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货币银行论文

利率市场化改革深化中的问题与对策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7-30 共5346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面临的困境探析 
【第一章】阻碍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因素研究导论 
【第二章】利率市场化的理论分析 
【第三章】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国际经验分析 
【第四章】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实践分析 
【第五章】利率市场化改革深化中的问题与对策 
【结论/参考文献】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途径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五章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深化中的问题与对策

  一、阻碍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因素

  虽然我国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利率市场化革新,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成为阻碍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因素,因此这些困难不容忽视和小觑。

  (一)商业银行短期经营困难

  或许在以前大多数人的观念里,银行是不会倒闭的,因此,在银行成立之初,大部分居民更愿意把钱存入银行,把这当作是最保险、最安全的资金储蓄方式。而处于金融机构最主要地位的中央银行,同时也是我国特殊的国家机构,在保障金融安全,调节经济稳定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自建国以来,我国陆续成立了三大政策性银行,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以及其他非银行性金融机构,初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金融体系。为了稳定经济秩序,保障金融市场的安全,维护金融体系健全,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扶持国有商业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发展。但是也正是因为国家的经济保护和政策倾斜,使得一些银行等金融机构,风险意识淡薄,渐渐忽视本身存在的问题。例如一些经营较差的金融机构,出现了大量的不良贷款,坏帐和呆账堆积成山(附表)。而对于规模较小的金融机构来说,内部不能消化,就会将这部分负担转嫁给国库。长期累积,使得国家负担加重,发展的步伐逐步放慢,甚至停止不前。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从规范现代企业制度的角度出发,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对这些银行性金融机构资产重组,要求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如此一来,虽然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国家经济负担,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国家把自主经营的权利下放给银行,允许银行倒闭,这在某种程度上加重了银行的不安全感。除此之外,在融资方面,利率的市场化促使其他非银行性金融机构参与市场,分割市场份额,无形中给银行等金融机构增加了竞争压力。投资者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对于利率较低的商业银行来说,融资问题面临挑战。

  (二)金融监管面临挑战

  金融市场瞬息万变,必然存在一定的风险性,需要相关监管部门对经济进行预测和管理,把风险降到最低。在中国人民银行刚刚成立之初,不仅调节全国经济,而且还兼顾着金融监管的职能。

  2003 年,我国银监会成立,接管了中国人民银行监管的职能,从此确立了我国“分业经营,分业监督,三会分工”的金融监管体制。相对于传统监管体制来讲,这无疑提高了监管的有效性。但是,近年来,随着金融全球化、自由化和金融创新的迅猛发展,金融机构业务不断丰富,监管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之前实行的监管机制和监管方式依然滞后不前,明显不适应金融发展形式的要求。例如,由于金融监管的漏洞,一些金融机构的投机活动,很大程度上扰乱了市场秩序。

  近几年,全国各地区村镇银行,小额贷款企业,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层出不穷,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融通市场资金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金融监管部门由于监管局限,对新出现的这些金融机构没有正规、完善的监管措施,难以对众多这些中小性金融机构进行有效监管。另外,由于地方性金融监管部门,缺少相关法律依据,监管手段也比较落后,忽视了风险的存在,这其中就存在着很大隐患。面对着众多可能出现的风险,金融监管面临着挑战。

  (三)金融业务模式陈旧,金融产品定价能力低

  长期以来,我国的国有以及非国有融资机构,凭借国家政策的扶持,稳步发展,但是却缺少了积极进取的意识和勇于创新的能力,因此企业除陈革新的后劲不足。随着我国对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完成,五大商业银行在自主经营的管理运行模式下,经营状况有所好转,但是仍然缺乏创新,在经营模式和金融业务上,基本还是保持传统的传统的运营方式。

  另外,对于非国有金融机构来说,国家给予政策扶持,协助其发展。其本身自主经营性和灵活度也比国有商业银行高,所有应该更加具有金融创新的能力。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一直处于主体地位,其对非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产生排挤。

  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规模上和数量上占据垄断地位,在全国范围内,信用度高,覆盖面广,它能够凭借自身作为金融主体的优势,压倒其他的竞争目标,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可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还只是集中在传统的存贷款中,经营模式和业务活动陈旧,缺乏创新,而对于其庞大的市场结构和业务范围,对于其他的金融机构产生“挤出效应”,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金融创新活动的发展。我国的金融机构不仅缺乏创新,而且自主定价能力也较低。

  自我国贷款利率管制放松以来,银行开始了自主定价。从总体上看,就是由总行提供利率计算公式,贷款额度逐级授权。在定价技术上,仍然以基准利率加点的方式、成本加成模式、客户盈利分析模式为主,具体到各家银行,采用的方式和模式也是不同的。

  但是,在定价方面,由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定价方式单一,对影响价格的因素不能系统把握,缺乏相关数据和经验的积累,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不高,这都使得金融机构的定价能力较弱。另外,银行存在定价部门职能模糊以及寻租的问题,如此以来,有可能存在较大的经营风险,滋生腐败现象。

  (四)利率风险加重,有可能造成金融机构之间的恶性竞争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就像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影响。纵观全局,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的风险呈现上升驱使,这些风险有内部的因素也有外部的影响。从内部看,在一定层面上,尽管作为金融主体的商业银行机构可以根据自身经营状况和信誉,确定合适的利率水平,但是在价格市场上形成的利率,往往会偏离预期值,这也是很难掌控和预知的,这其中存在的利率风险,包括商业银行的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基准风险和期权风险等,也成为商业银行面临的最大的风险。

  另外,由于银行具备了自主定价的能力,为了吸引客户,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银行之间通过调整利率水平,展开激烈的竞争,这不仅加重了银行经营的风险比重,而且随着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银行优胜劣汰,致使经营不善的银行倒闭,增加了金融安全隐患。甚至出现恶性竞争等不良现象,进而扰乱市场秩序,威胁金融市场的稳定。

  从外部来说,国内外政局形势的变动,国际利率、汇率的变化等因素,也都会影响我国利率的变动,造成利率风险。

  (五)金融全球化的挑战

  我国加入 WTO 之后,与全球联系紧密,尤其伴随着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我国的国际参与度也越来越高,但是,在国际舞台上,既会面临机遇,也会接受挑战。

  一方面,金融全球化使得资金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有效配置,促使金融机构改革和重组,提高了经营效率。但同时,另一方面,利率和汇率受到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波动较大,有时又很难预测和监管,存在不确定的金融风险。步入新时期,新的状况也会屡见不鲜。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保持着平稳健康的发展势头,贸易水平也一直处于顺差的状态,但是如此良好的发展趋势,却受到西方发达国家的排斥,例如,近些年,我国贸易面临着反倾销的阻碍,人民币承受着升值的压力,我国利率也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影响。另外,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使得资金流向更发达的国际市场,对于本国的经济有可能造成冲击。除此之外,随着国际化程度的加深,金融监管面临着更大的压力。所以在当今的国际形势下,我们在抓住机遇的同时,更应该勇于接受挑战。

  (六)民众风险意识淡薄,增加政府负担

  长期以来,国家对居民的合法财产进行保护,对金融机构进行扶持和帮助,同时,政府对居民储蓄与理财风险提供隐性担保,一旦金融机构破产,国家对存款进行全额偿付,这就使得大多数居民认为,将资金存入银行是最安全的,从银行取得固定回报也是理所应当的,由此,民众更加依赖于国家,风险意识减弱。而恰恰是这种习惯性的思维,加重了政府负担,又使得各金融机构存在严重的道德风险,同时也弱化了市场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和对金融机构的监督和约束。这又导致各类金融机构在市场竞争中缺乏一个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商业法则,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发展,也不适应利率市场化的要求。所以提高民众风险意识,很有必要。

  二、顺利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应对策略

  利率市场化改革通过政策传导机制,波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关系到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所以利率改革至关重要,古今中外,纵观历史,大多数成功改革的国家都是在一步步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完成的,因此我们应该坚定目标,勇敢面对各种困难,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深化企业改革,完善金融企业制度

  对于我国的企业,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因此,应当深化企业改革,促使结构优化,建立产权清晰,责任明确的现代企业制度。强化内部风险管理,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及创新。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加强自身内部监管制度建设。在利率市场化的要求下,银行并不能像实体企业那样,一味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应当在给定风险的情况下,考虑利润最大化;在给定利益的前提下,把风险降到最低。

  (二)逐步完善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化改革,不合理的经济波动可能会层出不穷,在这种情况下金融监管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要加快相关监督体系的构建。首先可以充分凭借现代的电子信息技术,搭建一个检测和监测平台,通过对一些数据指标动态的观察,剖析目前的经济变化态势,这也能够及时而有效的反馈市场讯息,金融主体根据于此,做出相应的反映。其次,面对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金融活动中的违法、违规操作,也必须从法律和制度的角度进行监管,因此要完善我国法律法规。此外,不容忽视社会信用制度的建设。信用对于个人、企业乃至国家来说至关重要,若信誉丧失,一个整体就会面临支离破碎的危险,因此需要提高企业信誉和形象。最后,还要鼓励企业自身监管,提高自律性。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内部和外部相结合的监管体系。

  另外,在新形势下,在强调金融创新的同时,把金融监管与创新相结合,利用金融工具规避金融风险,完善了金融监管体系。

  (三)加强金融创新,提高定价能力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金融企业要更新观念。商业银行应当转变经营模式,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完善风险定价机制。对于金融创新,首先,金融机构要制定具有特色、差异化的经营方针和发展战略,只有走特色的道路,才能出奇制胜,在竞争的浪潮中不被淹没。其次,在保证本系统金融安全的基础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开发新的金融产品,拓展融资规模和渠道。最后,应当在追求利润的同时,更加注重风险的防范,建立企业内部自身的监管机制,另外还要提高企业的资本充足率。

  在加强企业创新,保证企业安全的同时,增强企业的定价能力,及时完善金融企业的定价机制。在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的基础上,要把客户的信用风险进行量化,加强企业成本核算,建立风险监管部门,建立一套包括定价原理,定价程序以及定价技术的定价机制,提高企业定价能力。

  (四)建立良好规范的竞争机制

  对于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银行获得了自主定价的权利,这就刺激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展开竞争,通过对利率的调整,占领较多的市场份额,获得更多的利润和效益。

  但随着竞争的不断扩大和加剧,就可能导致恶性竞争,滋生腐败以及扰乱社会秩序等问题。因此要规范竞争活动,就要建立良好、健康的竞争机制。首先,作为国家,应当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能力,积极引导企业规范合理的运行和竞争。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于恶性竞争要进行严格的管制和处罚,而对于健康有利的竞争,则应当鼓励和支持。

  其次,对于企业自身,应当认识到竞争的有利之处,通过竞争机制,规范企业经营和用人制度,从而优化结构,树立良性竞争的形象。最后,应当提高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管,对于不良的竞争现象要及时的纰漏,坚决制止。从而从整体的角度建立良好完善的竞争机制。

  (五)营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

  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需要有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来保障。宏观经济的不稳定会给市场带来系统性风险。目前,我国国内存在一定通货膨胀的压力,首先要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后,应当在充分尊重市场的前提下,通过利率传导机制,在同业拆借市场、票据市场、存贷款利率市场等,公开业务操作,间接对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其次改革企业生产方式,优化企业结构,加强技术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最后加强监管,提高风险意识。

  对于经济全球化的冲击,我们应当保持清醒,勇于面对风险和挑战,完善自身建设的同时,积极参与国际市场,增强自主创新意识,提高综合国力和竞争力。

  (六)提高公众风险意识,积极引导理性投资

  民众的投资行为和风险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经济的健康运行是有影响的,因此,面对公众投资意识和风险意识淡薄的问题,国家可以通过合理的教育方式,强化民众的风险意识,积极引导理性投资,全面提高公民的综合素质。另外,国家相关部门也可以通过媒体等方式,向公众提供更充分的,更公开公平的,合乎法律规范的经济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掌握和分析,公众可以根据自身的投资需求,选择更加合理的投资方式和渠道,同时加强风险意识,规范自己的投资行为。从整体上引导全国经济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