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第一章】初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实践探究绪论
【第二章】小组合作学习的含义及理论依据
【第三章】初中英语教学的要求及现状
【第四章】初中英语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设计
【第五章】小组合作学习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结束语/参考文献】新课改下初中英语教学改革探析结束语与参考文献
第二章 小组合作学习的含义及理论依据
小组合作学习起兴于 20 世纪 70 年代初的美国,随后在各国受到很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师生的欢迎,这主要是因为它以教育学和心理学中很多精辟的理论为依据。这些理论阐释了合作学习有效的原因,为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实践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础,使人们对合作学习的充满了信心和期待。也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使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更加坚实更加科学。
一 小组合作学习的含义
小组合作学习是注重的是建立生生互动,共同进步的课堂的一种教学理论和学习方法。但是尽管小组合作学习有着几十年创建和研究的历史,而且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都被广泛地采用(王坦,1994 8(1):5-8)。可是合作学习因为各地不同的实践方式,造成了关于合作学习的定义人们也有着不同的理解。
作为合作学习的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斯莱文教授(Robert.Slavin),他曾说过:"合作学习是根据小组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取得的整体成绩,而给予表扬和肯定的一种课堂教学方式。"从事"合作学习中心"研究,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约翰逊兄弟俩(D.W.Johnson &R.T.Johnson)(1990)提到:"合作学习即采用能使学生经过一起讨论后更好的提高自己和同学们学习成绩的小组,进行教学。"着名英国教育学家赖特(Light)和以色列教育学者梅瓦里克(Mvearech)女士对合作学习的理解是:"合作学习就是说为了共同的目标和学习任务共同在小组中学习。"着名的加拿大教育心理学家文泽(Winzer)指出:"合作学习就是一种教师为了让学生完成某项较为复杂教学任务,把学生有目的或随机的安排到异质小组中,解决这项问题的教学策略。"着名教育心理学家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沙伦(Shara.S)在研究合作学习时提出:"合作学习是指在课堂上,组织学生教学以及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为使学生学业成绩有所提高,从而进行的各种教学方法的总和。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中学生之间的共同学习是这些方法的相似之处。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组员之间互相交流信息,讨论问题,达成共识,在呈现给全体学生,既相互合作,又个人发展。
"曾担任过国际教育合作研究会主席的戴维森(Davision)则认为:"合作学习的含义要有以下七个基本要素:①可能完成的难题由小组一起协商、解决、完成; ②小组成员之间面对面地讨论;③互帮互助的合作气氛充满教学;④学生职责感;⑤编组搭配合理;⑥合作技能要直接培训;⑦有秩序的互帮互助。"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王坦作为我国现代合作学习研究员,他认为"合作学习基本理论依据是现代教育社会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学,以在课堂上创建和使用人际交流为着眼点,以任务设计来导学,以全体学生互相合作来调动学生参与,在传统班级授课制的大环境下,主要以小组活动来组织教学,评价方式变成小组总成绩为标准,以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改善学习的课堂氛围,积极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的教学策略。
"2002年,我国合作学习研究教育学者王红宇曾说到:"合作学习,其实就是指遵循规定好的合作要求和程序,以小组学习为主要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在混合小组中讨论学习,达成共同目标,在交往中形成积极的情感、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从上看出,关于合作学习的定义各国学者专家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单就内涵可以概述为:(1)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学的策略;(2)小组合作学习是通过小组成员间合作互助的交际互动的过程;(3)小组台作学习是同组合作,异组竞争的活动;(4)小组合作学习是为达到同一目标,以小组全体成绩为评价标准的学习方式;(5)小组合作学习是由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学习任务分配和控制教学活动进程的模式。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按照"同组异质,异组同质"进行分组,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讨论等形式来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任务,以期完成相同学习目标,并最后评价以小组全体成绩为主要标准的一种教学策略。
二 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
依据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中,合理的运用动态因素中的互动因素,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互动模式,以小组总成绩为评价准则,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活动。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是具有复合特点的,那么它的理论依据也同样具有复合性。
(一) 发展理论
发展理论(developmental theory)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支撑理论,它的基础观点是:共同讨论同一教学任务时,相互帮助有利于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
1984年,着名的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根据人们发展水平的提出了着名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即"儿童在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依靠成人指导或或向自己更有能力同伴讨教来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也就是说:当儿童解决问题时除了可以依靠于成人指导外,伙伴之间的互帮互助更有助于提高他们认知水平。而且在彼此最近发展区内的同伴间的合作,最大程度促进了学生们自主学习和互相启发,从而对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刻,学习质量提高地更快。
瑞士着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也强调:知识的掌握通过与他人相互交往、讨论才能更为迅速提高。也意味着学习中的"合作"凌驾于"竞争"之上。因为处于平等地位的同伴间的"合作"既教会了学生相互交往,又从同伴那了解了自己原先不理解的知识,他们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学习效果更好更高效。小组合作学习中的"组内异质"这一要求使发展理论充分以表现。
(二)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皮亚杰最初提到的建构主义理论改变了现代教学的理论价值观。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影响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他认为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认知世界的过程,而且是人与人交流和合作的过程。明确指出学习的目的不是学生学会了什么知识,而是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这也就是说知识的掌握光依靠教师的讲解是不行的,学生应该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而教师应为学生营造协作、互动、愉快、活泼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己积极去参与,和教师及同伴商讨有关问题,对自己原有的知识进行反省,主动探索、建构出自己的知识框架。
显然,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被建构主义理论高度肯定。
(三) 动机理论
勒温(Lewin,K.)的在群体动力理论(Group Dynamics)中指出:群体的本质中的相互依赖使学生成为应为相同的目的而组成的一个团体,在这个具有相同目的团体中,每位成员的行为的变动都会造成全体成员的变化,每位成员共同努力才能使目标快速实现。
道奇(M.Deutsch)于1949年,在群体动力理论的基础上,以合作与竞争为着眼点提出目标结构理论,即:相互促进的方式、相互对抗的方式、相互独立的方式。我们平时称之为合作型、竞争型和个体优化型目标结构。
这一理论的提出直接影响了对合作教学的发展。其中合作型要优于竞争型和个体优化型。目标结构理论是指为整个小组设置了同一个教学目标,只有同组所有的成员完成这一共同的小组,个人的目标才能实现,才算是获得成功。所以,学生要想完成自己的目标,就必须主动帮助小组中其他成员解决问题或鼓励同伴去进取,由此形成积极、和谐的、相互依赖的合作关系,进行方便于他人,有益于自己的小组活动。约翰逊兄弟把道奇的理论发展成为"社会互赖理论".
他们认为合作学习是在拥有共同目标下,以小组总体表现为评价标准,从而建立起积极地相互依赖的小组关系,可以对认知水平低,责任感不不强的学生施加群体压力,以形成动力,最终提高学习成绩,获得全体成功。同时,此种成功的喜悦感又反过来会促进更积极更和谐的合作关系,良性循环由此而形成。
(四) 需要理论
马斯洛,作为美国心理学家,他认为人的所有行为活动的形成都是因为需要造成的,他把人的需要归纳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由低向高依次排列)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认为他们已经长大,期望家长、教师、同学给予他们肯定和尊重,由于他们强烈的自尊心不能接受他人的轻视。而合作学习恰恰几乎满足了初中生的这些需要,使情感有了着落,形成动力去挑战下一次的成功。
在平等、愉快的小组学习活动中,组员们互相激励、互相帮助、互相友爱,人人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既是自己的需要被满足,还别人的需要产生了积极肯定。这时学生才会学得更愉快,更积极,也才能进步地更快。反之,进步地更快又会满足了学生的尊重、自我实现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