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文题目:浅析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摘要: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必须面对的的问题。资产阶级工业革命以来, 随着生产力的急速发展, 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激烈, 其性质和特点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理性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树立现代生态自然观的思想, 充分认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是人类协调人与自然关系, 保护好人类生存底线——自然环境, 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一共同任务的必然之路。
关键词:人与自然; 矛盾关系; 生态自然观; 可持续发展;
从古至今, 哲学研究的永恒课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资产阶级工业革命以来, 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的急速发展, 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激烈, 引起了人类对生存危机的担忧,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日益被关注, 亦要求人类重新审视两者间的关系。为了保护好人类生存底线———自然环境,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一共同任务, 人类必须理性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以现代生态自然观为指导, 坚持可持续的发展理念, 发展生态产业, 走可持续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
一、生态自然观的来源
马克思、恩格斯倾其一生精力去关注和思考人类的前途和命运, 很早就注意到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 他们汲取古典哲学自然生态观的成果, 在他们的着作中也蕴涵着丰富的生态自然思想, 这是现代生态自然观的直接理论来源。现代生态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在新时期的发展, 是人类对当代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进行反思的必然结果。现代生态科学的发展和进步是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科学基础。
二、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及其特征
生态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系统自然观在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 是系统自然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创新和发展。在人类社会出现了严重生态危机后, 人类的自觉反思与觉醒, 是现代科学发展的结果, 也是人类解决生态问题的必然。生态自然观是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表现形式之一, 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现代生态自然观强调人类改造自然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和主导地位。现代生态自然观认为人类是以能动的主体形态存在, 而不是以自然形态存在。人类可以通过社会力量和有组织的活动, 控制自然;人类发展科学技术为, 按照自身的需要而改造自然, 展现在人类面前的自然界主要人工自然的形态存在。所以人的社会属性在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中处于主导地位。
另外,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 现代生态自然观强调和谐。现代生态自然观强调人类需要在遵循自然界的固有规律的前提下进行能动性的改造自然的活动, 否则, 自然界会报复与惩罚人类。在生态系统中, 只有人类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生态系统的物质与能量交换, 但人类调节和改造自然的主观能动性受到自然规律的约束, 也就是说人类必须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 并按规律办事。
三、人与自然的关系演变
自人类出现以来, 自然界在与人类的相互作用及相互制约中, 逐渐发展到高级阶段。从此人类受到自然规律的支配, 又要从自身的需要出发改造自然, 形成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关系。考察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 可以发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既对立又统一, 大致经历了对抗、征服、和谐发展三个阶段。
对抗阶段。这时, 人类刚刚诞生, 使用着原始简陋的生产工具, 生产力水平不高, 调节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不足,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原始的统一。一方面, 人类依靠简单的工具或者直接从自然界获取一切所需;另一方面, 对人类来说自然界神秘莫测, 主宰人类命运的“神力”无处不在。自然界是人类依存的对象, 同时又让人类感到恐惧、迷信和崇拜, 原始的宗教和迷信由此产生。
征服阶段。在与自然斗争的过程中, 人类的实践能力进一步增强, 特别是随着近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飞速发展, 人类征服、改造甚至驾驭自然的步伐加快加大, 人类的欲望进一步膨胀, 人类不再满足于“利用和改造自然”, 而要“统治和主宰自然”。在人类践踏大自然的过程中, 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被打破, 自然在人类的“统治和主宰”下逐渐“退化”, 而人类在征服中, 逐渐发现, 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自然环境遭到了灾难性的破坏。
和谐发展阶段。在“征服阶段”中, 人类不得不面对滥用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等日益威胁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危机, 这进一步引发人类开始理性的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逐渐认识到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才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之道。人类破坏了自己生存的自然环境, 人类自身也将被毁灭。
当前, 人与自然的矛盾性质和特点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人类在为自己征服、改造自然的奇功而自豪的同时, 也亲自体味到了自身生存环境所面临的危机。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 生态环境的污染, 无节制的人口膨胀, 使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遭到破坏, 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失稳, 导致了诸如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逐渐消失、土地沙漠化、资源匮乏等一系列全球的生态环境危机问题。考察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化进程, 不难看出, 自然是人类索取物质资料并得以生存的对象, 同时也是人类精神生活和精神财富产生及进步的源泉。人类改善自身的生活条件, 提升自身的生活水平, 必须改造自然以提升环境的舒适程度;与此同时, 对自然的改造也必须适度, 必须保护好生态环境, 这是人与自然关系演化至今给人类提出的时代要求。因此, 人类必须理性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树立现代生态自然观, 坚持可持续的发展理念, 维持生态平衡, 发展生态产业, 走可持续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 以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四、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自然观的确立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战略提供了重要的哲学依据, 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思想;与此同时,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产生及兴起, 是生态自然观的实践形式, 也是生态自然观发展的必由之路。可持续发展, “最早出现于1980年国际自然保护同盟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 以确保全球的可持续发展。’1981年, 美国布朗 (Lester R.Brown) 出版《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提出以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资源基础和开发再生能源来实现可持续发展。1987年,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 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系统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20世纪90年代以来, 可持续发展应遵循的发展原则得到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目前, 发展科学技术也成为世界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 用以维护生态平衡, 改善人类生存环境, 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保证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妥善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关系到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 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短缺和生态环境脆弱的现实国情条件要求, 必须坚持绿色发展,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发展之路。
总之, 人类向自然的无止境索取和破坏性开发, 引发各种不可持续现象的发生, 人类社会日益受到严重的“生存危机”的拷问, 其“根源在于以往人类对于维系自身生存发展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忽视”, “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不可超越生态系统所规定的‘界限’以维护人类生存系统及其可持续性, 这是‘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本原。”。坚持以现代生态自然观为指导, 坚持可持续的发展理念, 维护人与自然系统的平衡, 才能真正使人类社会得以持续、健康发展。为了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应考虑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和范围, 运行和控制经济系统的发展, 实现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良性协调发展。在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同时, 保证生态环境的稳定与繁荣。充分运用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维护生态平衡, 与自然界建立和谐共存关系, 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黄顺基.自然辩证法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赵玲, 黄冬梅.可持续发展与现代生态自然观[J].吉林地质, 1998 (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