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演变与绿色城市内涵(2)
来源:学术堂 作者:原来是喵
发布于:2016-11-11 共9695字
1.3生态城市
现代生态城市理念直接起源于霍华德田园城市中城市与自然平衡的思想[7].20世纪60~70年代,人类中心主义支撑下的简单粗暴的工业文明使城市的生存与发展与自然日益对立,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人们不得不深入思考城市传统发展模式的缺陷。
生态城市力图从生态学角度实现城市经济、社会与生态的良性循环,构建健康、高质量的人居环境。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部门发起“人与生物圈计划”(manand biosphere program,MAB),第11项计划即“关于人类聚居地的生态综合研究”.MAB报告提出了生态城市规划的5项原则 :生态保护战略 ;生态基础设施 ;居民的生活标准 ;文化历史的保护 ;将自然融入城市[7].从这方面看,生态城市理念既包含一部分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主张利用工程技术等手段进行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也包含城市发展理念的内容,强调城市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发展,以及人类和自然的健康与活力[18].在我国生态学家马世俊提出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影响下[19],我国学者多从更为综合的角度理解和评价生态城市,但无论如何,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其核心内容[20~21].
20世纪80年代末,国际生态城市协会成立,推动了全球范围内广泛的生态城市建设实践。1990~2002年,第五届国际生态城市会议分别从生态结构革命(eco-structural revolution)十项计划、生态城市设计原理与方法,国际生态重建计划以及生态景观、生态产业、生态文化等主题探讨了生态城市建设的理念和模式。国内方面,2003年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颁布《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为国内相关建设提供了具体指导,随后广州、厦门、乐山、北京、上海、天津等多个城市纷纷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但我国现阶段的生态城市建设仍面临着机械模仿、中小城镇生态城市建设落后、生产生活园区建设不规范、因个人和局部利益损害生态环境、生态城市建设综合立法缺失等问题[22~23].
1.4低碳城市
低碳城市理念的提出则与气候变化、能源危机等问题息息相关。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经济和私人交通的快速发展,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威胁。城市迫切需要改变发展方式,控制碳排放,实现低碳转型。
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Our energy future: creating a lowcarbon economy),首次将低碳经济定义为“通过更高的资源生产率,以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经济产出,实现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24].随后,“低碳”理念逐渐由经济领域扩展到社会领域,从2007年开始,“低碳城市”的概念逐渐进入国际组织、学术界和各级政府的视野[25].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认为“城市低碳发展是指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CO2排放处于较低水平[26];低碳城市是通过系统过程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社区”[27].
作为新兴城市发展战略,低碳城市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采纳与构建。伦敦出台全面而系统的低碳行动策略与规划推动其低碳转型与技术发展,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宣布将于2025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碳中和首都”(carbon neutralcapital)通过新能源技术、低能耗交通系统、低碳社区等兴建低碳城市,成为全球低碳城市发展的典范。国内方面,2008年初世界自然基金会在北京启动“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上海、保定成为首批入选的试点城市。2011年8月,国家发改委启动了天津、深圳、杭州、厦门、重庆、贵阳、南昌、保定8市的低碳试点工作,拉开了我国大规模开展低碳城市实践的序幕。但当前我国低碳城市的建设水平差距较大,尚存在着“赶时髦”“喊口号”、内涵把握不清、长期战略规划缺失、“碳排放”指标重视不足、碳金融体系不完善、居民低碳意识薄弱等问题[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