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环境正义理论下我国环境政策探究
【第一章】我国环境政策的正义性改进分析绪论
【第二章】中国环境政策的渐进发展历程
【3.1】国内环境正义在环境政策优化中的体现
【3.2 3.3】国际与代际环境正义在环境政策优化中的体现
【第四章】环境正义下中国环境政策优化的实现途径
【结论/参考文献】我国环境政策正义关怀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5. 结论
环境问题的解决,最终还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不能因为经济发展而将大肆破坏环境,也不能为了保护生态而将经济发展弃之不顾。
早在 1972 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就将贫困世界的首要污染物,反贫困至今仍是世界各国的首要任务。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提升精神境界,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我国的工业化现代化建设,以及改革开放推行市场经济,都是为了提升人民生活质量,“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没有这些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就没有当今人民生活质量的大幅提高。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环境署的一项“全球监管”项目中也指出环境主要污染物在人均 4000 美元左右开始下降,其他多数污染物也会在人均收入8000美元是开始下降,也就是说经济的增长到一定程度会反作用于环境的保护。
社会正义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环境正义亦然。正如当初中央在部署改革开放初期,支持东部沿海地区发展一样,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也正是为了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富裕起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①当前的环境保护工作在一定意义上也有些许这样的影子,不管是环境治理投入还是产业结构转型,东部地区都走在了前面,东部地区经济比较发达,资本积累较多,居民生活水平达到一定层次,对环境诉求也比较高,有条件进行产业升级,由原来的污染密集型产业转向新能源产业、高科技产业。然而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工作又不完全一样,中国经济发展虽然存在一定的贫富差距,然而生活水平和经济总量保持了一个整体向上的趋势,不过是发展快慢问题,通过分配与再分配,可以缩小贫富差距,达到共同富裕;而环境问题则不然,中国的环境问题随着经济发展愈发严重,环境质量不断下降,尤其是西部地区更成为东部污染企业进行产业转移的目标,如若不严加监管,其结果只会是将污染从东部转移到了内陆,环境污染总量并没有减少。长此以往,如果超过生态承担极限,将会破坏人们赖以为生的生活环境,影响人民的生活质量甚至生命健康,这种后果是很难再进行补救的。
因此在处理环境问题时还要注意各种因素的差异,政策上允许部分产业的转移,以此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但对于落后淘汰产能要坚决处理,不能等到无法补救的时候才想到治理,不能任由环境恶化,在环境政策制定中一定要保住底线,设置生态环境红线,严格控制环境污染状况,将预防作为环保的第一要务,保证环境保护工作的公平公正,避免生态环境的保护出现类似经济发展中的贫富差距现象,不要让东边的天蓝了,西边的河却黑了。
要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就不能仅仅将其束之高阁,变成一种形而上的思考,还要通过各种方法,在实践中促使其早日实现。从当前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目前环境问题的解决途径来看,中国环境政策确实存在对环境正义的追求和考量,但在公众参与、生态补偿、循环经济和环境文化建设方面,仍然任重而道远。
主要参考文献
1. 爱蒂思·布朗·魏伊丝[美]. 公平地对待未来人类[M].汪劲,于芳,王鑫海(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2. 彼得·S.温茨[美].环境正义论[M].朱丹琼,宋玉波(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 蔡守秋。环境政策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4. 陈海霞。 论我国少数民族环境权保护[J]. 青海民族研究,2008,04:168-172.
5. 陈宏平,曾建平。绿色壁垒与国际环境正义[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6:91-94.
6. 陈军亚,蔡洁。 论外资对我国环境质量的影响[J]. 江汉论坛,2013,03:42-46.
7. 邓柏盛,宋德勇。 我国对外贸易、FDI 与环境污染之间关系的研究:1995-2005[J].国际贸易问题,2008,04:101-108.
8. 杜江,罗珺。 我国农业环境污染的现状和成因及治理对策[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01:90-94.
9. 封凯栋,吴淑,张国林。 我国流域排污权交易制度的理论与实践--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3,02:205-215.
10. 古冰 , 朱方明 . 我国污染密集型产业区域转移动机及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J]. 云南社会科学,2013,03:66-70.
11.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政策法规司。中国环境政策全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12.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法典[注释法典][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
13. 韩 冬梅, 金书秦。 中国农业农村环境保护政策分析[J]. 经济研究参考,2013,43:11-18.
14. 黄晗。 地方政府与中国环境政策执行困境分析[J].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3,04:14-18.
15. 黄之栋,黄瑞祺。环境正义论争:一种科学史的视角--环境正义面面观之一[J].鄱阳湖学刊,2010,04:27-42.
16. 黄之栋,黄瑞祺。 环境正义之经济分析的重构:经济典范的盲点及其超克[J].鄱阳湖学刊,2011,01:56-67.
17. 黄肇义,杨东援。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J]. 城市规划,2001,01:59-66.
18. 梁剑琴。环境正义的法律表达[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19. 李后建。 腐败会损害环境政策执行质量吗?[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06:34-42.
20. 李子豪,刘辉煌。 腐败加剧了中国的环境污染吗--基于省级数据的检验[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07:1-11.
21. 刘 春 燕 . 中 国 农 民 的 环 境 公 正 意 识 与 行 动 取 向 以 小 溪 村 为 例 [J]. 社会,2012,01:176-196.
22. 刘湘溶,张斌。环境正义的三重属性[J].天津社会科学,2008,02:30-33.
23. 刘雪斌。代际正义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4. 吕忠梅。 论公民环境权[J]. 法学研究,1995,06:60-67.
25. 罗伯特·W.科林[美],丽君(译)。关于环境种族主义、环境公平和环境正义法律文献评论[J].见:吕忠梅主编。环境资源法论丛(第六卷)[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00:267-311.
26. 马克·史密斯[英],皮亚·庞萨帕[美].环境与公民权:整合正义、责任与公民参与[M].侯艳芳,杨晓燕(译)。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12.
27. 马世骏,王如松。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J]. 生态学报,1984,01:1-9.
28. 潘岳。环境保护与社会公平[J]. 世界环境,2005,01:10-21.
29. 潘岳。中国环境问题的根源是我们扭曲的发展观[J]. 环境保护,2005,06:9-10.
30. 彭水军,包群。 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的中国检验[J].财经问题研究,2006,08:3-17.
31. 郭琰。环境正义与中国农村环境问题[J].学术论坛,2008,07:38-41.
32. 洪大用。我国城乡二元控制体系与环境问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01:62-66.
33. 洪大用,龚文娟。环境公正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述评[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06:70-79.
34. 洪大用,卢春天。公众环境关心的多层分析:基于中国 CGSS2003 的数据应用[J].社会学研究,2011,06: 154-170+244-245.
35. 马晶。环境正义的法哲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5.
36.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N].人民日报,2013,05.
37. 齐树洁,程翔。接近“环境正义”:域外经验与我国实践[J].南京大学法学评论,2009,02:260-277.
38. 冉冉。 “压力型体制”下的政治激励与地方环境治理[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3,03:111-118.
39. 冉 冉 . 中 国 环 境 政 治 中 的 政 策 框 架 特 征 与 执 行 偏 差 [J]. 教 学 与 研究,2014,05:55-63.
40. 任 晓 冬 , 高 新 才 . 中 国 农 村 环 境 问 题 及 政 策 分 析 [J]. 经 济 体 制 改革,2010,03:107-112.
41. 石敏俊,袁永娜,周晟吕,李娜。 碳减排政策:碳税、碳交易还是两者兼之[J].管理科学学报,2013,09:9-19.
42. 唐纳德·米勒[美],王兰,叶赛。评估环境公正的方法--美国 12898 号行政命令的实施方法[J].国际城市规划,2009,06:26-33.
43. 田 信桥, 杜晓斌。 农业与生态环境政策一体化建构[J]. 湖北农业科学,2013,06:1483-1486.
44. 王灿发。 论生态文明建设法律保障体系的构建[J]. 中国法学,2014,03:34-53.
45. 王金南,曹颖。环境政策的社会经济影响评估[A].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第二届环境影响评价国际论坛论文集--战略环评在中国[C].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46. 王树义。论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司法改革[J]. 中国法学,2014,03:54-71.
47. 王树义。论西部大开发中的环境保护对策[J].中国软科学,2001,02:29-33.
48. 王韬洋。“环境正义”--当代环境伦理发展的现实趋势[J].浙江学刊,2002,05:173-176.
49. 王韬洋。有差异的主体与不一样的环境“想象”--“环境正义”视角中的环境伦理命题分析[J].哲学研究,2003,03:27-34+96.
50. 王 韬 洋 . “ 环 境 正 义 运 动 ” 及 其 对 当 代 环 境 伦 理 的 影 响 [J]. 求索,2003,05:160-162.
51. 王韬洋。西方环境正义研究述评[J].道德与文明,2010,01:126-129.
52. 王 小 文 . 美 国 环 境 正 义 探 析 [J]. 南 京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 人 文 社 会 科 学版),2007,02:23-28.
53. 汪劲,王社坤,严厚福。环保法制三十年:我们成功了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54. 卫志民。 论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构建[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44-50.
55. 吴贤静。 论我国少数民族环境权[J]. 云南社会科学,2009,01:12-17.
56. 解振华。国家环境安全战略报告[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57. 徐鹤。中国战略环境评价理论与实践[C].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58. 郇庆治,杨晓燕。公众环境政治参与:公民社会的视角[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4,02:45-52.
59. 郇庆 治。环境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关系:以自然之友为例[J].江海学刊,2008,02:130-136.
60. 郇庆治。终结“无边界的发展”:环境正义视角[J].绿叶,2009,10:114-121.
61. 郇庆治。环境政治学研究在中国:回顾与展望[J].鄱阳湖学刊,2010,02:45-56.
62. 杨通进。论正义的环境-兼论代际正义的环境[J].哲学研究,2006,06 :100-107.
63. 杨通进。全球环境正义及其伦理基础[A].复旦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国外思潮研究创新基地、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上海市重点学科。生态伦理与知识的责任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复旦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国外思潮研究创新基地、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上海市重点学科,2008.
64. 杨通进。全球环境正义及其可能性[J].天津社会科学,2008,05:18-26.
65. 杨通进。后京都时代的国际环境正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07:15.
66. 杨万平,袁晓玲。 对外贸易、FDI 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分析--基于中国时间序列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1982~2006[J]. 世界经济研究,2008,12:62-68+86.
67. 余谋昌。 从生态伦理到生态文明[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02:112-118.
68. 曾建平。环境正义:发展中国家环境伦理问题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69. 曾建平,顾萍。环境公正: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J].伦理学研究,2007,02:59-63.
70. 曾建平。环境公正三题[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06:83-88.
71. 曾建平。环境公正: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3:39-42.
72. 曾建平。环境公正与社会发展[A].中国伦理学会、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江西省伦理学会。伦理视野下的社会发展--第 17 次中韩伦理学国际讨论会论文汇编[C].中国伦理学会、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江西省伦理学会,2009:6.
73. 曾 建 平 . 池 田 大 作 环 境 正 义 观 [J]. 井 冈 山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版),2011,03:27-34.
74. 张海滨。环境与国际关系:全球环境问题的理性思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75. 张惠远,刘桂环,郝海广。 中国西部环境政策回顾及建议[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10:44-51.
76. 张卫东,汪海。 我国环境政策对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的影响研究[J]. 中国软科学,2007,12:32-38.
77. 张湘兰,秦天宝。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的巴塞尔公约及其最新发展:从框架到实施[J].法学评论,2003,03:93-104.
78. 周生贤。 积极建设生态文明[J]. 求是,2009,22:30-32.
79. 中国法制出版社。环境保护行政执法全书[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3
80. Bryant, Bunyan. Environmental Justice: issues, Policies, and solutions. WashingtonD.C Island Press, 1995.
81. DavidN. Pellow. “Environmental Inequality Formation : Toward a Theory ofEnvironmental Injustice”,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 2000.
82. Paul Mohai, David Pellow& J. Timmons Roberts. Environmental Justice.AnnualReview of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2009
83. Philp Shabecoff,AFierce Green Fire: TheAmerican Environmental, New York: Hilland Wang,ADivision of Farah, Straus and Giroux, Inc.1993.
84. Richard Andrews, Managing the Environment, Managing Ourselves: Ahistory ofAmerican Environmental Policy,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9
85. Robert D. Bullard. Dumping in Dixie: Race, Class,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Boulder Co: West view Press, 1990.
86. Robert D. Bullard. Environmental justice challenges at home and abroad, LowNicholas (ed.)。 Global Ethics and Environment, New York: Rout ledge, 1999.
87. Samuel P.Hays. Conservation and the Gospel of Efficiency: The ProgressiveConservation Movement 1980-1920.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9.
致谢
时光荏苒,随着论文写作的完成,三年的研究生生活也即将结束,回首三年的点点滴滴,收获很大,也成长很多,即将告别母校华中农业大学,些许不舍,也充满感激。
在此我要感谢我的导师郭琰老师,郭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感染我在学习上更加仔细和认真,郭老师的宽容和耐心,给予我遇到困难时前进的动力。感谢郭老师在平日学习中的教导,尤其是在学位论文的写作中,从论文的选题到结构的优化调整,再到论文一遍遍的修改,都得到了郭老师的悉心指导。三年来正是郭老师的谆谆教诲,将我带入学术的殿堂,引领我渐渐成长,而这种成长也将伴随着我走向今后的学习和生活。
感谢吴春梅老师带领我们进行实践调研,使我开阔眼界,认识到另外一种科研方法。感谢吴老师、李恺老师、梁伟军老师、雷玉明老师、朱清海老师在开题和中期答辩中对本文的指导和建议, 对本文的写作给予了莫大的帮助。感谢萧洪恩老师、王洪波书记、胡丰顺老师、王娟老师、李厚刚老师、但昭明老师在课堂内外的教诲,提升了我对社会、对生活和对学习的认识。
感谢谢迪师兄、郝苏君师姐的关照,使我入学之初能够快速适应研究生的节奏和状态;感谢吕英喆和同年级的兄弟姐妹在学习生活上的帮助,不仅收获了宝贵的友谊,也让我的研究生时光充满欢笑与色彩;还要感谢何琪师妹和米伟师妹学习生活中对我的支持。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家人,是他们对我一如既往的关心和鼓励,支撑我一路走来。今后的路,我将怀着感激之心继续前行,努力实现自我价值,提升自己,反馈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