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发展研究历程梳理(2)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6-11-15 共10718字
2.2学术讨论起步阶段
1981-1996年,这一时期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单纯的资源生产基地建设实践逐渐转向资源型城市发展研究。1983年,“全国工矿城镇建设学术座谈会”就我国工矿城镇建设和发展的相关问题展开学术讨论;1987年,煤炭部牵头召开“全国煤炭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讨会”,对资源型城市发展进行了初步探讨;1990年,中国矿业协会成立,对矿业为主的资源型城市研究进一步加强;1993年,中国市长协会在金昌召开了有关资源型城市发展的研讨会;1994年、1995年、1996年,中国市长协会和石油城市专业委员会分别在阜新、大庆、东营,组织召开了发展替代产业、促进石油城市持续发展的专题研讨会。多位研究者也分别从不同角度开展了针对性研究[19-21].综合看来,这一阶段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作为工业粮食的矿产资源需求量剧增,资源型城市的开发强度进一步强化,各种问题凸显,国内的研究也逐渐增多,主要集中在资源型城市的概念、现状、成因、存在问题等方面的初步分析和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初步探讨。
2.3转型及可持续发展全面研究阶段
1997-2013年,1996年我国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条重要指导方针和战略目标,可持续发展战略深入到包括资源型城市开发建设的各个领域,专项课题也相继出现,社会科学基金、自然科学基金及其他基金均对资源型城市的相关研究予以资助[17,22-25].这一阶段,众多专家学者开展了资源型城市全面研究,发表了大量文章着作,重点对以下问题进行了研究。
2.3.1 概念界定研究
资源型城市存在广义和狭义之分。较多研究认为广义的资源型城市是指以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加工为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资源型产业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不可替代作用的城市[10,11,26-27].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提出产值和从业人员等指标用于界定资源型城市。
狭义的资源型城市是指以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初加工为主,矿产资源产业在当地经济结构中占有较重地位的城市。有研究认为矿产资源的初加工包括钢铁工业、有色冶金工业和石油工业等[28].统计看来,我国大多数是针对狭义资源型城市的研究,相似的概念有工矿城市、矿业城市等[13,29].
2.3.2 问题成因及发展阶段研究
资源型城市产生问题的成因分析多运用生命周期理论,认为资源开发利用具有生命周期性。有研究认为资源 型城市的发 展 符合诺瑟姆S型曲线模式,必然经历勘探→开采→高产稳产→衰退→枯竭的过程[30].要结合其周期性规律,适时调整思路和目标,推进产业转型和完善城市功能[31].
总结看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资源消费具有初步利用、快速增长、稳定消耗和需求下降的过程。自然资源尤其是矿产资源的可耗竭性,是资源型城市产生各种各样问题的根源。资源型城市的发展一般要经历形成期、发展期、成熟期、衰退或转化期,资源型城市因此可以划分为成长型、成熟型、转型或衰退型。处于不同阶段的资源型城市转型模式及可持续发展策略是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2.3.3 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及发展对比研究
对国外资源型城市的研究进行系统认识可追溯到21世纪初,焦华富等归纳和总结了西方资源型城市主要研究内容和理论进展[11].随后多位研究者对美、加、澳、日、欧盟等国际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进行了比较,主要形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①改变1、完善社会保障、重视改善投资环境、加快产学研结合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等政府职能的转变与发挥是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的关键[13];②合理选择主导产业、支柱产业、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科学制定转型与发展规划和成立专门机构保障规划高效执行是成功转型的保障[32];③财税政策、产业调整政策、环境保护政策、投融资政策、人才利用政策和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等引导 和扶持是成功转型的 支撑[33];④资源型企业在政策引导及效益驱动下,充分发挥其盈利创收、自主创新、吸纳就业和改善环境等方面的作用是成功转型的核心[14];⑤职业培训与个人创业是成功转型的重要补充。
我国的资源型城市有其自身的特色与特点,人口是国外资源型城市的几十倍甚至上万倍,所以要在借鉴国外经验基础上,重点结合地方实际考虑转型及可持续发展问题。
2.3.4 转型模式研究
根据产业转型特点,可以划分为3种资源型城市转型模式:①产业链延伸模式,即对原优势资源产业进行改造升级,不断发展上下 游 产 业,延 伸 产 业链,增加工业附加值,例如美国休斯敦延伸石油产业链和德国鲁尔区延长其煤炭开采产业链;②产业替代模式,以日本北九州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由于资源逐渐耗竭,完全放弃原有资源型产业,重新选择替代产业,植入新的产业,从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③产业多元化模式,结合前两种模式,即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延伸产业链,又根据地方特点,因地制宜 发 展 替 代 产 业,实 现 经 济 社 会 可 持 续 发展[14-15,17,23].总体看来,第一种方式仅为城市发展的“权宜之计”,可以有效缓解资源型城市在短时间内衰退,但不是根本解决途径;第二种模式多为“无奈之举”,资源型城市已经进入衰竭期,只有通过政府的大力投入来改变现状,植入和培育新型产业,保持城市生机;第三种模式较前两种模式更为全面,在城市转型初期采用第一种模式,中后期在产业链延伸的基础上发展替代产业,并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以实现资源型 城市的持 续繁 荣。在 未 来 一 段 时 间内,如何结合中国资源型城市实际,定量化的选择切实可行的转型模式必将成为热点问题。
根据主导主体不同,转型模式划分为政府主导型模式和市场主导型模式,前者可进一步划分为专门委员会负责模式和产业政策引导模式[16].
根据对待转型的态度不同将转型模式划分为主动模式和被动模式,前者转型成本低、难度小、效果好,后者成本高、难度大、效果差[34].
2.3.5 可持续发展研究
2000年以后,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与观念对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研究增多,形成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认为资源型城市 可 持续发 展 能力的演 变 具有 时 序性、突变性和可控性,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应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把握矿业生命周期、适时发展优势产业、培育替代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完善资源市场体系,实施资源保护与节约战略、再定位城市职能、发展城市区际联系、增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 发展[29,35,36].2006年 以 后 资 源 型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多与城市转型结合起来,且数量较多,与这一时期我国大部分资源型城市步入成熟期并部分出现衰退和国家更加注重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有关。
2.3.6 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实证研究
自2000年以来,资源型城市实证研究剧增,多针对单一城市或区域内若干个城市,2010-2012年研究数量达到顶峰。经统计,研究类型多为成熟型向衰退型发展的资源型城市,如大庆、焦作、白银、阜新、大同、攀枝花、克拉玛依等资源开发较早的城市和内蒙古的包头、鄂尔多斯、乌 海 等 新 兴 资 源 型 城市,这一特点与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阶段主体处于成熟型后期是紧密联系的;研究地区多集中在西北地区的甘肃、陕西,东北地区的黑吉辽三省,华北地区的山西、河北、内蒙古,华东地区的山东、安徽,华中地区的河南,西南地区的四川等地,这与我国矿产资源分布特征是息息相关的;研究的热点多集中在具体某个资源型城市存在的问题与成因、转型模式及可持续发展问题上,基本上都针对性地提出了转型和发展的策略与思路,包括主导产业、接续产业、替代产业等的选择及转型方向问题,在探讨其他类似城市时可以借鉴和参考[37-38].
2.3.7 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政策研究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政策研究多集中在财政、税收政策方面,就业政策和政府行为等研究较少。
财税政策方面,多项研究认为,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应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力度并建立长效机制,主要方式包括专项补贴、财政贴息、税收返还、设立发展基金、以政府信用为基础建立财政投融资体系等;并大幅度提高所得税等税费的地方分成比例,为政企转型资金大量投入奠定基础;实行消费型增值税试点,降低资源型城市中企业的实际税负,以鼓励各企业参与资源型城市转型;实行税费合一,适当增加资源税,并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以鼓励矿山企业提高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效率[39-41].总之,财政政策应大力扶持产业升级和转型、鼓励多元化的企业发展、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增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支持和投入、推动科技水平提升和人才引进工作和适时推进资源税费改革,以促进我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42].
就业政策方面,资源型城市转型应确立就业优先的长期发展战略、构建符合市场规律的劳动就业服务体系、调整利于扩大就业的产业政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加强再就业培训等[43].
政府行为则多体现在制定和执行政策法规等宏观调控方面,研究认为,推动和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不能单纯依靠市场机制自发调节,需要政府的大力介入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才能得以实现[44-45].同时应建立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指标的政府行为综合评判体系,对政府行为及时考评并适时调整[46].而杜辉等则对传统上采纳的以政府 政策为中心的资源型城市转型思路提出了质疑,认为政策性保障路径带来的沉淀成本不可估量,应转变为以法律为主导的法制化路径[24].新形势下,我国资源1,逐渐走向法制化轨道。
2.3.8 研究方法探讨
资源型城市定性研究较多,定量研究较少。定量研究中多进行定量模型构建,很多研究者尝试了以模型构建为基础的“SWOT”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研究方法。
(1)数 学 模 型 构 建 法。通 过 构 建 和 应 用 动 态SSA模型等,分析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演化特征和生命周期规律,研究转型必要性[47-48];结合多目标优化理论等,建立转型最佳时机数学模型,研究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时效性[49-50];通过构建转型主体定位、内部产业优势、替代产业选择、生态足迹变化的数学模型,建立博弈、协调性弹性和生命周期优化调控等理论模型等,研 究转型的 方向性[47,49-54];建立回归方程、结构方程评价模型等,对转型政策效果、经济指标效果等产业转型效果进行评价,研究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绩效性[55-56].
(2)“SWOT”分析法。通过分析资源型城市的优势(S)、劣势(W)、机会(O)和威胁(T),建立相应的矩阵或模型,来研究其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抉择,分析产业发展模式合理性与可行性,讨论人才、资源和环境等面临的机遇与挑战[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