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宏观经济学论文

存款准备金上调对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刘老师
发布于:2014-06-27 共2394字

论文摘要
  一、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抑制通货膨胀的有效性评价

    我国目前实行的是以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为主要手段的货币政策,意在回收部分流通的货币,从而有效的抑制通货膨胀。但我们也要注意到,用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抑制通货膨胀的方式,其有效性值得探讨。

  (一)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抑制通货膨胀的机理分析与理论效果

    借助国内相关的研究计算方法,本文主要对 2014 年我国存款准备金上调空间进行测算。并得出即使在不考虑外汇占款影响因素情况下,单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将难以达到理想的货币政策效果的结论。

  具体测算过程为:第一,假设2014年货币传导机制保持稳定,货币乘数效应与往年相当。则根据央行公布的历史数据,可粗略假设2014年货币乘数为4. 0.

  论文摘要

  第二,假设央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包括公开市场业务等除存款准备金率以外的调控手段不变,且 2014 年外汇占款对货币发行量的综合影响与往年相当,根据 2008~2012 年人民银行的发布的 M0(流通中现金)数据测算,货币发行量(流通中现金和库存现金)每年增长约0. 4万亿元,则可假设2014年年内的M0发行量约为5. 5万亿元。

  第三,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13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假设2014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速控制目标为13%.具体测算结果为:基于上述假设条件及人民银行2013年末公开数据,存款准备金率和货币供应量之间的关系可作如下计算:首先,2013年末货币供应量(M2)约为110. 65万亿元,按货币投放增速13%测算,2014年末货币供应量(M2)约为125. 03万亿元;其次,结合货币乘数及年初基础货币量可算出当年基础货币为5. 8万亿元,2013年存款准备金(即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在中央银行的存款)约为 16. 9 万亿元;最后,年末商业银行各项存款(M2- M0)剔除存款准备金后,得到年末商业银行一般性存款65. 6万亿元,用年末存款准备金除以商业银行一般性存款可得到25. 76%的存款准备金率。

  测算结果表明,若不考虑外汇占款的大幅变动,且央行仅依靠加大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方式,则存款准备金率达到或超过25. 76%时,才能实现 2014 年广义货币同比增长率不超过 13%的货币控制目标。这意味着,2014 年内我国存款准备金率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并且只有这样才可能实现既定的货币政策目标。

  (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有效性降低的原因

    在现阶段,上调存款准备金吸纳流动性的低效可以从如下理论加以解释印证。

  第一,存款准备金上调的导致的货币回笼效应非常有限。尽管央行也会采取发行票据或公开市场业务的方式调节货币资金流通,并抑制外汇占款增长,但考虑到票据的期限较短,能够限制流动的作用非常有限。从结果上看,上调存款准备金几乎没有有效的控制货币的回笼,控制通胀的效果并不明显。

  第二,上调存款准备金难以达到控制非存款性金融机构信贷扩张的效果。根据货币主义理论,目前我国贷款规模可分为两大部分,银行信贷和可通过信贷抵押的固定资产,上调存款准备金只能作用于商业银行等以存贷为基础业务的金融机构,而无法控制除商业银行系统体外的流通的货币。

  事实上,目前由于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仍然不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业务等传统的货币政策对非银行融资作用有限。

  随着信贷方面政策的变化,中央银行对于信贷规模的控制可谓越收越紧,可以预计,今后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不得跨过银行渠道,通过其他媒介直接获取资金,即所谓的“金融脱媒”.腾讯两大企业已经着手布局金融“大数据”,意在通过自身获取的交易数据掌握企业的信用情况,可以预见的是“,金融脱媒”为一些中型企业提供了跳过银行的渠道,可以通过直接融资扩大资金来源,且直接融资占比逐步提高,降低了商业银行在实体经济中输血的比例。

  第三,中小企业积极参与民间借贷。据估计,仅在江浙一带的民间借贷规模就高达 8000~10000 亿元,除此以外,其他地区据统计至少有 2000 家以上小额信贷公司,以自有资本给中小企业输血,其资金规模保守估计也有数千亿元。把两部分加总可得出结论,全国民间资本规模保守估计应在万亿元以上。

  对于活跃在银行系统体外的借贷市场,上调存款准备金对此更是无能为力。

  二、未来货币政策效果前景展望

    当前中央银行管理商业银行的方式仍以货币政策为主,主要任务仍然是控制和监督信贷规模、干预流动性泛滥和防止通货膨胀,对此,央行过于频繁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不但体现出一种政策上的不稳定,存在政策不连贯的问题,也会使今后隐忧重重。

  基于2010~2012年频繁的存款准备金率变化,央行进一步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空间已越来越小。

  目前,我国存款准备金率已达到 20%,达到了有记录以来的历史最高位。

  由于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的基础还不牢固,能够推动经济长期发展的动力仍然不足,需要大量固定资产投资和信用贷款来支撑,这就决定了信贷规模不可能无限制地被压缩。然而,如果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幅度过大,商业银行缩紧银根,势必会影响实体经济,对经济发展造成极大的损害。另外,央行对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也有一定的隐忧,主因是担心货币价值升高后投机性较强国际热钱纷纷流入我国,从而进一步加大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也会侵蚀央行进一步进行政策调整的空间。但是,国际热钱流入对于我国是一把双刃剑,除了迫使人民币升值,我们要看到这象征了我国经济增长前景的希望,毕竟热钱流入的目的并不是单纯的从利息差中获利。人民币的适当小幅增值不但不会对国内经济增长和就业情况造成较大冲击,相反还有一定好处:从抑制通胀方面考虑,可以控制总需求因素;从经济结构调整方面考虑,可以推动长期以来我国所存在的低工资高就业、低消费高积累、高贸易和资本顺差、高外汇储备的传统国家盈利模式的改变,进而推动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

  参考文献

    [1]左小蕾《。社会融资总量管理别漏了民间融资》。2011 年 4 月 27日《上海证券报》。
  [2]解宜钧。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的实证分析[D].东北大学,2007.
  [3]张恒。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债券融资动因及相关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