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课标到来,无论哪个等级的学校都在倡导学业减负。那么,在固定的时间当中,如何更加高效地完成教学内容的安排,成为众多学校研究的主要课题。高效课堂模式的提出,不仅可以让学生从繁重的学业中解放出来,同时也可以提高老师的课堂教学质量。本文通过分析小学数学原有教学模式的现状,对于创建高效课堂模式进行了深入透彻的反思和探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 高效课堂; 模式创新;
在新时代教学背景的前提下,创新教学已经成为现代化教育的代名词。随着高效课堂理念的提出,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其次改善和创新教学方法,建立友善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参与数学教学的积极性。为了更好地推动高效数学课堂的改革,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点创建方法和反思点。
一、创建小学数学课堂高效模式的方法
(一)营造活跃的数学课堂学习氛围
数学课堂在传统的教学当中其氛围都是比较安静的、严肃的。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和发言困难。因此,想要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首先就是改善原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充分参与到教学当中来。其次,就是注意转换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成为课堂当中的主导者,改变传统教学工作中“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老师通过风趣幽默的话语带动学生在课堂中的发言积极性,让学生敢于发言,在活跃的氛围当中,即便是发言错误,也不会产生心理负担。
例如,在教授《圆》这节课程的内容时候,为了活跃课堂氛围,我通常会这么做:“圆形,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常见,那么大家一起说说我们身上有哪些圆形呢?”,有的学生回答道:“头!头是圆的!”,另外有的学生说:“扣子!衣服上的扣子也是圆的!”,还有部分学生说道:“嘴巴是圆的!”,这个时候我会说:“大家说的都很对,但是,嘴巴是需要在学公鸡喔喔喔叫的时候,才是圆的哦!”,通过和学生的互动沟通,以及幽默的讲课风格,可以快速调动起学生在课上的积极性,并且愿意主动和老师进行问答,因为说错了老师只会用幽默的方式进行批评,并不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负担。
(二)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成,只是通过老师或者学校单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需要作为高效课堂受益者的学生主体进行参与。由于小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自身对于事物的辨别能力和领悟能力,都还处于一个浅薄的阶段。如果没有老师的引导,单靠学生自行领悟基本上是不可能实现的。学生在学习《平均数》的时候,如果没有老师的引导学生很难弄懂什么是平均数。
由此可见,老师引导是相当重要的:“大家都知道什么是平均数吗?”,学生:“不清楚”,老师:“老师这里,有5块糖,要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大家觉得可能吗?”,学生:“不可能!”,老师:“对,不太可能,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的平均数来帮忙了,糖的数量除以人数,得到的数字就叫平均数”。
此外,我在讲完课程的时候,会引导学生如何去预习课本:第一步,说明明天的学习内容;第二步,要求学生不能占用写作业的时间;第三步,让学生把在预习时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这才是一个完整的引导流程。
二、创建小学数学课堂高效模式的反思
(一)严格把控数学教学的趣味性
在新课标大背景的要求下,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趣味性,已经成为每个老师都需要面对的难题。而老师们在以往的教学工作中,并没有采用过类似的方法授课的经验,对于课堂趣味性的把握就相对比较困难。其实,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都有共同的特点——可调动性高。老师可以采用情景融入的方法教学,也可以采用道具协助教学,无论哪种方法都可以轻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那么,应该如何把控呢?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应当从课本内容、教学目的出发,不能过于为了追求趣味性而失去了新课标教学的本质。
(二)增加合理的教学效果评价标准
教学成果评估,是学校对老师能力的评估行为,通常会用听课的方式进行评估,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成绩对老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其实这两种方法并不合理,对于老师的教学成果以及自身能力的评价有些过于片面。而在新课改提出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以后,这两种方法就显得更加落伍了。
例如,我在教授《相交与平行》这节课程时:“昨天已经让大家预习了今天的内容了,下面谁给老师讲讲《相交与平行》这节课程的内容呢?”然后学生争抢着进行讲解,有的学生讲了《相交与平行》的定义,有的学生进行了举例说明。从课堂的反映来看,是符合新课改要求的。但是,学校认为这样的课堂氛围是“乱来”“严重影响课堂纪律”等。所以,不能够只以一种评价为主导,要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共同评判的评价标准[1,2]。
三、结束语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属于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学校和老师需要在这个漫长的过程寻找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以此达到高效课堂构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钟承成.浅谈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C]//2020年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论坛(重庆会场)论文集,2020.
[2]曹泉.精心准备高效实施——如何打造小学高效课堂[J].学周刊,20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