据的分析可知:目前乡村小学教师的积极情绪处于较低水平,这说明乡村小学教师对于自身群体所处的工作环境抱有的情绪状态并不乐观。这可能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但最终这种不满将影响乡村小学教师的工作与生活,最终导致教学欲望的降低,职业倦怠的产生。积极情绪对个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对个体产生行动激活,促使个体进行进取与前进的重要诱因。所以积极情绪的缺乏将会直接影响本次研究所选群体对于当前所从事工作的热忱、积极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由于很难从生活、工作等方面获得美好体验,对于劳动价值的体验就变得更加的困难,这又成为难以唤起积极情绪的诱因之一。进而形成一种在个体上难以抗拒的恶性循环。
  
  3.1.2 乡村小学教师积极情绪的性别差异分析
  
  在以往研究中,积极情绪在性别间是否存在差异一直是研究者们所争论的话题。有的研究显示,男性获得积极情绪的能力显着优于女性,但也有研究证明积极情绪的水平在性别间并无显着差异。
  
  本研究为了探究这一性别差异在乡村小学教师群体中是否存在,对不同性别的乡村小学教师的积极情绪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乡村小学教师群体中,男教师的积极情绪水平显着低于女教师的积极情绪水平。这说明在乡村小学教师群体内积极情绪存在着性别差异,而相较于男性教师,女教师在工作中能够获得更多的积极情绪体验,相对心理状态也更为良好。乡村小学教师群体中存在的性别差异的原因有三。
  
  其一,在研究选样地区的乡村小学中,男性教师的样本容量显着小于女教师。本研究的样本中,男性教师只有 33 人,而女性教师却高达 177 人。这从侧面反映了我国现今教师群体的性别容量偏差。
  
  其二,不同性别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任务不同。在研究涉及地区,女性教师的教学任务多以核心教学科目为主,而男性教师在承担核心科目的教学任务以外还要额外承担相应的行政任务。所以在日产工作中,男性教师在处理完教学任务之外,还需对本校的行政任务进行完成。且在不同任务的切换中,男性教师要承担多角色带来的工作风格冲突以及额外的任务量。这就导致男性教师的工作量更大,进而更难体验到积极情绪。
  
  其三,女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接触更为柔和,学生在与女教师的互动中对抗性较低,这一点与男性教师的教学环境不同。这也是导致男性教师更少体验积极情绪的原因之一。
  
  3.1.3 乡村小学教师积极情绪不同教龄阶段差异
  
  在以往研究中,教龄是教师行业的研究中一个十分普遍的关键变量。本研究通过对不同教龄的教师的积极情绪水平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验证乡村小学教师群体的积极情绪是否在教龄这一维度上存在差异。从表 3-3 中可以看出,不同教龄的教师群体的积极情绪存在显着差异。其中,11-15 年教龄的教师的积极情绪水平最高,随着教龄的增加,逐次降低。经过事后检验可知,11-15 年教龄的乡村小学教师积极情绪得分显着高于其他各教龄段小学教师(p<0.01),而 16-20 年与 21-25 年教龄的小学教师积极情绪之间的差异并不显着。
  
  11-15 年教龄的小学教师年龄多处于 30-40 岁之间,进入教师行业已有一定年限,一方面处于精力充沛、成熟稳重的年龄段,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工作经验,当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仍能保持积极乐观,积极寻求解决办法;另一方面,在此年龄段及工作十余年后的小学教师,对自身的工作和未来发展都充满着规划和希望,对自己的能力有较高的信心,对于职业的晋升表现出规划与渴望,在成就需要动力的驱使下,处在这一教龄段的小学教师积极情绪水平较高。
  
  在乡村小学教师的职业生涯中,随着教龄的增长,积极情绪总体上呈现出降低的趋势。这说明虽然随着经验的不断累积,乡村小学教师能够对自身的工作有更为深刻的认识,但随着职业进程的不断深入,乡村小学教师将更难体验到积极情绪。在职业的进程中,不断增长的职业压力并不能随着经验的增长得到有效地缓解。而在相应的积极情绪的获取方面,最终在职业生涯的后半段,教师已经很难再有明显的改善。
  
  3.1.4 乡村小学教师积极情绪在是否担任班主任的差异比较
  
  一般认为,是否担任班主任会决定教师面临不同的教学环境。本研究通过对是否担任班主任这一条件作为变量,对不同群体的乡村小学教师的积极情绪水平进行了 T 检验。从表 3-4 可以看出,在是否担任班主任的两个乡村小学教师群体间,积极情绪水平并不存在显着差异。这可能是因为,在本次调查中,班主任与非班主任比例悬殊,受访的非班主任小学教师人数较少,并未突显出显着差异。另外,与担任班主任的小学教师相比,非班主任的小学教师通常承担的是不太受小学生重视的所谓“副科”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也经常体验到在学生心中地位与重要性不及班主任教师,这会影响到非班主任教师主观体验到的情绪情感,尤其当非班主任教师付出了很多心血,但得到的肯定及认可较少时,积极情绪水平便有些下降。最后,在乡村小学中,担任班主任并没有造成过多的教学任务,进而导致本次调查结果与以往研究结果不太一致。
  
  3.2 乡村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3.2.1 乡村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总体现状
  
  从表 3-5 可以看出,乡村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均分都在中值以上,整体形势并不乐观。三维度得分由高到低顺序为低个人成就感、情绪耗竭、人格解体。本次针对乡村小学教师的研究选用的量表为四点计分量表,各维度得分中值为 2.5.四个维度中,低个人成就感、职业倦怠、情绪耗竭的均分分别为 3.135、2.765、2.675 均高于中值。人格解体维度均分为 2.337,低于中值。结果表明乡村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确实存在。在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中,低个人成就感最为突出。
  
  在国内以往研究中显示,我国小学教师存在着轻度的职业倦怠现象[23].本研究发现,乡村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感,虽的确存在但不严重。这一结果恰好与以往研究相印证。
  
  与同类研究相似,在呈现出轻度的职业倦怠的同时,乡村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在三个维度中,存在高成就感降低、高情绪耗竭和低人格解体的趋势[24].
  
  这表明:某种程度上,本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地区乡村小学教师工作任务重,工作压力纷杂,但在处理日常关系中仍然保持着良好的状态,能够在体验到成功完成工作的乐趣;与此同时,社会对于乡村小学教师形象的整体认识也在向好的方向不断转变,教育部门对于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等相关措施正在进行中。
  
  三个维度中低个人成就感最为突出和严重,其次是情绪耗竭,人格解体的得分最低。
  
  近年来,学校整体行政管理、教师的教学以及德育工作不断变化,这使得乡村小学教师群体面临的课题纷繁复杂。
  
  在乡村小学教师的日常工作中,如何提高乡村学生的学业水平以及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都十分重要,两者缺一不可。在如此严峻的教学工作形势教下,加之对于教师在要求不断在提高,工作内容愈发繁杂的基础上,乡村小学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能够完成的个人成就感自然越来越低。
  
  我国小学教育的对象多为 7 岁至 14 岁左右儿童。在这个年龄阶段,主动性与自控能力缺乏,人格的形成正在处于萌芽阶段。乡村小学教师不但肩负着教书解惑的任务,更是承担着育德育人的重担。所以,在工作压力与学生带来的诸多压力的共同作用下,作为本次研究的受访群体,乡村小学教师在职业倦怠的各维度上都处于中等水平也变得就不难理解。
  
  3.2.2 乡村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在性别上的差异分析
  
  本研究中职业倦怠在两性间的差异并不显着,这与现有某些研究的结论不同。但是,与其他两个维度不同,在低个人成就感上,女性却显着高于男性。相较于男性,女教师有着更高的情绪情感体验能力,在工作中更容易产生情绪波动,且与学生的接触中,女教师在情感方面的介入更多;而另一方面,在乡村环境下,女教师除了要面对繁重的工作压力,还要承担家庭负担。在工作与生活的环境转换中,女教师更容易面对冲突与选择。而在目前,我国基础教育中男性在升迁方面更占有优势。这就使得女教师在面临更多冲突之后,容易获得更多挫败感。
  
  3.3 乡村小学教师积极情绪与职业倦怠的关系
  
  3.3.1 乡村小学教师积极情绪与职业倦怠的相关关系
  
  本研究采用 Pearson 相关系数,对乡村小学教师积极情绪与职业倦怠及各维度进行了相关检验,见表 3-7.
  
  在本研究中,乡村小学教师积极情绪越高,相应职业倦怠及各维度得分越低,两变量呈现显着负相关。
  
  在统计学上呈现的负相关并不能作为证明这两个变量有直接关系的有效佐证。显着相关只能证明乡村小学教师的积极情绪与职业倦怠存在某种负向关系,但这两者间的关系是直接产生作用,还是间接影响;究竟是积极情绪影响了职业倦怠亦或是职业倦怠影响了积极情绪,虽然可以通过进一步的量化研究进行探究,但这是量化研究所难以良好触及并加以诠释的领域,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质性研究,对本研究的量化研究结果进行更加深入的探查与验证。
  
  3.3.2 乡村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高低分组的积极情绪差异分析
  
  在本研究所选群体中,职业倦怠总分最高的前 27%作为高分组,高分组分数划分点为 2.95;选取职业倦怠总分最低的后 27%作为低分组,划分点为 2.54.在两组之间进行积极情绪的 T 检验,结果见表 3-8.
  
  数据显示,在本研究中,高职业倦怠的乡村小学教师群体与低职业倦怠的乡村小学教师群体间的积极情绪存在显着的统计学差异。这表明在两个群体间,积极情绪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相较于另一群体,高职业倦怠的乡村小学教师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体验到积极情绪的概率要更小。这表明,在日常工作中高职业倦怠的小学教师更难以从工作中获得美好的情绪,成就感更低,在主观上承担着更大的工作压力。但这一研究结果与前面所有量化研究结果相同,都只能确定积极情绪与职业倦怠的确存在某种关联,但究竟两者间存在何种关系,这种关系中那个变量是因,哪个变量是果,这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质性研究进行验证。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