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回顾和评价
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国际储备货币体系是金本位制。在英镑之前,国际贸易主要是获取金银,金银成为主要的储备货币和财富的主要形式,黄金大体上能自由进出,铸币平价成为汇率的决定因素。
英镑只是货币单位的名称,因此英镑实质上也是金本位制。1861 年,英国通过金本位法案,以法律的形式规定黄金作为货币的本位,1862 年开始铸造金币,货币单位为英磅。金本位制存在缺点: 市场物价受到黄金供求的影响,经济规模扩大会增加黄金需求,而黄金产量有限; 黄金在世界分布不均,金币自由铸造与自由流通的基础不断削弱,最终金币本位制改为金汇兑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又称为“虚金本位制”,仍然规定货币的含金量,但是禁止国内金币的铸造和流通,银行券代替金币流通。银行券只能兑换成外汇,可以使用外汇向承诺兑换金币的国家兑换黄金。金汇兑本位制本质上还是金本位,同样很不稳定。
19 世纪到 20 世纪前半叶,英镑垄断了国际储备货币。首先,19 世纪英国是世界最大的贸易国,1860 年占世界贸易总量的 30% ,1890 年占 20% .英国是全世界的制造业中心,进口原材料出口工业品,因此1860 年至 1914 年世界贸易的 60% 使用英镑结算。商品贸易以英镑标价和结算,更容易打开英国市场,期货市场更多的采用英镑标价。英国的国际地位强化了英镑的地位。整个 18 世纪,英国鼓励世界各国使用英镑交易。其次,英国也是最重要的对外投资国家,外国政府总是喜欢在伦敦融资,采用英镑发行债券。由于本国债券的流动性差,且不是国际货币,本币标价的债券很难获得投资者欢迎;英镑资本市场深度大、波动小,任何政府和机构都不能操纵英镑的价格,流动性强。一旦获得募集资金,这些公司就会在伦敦开立英镑账户,并将其储存。最后,英国金融机构在全世界开立分支机构,殖民地也在伦敦设立办公室。英国政府规定了英镑和银行券的兑换比例,当属地的币值发生变化时,英国政府会强制维持固定汇率。这些措施使得英镑受到外国央行和政府的欢迎,并以英镑作为生息资产的最佳持有工具,中央银行可以利用英镑的这种流动性和市场深度,来维持本国货币的黄金输入输出点,保持币值稳定。虽然英国央行可能偶尔干预黄金价格,但是他们并不干涉黄金的进出口。1914年之前,英镑一直是唯一的全球储备货币。
英镑之后,美元在二战初期恢复使用金币本位制,美元开始对英镑的储备货币功能进行替代,“美元化”时代开始。美国建立 “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
美元能够作为储备货币,具有以下优势: 一是美国经济足够强大; 二是二战后建立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金融体系,美国在联合国、世界银行、IMF 等大型国际金融机构和全球性组织中占据多数的表决权,强化了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能力; 三是美国国内金融秩序良好,法律健全,美联储独立性很强,形成了高度市场化的、有深度的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体系; 四是美元流通广泛。
但是,1973 年美国不能兑现支付黄金的承诺,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美元与黄金脱钩,成为不能兑换黄金的法币,这是货币史上的重大革命。黄金总是或多或少影响到货币价值的确定,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货币应该是法币的出现。法币不兑换黄金,使得黄金作为货币的功能渐渐退出货币市场。
目前,国际储备货币体系呈现多元化趋势,一些主要国家的货币不仅作为国内记账和结算的主要工具,也成为外国政府和中央银行的外汇资产。美元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外汇储备资产,在世界范围内流动,作为全球贸易和投资的主要结算货币。目前美元的储备地位因为美国经济下滑和欧元的冲击有所降低,但仍然占据全球贸易结算的60%左右。
纵观国际货币体系的更替,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现象: 首先,以往货币或多或少都与黄金价值相关,直至今天某些特殊的交易还是采用黄金结算。
法币出现以后,纸币替代黄金成为国际储备的重要形式,黄金的作用逐渐削弱,甚至慢慢退出普通的国际贸易支付和结算过程。其次,金本位制在历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金本位制以及衍生的金汇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实质都是金本位制。金本位制的缺点是储备货币国家必须有足够的黄金储备,世界货币体系的稳定性高度依赖于货币发行国家的经济强大程度。只要储备货币国家经济强大,就不会发生挤兑黄金现象,就可以维持全球的货币币值稳定。但是一旦黄金储备告急,以黄金为支撑的纸币体系将随时崩溃。最后,美元取代英镑只是国际储备货币形式的不同,本质上却差不多。英镑和美元曾经的垄断地位都是建立在本国经济实力强大的基础之上。美元储备地位的形成原因也与英镑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并没有什么新意。唯一的区别是,美元是以纸币的形式继续充当国际储备货币,英镑是以黄金支撑来充当国际储备货币。
更为重要的是,布雷顿森林体系之后,国际储1和美元都有确定的标准,把全球的货币体系维系在一起。国际储备货币大多与黄金挂钩,黄金实质上充当了国际储备货币的角色。在其之后,世界各国宣布本国货币永久跟黄金脱钩,货币符号开始充当国际储备货币。失去黄金担保的美元,继续充当了国际储备货币的重要币种。现代意义上的外汇开始成为政府和央行的资产持有形式,汇率制度成为各国中央银行自由选择的工具,国家在外汇市场干预实现既定的汇率目标。以往确定性的汇率安排,变成了市场自主决定的自然结果。由于美国经济一直非常强大,世界各国都将货币瞄准美元来确定双边汇率,进而构建外汇资产组合。这种全球货币体系在货币史上是史无前例的: 法币进入外汇资产、自由选择汇率制度、以美元为主要参考币种等。
二、影响国际储备货币地位的因素分析
( 一) 市场分权
首先,货币出现 “非领土化特征”.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全球货币市场的联动性增强,任何一国的货币通过外汇市场和国外的货币相联,本国货币像其他商品一样走向国际市场,接受市场的自由选择和自由竞争。在国际贸易中,货币选择权属于参与国际贸易的双方,一国货币能否成为结算货币主要是取决于一国货币的市场需求。政府作为绝对货币垄断者的地位受到削弱,政府没办法强制规定国际交易使用什么样的货币单位。
其次,政府和市场分享货币权利。传统的货币市场,政府作为绝对的垄断供给者,享有绝对的权利。随着金融全球化,私人企业大量的活动开始越来越拥有货币特权因素。为了充分利用金融全球化带来的机会,私人资本运动带来了更大的自由,在应对政府的实际和潜在的货币政策冲击的时候有更多的自主权。高税率和管制会使得资本外逃,紧缩的货币政策可能被国外资金的进入而规避。公共政策必须符合市场的要求,不论这是否正好切合政府官员的本意,极少有政府能够忽视金融市场的信号。
最后,市场分权对资本市场的责任提出了挑战。市场的自由竞争虽然带来了效率,但是市场参与者可能不愿意承担责任,过分使用自由市场的权利。市场权利的分配也是一个问题,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市场权利不是用人头来分配,经济实力决定了在自由竞争中的投票权。更为糟糕的是,市场监管将会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对于国际货币来说,没有国家和国际组织来负责管理全球货币的流动性和金融秩序,混乱取代了权威,监管体系可能讨好公众和利益集团,并不真正维护整个市场的利益。
( 二) 网络经济与 “赢者通吃”
如果把货币看作一种特殊的商品,对货币的需求存在着规模经济。促使货币这种商品存在规模经济的原因是货币的网络效应。货币的作用随着网络的扩张作用迅速扩大,因此持有货币这种商品带来的效用会有网络外部性。当网络越来越大的时候,货币的功能越来越强,现在持有较少的货币即可以满足较多交易需求。当一种产品存在规模经济的时候,可能会形成自然垄断。如果国际货币市场完全竞争,让市场来决定货币的地位和功能,各国都将在世界市场上争夺储备货币的地位,抢占市场份额。
完全竞争的国际货币市场会将劣势货币赶出国际金融市场,最后出现 “赢者通吃”的绝对垄断地位。
从以往货币体制的更替来看,金本位到银本位、英镑到美元,国际货币霸权的争夺结果都是 “赢者通吃”,只有强大的经济体的货币才能成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弱小经济体的货币只能跟随主要货币行动,甚至一些国家发生通货替代,完全采取强势货币作为国内货币。
三、简要评述: 全球货币还是多元储备?
国际货币体系更迭的历史规律,并不能为我们提供未来国际货币体系的模式。虽然世界经济一体化高速发展,货币区域化的趋势不断增强,但是全球是否需要单一货币、或者单一货币体系能否实现,在今天看来远未可知。另一方面,区域性货币竞争不断增强,美元、欧元、日元以及人民币能否长期共存,构成多极化的国际储备货币体系,仍然很难说。只要看一下欧元区经济危机的脆弱、日本的泡沫经济以及中国经济高度对外依存,我们对多极化的国际储备体系也深表怀疑。未来国际货币体系的终点是什么样子,现在来断言都为时过早。
然而,未来的不确定性始终是存在的,并不代表我们对未来一无所知。虽然我们无法知道世界货币体系的终点,但是我们知道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以及将来的发展趋势。美元经过经济危机,地位下降,但是美元仍然是未来国际储备货币非常重要的一极。欧洲地理条件优越,制度健全、知识产权保护良好、政治体系稳定,经济规模相当,欧元区大规模的参与外部贸易和金融交易,资本市场流动性强,大大强化了欧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潜力。其他的竞争者包括日本和中国,日本经济的复苏以及中国经济的继续增长将极大地促进日元和人民币的国际流通。目前来看,美元国际地位下降,美元、欧元、日元、英镑以及人民币等世界主要货币可能成为国际外汇储备的重要币种。
在近期来看,世界货币体系多极化的趋势应该是比较明显的。世界货币多极化的趋势和美元地位的衰落有关,如果美国经济继续衰退,国际经济格局势必重新洗牌。未来国际货币体系是一元还是多元,取决于国际经济实力的结构对比。目前多极化国际货币体系之下,美元、欧元、英镑、日元和人民币都存在各自的弱点。美元作为储备货币的问题是美国政策的稳定性以及外部负债的大幅增加。日本国土狭小,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和移民地质以及政治不稳定性使得日元在可预见的将来毫无希望成为储备货币。中国是大家看好的国家,但是中国也有严重的问题。一方面金融市场严重缺乏流动性和透明度,知识产权保护不够,投资者担心资产安全性。
英镑主要是英国及其属国持有,流通范围有限。因此,未来的储备货币地位会发生争夺,国际主要储备货币没有规定是一种、两种、三种还是四种,国家经济实力的对比可能随时改变储备货币体系。
未来货币体系主要有两种可能的路径,要么是恢复到单一储备货币制度,要么是多元储备货币体系。具体方向取决于各国经济实力的对比和市场竞争的结果。如果美国经济衰落,重要性下降,全球货币体系可能多极化。目前没有任何一种货币可能完全替代美元,多极竞争将是长期的情况。如果美国经济复苏,世界货币体系重新美元化也未可知。
根据新货币地理学和货币经济学理论,货币权利争相向需求方转移,市场参与到货币权利的配置中来。再者,寡头垄断的货币市场均衡是不稳定的,货币的规模经济促使货币走向 “赢者通吃”局面。此外,货币不单单是一个经济问题。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也是重要因素,经济远远不能解决货币的权利问题。美国以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胁迫日元和马克升值,现在又威胁人民币升值,如果出现强权规定国际货币体系,其他国家只能乖乖就范而不能选择国际货币体系,因为国际储备货币地位本身就是金融的霸权。
市场能打败强权吗? 市场分权能带来多极化货币体系吗? 什么样的货币才能成为储备货币? 单一货币是否比多元货币更有利于全球经济的发展? 这些问题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大致说来,国际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市场一体化确实推动了市场分权,货币特权正越来越少的受到国家政治权威的控制。但是这并不代表市场一定会成功,国家不会轻易放弃货币政策工具,也不会任由储备货币的地位丧失。其次,市场分权可能抵制集权主义,带来国际经济秩序的公平,但是市场取代权威,也可能制造混乱。
在货币霸权时代,国际货币体系尽管不公平,但是提供了国际交易的秩序,国家既是不公平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受害者,同时也是受益者。货币霸权主义者会制定规则,约束国家之间的交易和往来,对全球金融秩序负责,尽管可能损害其他国家的利益。
市场分权以后,没有全球政府、也没有全球中央银行,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秩序会比较混乱,重建国际组织来约束国际经济交往活动事实上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许多国家都想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损害集体利益,甚至达不成任何有效的监管规则。最后,国际监管秩序的混乱,会导致全球经济更大的不确定性。无约束的市场规则任意发挥作用,监管主体和责任主体缺失,没有国家愿意为国际金融秩序买单。各个国家有益于自身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导致集体的冲突和矛盾,陷入 “囚徒困境”,即双损或多损的结局。因此,从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市场责任来说,未来货币体系是多元还是一元,利弊参半。目前也没有理论说明,多元一定比单元要好,或单极货币体系一定是不好的。任何一种货币制度都有成本和收益,需要仔细分析。同时,货币霸权不是轻易取得的,既有市场的博弈,也有国际实力主要是军事实力的博弈。即使最终形成多极体系,也会有寡头之间的竞争。一个稳定的寡头均衡是否存在,取决于市场竞争之后的市场结构。
在国际货币体系开始重新洗牌的时候,中国最关键的措施不是积极推动货币体系的多元化,而是应该积极支持多边框架来解决经济争端。多边框架可能最终也不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多边框架会有效率损失,但是多边框架可以遏制单极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中国不应在区域货币一体化上下太多功夫,“亚元区”经济差异较大,国家之间磨合并不容易,推动区域货币吃力不讨好。中国真正应该做的是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即推动汇率制度的改革最终过渡到浮动汇率制度; 鼓励对外直接投资,逐渐放松资本账户的控制; 确定央行执行独立货币政策的能力,实行货币政策的透明化; 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市场化利率机制和资本市场的多元化,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深度的市场环境。更为重要的是,中国要加快自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要素市场的竞争和开放,减少收入差距,解决内部的结构性问题引起的经济矛盾,从根本上提高中国经济的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黄益平,《克鲁格曼的人民币谬论》,《经济研究信息》,2010. 3.
Cohen,Benjamin J ( 2008) . Toward a Leaderless Currency System,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ta Barbara,Global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UC Santa Barbara.
McKinnon,Ronald ( 1984) . An international standard for monetarystabilization. Washington,DC: Institute 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Kenneth Rogoff ( 2001) . Why Not a Global Currency? The AmericanEconomic Review,Vol. 91,No. 2,pp. 243 - 247.
Yiping Huang ( 2010) . The future of the international currency systemand China's RMB,East Asian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