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我国工业建筑节能的激励性政策探究
【第一章】工业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政策优化探析绪论
【第二章】激励政策理论基础及工业建筑特殊性
【第三章】国内外建筑节能激励制度的启示
【第四章】我国工业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五章】工业建筑节能经济促进政策建议
【结论/参考文献】中国工业建筑节能发展政策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结 论
众所周知,能源已经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业国家,每年国内建筑材料的生产所消耗的能耗十分巨大,已经成为全社会领域内耗能最大的产业。为了实现节约资源的总体战略,提高我国建筑行业节能水平无疑是一个有效途径。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建筑行业的总体规模还要逐步扩大,能耗需求量也会随之增加。因此,必须要建立一套科学化的建筑节能管理办法,提高对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建筑能耗成本。
本文通过分析建筑节能市场、激励机制的设计、激励政策实施环境,得出了以下结论:
(1)由于建筑节能政策具有外部经济性,因此市场机制在建筑节能领域中无法真正发挥作用。长此以往,不利于建筑节能政策的推广和节能减排基本国策的执行。应当结合国情制定切实有效的经济激励政策。
(2)工业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政策的制度应根据工业建筑的使用周期确定适合采用节能措施的具体对象,工业建筑节能措施的采用仅适合使用周期长的厂房和车间,对于使用周期短,能耗高的工业建筑应尽量采取必要措施例如采取替代方案,改变运营模式等减少其建造数量达到能源组合最优化。
(3)针对不同类别不同行业的工业建筑,应有其主观部门针对其行业自身特点量体裁衣,而国家建筑及能源主观部门要联合财政金融部门针对各行业主管部门制定相应的经济激励政策,将“责、权、利”从上之下均衡分配,提高社会整体对节能工作的认知性,调动工业建筑节能各方面参与者的积极性,从而合理引导市场消费,改善工业建筑节能现状。
(4)鉴于激励力评估理论,项目激励力会受到预期成果可能性的影响,因此在制定建筑项目节能激励政策之时,要充分考虑到政策实施的社会环境和政策的可操作性,完善相关法律政策和制度规定,定期公布准确的能耗信息,完善节能技术支持和评估体系,进一步提高社会认同程度,才会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政策,保证我国建筑节能领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韩光宇。 重庆市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政策研究[D]. 北京: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2006.
[2]. 陈新华。 我国建筑节能存在的问题与对策[Z]. 北京:第五届 WTO 国际学术年会,2006.
[3]. 韩晓娜。 我国建筑节能公共政策环境分析及对策研究[D].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9.
[4]. 王晓峰。 《节约能源法》若干问题研究[D]. 上海:华东政法学院, 2007.
[5]. 王国庆。 沈阳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对策研究[D]. 沈阳:沈阳建筑大学, 2011.
[6]. 黄传坤。 关于建筑节能及发展趋势的几点思考[J]. 江西煤炭科技, 2010, 2(5):11-13
[7]. 张丽。 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机制的政策研究--in 见采暖居住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政策选择[D]. 北京:北京交通大学, 2005.
[8]. 张向荣。 国内外建筑节能标准化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Z]. 北京: 第五届中国标准化论坛,2007.
[9]. 方舟。 各类公共建筑统计能耗的规律、影响因素分析以及建筑能源审计方法初探[D]. 上海:同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2008.
[10]. 王志刚。 建筑节能及新能源应用研究[D]. 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5.
[11]. 宋琳。 建筑节能投资引导政策研究[D]. 北京: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2003.
[12]. 常远。 北京市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政策研究[D]. 北京: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06.
[13]. 陈莉。 节能减排政策与合肥科技创新环境分析[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 2(5): 19-21
[14]. 王蕊。 居住建筑节能激励政策研究[D].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9.
[15]. 曹玉成。 引导激励居住建筑节能的政策研究[D]. 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16]. 朱静娟。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住宅节能经济激励政策研究[D].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 2009.
[17]. 宫晓玲。 我国建筑节能法律制度研究[D]. 山东:山东师范大学, 2010.
[18]. 周恒旭。 建筑保温工程全寿命周期管理研究[D]. 郑州 :郑州大学, 2012.
[19]. 部分发达国家的节能政策[J]. 2010(07)。
[20]. 发达国家节能政策体系[J]. 2005(12)。
[21]. 黎涛。 政府节能政策绩效的动态综合评价方法及应用[D]. 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
[22]. 中外节能经济激励政策的比较
[23]. 高钢军。 有效机制供给: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问题的研究[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9.
[24]. Brown M A. Market failures and barriers as a basis for clean energy policies[J].Energy policy, 2001, 29(14): 1197-1207.
[25]. Yao R, Li B, Steemers K. Energy policy and standard for built environment in China[J]. Renewable Energy, 2005, 30(13): 1973-1988.
[26]. Gillingham K, Newell R, Palmer K. Energy efficiency policies: a retrospective examination[J]. Annu. Rev. Environ. Resour., 2006, 31: 161-192.
[27]. Price L, Levine M D, Zhou N, et al. Assessment of China's energy-saving and emission-reduction accomplishments and opportunities during the 11th Five Year Plan[J]. Energy Policy, 2011, 39(4): 2165-2178.
[28]. Lang S. Progress in energy-efficiency standards for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China[J]. Energy and Buildings, 2004, 36(12): 1191-1196.
[29]. De Groot H L F, Verhoef E T, Nijkamp P. Energy saving by firms: decision-making, barriers and policies[J]. Energy Economics, 2001, 23(6): 717-740.
[30]. Blengini G A, Di Carlo T. Energy-saving policies and low-energy residential buildings: an LCA case study to support decision makers in Piedmont (Italy)[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fe Cycle Assessment, 2010, 15(7): 652-665.
[31]. Newell R G, Jaffe A B, Stavins R N. The effects of economic and policy incentives on carbon mitigation technologies[J]. Energy Economics, 2006, 28(5):563-578.
致 谢
衷心感谢导师张丽教授对本人的精心指导。她的言传身教将使我终生受益。
感谢陈富云经理,以及中建一局华江建设有限公司全体领导及同事的热情帮助和支持!
同时也感谢研究生阶段的各位老师与同学们,在这几年宝贵的学习生活中,重返校园让我的心得到净化,知识丰富了我的大脑、开拓了我的视野,我的人生因此变得更加充实与丰富多彩,最可贵的是我所学到的更多的书本以外的内容,协作意识、团队精神、自学能力等等都将是我毕生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