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宏观经济学论文

庞局机理的内涵及其对宏观经济运行的指导意义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4-10 共8156字

  一、庞局机理对现代经济体系的拟合及其分析要素
  
  所谓“庞局”(Ponzi Scheme),就是设计一个预期能够获得高收益的投资活动,吸引大量投资者参与其中,用后期投资者的资金支付前期投资者的高收益,循环往复,直至后续资金难以为继,或投资者失去信心。庞局现象广泛存在于现实经济活动之中。多位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现代经济体系与庞局运行方式相类同的观点。

  Minsky(1986)提出了“金融不稳定假说”,认为资本主义的本性决定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投机型财务和庞局型财务放大了金融系统风险。希勒(2001)指出,现实经济活动中存在由投机性泡沫反馈机制形成的非理性繁荣,这是一种由反馈机制形成的庞局过程。笔者认为,“庞局机理”是一个对现代经济运行很恰切的拟合模型(钟茂初,2012)。

  设Yt为庞局经济活动某时点t的参与规模,r为预期收益率,C为整个活动中的其他成本。只有满足以下平衡方程,财富游戏才能继续:【1】

  
  由于1+r>1,Yt必定是发散的。这意味着,要保证游戏持续下去,参与规模就要不断扩张,游戏进行到某一水平时,必定难以继续从而出现庞局破局。

  庞局经济活动的主要过程和要素包括:(1)设局。在某一经济活动成局的开端阶段,“标的物”与“预期高收益率”至关重要。标的物必须具有创新性和潜在的公众认同性,同时必须具有与预期高收益率的关联性和关键的规模持续扩张性。(2)庞局信念与庞局增信。某一经济活动能否顺利展开,取决于其是否能够吸引更多的公众参与其中。所以必须设法增加可信度,提高公众对该经济活动的信任。

  (3)庞局正反馈。参与规模持续扩张是经济活动顺利展开的必要条件,通常采用的方式都是形成“高收益—规模扩张”正反馈,即以高收益率吸引更多参与者,由众多参与者实现更高收益率,由此循环往复。

  (4)庞局动能。经济活动能否顺利展开、参与规模能否持续扩张,关键在于是否存在“扩张动能”。信用创造是其常见手段。(5)庞局变局。为应对参与规模难以持续的颓势或原有经济活动出现的崩溃迹象,设局者可通过改变标的物或游戏规则、改善预期收益率及其可信度、采用一个可控制的小崩溃等方式适时变局,使庞局经济活动得以延续。(6)庞局破局。以下状况发生时,将出现庞局破局:预期收益率由“可信”转为“不可信”,预期收益由“正常支付”转为“不可正常支付”,参与规模由“持续”转为“不可持续”,资金流由“可拆补”转为“不可拆补”。

  二、庞局机理对宏观经济运行的阐释

  (一)宏观经济增长的庞局机理按照庞局经济活动的关键性因素,可以总结出引致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1)促使庞局经济活动的规模持续扩张。相当于主流经济学中的“资本、土地、劳动、人力资本等要素投入增加带来的经济增长”。(2)促使庞局经济活动的范围扩张(关联产业、衍生品等的扩张)。相当于主流经济学中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聚集效应”等。(3)收益率或预期收益率的提高。相当于主流经济学中的“经济效率提高、要素集约化利用带来的经济增长”。(4)进行新的庞局设局,形成经济规模的新增长点。相当于主流经济学中 的 “技术进步、创新 等带 来 的 经 济 增 长”。

  (5)增加庞局经济活动的扩张动能。相当于主流经济学中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外贸政策等政策效应带来的经济增长”。

  每一轮宏观经济运行的景气循环之中,围绕新增长点,必然经历设局、增信、规模扩张、增加扩张动能、应对崩溃(变局)等过程。可依此对宏观经济活动运行进行判断。具体过程如下:

  其一设局过程:一种新的技术产品或服务出现之后,各经济主体设法引导使之成为“需求潮流”,进而成为生产或生活消费的“必需品”。另一方面,当某一新兴产业技术出现之后,通过维持其高收益率吸引众多参与者,使之成为新兴的经济主导力量。

  这是新一轮经济繁荣的关键。反之,如果经济颓势之时难以找到新的经济主导力量,经济规模将难以扩张,从颓势走向繁荣也就无从期待。

  其二增信过程:政府的产业发展规划、政策性投资等都是宏观经济中的增信行为,可据此形成各经济主体的良好预期促使其参与相应经济活动。反之,如果政府发出某一抑制良好预期的信号,则会使宏观经济增长放缓。

  其三高收益-规模扩张正反馈过程:各经济主体对新兴经济主导力量及相关经济活动的发展持有良好预期,并积极参与其中,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张使高收益真正实现,从而进一步引导更多经济主体积极参与。这是形成新一轮宏观经济繁荣的必经之路。反之,如果整体经济缺乏社会公众普遍认同的主导力量、各层面经济主体对经济状况没有良好的预期,则会形成“低收益—规模收缩”的反向循环,宏观经济必然处于持续的低迷状态。

  其四增加扩张动能过程:要使经济持续繁荣,必须持续拥有规模扩张动能。这或者来自外部力量的参与(如外来资金的注入、外部消费者的市场需求等),或者来自内部潜力的挖掘(如金融创新使信用创造能力大幅提高等)。一般而言,在经济繁荣期,各经济主体之间的资金“拆补”呈现频繁且顺畅的状态。反之,则会出现资金“拆补”不顺畅、“债务链断点”不断形成等状况。

  其五适时变局:在一轮经济景气过程中,经济主导力量经过快速扩张的繁荣之后将呈现颓势,必须适时变局。或者围绕经济主导力量进行“局部变局”,或者抛开原有主导力量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行“全局变局”。如果变局不及时或不成功,宏观经济将进入低迷甚至破局状态。

  (二)宏观资本运动的庞局机理经济主体以资本形式参与经济活动,这些资本投资以获取收益为唯一目的。设Kt为某时点t整个宏观经济体系中参与经济活动的资金规模,r为参与预期资金收益率,r Kt为预期资金收益,C为整个活动中的其他成本。只有满足以下平衡式,才能使经济运行得以持续:【2】

  
  即资金规模扩大到某一水平时,经济活动将难以为继。

  1.资本累积与需求不足矛盾的庞局机理。

  在资本运行的庞局过程中,资本收益与劳动报酬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一方面,在经济增长一定的情况下,资本收益与劳动报酬之和是一定的,呈现“你多我少”的零和权衡。另一方面,劳动报酬是形成需求的基础,而需求又是资本收益得以实现的前提,如果劳动报酬减少,势必影响未来的资本收益。

  在一个宏观经济周期之中,总是呈现出这样的规律:

  资本收益占国民所得的比例不断上升、劳动报酬占国民所得的比例不断下降,最终导致资本形成生产能力越来越多,而相对于生产能力的有效需求却越来越不足,经济危机由此形成。在这一过程中,更多的投资带来更快的经济增长意愿,结果却产生了生产能力过剩、需求不足、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的反向效果。其原因在于劳动所获得的是固定收益,资本所获得的则是固定收益之外的全部收益。在经济景气上升阶段,亦即资本运行庞局扩张阶段,国民所得稳定增长,劳动收益部分是固定的,资本收益所占比重就会随之上升。当经济景气出现转折时,亦即资本运行庞局颓势阶段,资本收益增长将放缓,资本预期收益如果低于某一水平,该部分资本就会停止运作,原来雇佣的劳动也相应地不再被雇佣,无法获得收益,所以需求不足的状态必然会出现。

  2.资本累积与资产升值虚拟性的庞局机理。

  经济运行得以持续的条件是参与经济活动的资金不断新增,但资金并不可能无限制地外在增加,可行的方式:一是将本期资金的收益转为下一期的新增资金,二是增加货币供应量。

  经济活动中的资本累积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由资本收益率引导的资本循环游戏。资本累积量的增速由收益率决定,也就是由宏观经济的调控部门(通常是中央银行)决定或调控。从资本累积的过程不难得出这样的认识:资本累积、资本升值、资本收益率,这三个概念并不是独立的,只是用一个概念解释另一个概念,所以用资本收益率核算资产价格是不可信的。典型的例子:房地产市场与资本市场相互作用,导致房价上涨、土地价格上涨、房地产企业收益率上升、房地产企业股票价格上涨的循环,但以房价核算的房屋价值、以土地价格核算的土地价值、以收益率或其股价核算的股票价值,都只是虚拟的财富价值。因为,这只是资本运动的一个过程(房价上涨———上市公司预期收益增加———股价上涨———上市公司大量融资———高价储备土地———进一步推高收益预期)。各种财富的虚拟价值扣除巨大的风险损益后才是其真实可信的价格。

  3.资本运动中的庞局变局机理。

  经济活动中资金运行的内在结构,决定了它具有庞局特性,因此最终必然走向破局。可通过变局尽可能推迟破局发生,主要方式有:(1)当某期新增资金难以支付上期收益时,降低其收益率。在一个较低收益水平上形成一个新的资金运行“游戏”。

  (2)当某期新增资金难以支付上期收益时,将应付收益自动转为下一期新增投资。(3)当某期新增资金难以支付上期收益时,增加货币供应量用于新增投资,这实质上是对原有资金的稀释,同时也是对收益率的变相降低。(4)资本累积或资本升值过高,导致庞局经济活动难以为继时,最有效的变局方式是降低资本值(对微观主体而言就是破产清算),即采用一种温和的小崩溃使庞局经济活动恢复运转,以避免彻底的崩溃。

  (三)宏观价格水平与通货膨胀的庞局机理
  
  资本自我循环的过程是宏观价格水平的形成基础。庞局经济活动运行过程中,尽管经济规模不断扩张,实际资产数量却极有可能不发生改变。经济活动的收益只是价格水平的提高。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股票市场和土地市场的交易与收益,即使实际价值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它们的价格却可能持续上涨,投资者收益也相应不断增加。

  这里依照前文对宏观经济价格水平形成机制的阐释,对通货膨胀可作如下定义:在庞局经济活动中,在标的物数量没有变化的状况下,为满足庞局经济运行所要求的收益率而发生的经济规模的名义扩张。更通俗地说,通货膨胀现象的出现意味着之前庞局经济规模的扩张超出了一定限度,是经济系统为维持庞局经济而作出的内在反应。

  既然通货膨胀可以看做经济运行的内在维护机制,那么它就不是经济运行的“病症”,但却能够提供病症的信号———“一旦出现通货膨胀,即意味着经济运行缺乏外在的动力了”。如果长期缺乏动力,则必然走向庞局经济的结局———崩溃,这才是经济运行病症的后果。通货膨胀愈严重,产生这一后果的可能性就愈大。通货膨胀有益论者和有害论者总是各执己见,原因就在于各自的着眼点不同,有益论者关注的是通货膨胀反映的庞局经济繁荣景象;有害论者则首先看到了庞局经济运行的可能后果。由此可以看出,通货膨胀并不会对经济产生直接影响,但能预示可能出现的崩溃。同样的道理,采用通货膨胀手段刺激经济也不会产生直接影响,但会加大庞局经济运行崩溃的可能性。当然较严重的通货膨胀通常也会带来一些社会影响,这主要是人们对通货膨胀可能带来的经济崩溃采取预防性行为导致的。

  超发货币是经济规模名义扩张的一种形式,它之所以会导致通货膨胀,是由于外部提供的庞局扩张动能要求一定的收益。金岩石(2009)认为,从通货膨胀的角度看,价格泡沫是对超额货币的分流。

  在经济学假设的MV=PY方程中,货币流通量乘以流通速度等于商品价格乘以实际产出。现实经济中,超额货币如果只有实际产出一个流向,货币高速增长必然导致恶性通货膨胀。如果超额货币分别流向实际产出增长、一般消费品、奢侈品和股市楼市,则能够部分消化通货膨胀。在这个意义上来说,资产泡沫不仅是经济周期的晴雨表和财富分配的调节器,还是通货膨胀的消化剂。

  (四)政府促进经济增长的庞局机理
  
  从促进庞局经济活动规模扩张的角度来分析,政府促进经济增长的手段包括:(1)通过额外需求形成高预期收益示范,进而与规模扩张相互促进。如政府增加财政投资或扩大财政支出;推出促进出口的政策、支持新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鼓励消费的宽松消费信贷政策等;(2)增加扩张动能。如低利率政策、宽松的信贷政策、允许土地升值作为抵押物、允许传统经济活动附加金融信用功能等;(3)原有经济活动的适当变局。如通过减税提高参与相关经济活动的预期收益率。财政税收实质是依存于庞局经济活动规模的“抽成”,抽成越小,能够维持不致崩溃的时间越长,所以适当减税有利于推迟宏观经济危机的到来。

  1.财政政策的庞局机理。

  财政支出的重要功能是向全社会提供公共品。

  公共品使用过程中的非排他性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促进相关经济活动规模扩张的作用,即财政支出具有“庞局动能”的性质。政府往往在特定时期对特定领域进行投资,以发挥增加参与者信心、示范及引导规模扩张的作用。这意味着财政支出具有“庞局增信”的功能。财政赤字作为政府债务,并不是年度财政支出之间的“挪借”,而是各年度都会出现的常态性“债务”(钟茂初,2012),必然出现“借新债还旧债”、“债务不断累积”的结果。财政赤字与庞局也有着类同的结构和机理。其本质是:游戏的延续在于依靠信用不断获得债务,同时不断推延债务本息的偿还,直至“信用”不再可信而无法获得新的债务,债务本息无法偿付,游戏崩溃而结束。所以,常态化的透支过程,就是庞局经济活动的运行过程。财政赤字的作用就在于,外在地强化财政支出的“庞局动能”和“庞局增信”功能。

  2.货币政策的庞局机理。

  货币量、利率是衡量庞局经济活动扩张规模及收益率的重要指标。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活动中用于增加扩张动能的重要手段。依存于经济体系既有经济活动规模的货币供应量可称为“内生货币”,它是庞局经济活动规模不断扩大结果的表征,也是参与庞局经济活动获得收益不断累积结果的表征。而与经济体系既有经济活动无关的货币供应量(或着眼于未来经济活动的货币供应量),可称为“外生货币”,它是庞局经济活动过程中增加扩张动能的手段。在不同的经济形势下,经济主体之间拆借资金形成的“市场利率”是各种庞局经济活动预期收益率的“平均水平”。而由决策部门决定的“政策利率”,则是宏观上庞局经济活动扩张动能的调剂参数。

  实施宽松的信贷政策、增发货币、以温和的通货膨胀刺激经济是应对经济低迷的一种政策主张。从庞局机理的角度来看,这一政策的实质是:在实际的“规模扩张动能”无法增加的状况下,通过全面稀释资产价值的方式,提高名义“规模扩张动能”,以增加经济活动参与者的“信念”。

  降低利率水平,实质上是降低资本使用成本,具有提高“预期收益率”的作用,可以间接增加“规模扩张动能”。但如果利率长期处于低水平,则无法产生相应效果。因为“规模扩张动能”不是规模扩张的充分条件,只有存在具有可信的高预期收益率的经济活动,动能才能起到扩张规模的作用。日本长期实行低利率政策却无法促进经济增长,就是典型的例子。其原因之一是低利率会阻碍各种资产价格回归到其合理可信的价格水平;原因之二是低利率水平显示的经济信号是“经济景气处于萧条状况”,不利于增加经济主体参与经济活动的信心。

  (五)经济周期与经济危机的庞局机理
  
  1.经济周期的庞局机理。

  如果把经济运行看做一个个庞局经济活动过程,那么一个完整的庞局经济活动过程就是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不同周长的经济周期对应不同类型庞局经济活动。庞局经济从设局到成局再到规模持续扩张的过程,就是一个经济周期中的繁荣阶段。

  熊彼特提出的“创造性的破坏”这一变革性因素为一个新的庞局经济活动的形成创造了基础条件———可信的高预期收益率、吸引广泛参与并不断扩张规模的可能性、推动扩张的动能。熊彼特创新包含的多种情形实质就是不同的设局方式或规模扩张方向。

  而任何一个庞局经济活动都必然会因扩张动能不足而陷入颓势直至崩溃,其崩溃过程就是一个经济周期中的衰退过程。

  传统观点认为经济繁荣阶段与萧条阶段大致是对称的,经济逐步繁荣直至峰值,而后逐步衰退直至谷底。与之不同,本文认为,经济繁荣过程同庞局经济活动的规模扩张过程一样,是逐步上升而达到峰值的,而经济衰退和萧条过程,也如庞局经济活动的崩溃过程一样,是突发性地达到谷底的,并在低谷维持一段时间。现实中某些经济周期中的衰退过程并不明显,实质上是在庞局经济活动呈现颓势即将崩溃的状态下,由于经济主体的有效变局而转入新的庞局经济活动,进而进入一个新的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但前一个庞局经济活动的崩溃因素并没有因此完全消弭,而是可能与后一个庞局经济活动的崩溃过程叠加在一起。

  2.凯恩斯财政扩张政策应对危机的庞局机理。

  毋庸置疑,应对经济危机就是使经济体系中的庞局经济活动不进入崩溃的最坏状态。当然,也就是要让相应的庞局经济活动出现变局。

  凯恩斯主义主张以扩张性财政政策应对经济危机。从一般逻辑来分析,这一政策可在当期增加需求(主要是投资品的需求),带来一定的就业和收入,对宏观经济产生正面作用。但随着资本存量进一步增加,收益率下降,工资在GDP中的比重降低,有效需求将进一步不足,这就成为凯恩斯政策的悖论。

  但也有人指出凯恩斯仅把他的理论看做一种临时措施,并不主张把这些措施长期化。

  按照庞局机理的分析思路,凯恩斯主义政策只是起到“增信”与“示范”的作用。一般而言,在经济危机过后的经济低迷时期,所有经济主体都处于“超理性”状态,对于任何庞局经济活动都宁愿在看到前期参与者获得真实收益后再行参与。在这种状态下,政府作为经济主体,率先成为经济活动的前期参与者,以期带动后续参与者,形成“高收益—规模扩张”的正反馈循环。很显然,政府财政扩张政策的作用只是暂时性的,如果政府的示范作用起到效果,经济活动规模扩张过程已经展开,政府就没有必要继续参与其中;反之政府则有必要继续参与其中,但也难以持久。

  三、宏观经济的庞局机理对现实经济的启示

  1.过度透支未来经济是不可持续的。

  现代经济中透支是普遍现象,如信贷消费、企业债务、财政赤字、生态赤字等。透支经济与庞局有着类同的机理。一个经济体的高速增长,在加速财富形成与积累的同时,往往以透支未来为代价,这一增长模式有悖于可持续发展,且为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埋下了隐患。欧美经济各领域的过度透支,是其经济危机的主要诱因。近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以透支未来为代价实现的,如,大规模土地出让以透支城市未来发展空间和地方未来收入为代价,房地产超速发展透支了全社会居民的未来预期收入,制造业超规模发展透支了资源环境的承载力等。这些问题是转变增长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中需着力解决的(钟茂初,2012)。

  2.应谨防国家层面的庞局图利模式。

  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及其后续影响来看:美国仍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代表全世界对全球经济的“信心”)、拥有美元的发钞权(作为全球性货币,代表全球经济的“信用”)、美联储长期推行低利率和高杠杆政策,美国应是这一“庞局”的主要推动者。此次危机形成中,在“金融创新扩张”模式下,股票、债券、石油期货、房地产等都成为金融衍生品而被不断推高价格,当投资者信心丧失、后续资金难以维持时,必然发生崩溃。发达国家极力推动金融自由化和金融投资活动全球化,创造金融衍生品以从其他国家的跟进中获利,这事实上形成了一种国家层面的“传销”图利模式。新兴国家由于轻信发达国家的金融资产价值而参与相关投资活动,最终成为接棒者而被套牢。基于上述认识,我国各个层面的债务应限定在理性范围,同时还要谨防发达国家创造新形式的庞局图利模式。

  3.金融应回归其基本职能。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可归结为“金融创新扩张”庞局模式的崩溃。金融衍生品的炒作本质上与实体经济无关,但又影响实体经济的价格、需求、利润等各种经济信号,导致经济系统的紊乱。这对中国经济有以下警示:(1)金融规模脱离实体经济超常发展,对经济体系带来的风险远超过其带来的短期利益。(2)应保持金融体系的相对独立性,金融全球化应限于金融基本职能方面,与过度扩张的金融体系相隔离,不参与其衍生品投资活动。(3)银行等金融机构须回归其基本职能,虽然资产泡沫性扩张、自我炒作能够提高金融资产“收益”,但最终无法避免破局。(4)政府不应鼓励全民参与理财活动。全民理财只是财富的重新分配,不可能增加全民财富,只会增加社会风险。

  4.应对经济危机不宜以刺激增长为根本对策。

  治理危机的关键在于,要让被炒高的各种资产价格回归到合理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恢复公众的信心和经济主体的信用。应对经济危机,通常会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或)宽松的货币政策,避免经济进入低迷甚至衰退状态。刺激经济的目的是促使经济正常运转起来,而不是通过政府行为维护资产高价格,因此刺激内需的大量资金投入,必须流入能促进和带动上下游产业需求的领域。同时企业资产价格的降低甚至破产,并不意味着资本设备和生产能力的消失。如果让新的投资者以较低的资产值接手,只需要很少的投入就可重新运转。

  5.把握国家竞争本质手段,积极因应新一轮全球竞争。

  从庞局机理来看,竞争优势者必定是游戏的设局者和规则制定者。围绕某一“创新”形成新的“标的物”和“游戏”是最根本的竞争手段。国家经济体之间竞争的实质是根据背景变化,适时改变游戏和规则,形成可充分发挥自己优势的新游戏,但同时必须对其他参与者有足够的吸引力。在新的发展阶段,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大国,要想在新一轮经济竞争中取得优势,绝不能亦步亦趋地跟随发达国家设计的路径,而应在新游戏和规则的建立过程中取得话语权,这包括核心技术的掌握、国际标准制定权的把握、相关产品国际交易制度的制定等。在因应“新游戏”的过程中,也不可为所谓的“高预期收益”而随意转向另一个新游戏,放弃原有优势领域和根本性利益。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