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经济学论文

日本的教育理念与表现及经验借鉴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9-14 共3416字
摘要

  及至我国的教育现状,相类似的仅可称为宽泛概念的全民教育,而推行全民教育的理念自建国初的"扫盲教育",经历"为憧憬美好未来"而奋进的"应试教育",至现阶段并不明朗化的"素质教育"三个阶段,均没有实质性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表现有三:一、学生走向工作岗位需要"再学习"以适应其工作;二、普通劳动者从事简单重复劳动,几无技术性可言,创造价值不高;三、职业培训仅限于各企业单独进行,目的在于"最 短的时间为本企业创造价值",无前瞻性和开阔性。对比两国教育理念的不同,本文旨在讨论如何在保留我国教育成功经验的前提下吸纳他国教育成功的精髓,以将教育和经济的发展相契合。
  
  一、日本教育的历史沿革

  日本古代史所记载的教育集中在"大化革新"时期,其仿照我国隋唐建立"国学"、"官学"等制度。该制度是一种贵族教育体系,旨在培养国家治理的人才,以谋求国家的稳定、强大与富庶。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以法令的形式将教育予以确定并形成定制。

  至近代明治维新时期,为达到其"富国强兵、文明开化"的国家政策,日本开始在全国范围推行教育改革并普及义务教育,逐步迈进西方国家的行列。这一时期的日本教育充斥着国家主义的思想,主张以发展经济为纲,一方面对学生和国民进行军事训练,另一方面加紧科学、技术、医学、工艺等领域的学习与培养,为仿造、建造近代工业设施、设备储备人才。

  相对我国自二十世纪中叶开始推行全民义务教育的时间点,日本的义务教育推行与普及早了近一百年,而相应造成的国民知识储备、素质养成、创造能力、预期理念等问题,我国均落后于日本较多。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是日本经济的崛起时期,除美国的大力扶持的原因外,教育是使日本迅速崛起的首要因素。这一时期日本将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融入学校教育、职业技术再教育等多个领域,保证了社会各领域人才的供给和创新能力,促使日本经济持续迅速增长。日本在二战之后初期的工业水平仅相当于其战前水平的三分之一,其在二十世纪中叶的工业水平也仅为美国的4%.
  
  至七十年代,日本已超越英、法、德等经济强国,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纠其根本原因,日本在吸纳了美国重视职业技术再教育这一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将动手实践能力、创造能力融入全民教育体系中,既保证学生知识的储备,又引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还在全国职工中大力推行职业技术再教育。

  截至现阶段,日本仍是世界上的主要经济体,其在教育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上逐步引入到信息技术、物理核心技术、尖端工艺等领域。由此可见,日本大力推行全民教育、职业技术再教育等措施,将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贯穿教育的始终,为国家储备大量的可用人才,整个日本社会犹如"知识转化为价值与财富的永动机".其教育理念适时调整,以契合本国经济发展的需求和趋势,以教育促经济,以经济带教育的良性循环值得我国借鉴与学习。

  二、日本的教育理念与表现

  日本教育制度的确定、发展与改革自有其规律可循,其教育理念更是适时调整。表现如下:

  (一)经济需求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导和宗旨

  近现代教育不同于古代教育,是以经济需求为总纲领的教育模式。古代日本的教育同于我国,主要是为了保证国家的稳固与有效治理,而近现代教育的变革是以西方国家的入侵为背景的。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谋求国家富庶、军力强盛,相对应的整个社会都在为发展经济和军事而努力。日本经济崛起时期的经济需要大量人才予以充斥,整个日本社会掀起了职业技术再教育的热潮。现代日本更是符合世界发展潮流,为高、精、新技术而培养人才。

  日本的教育理念认为,总得经济需求是导致教育改革与发展方向的风向标,而在国家推行全民义务教育是促进经济发展最基本的措施。学生群体与职工群体对知识与技能的需求不同,学生在校期间着重进行知识储备、相关专业技术操作、工业技术理论的学习,动手实践能力集中在本阶段最先进技术的操作与理解上,而创新能力则要求学生在本阶段先进技术的基础上予以拓展,可以培养其知识的实践性与前瞻性;职工群体的培养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现有工作岗位要求胜任,熟练是其必备因素,而对其所操作设备的构成、维修等理论与实务更是重点培训的内容,二是创新性培养,如何在现有机械设备的基础上进行革新,以促进新技术的产生是另一重要方面。日本这种教育模式的建立与发展,既能够保证整个社会拥有充足的人才,又能够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为经济的发展与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经济投入是保证教育完善与成功的基础

  影响日本教育投入的着名理论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兴起的"教育投资论".所谓"教育投资论",是指把教育支出看作是"人力资本的最大投资"和"取得将来收入的投资",把人看作社会发展的资源,把教育视为发展教育的手段,强调教育的投资价值和经济效益。

  这一理论直接影响了日本政府的决策,为实现"通过经济稳定的、最大限度的增长,显着的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充分就业"的经济计划,第一次将人才培养和教育问题列入该计划,并将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与此相对应的是日本不断扩大教育投资,以强调教育的先行地位。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教育投资论"的影响下,日本的教育经费大幅增加,始终是超过其国民经济收入增长的。1955年日本的教育经费总额是4370亿日元,1960年是7520亿日元,1965年是17880亿日元,而1970年更是增长到35470亿日元。
70年代后,日本的教育经费更是逐年增加,始终贯彻其"教育投资论".

  1965年的日本国民收入比上一年增加12.1%,而教育经费比上一年增加13.5%;1970年国民收入比上一年增加18.0%,而及教育经费比上一年增加21.7%;1975年国民收入比上一年增加10.4%,而及教育经费比上一年增加15.7%;1978年国民收入比上一年增加9.0%,而及教育经费比上一年增加14.3%.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教育经费的投入偏重于培养能创造经济收益和高额利润的科技人才,现阶段的日本更是注重对高科技人才的教育投入,事实也证明日本这一措施对培养人才、促进经济发展的正确性。

  (三)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贯穿始终性

  国家的富强有赖于经济的发展与昌盛,而经济的发展与昌盛在现阶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知识向价值的转化。日本从普及义务教育开始,就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他们认为学有所成的关键在于将其知识迅速应用于日常工作中。

  如日本普遍推行的"实践小组".一般由几名学生报名参与的实践小组的实践成果计入学分,其小组的实践时间与教师授课时间的比例是1:1,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励了学生的动手实践欲望与积极性。而"体验式就业"更是为学生开通了将来就业的便捷道路。日本的"体验式就业"源自英美等国家,是指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参与由企业提供的工作岗位,在企业职员的指导下进行的一种预就业。该教育模式极大的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而更大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切身体验现在的经济发展形势与社会就业需求,为其在校进行攻读相应专业领域提供直接的动力和确定明确的目标,另一方面又能促进企业在吸纳学生建议的基础上改进相应技术。创造力的培养集中在在校学生与企业职工两个群体上,一方面促使学生在自身知识与实践领会的基础上予以融会贯通,对当前社会经济技术的短板、不足予以构想、改进,另一方面对企业职工进行技能培训,着重培养其技术改进的前瞻性,在本职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对技术进行再创造,以促进经济技术的提升。

  (四)职业技术再培训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二十世纪中叶,曾有学者对美国和日本社会创造力进行对比,指出日本经济的优势在于其普及的、高度的学校教育水平,而美国的学校教育虽不如日本高度普及,却适时运用对企业职工的职业技术再教育弥补了差距。

  而日本吸取了美国这一成功经验,在全国进行职业技术再教育的推行与普及。日本职业技术再教育的重点是对现有技术的改进,对能够改进技术的职工予以奖励,并以知识产权的形式予以严格保护。可以说,日本职业技术再教育的基础是在职工对技术操作熟练性的基础上进行的,而其对技术改进要求又符合了整个教育体系对创造能力的要求。也就是说,整个日本学习、工作的氛围,无不充满了积极探索的精神。

  三、日本教育理念对我国教育的借鉴

  我国自普及义务教育以来自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因国情和社会形势的不同,我国教育理念尚有很多待改进之处:一是经济发展与教育目标的契合不明显;二是职业技术再教育相对狭隘;三是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社会创造力低下。针对以上三点,现阶段我国教育理念在坚持素质教育的前提下,需着重强调教育乃是整个社会的需求,将教育与经济的发展挂钩,将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突出,将职业技术再教育予以规范。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