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宁波方言与宁波方言中的时间隐喻词汇
宁波话属于吴语太湖片(北吴)甬江小片,主要分布在宁波市六区、奉化、象山、宁海、余姚东南部、慈溪东部,舟山大部分地区,使用人口约700万,各区的土语非常接近,除了音调和个别词汇的区别,在使用上高度一致。
宁波方言的研究已有较长的历史,早期相对完整的研究有明末清初鄞县人高宇泰编撰的《敬止录》专列一类“方言考”,宁波方言词语111条列入其中。1844年宁波作为通商口岸开埠,宁波话也引起西方学者的关注,有大量的文献记载了当时西方学者研究宁波话的教本、词典和论着。
近代也有不少学者专家对宁波方言进行了详尽的记录和论述,研究包括了语音、语法、词汇和民俗方面,为后人研究宁波话提供了大量的语料和史实。
从历史语料和现有的生活用语来看,宁波方言中存在大量的时间词汇,如“上半日”“夜里厢”“节边”“前头”。这些时间词汇有与英语、汉语接近的表达方式,即把时间的先后用方位词“前”“后”或“上”“下”来表达。也有宁波方言独有的时间解读,用当地的农耕季节来指代相应的时间段,如“早稻时”“杨梅时”。本文拟以现存的宁波方言时间词汇语料为研究对象,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时间隐喻词汇的表达进行解读,探索概念隐喻的认知机制。
二、宁波方言中时间词汇的隐喻机制分析
认知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认知遵循以人为中心的原则,即一切从人自身出发,引申到外界事物,再引申到抽象概念。隐喻是当代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热点之一,Lakoff提出的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认为隐喻不再是可有可无的修辞,而是无处不在的认知手段,是人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隐喻是具体的原始概念向抽象的目标概念转化的过程,与人的过程一致。解读宁波方言中时间隐喻词汇的理解过程,可以揭示概念隐喻的机制和途径,在理解的过程中探索人类如何认知抽象概念。
(一)用空间来认知时间
抽象的时间概念可以用具体的空间概念来理解。宁波方言中有大量用空间表现的时间词,如:上半日、下半日、日里、夜里、夜里厢、下遭(下次)、下两遭(下次,比下遭更口语化)、前日(前天)、头前日(大前天)、头头前日、后日、头后日、头头后日、下日(将来某一天)、上顷、前顷(同上顷)、下顷、初外(农历初三到初五)、十外(农历十一至十五)、廿外(农历二十一至二十五)、初十边(农历初十左右)、月半边(月亮呈半圆状的几天)、上半夜、下半夜、节边(过节前后几天)、上世、下世、前头、后头。
用空间来理解时间,可以将宁波方言中的时间词汇理解途径分为三类:1.用“前”“后”一组方位概念表示时间;2.用“上”“下”一组方位概念表示时间;3.用“里”“外”“边”等方位概念表示时间。
时间的先后用方位词“前”“后”表示在英语、汉语中都比较普遍,如英语“the day before yesterday”“the day after tomorrow”, 汉语中有“前天”“后天”的表达。用“前”“后”方位词来说明时间的先后,就是把时间视为一个单向移动的物体,过去在前,将来在后,用具体空间的移动来理解抽象时间的流逝。
用“上”“下”方位表达时间的先后在英语时间词汇中没有体现,英语中有“That’s up in the future.”的说法,用“up”(上)表示时间,但此处的“up”表达未知,是从“unknown is future”(未知的为上,已知的为下)这一概念隐喻派生出来的。汉语中用“上”“下”表示时间的例子俯首皆是,如“上半夜、上辈子、上个星期、下半夜、下辈子、下一回”,这是因为水从上往下流,从上游流到下游需要时间,把时间比作河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常见的意象,把对流水的认识投射到对时间的理解中去,就形成了汉语中独有的隐喻现象,而宁波方言中大量的用“上”“下”喻指时间的词也来源与此。
方位词“里”“外”“边”指代时间,将时间比喻成一个容器,把时间的先后比喻成靠近容器的距离。英语中也有用方位介词“in、at、on、by+时间”来表示时间的,如年、月、周表示一段时间,前面必须加“in”,具体日期前面加“on”,表示短暂的时间。英语中介词的固定搭配主要受限于时间本身的长短,而汉语和宁波方言中方位词不受时间长短限制,“方位词+时间”表达的是一个完整的时间概念,如“正月里”,表示整个农历一月。宁波话中用“里”“外”“边”比喻时间的例子在口语表达中更常见、更活跃,这也说明宁波是一座有着悠久农耕历史的江南水乡,可以用农业社会中常见的容器来比喻时间。
(二)用人体来认知时间
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人类由近及远、由实体到非实体、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决定了人体部位器官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基础。“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人们常常利用自己最熟悉的身体器官和部位去认知、体验和感受其他领域的概念,身体隐喻实质上是一种概念隐喻,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人类一方面通过自身可以认识和了解周围那些复杂的、不熟悉的和抽象的概念。另一方面,身体隐喻揭示了人体以及人类的身体经验在人们理解外部世界的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宁波方言中出现了大量用身体词表示时间的词汇,如:夜头(夜到头、晚头、夜到晚头,均指晚上)、黄昏头(黄昏)、早夜晚头(清晨和黄昏)、日脚(日子)、正月初头(正月初)、正月头面(正月)、节日头面(节日期间)、节头节面(节日期间)、头方(刚才)、后头(后来)。人体词来主要用“头”“面”和“脚”表示时间,宁波方言中的“面”,指的就是脸面。头和脸都是人体中最明显最容易辨别的部位,用“头、脸”比喻时间,正是宁波农耕文化历史悠久、对时间极为重视的一个映射。由于农业社会注重季节更替,重视节气对生产的影响,因此宁波方言中用“头”和“脸”来比喻春节和其他重要节日,并且“词化”(lexicalized)成时间词汇“正月头面”和“节头节面”。时间用人体器官“脚”来比喻,来自于古代人对太阳的直观理解,太阳的移动代表时间的流逝,接近于脚的移动。汉语中也有类似的比喻,如“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出自朱自清散文《匆匆》),但是没有直接用“脚”代替时间的词汇。宁波方言中的时间词汇“日脚”将这一比喻词化成日常表达,更增添了方言的生动性。
英语中有大量用人体词“头、脸、眼、手、心”比喻情绪、事物的成语和谚语,但并未发现直接用人体词来代替时间的词汇。因为在西方人的思维中,时间是单一的、不可逆的,因而用人体词来代替时间,是不被西方人所接受的。
(三)用民俗来认知时间
宁波话中还用具体的习俗、气候特征来指代特定的时间。如:点心时(下午茶时间)、乌龙送(凌晨)、熬天夜(寒冷的冬夜)、冷天家(冬天)、伏里(夏天,三伏天)、梅时(也称杨梅时,指杨梅成熟的季节)、夏场(夏天)、割稻时、早稻时、晚稻时、西瓜时、桔子时、交秋(秋天开始)、秋厄伏(秋天热的时间)、桂花蒸(秋天桂花开的时节)。宁波位于肥沃的江南水乡,优越的自然条件保证了水稻“两熟制”的实现,同时几千年稳定农业的也形成了宁波独具特色的农俗文化。宁波人将农俗用口语的形式来指代时间,不仅朗朗上口又代代相传,从而形成了宁波方言中生动鲜活的一大特色。
三、结语
语言是文化和思维的载体,英语、汉语、宁波方言中大量的时间词汇尽管已经被词化成最小单位,但仍然可以通过概念合成的隐喻机制进行分析和理解。探索时间词汇的理解过程也是探索人类认识抽象时间概念的思维过程。
综合来看,中西方都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但西方人对时间的认识更注重单一、不可逆,中国人则认为时间可以从前到后,也能解读为从上到下,而宁波话中出现的大量的鲜活时间词汇,也为探索人类如何认识时间这个永恒的话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Lakoff,G & Johnson,M.Ma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Langacker,R.W.Concept,image and symbol:the cognitivebasis of grammar[M].Berlin:Mounton de gruyter,1990.
[2]Steen,G.Understanding metaphor in literature:Anempirical approach[M].New YorK:Longman Publishing,1994.
[3]Yu,N.What does our face mean to us?[J].Pragmatics andCognition,2001,(9):1~36.
[4]王寅,李弘.中西隐喻对比及隐喻工作机制分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2):6~10.
[5]周志峰.百年宁波方言研究综述[J].浙江学刊,2010,(1),217~219.
[6]朱彰年.周志锋.阿拉宁波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