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陶渊明和晏殊两者皆为其所处时代的饮酒诗创作高手,他们的饮酒诗内涵丰富、意象鲜明独特,能够显示出他们的时代特点和个人气质。两者最直观的不同点在于他们身份的不同,归隐山林的贫士和位居高职的宰相通过饮酒作诗呈现给读者的是两种不同的精神气质和生活态度。从他们的饮酒诗入手,首先分析总结了两者的饮酒诗特点,在此基础上立足于文本,挑选他们诗歌中的代表意象(青松和梧桐、飞鸟和燕子)进行细致分析,概括出两者的意象的特色所在。最后则是从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两个角度为着眼点,探寻二者的意象形成原因。本文挑选了两位文人的一系列饮酒诗,参考了数本参考文献,以期较准确合理地完成陶渊明、晏殊饮酒诗中的意象比较研究。
关键词:陶渊明 晏殊 饮酒诗 意象
Tao Yuanming and Yan Shu imagery comparison of drinking poetries
Abstract: Tao Yuanming and Yan Shu both are masters of drinking poetries in theirage, and their alcohol content of poetry is rich in vivid imagery unique to show their timesand personal temperament. The most intuitiv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is their status isdifferent, hermitage forest of poor persons and among the higher the prime ministerpresented to readers of poetry by drinking are two different ethos and attitude towards life.From the start of their drinking poems, first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both drinking poetry, on this basis, based on the text, the selection of representative imagesin their poetry (pine and the indu, bird and swallow) for detailed analysis, summarizes thecharacteristics of the two images lies. Finally, there is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personalexperiences from two perspectives for the focus to explore the causes of the two images. Inthis article, the author of a series of drinking two poems, with reference to several of thereferences to more accurately and reasonably complete Tao, Yan drinking Poems ofcomparative study.
Key Words: Tao Yuanming;Yan Shu;Drinking poems;Imagery
目 录
引言
一、陶渊明、晏殊的饮酒诗特色
(一)陶渊明的“乱世独咏”
(二)晏殊的“盛世清音”
二、陶渊明、晏殊饮酒诗词的意象比较
(一)“田园之象”与“堂庑之象”
1.陶渊明的“青松”意象
2.晏殊的“梧桐”意象
(二)“有我之象”与“无我之象”
1.陶渊明的“飞鸟”意象
2.晏殊的“燕子”意象
三、陶渊明、晏殊意象特点成因
(一)生存环境
(二)个人经历
结 语
参考文献
引言
泱泱五千年的中国文化史除了弥漫着墨香脂气,还有一味酒韵是不能被忽略的。中国的文人是喜酒的,在醉酒的梦境中他们能看到被现实黯然抹去的一切理想与喜悦,酒所造就的忘俗之境也通过饮酒诗的形式流传了下来,为后世人所诵读。本文所指的饮酒诗,并不是狭隘地理解为文本中出现“酒”或指代类字词的诗词,而是诗人凭借酒力获得动力、激发内在感情而创造的诗词作品。自古以来,倚酒而歌是中国文人所偏爱的创作模式,其原因我大致总结为三点:其一,酒精对人的神经起刺激作用,激发诗人的创作冲动与灵感,所谓“酒入愁肠,豪情万丈”说的即是此种。其二,古人的精神生活极为单调,宴乐饮酒成为主要的娱乐方式。故饮酒诗中包括大量的酒宴应和之作。其三,诗人们追求“诗酒风骨”,即对自由放达的生活的不断追求。人是追求自由的,而现实中的窒碍往往使人与追求的自由背道而驰,这种矛盾即是人痛苦的根源。所以文人们往往借“杜康”来“解忧”,抛弃现实的烦恼,获得暂时的解脱。第三种原因也是中国文人大量创作饮酒诗词的最根本的原因。中国饮酒诗从《诗经》起源,至魏晋成熟再于唐宋时期攀上高峰,这绵延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出现了许多以酒诗闻名的诗人。魏晋首推陶潜,唐则以“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为代表,遂至宋代,世人多举苏轼为第一人,确系其酒作或豪迈不羁或深沉凝重,但我却认为作为“太平宰相”的晏殊的饮酒词更能体现宋代的理性风气。撇开文以气胜的李白,陶渊明和晏殊两位理性诗人的酒作更具比较意味。
本文重点讨论的即是两位大量创作饮酒诗词的诗人陶渊明和晏殊的酒作中的意象比较。
一、陶渊明、晏殊的饮酒诗特色
陶渊明与晏殊皆为好酒之人,从二者的饮酒诗词所占诗文总量的比例可证。收在陶渊明集子里的一百四十二篇诗文,与饮酒有关的有五十六篇之多,其中以酒命题的就有二十三首。而晏殊的《珠玉词》中,饮酒词数量也占了一半以上。他们的饮酒词对于其后代都有很大意义,我依据二者的各自特点,将其分别称为“乱世独咏”和“盛世清音”。
(一)陶渊明的“乱世独咏”
欧阳修曾诗曰“吾爱陶渊明,爱酒又爱闲。”陶氏喜饮酒,几乎世人皆知。这位开创田园诗歌的东晋诗人,创作了大量饮酒诗篇,甚至有专门以“饮酒”为题的二十首组诗。
欧阳修的这句诗正是突出了他的诗歌两个重要特征:“酒”和“闲”。归隐田园的陶渊明喜以酒入诗,抒写的正是他最真实的生活环境和人生思考,《饮酒》组诗的序文有言: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然复罪。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释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闲居寡欢”正是他独居田园的写照,“偶有名酒,无夕不饮”则说明他的好酒。而后面的几句是他写这些诗歌的原因,“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展现的是陶渊明直率的创作观,就是酒后兴起,挥毫泼墨书写心中所念想之事,体现为其酒诗的一个重要特点,即是自觉地以酒入诗。他的酒作可以抒写任何内容,有出仕、归隐的矛盾选择,有政治、历史的相关评论,有生活、社会的直观现象,他并非专为写酒而撰文,萧统评价“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说的正是如此。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陶渊明的酒诗接触到的是他广博的思想和深沉的性格。
从东汉末期以来的几百年里华夏大地皆为战火,社会长期动荡分裂,如此乱世,受儒家入世“大济苍生”观念颇深的文人各抱大志,欲倚己之力,平定天下,却被统治者无情镇压。因此,在陶渊明之前,有大量的文人被杀,如孔融、杨修、祢衡、嵇康、何晏,又有很多人为避厄运,选择醉酒逃避,如阮籍、刘伶。这些人也创作饮酒诗,但是这些诗歌或是装醉避难,或是表达激愤之情,浓烈的痛苦不甘似烈酒一般苦楚辣怀。较之他们,陶渊明更清醒理智,他对于这样的乱世采取了以隐逸为形式的反抗道路,他归隐山林,于自然山水之中寻找自我的价值,古今多少人在追求自由,却偏偏逃不出俗世的纷扰,陶渊明却在靠近自然、融入自然地过程中完成了他对自由的的追寻。崇尚自然正是他诗歌的思想中心,这种洒脱和理智使他的远离尘嚣世人,独居田园山林,独咏属于他自己的酒诗。他的酒诗也显得冲淡平和,充满自然超脱之气,这酒味甘苦夹杂,醇香韵远,可算乱世之中独特的一味,即“乱世独咏”的含义所在。
(二)晏殊的“盛世清音”
相比之下,晏殊的酒作不像陶渊明的那般醇厚冲淡,他似是喝着一杯华酒轻诉淡淡的忧思。晏殊生活在北宋初年,战乱刚定,太平盛世的环境下,晏殊少年得志,官途畅达,直至宰相,风流蕴藉,一时无人能及。北宋初年距五代十国相去未远,花间派的柔靡华贵词风对宋人的影响颇深。故包括晏殊在内的宋代词人的诗词创作都呈现出一些相同的特点:题材狭窄,内容单调,多为男女艳情、相思离别、伤春惜时等。然而晏殊虽蹑步温、韦,却是蜕骨花间,较大程度上摆脱了花间派的浓艳和雕饰,力求形象明朗、意境清新、语言自然,所以晏词虽然富贵华丽,却又清新洒脱。综上,“清”是他词作风格的一大特色。
晏殊的酒作多作于宴会之上,应和着丝竹管弦之音,袅袅诉来。这些酒词写男欢女爱,写轻歌曼舞,歌功颂德,遣兴祝颂,内容和思想上都显得枯燥无味。似乎酒味过重,掺杂着少许脂粉香气,实则寡淡无味,不堪细品。其实晏殊真正动人的酒作中酒只是配角,只是引发他理性思索的一剂引子。“理性”也是晏殊饮酒词与同时期的词人的作品最大的不同之处。近人赵尊岳在《填词丛话》卷四中评价“晏词智慧流露而重大有余,实为浑金璞玉之音。”这里的“智慧”即是指理性。晏殊并不是一个只会享乐的官者,他的很多酒词中蕴含深刻的生命意识,隐藏着他对人生深刻的思考。对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感慨是他酒诗最深刻的主题,但晏殊的“理性”体现于他并不耽溺于此种消极沉闷的感情基调,而是很快地调整,用理性的思考来找出让自己释然的办法。如《更漏子》:
雪藏梅,烟着柳,依约上春时候。初送雁,欲闻莺,绿池波浪生。
探花开,留客醉,忆得去年情味。金盏酒,玉炉香,任他红日长。
《更漏子》是一首典型的怀旧忆人之作。上片描绘了一连串的初春景物,细腻地展现了一幅春至雪化、梅依柳密的美好景象。下片伊始,作者高昂的兴致开始低落,忆及“去年”的情事,不禁怅惘感叹。此处和上片的基调是截然不同的。若是依照这样的感伤基调结尾,那么晏殊此作也无高妙之处了。但是结语却给人豁然开朗之感:在玉香炉的香气中举起金盏,享受眼前的快乐,任他窗外红日自长吧。此处表现了晏殊的独特风度和情调。正如此例,晏殊的饮酒词中大都会透出淡淡的忧伤,或感时或伤人,但他的理性旷达总会包容生活生命的不圆满。这是他被称为“理性诗人”的原因所在,也是晏殊饮酒词的魅力所在。纵观词史,柔靡者有温庭筠,但不及晏之清丽;婉约者有秦少游,但不及晏之舒朗;豪迈者有苏东坡,但不及晏之理性。正是这些特点是晏殊的诗词具有了独特的鉴赏价值。
二、陶渊明、晏殊饮酒诗词的意象比较
意象是作者心意中的物象和表象,它是客观存在的象和作者主观的意相统一的结果。
它本身是一个具有鲜明的诗人特性的术语。作者在创作诗歌时往往会使用一些固定的意象,这些意象表现出作者对物象的理解、情感及审美情志。有些相同或类似的意象在不同的作者笔下却常常反映不同的情感内涵。它们的比较也可以体现出作者的情感价值的同异。陶渊明和晏殊都喜用意象来营造意境,他们用真切的意象反射出生活环境、心态变化、人生态度。在意象的选取上也呈现鲜明的个人特色。
(一)“田园之象”与“堂庑之象”
按丹纳的的说法,环境是文学创作的三要素之一。不同的环境使创作者的所见之景和所思之事都是不同的。归于山林的陶渊明和钟鸣鼎食的晏殊笔下的意象区别当然也很大。陶诗选取的意象是广阔山林田园中的物象,顽石、飞鸟、松菊,平凡但是有一股自由孤傲之气,我称其为“田园之象”。而晏词中的意象受他生活环境所限,大都是庭院花园中的紫薇、金盏、锦鳞之类,充满富贵之气却是局限之物,缺少活泼灵动的气质,只是“堂庑之象”。
1.陶渊明的“青松”意象
“青松”是陶渊明诗歌中的常见意象之一,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他曾以松柏喻己“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天下杰”(《和郭主簿》其二)证明了他对青松的偏好。
陶渊明选择隐居田园,他的生活环境是单纯的“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归园田居》其一),他的生活内容是朴实的“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归园田居》其三),但这是他的诗歌中体现出来的最大乐趣。然而隐逸的生活总是无形被贫困所缠绕。“一朝辞吏归,清贫略难俦。”(《咏贫士》其七),“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都道出了贫困给他带来的困扰,但他既然心属自然,也具有与之相应的顽强生命力,这点集中体现于“青松”意象。以《饮酒》其八为例: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提壶挂寒柯,远望时复为。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这一首饮酒诗用白描手法塑造了一棵青松的形象。它是一棵平凡的植物,“众草没其姿”,它与周围的草木一样并无出众之处,但是它的与众不同要在恶劣的环境下才能显现。第二句说“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体现了青松的卓尔不群,当寒霜凝露摧毁了万物时,松树依然卓然挺立。第三句描绘了旁观者的态度变化,当万物茂盛时它并不显眼,没有人会注意到它的姿态,但当众生凋落,大家才能惊叹它的不凡之处,说明青松孤直傲然的品质。它不屑于与万物争宠,也从不在意别人的看法,只是默默坚持自己的位置。“提壶挂寒柯,远望时复为。”这一句出现了陶渊明自己,他把酒壶挂在了不畏严寒的青松上,不时远远望去,内涵深刻但是表达地十分含蓄。他提着酒壶来到了青松旁边,显示出他对松树的亲近和契合,不仅仅是物理上的距离而是心理上的亲密。他喜爱松树的傲然不逊、顽强自立的品质,这种品质使他能够看得更远。到这里整首诗中青松的意象和作者对它的态度已经十分明显了,不凋的青松可以象征着生命的永恒、自然的超脱,这些正是陶渊明归隐田园没于山林中追求的东西。“青松”在陶渊明心目中不是单单的一个物象,而是内化为一种精神寄托了。
田园即自然,“田园之象”就应该生于自然存于自然。陶渊明形对于自然,体上的贴近映衬着精神上的归隐,自然的生命之气赋予他活力、自由、愉悦、朴实、桀骜,此时我们称田园为他的生活环境,不如说是陶渊明选择的生活状态。可以说陶渊明的生活、思考的一切内容都与自然田园扯上了联系,他的作品自然也带上了浓郁的自然气息,上文说的“田园之象”正是体现之一。所以在陶渊明的诗歌里还常见菊、柳等饱含生命力和自由意志的意向或浓或淡地成为诗歌的主题或副景。这类意象正是陶渊明向往自然、回归自然、融于自然地最佳写照。
2.晏殊的“梧桐”意象
上文已提及晏词的华贵气度,它并不体现在频繁地堆砌华丽奢靡的物象,而呈现为选用一些富贵却清雅的物象作为诗歌的意象来体现诗歌整体情调上的雅致富贵。“堂庑之象”体现了晏殊意象的两个特点:其一是意象的华贵精雅;其二是意象的局限性,受隅于楼阁庭院中,缺少自然傲洁的气质。同样以植物为例,晏殊词中的“梧桐”与陶渊明的“青松”代表着两种身份、两种环境、两种追求的差异。
“梧桐”是一个传统的诗歌意象它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梧桐可以招致凤凰,是祥瑞的象征,所以它被大量地种植于庭院道路中,以求好运;相传梧桐是雌雄异株,梧为雄树,桐为雌树,两相偕老,同生共死,所以它也是爱情的象征,贺铸《鹧鸪天》里有道“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来痛悼爱妻的逝去;更为诗人关注的是梧桐季节性的特征,这样一种季候性极强的植物很容易引发人们的感时之思。在晏殊的饮酒词中的“梧桐”意象就是此种类型。以《清平乐》为例: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
紫薇朱槿残花,斜阳却照阑干。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这首词的内容很平常,刘扬忠评价它“用精细的笔触和闲雅的情调,写出像作者这样的富贵高雅的文人在秋天刚来时的一种舒适而又略带无聊的感触。......它呈现了一种与词人富贵显达的身世相协调的圆融平静、安雅舒徐的风格。”在这种富贵之气里,连悲秋的“梧桐”也变得含蓄而优美。然而在晏殊的这首小词里,梧桐和其他意象构造出了初秋美丽的景致。金风轻轻吹落了梧桐的树叶,“叶叶”使人感到黄叶飘落的舒缓和节奏,显得悠闲优美。这一句就一扫前人的悲秋之感,洋溢着上层士大夫的优雅气度和文人的纤细的感觉。只有像晏殊这样身份的人才能在初秋的夕阳里有如此的心情去欣赏大自然的美好。运用一系列淡雅的意象来营造出士大夫特有的闲愁和优雅心境正是晏殊词中的富贵之气的精华所在。而“梧桐”正是这些淡雅意象之一,它是富贵之气的伴唱,本身具有富贵雅致的特点。
相对陶渊明的“田园之象”来说,晏殊的“堂庑之象”虽精致富贵,却显得少了一份自由活力。“梧桐”与“青松”相比,无疑缺少了内在的精气神。它只是种在城市庭院中的富贵植物,本就是富人的专属植物,只需装扮盛时之景,它的气力不足以抵抗寒冬冷雨。富贵的生活环境里不管是植物还是人都会显得安逸而懈怠,长久的环境熏染会让原本刚直的气质慢慢挥发,只剩下与富贵相衬的安逸柔和。面对扎根于天地自然的青松,梧桐外表光鲜却缺乏长久的生命力,这也是晏殊诸多“堂庑之象”的特点所在。
(二)“有我之象”与“无我之象”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这里的“有我之象”和“无我之象”却是我为陶渊明和晏殊的意象重新定义的词语。“有我之象”就是指带有鲜明的作者自喻性的意象,在物我关系上呈现一种物我相融的境界,陶渊明的诗歌意象就有此特点,具有比喻象征意义,多能体现陶渊明的性格、理想和情感。而“无我之象”是针对晏殊的意象提出的,他的诗词意象往往不具备比喻特性,物我并不相融,是相对独立的物象,不能明确体现出作者的所思所想,故称为“无我”。下文选取两者饮酒诗词中都经常出现的“鸟”的意象来比较说明。
1.陶渊明的“飞鸟”意象
“飞鸟”是陶渊明诗歌中最常用的意象之一,它的深层意蕴历来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相关总结有“以鸟自比,作为诗人的艺术化身、‘坚贞人格的象征’;或以‘高鸟’
明志,成为‘理想中的形象’;...或托兴归鸟以抒发诗人的情怀,‘表达其对人生的意义的独特理解’。”总之,这些观点的内容重心在此并不重要,只是它们都证明了陶渊明的“飞鸟”具有深刻的内涵,带着浓重的诗人自身影子,是陶诗意象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我之象”。以《饮酒》第四为例: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在这首饮酒诗中的“飞鸟”是一只具有象征义的孤鸟。学者叶嘉莹如此评价:“陶渊明用一个鸟的形象来写摆脱了彷徨困惑、找到自己立身安命之所在的一个过程。”结合陶渊明自身的经历,我们就能了解这句的含义了。首句“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交待了本诗的主角是一只脱离了群体的的鸟,独自在暮色里飞翔。实则是陶渊明比喻自己选择偏离黑暗的官僚群体,独自归隐于林。“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两句是他在选择时矛盾的心理过程,就像这只鸟,曾经徘徊于树林之间,悲鸣着作出痛苦的选择。“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则是对他的选择的一种解释。诗中的鸟最后选择在一棵孤松上落脚,这课松树青翠茂密,卓尔不群,指代他的选择是令自己欣喜愉悦的。最后一句“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是表明了决心,既然找到了如此合适的修身之所那么就会执着于此永不改变。整首诗都其实都是作者的自白,他将自己的心理过程投射在一只孤鸟选择栖息地的历程里。这里的“飞鸟”
的象征性已相当明显,而且这种象征相当的恰当自然,准确达情。这一意象特征也大量出现在陶渊明的其他诗歌意象中,例如菊花、玉石,使他的诗歌外淡而内奇,具有极大的可读性。
2.晏殊的“燕子”意象
晏殊是喜在词中大量创造意象的词人,如“斜阳、金风、绿酒、阳春”等,“燕子”
是他最喜用的动物意象,用于营造诗歌的整体意境。但是在他二十多首有燕子意象的饮酒词中,“燕子”不具备陶渊明的“飞鸟”所有的比喻性,也就是说燕子只是个带有主观色彩的物象。在晏殊的饮酒词中,“燕子”意象有两种内涵:富贵之气的代表和感时伤春的象征。
首先,燕子与晏殊词中的大多数意象一样,是充满富贵之气的物象。以《浣溪沙》为例:
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曲阑干影入凉波。
一霎好风生翠幕,几回疏雨滴圆荷。酒醒人散得愁多。
这是一首充满着景外之韵的词,晏殊将所见之景信手拈来,组合成了初夏生动的园林景象。唯一抒情是结语“酒醒人散得愁多”,抒发了作者酒后人散的感慨,但是整首诗的基调却不被这“愁”所压抑,而是显得清新雅趣,这和晏殊选取的意象有关。“小阁”“重帘”是静景,也是典型的富贵之象,在其中穿梭的“燕子”也沾染了富贵大家的典雅和灵动,使原本静止的景物活泼起来。后两句再写红花落院、阑影入波的景象,下阙中描绘的是风生翠幕、雨打圆荷的场景,这几幅场景都是动静结合,显现出作者悠闲情致,更重要的是它们都发生在庭院之中,是标准的“堂庑之象”。所以说,“燕子”是晏殊营造富贵气象的常用意象之一。
其次,“燕子”在晏词中扮演的更重要的角色是引起诗人感时伤春、时光易逝之感的诱发物。晏殊的饮酒词最大的主题之一就是感慨时光易逝和人生多变,在这些词中经常会出现“燕子”意象。燕子是具有季候性的动物,它的出现总代表着春天和美好,同时也固执地提醒着人们时光的流逝,对于心思较之常人更为敏感的词人,晏殊更能敏锐地捕捉到燕子的变化,从而产生感慨。以两首词为例:
春去秋来,往事知何处。燕子归飞兰泣露,光景千留不住。
酒阑人散冲冲,闲阶独倚梧桐。记得去年今日,依前黄叶西风。
——《清平乐》
这一首词描写了秋日感旧怀人的愁绪,将景物描写和抒情融合在一起,直白地表达了离愁别绪。在本词中,给燕子的定位是“归飞”,即飞回来的燕子,它的归来提醒了主人公时间的流逝,直接引发了他对故人旧事的回忆和思念。“燕子”意象在这里沾染了灰暗、愁苦的感情基调。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浣溪沙》
在这首晏殊的代表作中,最为出色的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联,除了它对仗工整,还因为这句看似平淡的语句却包含了晏殊深刻的理性思考。上文已经陈述过晏殊是个会用理性来克制情感、解决问题的词人,在这一首词中,他给出了他对时间流逝、生命无常的思考结果。花和燕子虽然美好但是终会消逝,就像那时间一样。但是花会再开,燕会归来,世事皆会循环。晏殊的忧从花来,愁从燕去。“燕归来”正蕴含着他所需的哲理:美好事物的消逝是必然的,然而相对的,又会有美好的事物再现,何苦要为逝去的东西而忽略再现的美好呢?这一首词中的“燕子”比起上一首,虽说都代表着时光的流逝、事物的改变,但是它包含着更深一层的内涵:世事的循环。所以这一首词比前一首高妙得多,得到的赞誉也更多。
综上分析,“燕子”意象虽然内涵丰富,但它从来不具备象征作者自己的可能,不管是作者外在的经历或是内在的品质。它只是晏殊用来构造意境或是抒情达意的组成部分,而不能代表真正的诗人自我,因此“燕子”意象在晏殊的词中只是“无我之象”。它也体现了晏殊意象与陶渊明意象的不同之处,陶渊明笔下的任何意象都有直接赋予人格魅力的可能,但是晏殊的意象永远只能间接地传达出诗人的情意。
三、陶渊明、晏殊意象特点成因
影响一个诗人常用意象特点形成的因素是多样的。对于陶渊明和晏殊来说,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他们的生存环境和个人经历,迥异的两种人生体验使他们的诗歌意象带有鲜明的个人印记。下面我从这两方面进行分析,找出两者意象特点的成因。
(一)生存环境
上文已述,陶渊明饮酒诗歌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了他对社会的看法和态度。
陶渊明生于东晋,这是个充满叛乱和篡位的时代,恒温和刘裕的相继叛变使整个社会始终处于动荡不安的环境中,除了内部军阀、官僚的争夺相残,外族胡人也在不断进犯。
如此乱世正是陶渊明诗歌的最大背景,黑暗虚伪的官场使陶渊明厌恶不堪,最终他选择了归隐山林之路。我们不能说他的隐逸是完全消极的逃避,而是一种更为平和的反抗方式。与同期的刘伶等人借酒避祸不同,陶渊明的饮酒诗并不掩饰对乱世赤裸裸的厌恶,而是批判着假世乱政的丑陋,“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饮酒》其二十)正是表达此意。当饮酒诗成为他反抗的策略和手段时,诗歌中的意象必然带有鲜明的指代性、象征性。他借描绘秋菊、青松、飞鸟等意象,赞扬它们高洁品格,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志向。这种含有自我色彩的意象外看平淡,实则是陶渊明用平凡做外衣装饰保护了真正想要抒发的愤慨和宣扬的气节。相比起刘伶阮籍等人,陶渊明反抗得更勇敢但是更巧妙,这样在无形中使陶诗的内在蕴含更为深刻。因此,陶渊明诗歌意象的象征性很大程度上是由乱世之环境造成的。
说到运气,陶渊明绝对不及晏殊的十分之一。晏殊生于北宋初年,那是有着繁荣昌盛的社会经济和尊儒崇文的文化气候的时期。在此盛世气象中,晏殊的词作也是装点太平盛世的颂歌,自然充满着富贵之气。大宋初期,太祖太宗大体上实现了全国统一,社会环境也进入稳定发展时期。统治者采取的大量措施促进了人口增长、加快了城市发展、推动了经济的繁荣。柳永的《望海潮》中如此描绘了宋初的城市盛景:“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如此繁荣的社会经济自然也滋生孕育了宋朝的享乐之风,吴曾《能改斋漫录》所载宋太宗说的“寇准年少,正是戴花吃酒时”可窥一斑。另外从太宗起就实行的尊儒崇文的基本国策使得宋代文人士大夫的地位待遇空前绝后之高,其生活可谓优游写意。作为宰相的晏殊诗词内容大体是应制帝王、歌宴酒席本就是理所应当的。生活在如此优渥的条件下,天时地利人和造就了晏殊意象的富贵之气。虽说这样的诗作给人高高在上的漂浮之感,缺乏现实主义的积极进取意义,但它们却是真正符合北宋初年太平盛世的作品。难得的是晏殊的“堂庑之象”还能摆脱金玉俗气,多了一份清丽淡雅,相比同时期的其他词人,这已是十分可贵了。
(二)个人经历
说到人生经历,陶渊明是前半生挫折不断后半生较为平静,而晏殊的一生无大的起伏但也波澜不断,两个人的人生经历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人生经历引导着思想情感的发展倾向,意象作为他们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其影响,呈现出相应的风格特点。
陶渊明早期的生活目标和后期有很大的不同。青少年时期的陶渊明受儒家“大济苍生”的思想影响,怀有建功立业的大志,有《拟古》其八为证: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
他说年少的时候勇敢强壮,想带着宝剑幽游四方,去的地方远在张掖幽州。张掖幽州那时是被外族占领的沦陷之地,陶渊明不可能真的去过那里,他想要表达的是为国效力的壮志。因此有了后面的五次出仕,事实证明陶渊明的志向在混乱的官场不能实现,他的个性自由也被压抑,在经历矛盾的选择之后,陶渊明结束了仕宦生涯,开始了归隐田园亲近自然地另一种生活方式。当然,他的田园生活不可能一切顺利,当他放弃官职的时候,就要开始承受生活的另一种苦难:物质上的贫困。自然的山水容纳了陶渊明的形体也接受了他自由恬淡的天性,同时也以万物启示他更为坚毅的品质和顽强的生命力。“苍苍谷中树,冬夏常如兹。年年见霜雪,谁谓不知时。”(《拟古》其六)即以树自喻,让人领悟到恶劣环境下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所以,陶渊明的意象形成是他和自然相互作用的结果。自然环境给了他创作灵感和动力,他把自然物象赋予了感性的色彩,与他的诗歌结合在一起,构造了自然冲淡、内蕴深刻的审美特点。
晏殊的经历虽不像陶渊明这般分为明显的前后两期,但是他的经历也比常人挫折得多。他少年得志,深受宋真宗厚爱,可谓仕途顺达前途无量,但他的家庭生活却接连遭受不幸。弟弟晏颖、父亲晏固、妻子李氏、母亲在短短五六年间相继离世,给他光鲜畅达的人生道路抹上了阴郁的色彩。中年的晏殊也经历了官途的不顺和亲人的逝世,他遭遇两次贬官,长子晏居和妻子孟氏也在这一时期故去。晏殊的晚年比起前半生更为颠簸流离。他被罢相,贬谪至各地,经历了十年辗转回到了京师,两年后因疾逝世。晏殊在中青年时期便“经历了丧弟、丧父、丧母、丧妻等人生中至悲之事,不可避免地对于生命的无常和时间的流逝体会地更加敏感深刻”;他在宦途生涯中有过无尚荣耀也经受过冤屈贬谪,因此对于美好事物往往带有深深的忧患。他的经历常常在他的诗歌中表现为对于生命的无常感叹和时间无情流逝的无奈,这也是他常用夕阳、归燕、春花、秋草、流水、落红等积淀时间意义的自然物象作为诗歌意象的原因。
结语
陶渊明和晏殊的诗歌研究本是交集甚少的,两者的可比性并非显而易见。我以饮酒诗的意象为切入点,比较了两位喜酒好咏饮酒诗的诗人:酒如其文,象似其人。陶渊明弋于田园山林,喝的是农家素酒,以最平凡的农作物做材料制酒,其诗文也以平常琐事为叙点,似平淡无奇却内质浓烈。采取意象也内含有陶者的孤高自由之气质,铮铮有声。
晏殊在楼阁廊台里做诗,品着华酒而做的诗歌带有浓郁的台阁气息,精致典雅,选用意象相应呈现出富贵华美、淡雅无常的特点。通过对比可知两者在意象选择上或有意或无意地掺取了自己熟悉的物象,渗入了个人的生活、感情经历,也为分析诗人意象特色的研究上获取了一点方法和经验。
参考文献
[1]叶嘉莹:《叶嘉莹说陶渊明饮酒及拟古诗》,中华书局 2007 年版。
[2]唐卫红:《二晏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0 年版。
[3]刘扬忠:《晏殊词新释辑评》,中华书局 2003 版。
[4]魏正申:《陶渊明探稿》,文津出版社 1990 年版。
[5]袁行霈:《陶渊明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
[6]陈洪:《诗化人生:魏晋风度的魅力》,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7]叶嘉莹:《迦陵论词丛稿之大晏词的欣赏》,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 年版。
[8]刘静:《论中国酒诗词》,《学术交流》1998 年第 4 期。
[9]李华:《简论晏殊词的积极因素》,《江西社会科学》1988 年第 5 期。
[10]李康化:《闲愁最苦--<珠玉词>文本解读之一》,《江汉论坛》1996 年第 4 期。
[11]魏耕原:《外淡而内奇:陶诗的审美追求》,《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 年第 4期。
[12]王德明:《走向人生的感叹与思索--论晏殊词在宋词发展史上的新气象》,《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年第 1 期。
[13]陈毛美:《略论陶渊明的饮酒诗》,《齐鲁学刊》1987 年第 3 期。
[14]万伟成:《从建安、正始到东晋的酒诗演进--陶渊明范式的建立及其意义》,《江西社会科学》2006 年第 11 期。
[15]何蓓:《陶渊明诗歌的生命主题及哲学思考》,《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 年第5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