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汉语言文学论文

建构主义的理论依据、学习观及教学方法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3-25 共3148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对外汉口语教学的问题及多媒体的应用
  【第一章】多媒体在外汉语教育工作中的运用引言
  【第二章】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的具体情况
  【第三章】多媒体在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4.1 - 4.3】建构主义的理论依据、学习观及教学方法
  【4.4 - 4.6】多种对外汉语口语教学设计探析
  【结论/参考文献】国际汉语口语多媒体教学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4 建构主义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分析

  4.1 建构主义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是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是在儿童认知发展研究的基础上产生的理论,建构主义是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的发展。”“皮亚杰认为个体认知结构主要是通过?同化?和?顺应?来进行的,通过不断地发展以适应新的环境。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的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保持平衡,如果个体能够用已有的认知结构去同化和顺应周围的新信息,则处于一种认知的平衡状态”。如果个体不能用已有的认知结构去同化和顺应周围的新信息,则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个体就要对原有的知识建构做出调整和修改以适应新的环境。“维果斯基认为学习是一种?社会建构?,知识的发展是由社会建构而激发的。在认知过程中学习者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重视社会交往和活动在个体心理机能发展中的作用”。建构主义认为个体并不是在单纯的记录获取知识和被动的学习,而是在积极主动的利用已有的经验建构知识。个体以自己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建构起相应的内容,也就是所谓的“内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将学习的重心由指导者转移到了学习者身上,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者变为主动构建知识,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知识构建的促进者”。

  4.2 建构主义学习观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要建构关于事物及其过程的表征,但它并不是外界的直接翻版,而是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信息进行加工而建构成的”。认识的本质就是个体的“构造”过程,知识都是通过个体认识活动获得的,所以学习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知识传递,是学生对知识进行有选择的加工和处理。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在教材的辅助作用下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取的。

  建构主义学习观主要由以下观点:

  (1) 教材中的知识是对于各种事物比较合理的假设,而不是唯一假设。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认知结构对知识进行分析、推理,从而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2) 学生在建构新知识的过程中,原有的经验和知识结构对构建新知识有重要影响。在学习的过程中新旧知识相互影响,旧知识能够利用已有的经验和认知结构理解新知识,新知识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之后也会对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补充、改造和调整。由于每个学生都有着不同的学习生活背景,所以对知识的建构也会有所不同。在相同的学习环境下,也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学生可以对某个问题有不同的认识和观点。

  (3) 建构主义具有社会性,学习行为看似是学生独立完成,但实际上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完成的。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对学生的知识建构起到帮助和促进的作用,家庭和学校同样会对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方式起到帮助和促进作用。在学习中提倡学生之间进行协作式学习相互协助解决问题、交流讨论,协作式学习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协作学习对小组成员制定商讨学习计划,搜集分析学习材料以及对问题的分析求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3 建构主义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在课堂中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教师也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知识构建的促进者。在这种教师和学生转变角色的情况下,教师应该顺应转变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摒弃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过分强调了教师的重要性,把学生当做知识灌输的对象,忽视学生本身对知识的主动构建;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知识的实际应用性。建构主义教学法是在长期的探索研究中形成了与建构主义学习观相适应的建构主义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模式下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4.3.1 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

  “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该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要事先把复杂的学习任务进行分解,以便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支架式教学可以理解为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建构知识提供的一种框架,这种框架能够为学生掌握和内化所学知识提供可能。学生能够利用脚手架的支架作用实现语言能力的逐步提高。

  支架式教学的构成环节:

  (1) 搭建脚手架,根据“最邻近发展区域”理论预测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建立概念框架。

  (2) 进入模拟情境,将学生带入已设定的模拟情境。

  (3) 独立学习,在学生独立学习之前教师应该对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和引导,再由学生自行学习。在学生独立学习的过程教师应该给与适当的指导,即能避免学生的学习偏离预期的轨道,也能帮助学生沿着框架逐步提高。使用支架式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初期教师对学生的帮助可以适当多一点,随着学生能力的逐渐提高教师对学生的帮也应该逐渐的减少,让学生更多的进行独立学习。

  (4) 互助式学习,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搜集资料、问题分析和讨论。协作式学习能够将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汇聚在一起,经过小组的协商和讨论得到比较正确和全面的理解,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5) 效果评价,评价内容应该以是否完成对知识的构建,独立学习能力的高低,小组成员间协作能的高低为标准。

  4.3.2 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

  “抛锚式教学是建立在真实事件或者真实问题的基础上,抛锚式教学的基本目的不是为了提高学生在考试中的成绩,而是帮助学生提高达到目的的能力,这种目的是完整的——从某一问题的一般定义开始,生成为解决问题所必须的子目标,然后达到目标。”抛锚式教学中的“锚”是真实的问题和事件,依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学习者想要完成对所学知识建构的最好方式就是通过真实的环境去体验和学习。

  抛锚式教学的构成环节:

  (1) 创建情境,在课堂中创建真实事件的发生情境。

  (2) 确定问题,在情境中选择与课文相关的问题作为“锚”。

  (3) 独立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自主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在搜集材料、理论分析等方面提供指导。教师在提供学习指导的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 互助式学习,在互助式学习中学生能够对问题有更加深刻和全面的认识。

  (5) 效果评价,由于抛锚式教学是建立在真实问题的基础之上,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能显示出学习效果。

  4.3.3 随机进入式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

  随机进入式教学源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弹性认知理论”,目的是提高学习者对知识的全面理解能力和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随机进入式教学是针对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的时间、不同情境下,为不同的教学目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呈现,也就是说学习者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学习同样的内容以达到对知识的全面理解”。

  随机进入式教学的构成环节:

  (1) 情境呈现,向学生展现教学内容的基本情境。

  (2) 随机进入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不同的途径进行学习。在随机进入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对不同学习途径的选择,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思维扩展训练,由于问题的复杂性和事物的多面性,所学知识通常具有多面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构建思维模型和培养发散性思维的能力。

  (4) 小组协作式学习,在小组中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认识途径进行多角度的全面分析。每个学生的观点都将会在构建的情境中接受检验,学生也可以依据别人的观点进行自我反思。

  (5) 效果评价,评价效果包括个人评价和小组评价。

  以上三种建构主义教学法都注重在教学中对情境创建和在互助式学习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意义的构建。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