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货币银行论文

欧洲央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与成效(2)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12-03 共8087字

  5.资产担保债券购买计划(CBPP)2009年7月,欧洲央行正式推出资产担保债券购买计划,虽然其购买规模远不及美联储和日本,但意味着欧洲央行开始实施“量化宽松政策”.该计划主要是通过欧洲央行和16个成员国央行直接购买以欧元计价的资产担保债券,总额度为600亿欧元,目的是希望通过CBPP为资产担保债券市场提供有力支持,以此增加私人债券市场的流动性,活跃融资环境,扩大信贷规模。受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的严重影响带来冻结货币市场的威胁,2011年11月,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宣布重启新的资产担保债券购买计划(CBPP2),斥资额度为400亿欧元①。尽管欧洲央行在2011年第二轮资产担保债券购买计划中仅仅只完成了400亿欧元目标的164亿欧元,但为了抵御通货紧缩、促进欧元区经济复苏,欧洲央行于2014年10月20日开始再次启动资产担保购买计划(CBPP3),6年来第三次重返这一市场。

  (二)欧洲央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特点分析

  通过对欧洲央行所采取的具体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内容的分析,我们发现,其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特征,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欧洲央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最大特点是以固定利率为成员国金融机构提供长期的信贷支持。这是由欧洲央行的性质所决定的。作为超主权货币发行方的欧洲央行在购买成员国国债的计划中,必然会受到欧盟既有相关法律法规的制约。因此,欧洲央行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主要内容之一是采取信贷支持计划,通过长期再融资操作,以及放宽抵押资产范围的方式,增加参与再融资操作的金融机构数量,延长金融机构贷款期限,从而为金融机构提供信贷支持。从欧洲央行的实践操作来看,最具典型代表的就是其在2011年和2012年推出的两轮三年期长期再融资计划,目的是希望那些借助于该计划获得长期贷款的金融机构能够去购买重债国的国债来帮助重债国化解债务的目的。

  其二,欧洲央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从本质上而言仍然是以传统常规货币政策工具为主。从货币政策操作工具来看,主要是进行长期再融资(LTRO)和主要再融资(MRO)的操作,只是在对长期再融资(LTRO)与主要再融资(MRO)实际操作过程中的相关规定进行了一些拓展,譬如,操作频率、贷款期限、抵押资产范围等,但本质上仍然是欧洲央行惯用的常规货币政 策工具。

  其三,欧洲央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中采取了变相的资产购买计划②。根据《马约》等相关法规的规定,欧洲央行是欧盟成员国成立的具有“超主权”性质的金融机构,这就决定了其在对成员国国债购买上存在一些严格的限制,譬如,一般情况下欧洲央行本身并不购买各成员国的国债。因此,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施的起始阶段,欧洲央行也遵循了这一规则,所以其操作目标主要聚焦于公开市场操作中的资产担保债券。而随着后续部分成员国债务危机的加剧和深入,欧洲央行便开始通过证券市场计划和直接货币交易的方式介入二级市场对重债国的国债进行购买。鉴于《马约》对欧洲央行的性质与职能及其购买政府债券的相关行为有所限制,危机后欧洲央行就采取了允许以欧元区各债务国的债券作为抵押资产的方式为欧元区金融机构提供固定利率的无限额贷款,并且鼓励这些获得无限额贷款的金融机构购买成员国的国债,从而达到间接上支持长期国债市场的目的,这种操作方式从本质上来看就是变相的资产购买。

  四、欧洲央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基于欧、美的比较

  尽管欧洲央行和美联储为了拯救自身经济都采取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但从两者所采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一国经济复苏产生的影响效应来看,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总的来说表现为美强欧弱。那么,为什么会出现美强欧弱如此大相径庭的效应呢?欧洲央行为什么不能够取得像美联储那样的效果来拯救欧洲经济,解决持续蔓延和深化的欧债危机,使欧元区尽早摆脱可能分裂的窘境?笔者认为,这可能要归因于两者所属的政治体制迥异导致欧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性质不同、政策实施的法律地位不同、经济体制迥异导致欧、美债券的地位不同,最终决定了欧洲央行所实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难有大的作为。

  (一)欧美政治体制迥异导致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性质不同

  从政治体制来看,美国虽然是由民主党和共和党两个党派组成,而且两个党派在各项政策的细节上存在许多争议。但是,美联储作为美国货币政策的最高主管机构和执行机构,凡是涉及到美国整体国家经济发展的利益时,两党的观点始终还是一致的,因此,在制定货币政策(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时,美联储无须面对复杂的政治利益纷争。而欧洲央行则完全不同,她是根据《马约》设立的旨在为欧元的诞生、发行和流通做协调的跨国金融机构,其货币政策针对的是整个欧元区成员国,甚至整个欧盟,而各成员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利益关系却是错综复杂的,这就决定了欧洲央行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尽管美联储和欧洲央行都表示,新一轮宽松货币政策是“无限量”的,但是由于两者所代表的政治体制差异性使得两者经济体呈现出大相径庭之势,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无限量”与美国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而欧洲央行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如OMT购债计划)的“无限量”是与欧元区政局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两者的差异最终导致欧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购债计划在性质上完全不同。

  进一步来看,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如QE3)主要针对的是美国政府参股机构发行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目的是降低长期债券利率水平,激发抵押贷款市场活力,使美国金融环境变得更加宽松。而一些濒临破产的地方政府债券则从来没有被纳入美联储的QE计划中。因此,美联储不会承担各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的最后贷款人。而欧洲央行所采取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如OMT计划)针对的是处于债务危机的边缘国政府债券,其目的是拯救这些成员国严重的债务危机。

  如果没有严格的条件制约,一些边缘国家的政府债券将会集中体现在欧洲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上,欧洲央行有可能因此而拖累成为欧债危机的最终贷款人①。

  (二)欧美政治体制迥异导致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施的法律地位不同

  同样从欧、美的政治体制来看,美国政府从来没有颁布过或者制定限制美联储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条款,而且,从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操作目的来看,其主要是针对就业市场和消费市场,这与美联储“促进就业和稳定物价”的法定职责完全吻合。尽管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会加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以及全球通货膨胀压力的增加,在舆论上会遭受全世界各受害国(尤其是深受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影响的新兴经济体国家)的谴责,但这丝毫阻挡不了美联储一轮又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1-QE4)的执行力度和执行效果。而欧洲央行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法律地位就完全不一样了,欧洲《里斯本条约》明确规定:“欧洲央行不得为成员国政府提供透支安排、信贷便利,也不得直接购买政府发行的债务工具”.尽管OMT计划是在二级市场购入高负债国政府债券,但已经非常接近欧洲央行不得为成员国政府提供透支安排、信贷便利的禁忌,也即直接融资禁忌。针对这一情况,德国央行行长魏德曼以及其他许多政府官员都坚决反对欧洲央行的OMT计划。

  核心成员国的反对显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欧洲央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执行力度和执行效果。

  (三)欧美经济体制迥异导致欧、美债券地位不同
  
  从欧美经济体制来看,不容忽略的事实是,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联储连续3次祭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1-QE3)后,美国政府的举债规模进一步扩大,政府债务风险已经明显上升并受到一些国际评级机构的警告。可无奈的是,在欧债危机持续发酵的背景下,美国政府债券依然被国际资本市场认为是最安全的资产。相比之下,近两年以来,欧元区债券尤其是南欧国家的政府债券却大规模地遭到市场抛售,债市收益率出现大幅波动,一些重债国(如意大利、希腊等)的债务可能直接面临违约风险。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欧元区17国政府债务占GDP之比平均值接近90%,其中意大利债务占GDP之比已超过120%,希腊高达175%(2012年)、190%(2013年),而《马约》设定的上限标准为60%.在这种情况下,欧洲央行不可能无条件地为这些重债国政府提供“无限量”的融资,即便可以,也会遭受其他成员国的强烈谴责。

  显然,无论是从欧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性质的差异性、还是法律地位,抑或是债券地位的差异性来看,我们可以发现,两者的性质和地位决定了美联储的一系列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能够取得与欧洲央行截然不同的效果是必然的,因为这是建立在美国经济整体国家利益基础上的货币政策,无论最终对美国经济,抑或是对全球经济会产生怎么样的影响,其提振美国就业市场促进就业率的提高,以及影响CPI维持物价稳定的主导地位无人质疑。而欧洲央行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主要是针对欧元区成员国(尤其是遭受债务危机严重的边缘国)的货币政策,而且欧元区银行在获得欧洲央行的信贷支持后,并不一定如欧洲央行所预期的能够直接去购买成员国的国债,而是会完全根据银行自身的实际需要来决定资金的去向,这也大大削弱了欧洲央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从实践来看,尽管欧洲央行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在短期内有利于缓解持续恶化和蔓延的债务危机,减轻了公众对欧元崩溃的忧虑情绪,但从欧洲经济长远发展来看,欧洲央行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充其量只能算得上是拯救欧债危机的一个辅助手段,永远不会成为欧洲经济复苏的主流货币政策,也始终无法成为拯救欧元区经济的灵丹妙药,所以说,欧洲央行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最终表现为软弱无力也是在所难免的。五、简要的结论通过前述的分析,我们发现,欧洲央行在市场上购买欧元区成员国政府债券虽有助于对抗通货紧缩威胁,缓解金融市场资金紧张,提高通胀预期促使欧元贬值,降低重债国政府债券的收益率,为欧洲经济提供一定的流动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创造有利于经济增长的金融市场环境。但欧元区成员国如果仅仅只是依赖于欧洲央行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欧元区经济复苏仍将缓慢乏力。因此,笔者认为:

  (1)当前欧洲央行祭出的量化宽松政策并非拯救欧元区经济的灵丹妙药,欧元区经济的复苏并不能寄希望于欧洲央行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因为任何量化宽松政策只有在政治经济体制利益相同的主权国家内部实施才能发挥出最大效力。但是,目前的种种迹象显示,欧元区成员国各经济体之间的政治体制、经济利益呈现错综复杂的现实情况下,欧洲央行仅仅依靠货币政策刺激很难促进欧元区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因此,欧洲央行实施量化宽松政策的效果是有限的,显然不能与美联储相提并论。

  (2)当前欧洲央行祭出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欧元区经济复苏所带来的效果甚微,不可能取得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那样的效果。因为欧元区的利率已经处于很低的水平,欧洲央行不能有效地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施所带来的货币供给增量注入到更为广泛的经济领域,同时欧元区银行在获得央行信贷支持之后,也并不一定如欧洲央行所预期的那样能够直接去购买成员国的国债,而是完全会根据银行自身的实际需要来决定资金的去向。因此,欧洲央行所采取的一系列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相较于美联储祭出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而言,其效果将大打折扣,难以迅速扭转欧洲持续恶化的经济。

  (3)究其原因,造成欧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最终效应大相径庭的根源在于欧美所属的政治体制迥异导致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性质不同,以及政治体制迥异导致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施的法律地位不同、经济体制迥异导致欧、美债券地位的不同所致。

相关标签:货币银行学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