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水利论文 > 生态环境保护论文

水利工程建设中出现的生态问题与防治措施

时间:2014-04-30 来源:未知 作者:学术堂 本文字数:3447字
论文摘要

  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范围非常广泛,所以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要考虑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要保证水利工程是一个生态工程,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本文主要从水利建设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所采取的措施进行探讨,希望能为以后的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提供借鉴。
  
  一、水利工程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水利工程的建设可以防洪、发电、蓄水、灌溉,但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样对人类的生存有重要意义,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有水、土壤、地质、动植物,首先,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如果水环境遭到了破坏,人类就失去了生活的源泉;土壤,是种植的关键,只有良好的土壤才能种植出人类所需要的粮食;地质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如果频繁的发生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人们的生命财产就会受到威胁;动植物则是人类的粮食,如果没有动植物,人类也无法继续生存。如果连以上人类生存所必需的条件都不能满足,人类社会也将不复存在,如果水利工程的建设以牺牲这些生态环境为前提,那么就偏离了其原始目标,所以,在建设水利工程过程中要保证生态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和谐发展。
  
  二、水利工程建设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
  
  1.影响了水文条件

  水利工程建设对江河环境的影响,首先就是使江河水的水质降低了,水利工程建成之后,江河的水流速度减慢了,这样就减小了水与空气的交换频率与接触面,同时也减小了江河的散污面积。水利工程建设之前,污染物可以扩散到整个江河流域,散污速度也较快。但是在建立了水利工程之后,河流中污染物直接固定在大坝的水面上,由于面积有限,污染物得不到有效扩散,所以水利工程会降低河流的自我散热能力和净化能力。
  其次,江河的水温也被提高了,水利工程建成之后使水面扩大,水域的受热面积也增大了,由于水面散热较慢,折射率较低,再加上受日光的照射,水面受热面积大而折射回去的太阳光较少,这样水温就会上升。

  2.污染了土壤

  水利工程建设中对土壤的污染主要有土地的浸没化、土壤的沼泽化、土壤的盐碱化等,土壤出现的这些问题降低了土壤的通气性以及土壤肥力,还会影响植物的生长。水利工程建成之后,上游局部地区的水位会上升,就会淹没周边的土地,由于河流本身就受到污染,水质变差,这样就会将土壤的成分以及酸碱度改变。如果是颗粒状的污染物就很难扩散,就会积淀在大坝以上,造成河床的上升,最终导致受污染的土壤面积进一步扩大。

  3.影响了气候条件

  随着江河水面的不断扩大,水面受热多,散热慢,水温就会升高,那么水的蒸发量就会增多,就导致了空气含水量增多,降水量自然也就增多了。随着河床的上升,水利工程能够容纳的水量就会减少,就会造成洪涝灾害的频发。

  4.影响了地质条件

  减少水利工程的地方江河河水的落差必须要大,这样的地段本身就有很多的山崖,植被又少,是滑坡泥石流频发的地区,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又对植被和土地造成了破坏,这样就降低了山体的自我稳固能力。再加上气候的变化对周围降水量的影响,导致了洪涝灾害的增多,地质灾害也明显增多。

  5.威胁动植物的生存

  水利工程建设会对河底动植物的生存产生影响,一方面,对河底的改造会影响一部分动植物的生存,另一方面,由于河流自身水质的变化以及水温等发生变化,河底原有生物赖以生存的水环境遭到破坏,使他们无法适应,最终死亡。
  水利工程建设会对周围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由于水面上升,周边的植物就会被淹没,无法接受光照,再加上根部长期浸泡在水中,就导致了植物无法生存。另一方面,由于水面上升淹没了周边的土壤,土壤的酸碱性被改变,出现了土壤盐渍化的现象,导致植物无法生存。随着植物的死亡,许多依靠植物生存的动物也逐渐迁徙或者死亡。这些改变会破坏已经形成的生物链,使自然规律遭到破坏。随着洪涝以及地质灾害的发生,许多动植物的生存都受到了威胁。
  
  三、水利工程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
  
  1.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和标准规范

  水利工程建设离不开制度的,国家要进一步完善有关工程建设中环境保护的相关规章制度和标准规范,针对具体的生态环境因素制定出相关的标准并严格执行,比如,土壤、水的破坏等问题,针对引发水污染的污水排放和固体排放,按照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对施工单位进行严格的要求,对于排污不合格的施工单位要进行处罚或者依法停工整顿。在水利工程建设中,要严格按照制定环境方针-规划(策划)-实施与运行-检查和纠错措施-管理评审-持续改进,这样的一个流程,制定最具安全保证的水利工程建设中环境规划方案,保证施工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
  
  2.增强社会监管力度

  我国的制造工程较多,属于制造型经济,就算中央政府以及地方政府在法律方面再严格,也会有力不从心的时候,这时就应该发挥社会集体的力量,加大对相关工厂的监督力度,公开不合格的企业。首先政府要建立全面参与监督的体系,比如,通过电话、网络举报;其次,就是要赋予人民监督的权利,并且要保护人民的有关权利;再次,要对水利工程建设中的污染垃圾的排放进行信息公开化,可以通过网络媒体的形式,给人民提供监督的基础;最后,可以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让他们与人民和政府连成一线,参与到监督管理中来。

  3.加大水源保护与治理

  通过制定排污标准以及法律和社会监督,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污染物的排放,这对水资源的保护起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针对水的流动性降低这个现状,可以通过现代的设备,加大河水的运动频率,比如,可以在水底设置搅动机来提高水的运动频率,针对水与空气接触面小的问题,加大对水底的氧气输送,可以将外界的空气直接注入水底。通过以上措施不仅促进了水循环,而且使水中氧气增加了,江河水的温度自然也会稳定。还可以建立污水处理厂,定期对污染进行检测,及时处理已经产生的污染。要遵循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让企业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把环境保护作为工作的重点。

  4.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

  树木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很大,它有净化空气、改善局部气候、固定土壤以及减少地质灾害的功能,除了这些功能,通过植树造林可以使周围的气温降低,使吸收热量的面积得以减少,使周围水源、土壤的质量得到提高。另一方面,植树造林可以为生物提供粮食,通过植树造林为生态环境的存在提供了保障。
  植树造林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种植树木和草地,在生态环境相当恶劣的情况下,需要借助科学技术来完成植树造林。我国比较成功的植树造林的例子是三峡水利工程,其植物的成活率达到了98%左右,其在植树造林方面所采取的先进科学技术主要有喷灌、滴灌,这些技术是值得被广泛借鉴的。
  通过这些技术,可以在江河两岸种植一些适宜生长的植物,使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得以实现。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是植被的缺失,根据国家水土保持的相关规定,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要通过退耕还林还草的措施来加强对水土的保持,扩大植被覆盖率,加强对生态环境建设,实现水土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从源头上解决水土流失现象。

  5.建立预防系统,减少自然灾害的破坏力度

  洪涝和地质等自然灾害都具有不确定和不稳定的特点,但是并不意味着人类只能被动的接受,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首先,可以通过改善水利工程周边的生态环境的方式来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率;其次,还可以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强对自然灾害的检测,对自然灾害进行实时的预报,在灾害发生之前就采取措施进行制止;最后,可以建立灾害应对系统,设立专门的小组,在灾害发生之前就采取了预防措施,减少灾害带来的破坏力度。

  6.注意对动植物多样性的保护

  对原有生态系统的改变带来的是巨大的变革,因为无法适应生态系统的变化,所以很多动植物无法生存下去,所以我们要采取措施保护他们的迁徙,将他们迁徙到适宜的环境中。针对已经改变的生态系统可以使适合的生物在这样的系统中生存,建立一个新的生态环境,实现动植物多样性的目的。在水利工程施工之前就要对动植物的种类进行分析,确定动植物是否能适应生态环境的变化,还要确定动物迁徙的季节,需要迁徙到什么环境中等等,这些问题都要进行研究,这样才能保证迁徙的成功。
  
  四、结语
  
  水利工程建设为人民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减少了煤炭等能源的使用而产生的污染,但是另一方面却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进而破坏了生态系统,所以说水利工程建设是一把双刃剑。生态环境的破坏会对人类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所以,我们只有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保护生态环境,让水利工程能够真正的为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孙晓岩.浅议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2,(10).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