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宏观调控政策的特征与取向(2)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6-09-22 共6772字
二、新常态下宏观调控政策的特征
进入 新常态,宏观经济调控面临较大调整、转变。我国政府必须把握经济新常态下的特征才能顺应经济发展的潮流,达到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目标。当前,新常态下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特征有如下四点。
(一) 宏观调控由需求管理转变为供给管理
过去,我国一直采取的宏观调控政策是以经济扩张来影响社会总需求,通过需求拉动经济高速增长。在新常态下,我国及时做出政策调整,不再像以往以刺激总需求为主,而是转为以供给管理为主。供给管理就是要放松管制,进一步激发市场的活力,从而增加有效的商品、服务供给。如通过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的门槛,减轻企业的税负,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等措施,达到增加企业利润空间,唤醒企业活力,激励企业创新的目的。进一步打破国有企业在一些行业的垄断地位,充分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二) 经济政策更加突出为以微调为主
在过去,为了维持经济的高速增长,政府往往是根据短期经济形势的变化,比较频繁地运用需求管理政策来调节经济,从而造成了调控政策的大起大落。在进入新常态以后,我国调控政策不再以短期的经济增长率作为主要目标,更多地是在保持政策连续性上,逐步对政策进行微调,统筹考虑经济发展的短期和中长期目标。
(三) 着眼于中长期目标进行调控,依靠改革和创新来促进经济发展
进入新常态以后,我国将不再追求通过强刺激政策来实现经济短期高速增长,而是转为依靠改革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充分释放微观经济主体活力。我国政府正在着手重新界定政府的权力边界,进一步将应该由市场管理的事情交还给市场,通过限制政府权力来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挥创新这一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作用,使企业通过生产技术创新、管理模式创新、经营方式创新来获得更快的发展。
(四) 新的开放战略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支撑
在新常态下,未来不但我们的产品要走出国门,我们的资本和技术以及优势产业都要走出去,发挥我们自身的优势,与其他国家的市场需求紧密结合,促进地区和区域的共同繁荣。新的对外开放战略将进一步增强我国在全球资源配置的影响力,加快实现我国制造产业升级,积极发挥我国的一些优势产业作用,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与话语权,从而拉动我国需求。如丝绸之路经济带、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战略,通过区域各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必将消耗大量的钢材和水泥等生产资料,同时带动我国铁路交通设备、建筑材料和集成控制系统等方面的需求。
三、新常态下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新思路
2015年,我国经济稳增长的压力进一步加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关键是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平衡”,如何在稳增长与促改革、调结构之间取得平衡是新常态下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核心问题。
(一) 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
2016年我国的经济增速目标已经调整为6.5%,政府正在采取积极的措施防止经济增速跌破底线,引发通缩。首先,要采取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们一直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在进入新常态后,应采取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在进行降息降准的同时,还要加快实施创新型的货币政策工具,如抵押补贷款和借贷便利等来增加流动性。调节货币市场流动性,有利于降低银行风险。同时,可以通过减少我国的外汇占款,使货币市场适度宽松,从而降低企业短期融资成本。
(二) 完善有利于结构优化的财税体制
我国要进一步完善有利于结构优化的财税体制。财政税收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有力杠杆和重要工具。政府要进一步降低结构性税负,通过启动结构性减税增加企业收益,帮助企业渡过经济调整期,激发企业的生产活力。进入新常态,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公共支出,将资金较多地用于促进就业、社会保障,发展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领域(李扬,2015)。
(三) 推动经济增长要素改革
加快实施资本、技术、土地等经济增长要素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释放经济发展新活动,推动我国经济保持较高速增长。
第一,要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降低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引导通过市场规则来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大力推行简政放权,政府要通过建立权力、责任和负面清单来确定自身定位。要充分利用低通胀的有利契机,加快推进煤、水、电、气等资源的定价改革,尽快建立起市场定价机制。加强政府对市场的监管,消清壁垒,逐步建立开放的市场体系。
第二,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地方财政改革的目的就是降低政府对市场的干预,突出企业在经济发展中作用。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形成公平竞争的企业组织体系。中央尽快出台指导国企改革方案,明确国企功能和定位,提高企业适应市场和国际竞争的能力。加快发展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加快建立混合所有制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