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理论起源于上个世纪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是以教学效益为研究核心,让学生能够收获到实际发展,有效教学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变化以后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有效教学理论始终坚持以学生有效学习为根本需求,既满足了新时代高等教育的高品质教学,又适应了当前时代教育发展的总趋势。有效教学理论不仅充实了教学理论,为高等教育的长久发展找到了合适的教学理念,而且也为高等教学提供了很多具有参考价值的教学实践。因此,深入研究有效教学理论的实质内涵并探索有效教学理论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路径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有效教学理论的实践内涵
(一) 有效教学的内在动力---鼓励学生有效学习
有效学习理论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不仅对教师教学有着积极的作用,而且对学生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是适应了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从有效教学的内在动力层面而言,有效教学在提高教师教学效率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有效教学的最终内在动力还是学生能够获得有效的学习。换句话说,有效教学理论的根本目标就是让学生的学习产生最优价值。而这种最优价值并不仅仅局限于学习成绩方面,还包括学生个人的综合素养。为此,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有效教学无形之中能够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而这对于高等院校的学生而言至关重要。对于高等教育而言,要想让有效教学理论发挥出最大的功能离不开教师、学生、学校三者之间的相互合作[2].教师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说,教师应用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有效教学理论的实践程度,而教师作为教学主体承担的责任也更多一些,教师不仅仅只是简单的教授课本的内容,还能够教授学生如何提高学习效率。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一直都是坚持宏观统筹的原则,这样一来,既保证了有效教学理论的实践性,又保证了有效教学理论的合理性,实现了学校、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相互统一,从而发挥出了有效教学理论的内在动力,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二)有效教学的根本目标---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教育是以促进和谐发展为根本目标,而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发展的进程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有效教学理论被广泛地应用到高等教育之中,其功能也逐渐被放大,从目标层面上而言,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已经成为有效教学的根本目标[3].
一是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有效教学理论的应用。近几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以及教育方式趋于多元化,有效教学理论秉承的目标属性逐渐适应了高等教育的发展步伐,是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与此同时,通过各大高等院校的教育实践证明,有效教学理论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4].
二是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与有效教学理论目标是相统一的。对于高等教育而言,学生是教育的根本,如何实现学生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更是最终教育目标,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有效教学理论而言,其最终教学目标也是为了实现学生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因此,从有效教学理论的目标层面来说,坚持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也是高等教育值得肯定的教学方法。
(三)有效教学的实现途径---构建学生为中心的课堂
有效教学理论在高等教育中的实现途径是多元化的,而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是有效教学的必要手段,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发展可以发现,在构建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方面,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为学生营造出了一个宽松舒适的学习环境,不仅让学生感觉到安全感,而且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并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5].如此一来,教师在设置学习任务时一般都是按照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设定,深浅有度并具有时代创新性与挑战性。二是教师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活动中不仅教授基本的学习知识,而且教授学生的实践能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动力。与此同时,通过直接教学与间接教学等教学方式实现了有效教学的最佳途径,为学生构建出了以学生为根本的学习课堂。
二、高等教育中应用有效教学理论的必要性
(一)有效教学实现了可持续性教学
相对于传统式的教学方法,有效教学与之有着根本的区别,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将"教学"看作为一个简单的学习过程,只是注重知识的接受、技能训练以及态度形成,并且简单地重复循环,应该说,这种传统式的教学方式只是一种单向式教学过程,只适合知识的简单累积,不能用于增值以及知识的创新,换句话说,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是将呆板式的知识教授给学生,存在着很多教学隐患。而有效教学理论则是一种可持续性的教学方式,将每一次教学都看作为教学的有效链接,从而形成一个崭新的教学行程,即态度情感---技能---知识---价值观。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以兴趣态度为出发点,在实际学习中得到技能,并通过课堂方式转变为知识,最终应用到社会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观。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模式是创新循环式的,每一个链接都具有自身的特点,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终身学习。
(二)有效教学实现了"教"与"学"的平衡
有效教学的价值取向实现了学生的和谐发展,这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高等院校学生的终身发展。在"教"方面,教师对"有效"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与探讨,最终确定了"教"的实质内容,主要分为预成课程以及生成课程,预成课程主要包括教学计划、课程内容设计、教材编写等方面,生成课程则包含了教学中一些较为隐蔽的自然因素。但值得一提的是,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包含了教师人格魅力的正面影响,由此一来才能够确保"教"而"有效".而在"学"方面,学生通过教学课程的常规性强化以及引导性教学,对高等院校的学生心理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提高了教学的效率[6].因此,从高等教育的"教"与"学"两大方面来看,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有效教学总能够为两者找到一个平衡点,让教学实现"效"的同时也让学生得到"效".
(三)有效教学实现了教师专业的同步发展
有效教学的"有效"最开始是为了让"教"能够得到及时、准确、有利的控制,而这一调控的主体主要就是教师,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有效教学与教师专业是相互统一相互发展的。一方面,教师专业的发展直接关系着教学成果的有效与无效以及效率高与效率低,已经成为衡量的标尺之一。另一方面,教学水平的有效性也是衡量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标准,只有将教师专业水平应用到教育之中才能够验证出教师专业的真正水准。近几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高等院校对教师专业队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有效教学理论的应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两者的平衡,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有效教学理论与教师专业有必要进行互补发展。
三、有效教学理论在高等教育应用的路径
(一)优化有效教学思维,培养教师的效能感
有效教学理论具有开放性与发展性的特点,一次的有效教学就能够激励起学生的终生发展,并且起到了持续性发展的效果。为此,首先就要注重思想理念的优化与升级,在现有的教学模式基础上进行多元化的研究,在不拘于现有教学模式的同时适时进行优化思维,在追求"效"的同时也要把关好"教"的具体内容。其次,要注重培养教师的效能感,在教育活动实践中,要始终坚持情感优先的教学理念,让教师认识到有效教学的实质内涵,通过这种"生态型"的有效教学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注重学生学习情感志趣的养成,实现由"外延式"发展到"内涵式"发展的转变。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学校要注重教育改革发展的大方向,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的根本目标,唯有两者相互结合才能更好的让有效教学理论应用在高等教育之中。
(二)构建双层教学模式,实现有效教学可发展性
高等教育的发展直接关系着高等院校大学生未来就业发展的方向,所以在教育进程中应用有效教学理论是十分有必要的。通过近几年的发展来看,要想更好地将有效教学理论应用到高等教育之中首先要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现状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而这种改革首先就要构建一个双层有效的教学模式。所谓双层有效的教学模式是指表层的显而易见的课程教学以及深层性隐性的课程教学相互促进,也就是说将预成课程(显性课程)与生成课程(隐性课程)相结合,通过彼此的互动性来实现教学效果。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的可发展性,也就是说,教师在显性课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在教学中的实际反映,并通过隐性课程进行把关与调控,通过两者之间的互动发展来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性。
(三)建立生态型的有效机制,促进教学一体化发展
生态型的有效机制是指能够立足现实教育并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是一种科学的教学机制。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有效教学理论的应用情况来看,建立生态型的有效机制是十分有必要的。首先,高等教育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将学生的最终需求为教育的根本目标,建立生态型的有效机制。其次,要注重有效教学的实质功能,最大限度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统一性,从而促进教学的一体化,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统筹好"教"与"学"的关系,而且要协调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而促进学校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来看,建立生态型的有效机制不仅有利于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而且有利于实现教学一体化,从而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小蓬。叶圣陶语文有效教学思想研究[J].教育研究,2010,(4)。
[2]李军靠,李延。基于有效教学理论的课堂管理研究[J].教育探索,2009,(2)。
[3]余文森。论有效教学的三大理论基础[J].课程·教材·教法,2012,(2)。
[4]朱雁芳。有效教学理论下的英语课堂文化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1,(15)。
[5]戴风明。教学设计:有效教学的关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5)。
[6]刘德汞,李广洲".分类教学":实现有效教学的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