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汉语言文学论文

探讨因不明本义而产生的词类活用的误用现象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11-10 共2495字
论文摘要

  词类活用早在清代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中就已谈到.192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陈承泽所着的《国文法草创》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词类活用"说."近数十年的研究者一般认为,某类词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灵活运用,可以使某类词临时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词的这种语法功能的临时改变,即是词类活用."[1]

  值得一提的是,诸多学者所编写的古代汉语教材中都未能给词类活用作一个明晰的定义.正如王力先生提到":在上古汉语里,词类活用的现象比现代汉语更多一些,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2]黎千驹先生说":古代汉语里的某些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往往会出现灵活性的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而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这种现象就叫作词类活用";[3]许嘉璐先生认为":上古汉语里,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明确分工.但是,有些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在句子中改变其基本的语法功能,充当其他词类才能充当的句子成分,这就是实词的活用."[4]

  但是什么叫"一定的语言习惯"?"一定的语言环境"又该怎么理解?杨立国先生提到":'活用'相对'本用'而言.只有确定了'本用',才具备谈论'活用'的条件."[5]那么,什么是"本用"呢?陈承泽先生认为:"盖凡字义虽有一质而数用,从其本来之质而用之谓之本用."[6]什么是"本来之质"?到底什么是本用?其实陈先生自己下的定义也没有讲清楚这个问题.有的学者认为词的本用就是词的常用义.常用义,顾名思义指的是多义词中使用频率最高、运用范围最广的意义.

  它是一个历史范畴.杨立国先生就认为词类活用的本用应是针对常用义,而不是词的本义.也有的学者认为词的本用就是词的本义.那么,什么是词的本义呢?"词的本义,指的是根据字形结构(一个单音词就是一个字)和古代文献资料所能证明的词最早产生的意义."[7]

  王世征先生在《词类活用辩》一文中就认为本用指的应是词的本义.因此,了解词的本义是分析词语活用义的基础.虽然词的本用有本义和常用义之辩,但本文暂不考虑词语的常用义.本文以词语本义为观察视角,分别从不明本义的词性和不明本义的内涵两歌方面来探讨因不明本义而产生的词类活用的误用现象.

  因不明本义的词性而导致词类活用误用现象的产生(.1)本义为动词,而误认为本义是名词.例如《,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括不可使将.""将"是会意兼形声字.甲骨文从鼎,从肉,会从鼎中取肉奉献祭享之意.显然",将"的本义为动词词性.但有些古汉语教材认为"将"是名词,且误以为是名词的活用(.2)本义为名词,而误认为本义是动词.例如《,谏逐客书》":来丕豹、公孙支于晋."《说文》":来,周所受瑞麦来麰.

  一来二缝,像芒刺之形."可见"来"的本义为名词,意指小麦.但有些古汉语教材认为"来"的本义是动词,且误以为是动词的活用(.3)本义为形容词,而误认为本义是动词.例如《,秦与赵兵相距长平》:"破赵军者必括也"《.说文》:"破,石碎也."可见"破"的本义是形容词,意为石头碎裂,不完整.而有些古汉语教材认为"破"是动词,且误以为是动词的活用(.4)本义为名词,而误认为本义是形容词.例如《,韩信拜将》":信数于萧何语,何奇之.""奇"是会意字,会拄棍一只脚站立的瘸人之意,本义为名词.但有些古汉语教材认为"奇"是形容词,且误以为是形容词的活用.总之,不明本义的词性会导致词类活用的意义跟词语本义相差太远,有时甚至是南辕北辙.

  所以不明本义的词性会导致词类活用误用现象的产生.不明本义的内涵也会导致古汉语词类活用出现误用现象(.1)因不明本义内涵而误把引申义当作活用义".所谓引申,是指词义从一点出发,……可见引申义与本义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8]

  那么,不明本义的内涵会导致不明引申义的内涵,从而导致词类活用出现误用现象,如《谏逐客疏》":……却宾客以业诸侯."《说文》:"业,大版也,所以饰悬钟鼓,捷业如锯齿."可见"业"本义为古代悬挂乐器架子横梁上的大版.有些古汉语教材认为"业"是名词的使动用法.而据考证"使……成就功业"是"业"的一个引申义.又如《,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中国白头游敖之士皆积智欲离齐秦之交.""离"本为会意兼形声字,本义为鸟遭到捕获.有些古汉语教材认为"离"是动词的使动用法,意为"使……离开".

  而据考证"使……离开"是"离"的一个引申义.由此可知,不明本义的内涵会误把引申义当作活用义,从而导致词类活用出现误用现象.(2)因不明本义内涵而误把词语本义当作活用义.例如《,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说文》:

  "老,考也.七十曰老."可见"老"的本义为年岁大的人.而有些古汉语教材认为句中第二个"老"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老人"".老人"实际上是"老"的本义(.3)因不明本义内涵而把活用义和词语的义项相混淆.例如《,论积贮疏》":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此为廪廪也."《说文》":富,备也.一曰厚也."可见"富"的本义为财物多.有些古汉语教材认为"富"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为"使……富足".而"富"的众多含义中包含"使……富足"这一义项.这就导致了用义和词语的义项相混淆.(4)因本义内涵具有模糊性而产生误用.例如《,说文》:"雨,水从云下也."甲骨文"雨"像雨点下落之形.

  如果从"雨点下落"这一行为来看",雨"是"降雨"义.例如,《诗·小雅·大田》":雨我公田,遂及我思."这是表动态;如果从"雨点下落"这一结果来看",雨"是"雨水".例如《,诗·小雅·小明》":涕零如雨."这是表静态.那么《,汉书·苏武传》:

  "天雨雪"中的"雨"到底该怎么理解呢?很显然,本义的内涵具有模糊性也会使词语活用具有模糊性,这样也会导致词语活用误用现象的产生.总之,不明本义的内涵会导致古汉语词类活用出现误用现象.

  我们在接触词类活用的时候,会发现有很多词类活用的现象从常用义活用的角度来看是正确的,而从本义活用的角度看是错误的.虽然有些词语的本义尚有争议,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用本义活用的角度来分析词类活用的现象.鉴于因不明本义会导致很多的词类活用产生误用的现象,那么正确理解词语本义也是正确掌握词类活用这一语法现象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罗竹莲 . 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论析[J]. 南华大学学报,2005(04).

  [2]王力 . 古代汉语[M]. 北京:中华书局,2008:340.

  [3]蒋冀骋,黎千驹 . 古代汉语[M]. 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5:100.

  [4]许嘉璐 . 古代汉语[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49.

  [5]杨立国 . 词类活用"本用"的界定及词类活用的界定问题[J]. 福州师专学报,1994(03).

  [6] 解惠全 . 古代汉语教程[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113.

  [7]陈承泽 . 国文法草创[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18.

  [8]黎千驹 . 现代训诂学导论[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95.

相关标签:训诂学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