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可持续发展论文

大工程观发展的历史机遇及矿业循环经济发展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06-23 共4355字
论文摘要

  随着人与自然关系的不断恶化,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当代人与子孙后代的伦理关系凸显出来。工程伦理学认为,工程的目的是造福人类,这是工程伦理的第一要义。然而,工程的发展却越来越违背了这首要之义。十八大“五位一体”、“生态文明”观念的提出为践行大工程观提供了强大的社会支持。本文针对矿业工程,以大工程为学术视野,结合十八大生态文明建设,探讨矿业工程与生态文明的伦理问题。

  1 大工程观形成的理论准备

  中国是一个伦理主义至上的民族。中国传统的伦理学不仅重视人与人的关系,而且把人与自然都纳入“宇宙大化”的秩序之中。“阴阳合和而万物生。”( 《淮南子·天文训》)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张载集·西铭篇》) 。中国儒家“民胞物与”的思想不仅表现出对人民的同情,同时也力求把“仁爱”精神推广于普天下的万物。中国道家提倡“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齐一”( 《诗经》花艺演绎·自然篇) ,也深藏着天人合一的思想意蕴。中国古人通过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获得了“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致中和”( 《礼记·中庸》) 的生存智慧,提醒自己“道法自然”( 《老子》) ,否则“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论语》) 。今之观之,这种朴素的自然哲学不乏科学的合理性。
  西方文明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人“天生”就是其他存在物的目的。基督教认为,上帝创造了世界,最后按照自己的样子又创造了人,并且赋予人管理这个世界的权利。中世纪的托马斯·阿奎那宣称,在自然存在物中,人是最完美的存在物,上帝为了人本身的缘故而给人提供神恩,上帝虽然也给其他存在物提供神恩,但这仅仅是为了人类的福祉。到了近代,笛卡尔、康德分别把人有灵魂、有理性作为核心依据,继续倡扬人类中心主义。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在此基础上继续提出人是所有价值的源泉,道德规范只是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关心的只是人的福利。
  工业革命以来,西方人高扬理性主义的旗帜一路高歌猛进,以近代科技为利器,向自然开战,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人类中心主义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扬。
  近代人类生活的变化使得古代和中世纪一直注重品行和美德教养的伦理学在 20 世纪开始注意人对于自然存在物的道德问题。20 世纪 70 年代之前,人保护自然的根据是人的利益,而并不是自然本身,其伦理根据基本上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到了 70 年代,超越人类中心确立大自然权利的非人类中心主义开始成为自然保护伦理的主流倾向,探讨的范围不仅包括所有的人,还包括动物和整个自然界,即生物圈。有的学者甚至郑重提议: “应该赋予森林、大海、江河和其他的所谓环境中的‘自然物’以及整个自然环境法的权利”。我国学者也疾呼“脱离人类中心论”。这对传统伦理学无疑是具有颠覆性的。
  “在人类思想的进程中,它无疑是对道德的最具戏剧性的扩展”。90 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环境伦理学的实践应用,并且兼容并蓄,走向多元化。另一方面,自然科学的发展也使得人们认识到,生物群落与周围的生态环境共同构成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生物存在的最基本单位。任何一个物种不可能长期、单独在自然中生存,维持地球生命的过程是由多样性来完成的。人类的工程发展正在以前所未有而且越来越强大的力量破坏着地球生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保持了高速增长。但是经济增长是以资源浪费、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的。研究表明,中国每创造一美元产值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 4. 3 倍,是德国和法国的 7. 7 倍,是日本的 11. 5 倍。十八大提出了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在大工程观看来,工程具有自然价值和社会价值两方面,社会评价主要集中于它的社会价值,包括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等。这与十八大“五位一体”、“绿色发展”等精神一脉相承,不仅拓宽了人们看待工程的视野,建立了全方位的思维方式,也为工程伦理学发展提供了新的学术生长点。

  2 大工程观发展的历史机遇

  20 世纪末,随着工程在人类生活中的角色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大工程概念应运而生。大工程观的“大”不是指工程规模大,而是指知识系统范围广泛,需要突破工程科学知识本身的限制,实现各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大工程观的提出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在物质生产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环境却受到了越来越严重的破坏,这暴露出了人类工业文明及其思维方式存在的危机,促使人类认识到社会的发展要注重可持续性、整体性、公平性,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和谐社会和人类生活的长远发展。
  大工程观要求工程技术人员不仅精通技术业务,能够创造性地解决有关专业的技术难题,还要善于合作和协调,处理好与工程活动相关联的各种社会关系; 除具备专业技术素养外,还应具备道德素养; 除对雇主负责外,必须对社会公众、对环境以及人类的未来负责,要求工程人员打破技术眼光的局限,对工程活动的全面社会意义和长远社会影响有自觉的认识,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
  十八大报告首次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章,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大工程观得到了国家力量的强大支持。从十六大报告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到十七大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并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再到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国政府把现代化建设一直在作为一个社会系统工程理解。这与大工程观要求的工程活动必须协调自然、社会、政治、法律、文化等多种因素才能付诸实施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这无疑给大工程观的贯彻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3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当代工业生产系统的物质转换方式仍然保持着线性的和非循环方式: 即“原料—产品—废料”,它以排放大量废弃物为特征。这种“废物”排放量非常巨大。据统计,社会工业生产从自然界取得的物质被利用的仅占 3% ~ 4%,其余则以有害和有毒物质的废物形式被重新抛回自然界。除生物资源衰退,矿物资源也处在危急之中。人类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能耗竭这些矿物储备,而地球的自然地质过程不可能在相对短暂的时期内再次生成矿物。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进化出了生物生态系统,它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三元结构。作为生产者的植物、消费者的动物、分解者的微生物,它们相互耦合,形成生产、消费和分解三个环节构成的无废弃物的物质循环。可是,在自然环境和生物生态系统基础上进化出来的人类生态系统,至今却只有二元结构,亦即人类是超级生产者、超级消费者,却不是超级分解者。全世界每年产生 l0 的十次方吨垃圾,其中 4 × 10 的八次方吨具有放射性,包括从含铀矿石提取铀的过程中产生的废矿渣; 反应堆、核燃料后处理厂以及使用放射性同位素研究、医疗等单位排出的带有人工或天然放射性物质的各种器物; 放射性废液经浓缩、固化处理形成的固体废弃物。世界各地的垃圾中,只有 1/3 可以进入自然界的生态循环。人类只能指望微生物( 细菌和毒菌) 来分解那些有害物质,但它们应接不暇,既分解不了那么多,也分解不了那么快,单靠生态的自我调节机制已难以恢复正常状态了。最终的结果是人类文明迅速上升的进化反过来破坏了它自己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世界各地的垃圾中,只有 1/3 可以进入自然界的生态循环,像塑料、玻璃等垃圾很难被微生物分解,玻璃瓶 100 年之后也不会分解,塑料垃圾的降解时间为 100 至 200 年,易拉罐需 200 ~ 250 年能够分解。

  4 大工程观在矿业循环经济中的作用

  矿业发展面临很多困境,如人群与人群之间的利益冲突、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矿产资源的减少等。这些问题单从经济学的视野看,已经成为发展的瓶颈或难题,但若转换视角,以大工程观重新观之,尤其以十八大“五位一体”、“生态文明”理念观之,又会有全新的思维和解决途径。以下选择矿业工程中的循环经济具体问题分析之。在矿山开采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矿山废水,如矿坑水、矿山工业用水、废石场淋滤水、选矿厂废水及尾矿坝废水等。可采用无毒药剂代替有毒药剂,选择污染程度少的选矿方法( 如磁选、重选等) 。废水排放时,可让废水流经某些特定植物的地面后排入河流,也能使矿井水得到一定的净化。
  这不仅是环保意识或者环保知识问题,根本上说还是成本与效益的利益博弈。是以某行业的利益为本位,还是以整个社会的利益为本位; 是只对当代负责,还是必须为子孙后代负责,这就需要用大工程观的视野来分析。“和谐”是大工程观教育理念价值观的精髓,“综合”是大工程观教育理念方法论的核心。
  大工程观是以责任意识为导向的价值综合、操作综合和审美综合的统一。其中的灵魂是责任意识,价值综合、操作综合和审美综合分别是大工程观在社会、经济、文化三个方面的体现,三者的统一则是大工程观的系统性的全面展现。
  大工程观是以整合、系统、应变、再循环的视角看待大规模复杂系统的思想。在工程实践中,循环用水、一水多用,废水回收、变废为宝都已经被现代科技变成了现实。利用处理后的尾矿制砖、水泥等建筑原料,生产新型玻璃材料———建筑微晶玻璃等建材产品早已不是空谈。铁尾矿用作路基的基础材料,从铜矿渣中回收铜资源其可行性早已不用怀疑,关键在于必然性,在于国家对于这些为绿色发展让渡出自己一部分利益的主体的奖励制度和管理方法; 在于工程技术人员除具备技术能力外,是否还具备在利益冲突、道义与功利发生矛盾时作出道德选择的能力; 在于能否真正践行十八大“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要求。而这一切要求必须以大工程观思考问题。

  5 结论

  综上所述,大工程观是顺应时代要求应运而生的。既有伦理学发展的学理背景,又有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十八大“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绿色发展”等观念的提出为大工程观的发展营造了极其有利的社会环境,使大工程观遇到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从以上对矿业工程中诸多问题的分析可看出,大工程观能够为我们解决发展中存在的许多棘手问题提供全新的视野。

  参考文献:
  [1] 肖 平. 工程伦理导论[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81 -97.
  [2] 甘绍平,余 涌. 应用伦理学教程[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193.
  [3] 卢 风,肖 巍. 应用伦理学概论[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97.
  [4] 梁从诫,梁小燕. 为无告的大自然[M]. 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21 -23.
  [5] [美]纳什. 大自然的权利[M]. 杨通进,译. 青岛: 青岛出版社,1999. 6.
  [6] 谢笑珍.“大工程观”的涵义、本质特征探析[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 3) : 40 -42.
  [7] 关志强,邹纲明,李 润. 大工程观教育理念的理性思考与实践探索[J]. 化工高等教育,2009( 6) : 19 -23:
  [8] 王雪峰,曹 荣. 大工程观与高等工程教育改革[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 4) : 19 -23.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