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旨在分析ICU护理评分系统在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特收集我院的ICU患者96例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的ICU患者96例,男性49例,女性47例,年龄19~78岁,平均年龄(46.5±11.5)岁。所有患者均符合ICU诊断标准,96例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已获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采用数字随机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8例)与对照组(48例),观察组中男24例,女24例,年龄19~77岁,平均年龄(46.42±11.27)岁,其中多发伤11例,外科大手术13例,消化道大出血7例,急性中毒5例,感染休克4例,重症胰腺炎3例,其余5例;对照组中男25例,女23例,年龄19~78岁,平均年龄(46.62±11.73)岁,其中多发伤12例,外科大手术14例,消化道大出血8例,急性中毒4例,感染休克4例,重症胰腺炎3例,其余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提供16名护理人员,共32名护理人员无明显护理技术差异。对照组患者采取平均分床法,即根据ICU患者总数以及护理人员数量进行平均分配,每名护理人员完全负责一定数量床位的护理工作。观察组患者采用ICNSS量表对整个组的护理工作量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护理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具体操作流程如下:首先,校正和翻译ICNSS量表,并由护理专家级别人物对其进行修正和审核[2];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以及患者对护理的具体需求,从而对其进行相应的临床护理进行评估,评分分为四档,得分为1~4分,其中1分为预防性护理,2分为支持性护理,3分为缓解性护理,4分为救助性护理,整个评估总分为16~64分,分数低着为病情相对低者,分数高者为病情相对严重者;最后,根据对患者的评估等分分配不同的护理人数[3],具体分配标准为评估得分小于22分者,护理人员与患者人数比为1:2,评估得分小于32分大于22分者,护理人员与患者人数比为1:1,评估得分小于40分大于32分者,护理人员与患者人数比为3:2,评估得分大于40分者,护理人员与患者人数比为2:1.
1.3疗效判定标准
患者住院时间根据患者时间住院时间统计,即出院时间减去住院登记时间。医疗费用为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所花费的费用总和。并发症数量统计为护理期间出现的并发症数量。患者满意度调查采用我院标准的满意度调查问卷,满分100分,得分大于90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为得分大于60分,不满意为得分小于60分,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数+满意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医疗费用和并发症对比结果,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
ICNSS量表对于患者的护理工作可以准确的进行评估,并根据护理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科学的配置,从而有效的提高护理质量[4].在传统的护理模式中,因为ICU患者不能合理科学的对人力资源进行配置,只是单纯的均分护理人力资源,这样可能导致某些护理人员工作量相对较大,而部分护理人员相对工作量较小,因此不能充分合理利用人力资源,同时若分配不佳导致一个护理人员同时需要对几名患者进行护理,那么将会是一件麻烦事情,将会严重影响到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并侧面可能会增加患者的住院时间、治疗费用以及并发症的数量[5-6].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了ICU护理评分系统在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的结论,并可有效提高护理质量以及减轻患者的负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熊杰,黄素芳,刘伟权,等。ICU护理评分系统在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7):581-584.
[2]杨满梅。ICU护理评分系统在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4,(7):636-637.
[3]杨守香。ICU护理评分系统在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2014,(16):164-165.
[4]黄开霞,刘丽。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对重症监护病房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的合理性评估[J].中国基层医药,2012,19(9):1420-1421.
[5]丘宇茹,王吉文,吴惠文,等。APACHEⅡ评分系统在ICU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2012,26(35):3335-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