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水利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环境影响评价论文(独家整理6篇)

来源:未知 作者:万老师
发布于:2021-06-29 共7515字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拟议中的人为活动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论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采取的防治措施和对策。下面我们就为大家简单介绍几篇环境影响评价论文范文,供给大家参考探讨。

环境影响评价论文第一篇:柴河水库电站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分析

  作者:胡荣欣 孟繁盛

  作者单位:辽宁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摘要:根据柴河水库电站现状运行情况,分析评价其对水文情势、河流形态、水质、水生及陆生生态、景观和减排等生态环境方面的影响情况。

  关键词:柴河水库电站;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作者简介:胡荣欣(1988-),工程师,现就职于辽宁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1 柴河水库电站概况

  柴河水库电站位于辽宁省铁岭市铁岭县熊官屯镇、铁岭市城东12 km, 地理位置东经124°12′,北纬42°16′。电站为坝后式电站,是柴河水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柴河水库是一座以防洪、灌溉、工业和城市供水为主,兼顾发电、养鱼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水库为大(Ⅱ)型水库,总库容6.14亿m3,防洪库容1.34亿m3,兴利库容3.357亿m3.柴河水库电站于1976年正式建成发电。电站现有3台机组,总装机容量7 030 kW,设计多年平均发电量1 607万kW·h.其中2台装机容量3 200 kW的立式机组于1976年并网发电,发电设计水头30.5 m, 最大水头43 m, 最小水头24.4 m, 设计流量12.6 m3/s; 另一台为装机容量630 kW的卧式机组,于1994年并网发电,发电设计水头26.3 m, 最大水头36 m, 最小水头16 m, 设计流量3.21 m3/s.

环境影响评价

  柴河水库电站区域属于辽北中低山与丘陵区,地貌类型为侵蚀堆积形成的山间冲洪积谷地。气候类型属于中温带亚湿润区季风型气候,多年平均气温7.3 ℃,多年平均降水量470.7 mm.柴河为辽河干流的左侧一级支流,流域面积1 501 km2,河流长143 km, 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73亿m3,多年平均输沙量38.2 kg/m3,多年平均含沙量0.579kg/m3.电站区域植被属于长白植物区系和华北植物区系的过渡区,位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和温带针阔混交林区交汇处。区域鱼类资源有7科25种,主要鱼种有鲢鱼、鳙鱼、鲤鱼、草鱼等;野生动物有狼、狐狸、黄鼠狼、野兔、貉子等,野生禽类有野鸡、野鸭及各种雀类。区域土壤类型主要包括棕壤、暗棕壤、草甸土、冲积土、水稻土等。

  2 电站对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本次生态环境影响分析评价主要根据《绿色小水电评价标准》(SL752-2017)中生态环境评价内容进行分析评价,具体包括水文情势、河流形态、水质、水生及陆生生态、景观、减排等。

  2.1 水文情势

  柴河水库是以防洪、灌溉、工业和城市供水为主,兼顾发电、养鱼的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由于修建时间较早,当时尚无环评制度,没有考虑生态流量下泄要求。2015年我省实施重点供水工程涉及该水库,在国家批复的重点供水工程环评文件中,确定柴河水库坝下最小生态需水量为1.0 m3/s.按照《辽宁省水利厅关于实施辽河、浑河、太子河干流2019年-2020年度生态放水的通知》(辽水资函[2019]269号)要求,柴河水库2019年12月1日-2020年11月30日泄放生态水,流量为1.0 m3/s, 满足柴河水库坝下生态最小需水量的要求。水文情势主要受水库调度影响,柴河水库电站利用水库下放生态水量和农灌用水进行发电。因此,柴河水库电站现状运行对水库下游水文情势影响较轻。

  2.2 河流形态

  柴河水库建成于1974年,建成时间较早。柴河水库电站作为水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运行至今,其柴河河段的河道形态无变化,能够维持厂坝间河段的连通性、蜿蜒性和原真性,柴河河道的局部弯道、深潭、浅滩、洲滩以及湿地等均保持其原有特性。因此,柴河水库电站现状运行对柴河河道形态无影响。

  柴河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73亿m3,多年平均输沙量38.2 kg/m3,多年平均含沙量0.579 kg/m3,为少沙河流,水库设计中并未设置排沙设施和措施。根据辽宁省柴河水库管理局于2009年4月编制的《柴河水库库区淤积测量报告》的测量结果,柴河水库运行30多年以来,设计洪水位对应的淤积量约为2 600万m3,校核水位对应的淤积量约为3 200万m3,占总库容的5%.由柴河水库库区淤积的实际测量结果可知,柴河水库运行至今水库淤积量跟库容相比较小,电站的运行对柴河流域的输沙情况影响较小。

  2.3 水质

  柴河水库电站位于辽河流域一级支流柴河上,根据《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2011-2030年)》,柴河水库电站涉及河段划分为2个水功能区,水质目标分别为Ⅱ类和Ⅲ类。项目区水功能区划及水质目标情况见表1.

  表1 柴河水库及下游水功能区及水质目标表

  本次根据2020年辽宁省水环境监测中心对柴河水库坝下和柴河水库电站出水口的水质监测结果进行评价。评价的项目主要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基本项目pH、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5 d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铜、锌、氟化物、硒、砷、汞、镉、铬(6价)、铅、氰化物、挥发酚、石油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硫化物、粪大肠菌群等,以及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补充项目硫酸盐、氯化物、硝酸盐、铁、锰等,共计29项。评价标准采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Ⅱ类和Ⅲ类标准,以及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补充项目标准限值;评价方法采用单因子标准指数法。

  从评价结果看,在总磷和总氮不参与评价的情况下,柴河水库和柴河水库出水口2个断面的水质指标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Ⅱ类和Ⅲ类,以及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补充项目标准限值,水质状况良好。而在总磷和总氮参与评价的情况下,柴河水库断面总磷超标0.2倍,总氮超标10.24倍,出水口断面总磷不超标,总氮超标4.93倍。

  根据上述水质监测和评价结果,水流在流经柴河水库电站后,各水质监测指标的监测结果基本未发生变化,除总磷和总氮外均满足水功能区划水质目标要求。因此,柴河水库电站的运行对柴河水质无影响。

  2.4 水生及陆生生态

  根据柴河水库电站周边水生和陆生生态环境现状情况,柴河水库电站河段不涉及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珍稀濒危以及其河段特有的水生生物、洄游或半洄游鱼类以及鱼类3场(越冬场、产卵场和索饵场)。同时,柴河水库电站及其影响区域内也不涉及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珍稀濒危以及其河段特有的陆生生物物种。

  此外,柴河水库建成蓄水至今,形成了一定面积的水面,改善了区域小气候,对水库周边环境起到了积极影响。受此积极影响,目前柴河水库已设立为柴河水库水利风景区,其水库库区范围内划入至辽宁铁岭麒麟湖国家森林公园。因此,柴河水库电站的现状运行对水生及陆生生态具有积极的影响。

  2.5 景观

  2019年1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下发了准予行政许可决定书《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准予设立辽宁铁岭麒麟湖国家森林公园的行政许可决定》(林场许准[2019]134号),准予设立辽宁铁岭麒麟湖国家森林公园,经营面积为6 380.6 hm2,其中林地面积4 280.8 hm2.柴河水库电站距离该森林公园边界仅200 m.根据《绿色小水电评价标准》(SL752-2017)中关于景观的相关要求,柴河水库电站取得了森林公园称号,满足景观协调性要求。

  2.6 减排

  根据《绿色小水电评价标准》(SL752-2017),减排指标采用替代效应和减排效率指标进行评价。2017-2019年柴河水库电站的发电量分别为1 109万kW·h、462万kW·h和116万kW·h, 考虑到2019年12月以来,柴河水库将下放生态水量1.0 m3/s, 根据2020年1~4月下放生态水量时逐月的发电量为15万kW·h/月,年发电量将每年增加180万kW·h.2017-2019年,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单位千瓦时火电的煤耗分别为309 g/(kW·h)、308 g/(kW·h)和307g/(kW·h);国家发改委发布的2016年中国区域电网基准线排放因子为0.779 8.柴河水库电站设计装机容量为7 030 kW.经计算,柴河水库电站替代效应p值为0.33、减排效率e值为0.02.

  3 评价结果

  《绿色小水电评价标准》(SL752-2017)中关于生态环境影响的赋分权值为55分,其中:水文情势15分、河流形态5分、水质5分、水生及陆生生态10分、景观10分以及减排10分。根据上述生态环境影响分析结果及《绿色小水电评价标准》(SL752-2017)中附录C中表C.2进行赋分评价,确定柴河水库电站生态环境影响得分为47分。

  各项评价指标得分情况见表2.

  表2 柴河水库电站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得分表 导

  从得分和评价结果可以得出,柴河水库电站保证下泄最小生态流量,对下游水文情势无影响;水库电站的多年运行对河流形态、水质也无影响;同时水库电站周边已形成了森林公园和水利风景区,对水生及陆生生态和景观起到了积极影响;电站的减排效应得分相对较小,主要是由于近几年上游来水量的减少,电站发电量相对较少。

  综上所述,柴河水库电站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并具有积极作用,基本满足绿化小水电的要求。

  文献来源:胡荣欣,孟繁盛。柴河水库电站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分析[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21(04):17-18.

环境影响评价论文第二篇: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

  作者:潘婷

  作者单位:南宁华川环保咨询有限公司

  摘要:新时期下,经济已凸显全球化且世界各国间的联系也愈发密切,共同为环境保护而努力,以解决当下较为严重的污染情况。我国的工业化生产在不断前行,建筑行业也飞速发展,随之也暴露出一些环境问题,对未来的生存方面有着较为直接且深远的影响。相关部门立即重视建筑等多种生产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多方影响并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以作出科学的评价,防止周围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同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设计科学且合理的环保方案。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污染问题;环保;

  作者简介:潘婷(1992-),女,壮族,广西百色人,本科,技术员,研究方向:环境影响评价、环保技术咨询。;

  当下,全球的环境一直在恶化,而环境问题也成为目前世界多国从未停止探究的内容,凸显出环境影响评价在建筑、制造等多个行业中的独有价值,以使生产的各项活动贯彻环保理念,做到与环境共存。相关部门凭借先进理念审视以往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对研究的现状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通过对前行趋势的探索,预测极有可能出现的对环境有着影响的诸多问题,继而有方向地寻找到极为有效的应对措施,彰显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实效性,使全球的环境逐渐恢复,共同发展。

环境影响评价

  1. 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的现状

  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是对当前对城市的规划或后续的建筑项目的实施等可能对环境带来不同程度的破坏或相应的影响做到科学且合理的预测,凭借多方面的分析而对项目提出最有效的解决方案,同时将工作贯穿于建设活动的始终和后期的使用及维护环节,消减一切带来污染的物质对环境的影响力。自该评价工作在我国应用以来,是各项建设项目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更是对环境做到改善的科学途径,在环保和经济前行等方面彰显出现实的意义,也有着长远的特点,是环境规划的有力工具。为此,相关部门加大对该工作的研究力度,从理论到评价指标,再到所使用的方法,甚至细致到各环节,毫无遗漏地去分析,并在实际工作中寻找到如下问题:首先,环境影响评价的实际执行力度不足,即实际的工作中呈现流于形式的状态。建筑单位通常不会在项目被确定前进行环评,因该工作需在建筑项目的可行性报告完成前进行,但项目的资金却是在这一报告出现后才能到位,故建筑单位为节约时间和成本而忽略环评。其次,环境影响评价中缺少全民参与。建设的项目与大众的生活有着较为直接的关联,涉及其财产及生命,故必须征求大众的意见并做到相应的采纳,继而使建筑企业与大众能够通过协商对二者间可能出现的矛盾做到化解,避免污染纠纷的产生,是环评工作凸显有效性的新手段。最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存在漏洞,其中一些笼统且有着抽象性的条款是部分企业跳过环评的原因,而给后续的环评工作带来困难,同时,对环评的范围及深度等不易把控,工作效率停滞不前,亟待解决。

  2. 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趋势

  2.1 加强各部门联系,提升环评执行力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虽已法律规定,但介于财力和人力等资源分配不均衡的情况下,面对大量的项目而无法做到全面且详细地环评。相关部门应加强各单位间的联系,对工作的程序做到灵活地调整,以实际情况为依据,使对环境影响不大且小规模的项目可以仅选用初评即可,但大规模且会产生环境问题的项目则使用详评,这样的方式可以提升环评的执行力,避免流于形式,是发展的趋势所在。

  2.2 重视公众参与度,凸显工作全面性

  当下,相关部门应重视公众的参与度并增设相关工作内容,可以收集到公众角度的建议,弥补以往在监测评价或预测等环节中未能及时发现问题的缺陷,凸显工作的全面性,避免因判断力不足而产生一定的社会成本。如下图所示:

  图1 环境评价参与图

  实际工作时,需根据民意来选择建设的布局,考虑位置的选取并对公众补偿等方面提供真实且准确的依据,是未来发展的新方向。

  2.3 制定环评原则,构建技术支撑体系

  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中,相关部门需根据实际的国情来明确工作的方向,制定科学且合理的原则,使以往的评价方法做到改进,对工作流程进行灵活调整,在操作中把系统论、动力学、政策分析等多种手段融入环评工作中,继而构建出相应的技术支撑体系。实际工作中,相关人员对所用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以为环评工作带来最有力的工具,使预测环节更为精准,提出行之有效的项目改进策略,对污染物进行跟踪,选用科学的方式来减弱其污染的能力,凸显技术在环评工作中的效用,视为发展的新趋势。

  3. 加快环境影响评价发展的建议

  3.1 设立公众参与制

  新时期下,相关部门应打破以往环评工作的局限,鼓励公众参与到环评中,以多角度地保证项目在实施中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使污染的情况缓解。相关部门需以长远的眼光而设公众参与的制度,寻求公众的帮助,在环评的检测和对工作的预测及后续的评价等诸多方面做到切实有效的补充,使环境影响评价突显出全面性并与实际的社会需求相契合,更是对以往工作缺陷的补足,不再脱离实际,使公众参与制度在实践中逐渐得到行之有效的健全。在此基础上,工作人员凭最为全面的评价内容,为后续的工作做出相应的引导,使环评工作高质高效。

  3.2 完善评审体制

  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中,应选用两级评审的体制,才能做到评审的完善,保证工作的全面和实效性,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具体而言,由中央级的环评机关带领省级被授权的环评机关,进行相关建设项目等的环评,该操作下所出现的审批结论都有着法律的效力。评审体制在实践中开始呈现出完善的趋势,为保证工作的真实及严谨性,相关部门还有应通过立法来约束审批部门的行为,使之看到工作的重要性,继而有意识地规范自身的行为,凭借极高的思想道德来参与每一个工作环节,在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中杜绝失范的行为和错误的理念,使环评具有极强的效力。

  3.3 健全法律制度

  环评审批的程序需由健全的法律来保障,以展现工作的正当化和权威性。为此,相关部门对监督的机制做到健全,将责任赋予法律效率,以提升环评研究的可行性,使决策者获得准确的数据,加快建设项目的绿色化进程。实际工作中,环境影响评价能够保证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相关人员在操时应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对法律制度做到遵循的,故健全的法律制度是当前工作中的重点,也是未来发展的趋势。目前,相关的法律已对编制的机关、审批机构、建设单位等方面做到一定的约束,也对违法的行为有着明确的责任规定,以发挥出法律制度应有的效力,但新时期下的环境不断在变化,对于法律责任这方面还应结合实际情况做到全面且科学地完善。相关部门还应加大处罚的力度,一方面是对建设单位负责人工作不利的情况进行的处罚;另一方面是对建设单位进行相应的处罚,根据环境立法中的按天计罚手段来确定罚款的最终数额,并结合实际的情况可适当地加大处罚的力度。

  3.4 注重替代机制

  科学的决策需根据情况来进行择优处理,对所提出的多个方案进行全面研究,对其中的利弊进行权衡,继而在对比中选定最佳的决策,满足社会的真实需求,也能将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使城市各项建设能够在新时期和环保理念下顺利的实施,对经济有着一定的促进效用,新时期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质量提升的保证。实际操作中,工作人员凭借长远的眼光而认识到那些不会产生环境影响的一些发展项目不是环评工作的重点,而应将目光放在那些能够在任何时间和空间下都有着环保意义且符合时代趋势和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的建设项目的方案上。这些方案的提倡将是未来建设的新方向,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满足环保的需求,与长远的持续前行理念相契合,为经济的前行注入活力。为此,相关部门应对替代机制切实有效地使用,对替代方案做到极为有效的规定,以彰显环评工作的内涵,使后续的环评制度中必须涵盖替代方案。

  3.5 增强宣传力度

  新时期下,我国应对环评工作进行较为全面的宣传,让公众产生参与的热情,继而提出相应的建议,完善之前的公众参与制度,为环评工作带来多角度的思路和切实有效的依据,使工作更贴近大众的生活,也符合社会在前行途中的需求。负责环保的部门对各单位进行相应宣传,涵盖法律法规、环评的制度及内容等诸多方面,又或者将其制作成通俗且简短的宣传音视频的资料,用大幅的图画或网络传播及精准推送方式寻求多个平台的帮助,进行较为全面的宣传,使大众及多个部门均能对环境影响评论工作做到新的认识,也看到自身有着参与权,并积极行使。大力宣传形势下,政府部门及建设单位时刻谨记环保理念,使环评工作得到极大程度的重视,继而规范自身的行为,使环评制度能够严格被执行,达到当下宣传的目的,做到全民的共同参与。

  4. 结语

  环境的污染问题愈发严重,这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更与各种生产活动有着一定关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在当下凸显出自身的价值,能够对环境的污染做到缓解,给环境提供诸多恢复的机会,故对该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研究,对其发展的趋势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对人类任何一项活动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多个问题做到极大程度的把控,继而有所准备,从多方面去进行预防和改进,使每一项生产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影响逐步减轻,环境资源得到保护。

  参考文献

  [1]田静思,都凯,曹迪,等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研究进展存在问题及对策[J].广东化工,2018,045(016):163-164.

  [2]张弘,左乐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 .环境与发展2019,31(02):11+13.

  [3]孙志新。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31):191.

  [4]谈红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6(06):153.

  [5]刘振,薛宝琪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平原大学学报,2005(06):43-46.

  [6]邢明敏,陈珊珊,黄新玥。环境影响评价发展现状及改进策略[J].环境与发展,2020,32(09):10+14.

  [7]徐娟刍议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发展现状及问题对策[J].资源节约与环保,2020(04):136.

  文献来源:潘婷。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J].科技经济导刊,2021,29(18):105-106.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