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汉语言文学论文

诸葛亮人物分析论文(强烈推荐6篇)

来源:未知 作者:万老师
发布于:2021-08-02 共6739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2篇】 诸葛亮人物分析论文(强烈推荐6篇)
【第3篇】裴度积极接受诸葛亮文化的原因及效仿
【第4篇】以“宽严皆误”来探讨诸葛亮
【第5篇】剖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四次选择的深层原因
【第6篇】六朝时期诸葛亮的才能和功业探讨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人,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发明家,本篇文章就向大家介绍几篇关于诸葛亮人物分析论文范文,供给大家参考阅读。

诸葛亮人物分析论文范文第一篇:《三国演义》之诸葛亮神化写法及原因刍议

  作者:刘红枚

  作者单位:重庆市巴蜀中学校

  摘要:诸葛亮是历史演义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其形象的塑造,作者突破常见写法,无论是外在形象,还是内在智慧,都不同常人而具备神化的特点。本文从文学塑造的需要、作者理想的寄托、传统文化尤其是道教文化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就《三国演义》之诸葛亮的神化写法的原因进行探究。

  关键词:《仁国演义》;诸葛亮形象,神化写法,

  作者简介:刘红枚,教育硕士,重庆市巴蜀中学校语文老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着墨最多的人物。从三十六回徐庶举荐到一百〇五回临终设锦囊妙计斩魏延,诸葛亮几乎贯穿所有章回。书中的他与一般人有极大的不同,甚至成为一个具有超出自然能力的"神仙"人物,鲁迅也曾评价其"多智而近妖".在作品中,对诸葛亮神化的描写从外在到内在都很明显。"神仙化"诸葛亮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这是值得探究的。

诸葛亮.png

  一、诸葛亮的神化写法

  (一)外在形象的神化

  一个人物的外在形象直接关系到该人物的内在气质以及整体特点,小说在实际塑造典型人物时,往往需要在形象上下一定的功夫。《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正式出场之前,读者从徐庶口中有了对诸葛亮的初步感知,徐庶称其为"绝世奇才";而在徐庶之后,司马徽对其评价也颇高:"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之后,在诸葛亮出场时,作者对其是这样描写的:"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诸葛亮宛若神仙,此处作者直接点明了诸葛亮的神仙气质。而在诸葛亮的打扮中,"鹤氅道袍""羽扇纶巾"也正是其具有神仙形象的典型特征的物件。作者还从多处对诸葛亮的形象进行反复熏染,成功塑造出了诸葛亮潇洒飘逸的神韵,有效地将诸葛亮塑造成为旷达、超脱的神仙形象。如诸葛亮执掌刘备军队后,常常手持羽扇,坐一辆四轮小车。其居僻远之地,生活方式也如闲云野鹤,"或驾小舟游于江湖之中,或访僧道于山岭之上,或寻朋友于村落之间,或乐琴棋于洞府之内,往来莫测,不知去所".

  (二)内在智慧的神化

  一个外表如神仙般远离世事争斗的诸葛亮,能知天下事,能对天下形势做出精准预测。"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在隆中,诸葛亮为刘备全面分析了天下大事,指明了未来一段时间内刘备的方向与方式,"先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之后刘备之所以能够成就蜀汉基业,同诸葛亮的清晰思路与高瞻远瞩具有直接的联系。对于诸葛亮的隆中对,在历史上也有记载,且后续的作用也被历史所证明,如刘备取荆州、劝吴抗曹、亲征南蛮等。能预测未知事件,往往是神话小说中的神仙或传奇小说中的奇人才具有的特点,无疑,诸葛亮被神化了。诸葛亮的战术也如神一般莫测。在无数次战役中,诸葛亮调兵遣将、运筹帷幄,置对手于迷雾之中,让对手无法识破他的计谋。其中,颇有才华的周瑜同诸葛亮之间的一系列斗争非常经典,如草船借箭、智取南郡、"赔了夫人又折兵"等,在对比中体现出了诸葛亮的智慧。而在后续同魏国司马懿的对抗中也是如此,如空城计、司马懿兵困上方谷等,也是诸葛亮高明计谋的体现。可以说,出奇制胜、知彼知己是诸葛亮鬼神莫测计谋与战术的应用基础,但在此过程中,诸葛亮有很多一般人无法想象的计谋出现,让人不得不发出诸葛亮"非人而为神"的感慨。诸葛亮还能掐会算,能看相算命。如他看出招降的长沙将领魏延脑后有反骨,此人必反;在即将离世时,还能点灯续命;诸葛亮平日夜观星象,即可预测出成败兴衰;在他去世后,邓士载偷渡阴平,过摩天岭时发现石碣上诸葛亮生前所写文字,竟然早已算准未来邓钟两人的遭遇及命运……凡此种种,都无不让人感到诸葛亮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神".

  作者在情节上也有意虚构,通过情节神化诸葛亮。诸葛亮是历史上真实的人,但是《三国演义》中如"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等情节在史书中却找不到相关记载。

  二、神化诸葛亮的原因

  结合上文种种,作者为何要在《三国演义》中神化诸葛亮呢?

  (一)神化诸葛亮是演义小说文体特质的需求,是文学塑造的需要

  从演义小说的历史及特征来看,神化凸显出虚构的叙事特征。虚构是随着时代的推进而逐渐呈现在小说中的。魏晋时期,《搜神记》作者干宝说他的小说"虽考先志可载籍,收遗逸于当时,盖非一耳一目之所亲闻睹也,亦安敢谓无失实者哉",此句折射出当时小说在写作上追求的是"实",小说家在创作上仍把小说当作"史官之末事".唐传奇"有意为小说",虚构想象成了小说的创作手法。明代,《少室山房笔丛》作者胡应麟这样评论:"凡变异之说,盛于六朝,然多是传录舛讹,未心尽幻设语。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宋元时期,讲史话本如《秦并六国平话》等也有大量虚构离奇的情节。明代李卓吾提出了"假事真情"说,清初金圣叹提出了"事为文料"的小说叙事理论,虚构在小说中的应用被人们广泛认识并接纳。清代,金丰在增订《说岳全传》时评论历史演义小说"不宜尽出于虚,而亦不必尽由于实。苟事事皆虚,则过于诞妄,而无以服考古之心;事事皆实,则失于平庸,而无以动一时之听……实者虚之,虚者实之,娓娓乎有令人听之而忘倦矣".此评论从审美意义的角度指出了虚构的重要性。历史演义小说与宋元讲史话本关系密切,《武王伐纣平话》《七国春秋平话》等话本中的虚构成分对罗贯中作《三国演义》有着深远的影响,其对史实"七分实三分虚"的处理,既忠诚于三国历史,又增添了文学趣味,为不少评论家所称道。正因为罗贯中较好地处理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才使得《三国演义》具有了巨大的艺术魅力。

  (二)神化诸葛亮是历代百姓的共同诉求,其符合百姓的审美期待

  诸葛亮的神化形象是一种超越史实的文学艺术性创造。这种创造不仅仅是罗贯中个人的,同时也是历代人民共同塑造的结果。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对一直崇敬、喜爱的历史人物进行一定神化、夸张,使其具有超出自然的能力,成为理想的"神仙"人物,同当时生产力低下,人们对世界的认知较浅相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情感要求使诸葛亮有效地成了理想载体,传递着人们内心的崇敬与喜爱。经由戏剧、文学等多种艺术的传播,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由历史形象向艺术形象逐渐成长,沉淀着民众的文化心理,折射出一种社会历史心理现象。可以说,人们赋予诸葛亮更多的内容,其外表具备了神仙般美好的特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神仙崇拜、祖先崇拜等是一种极为尊敬的心理;内在具备了超越一般人的能力和本事,其智慧、忠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美好品质凝聚了劳动人民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歌颂和向往。

  (三)诸葛亮身上寄托了特定时代的理想和作者的个人理想

  在《三国演义》中,"拥刘反曹"是主要的思想倾向。蜀汉是仁政王道的代表,而曹魏则是暴政霸道的代表,刘备要想讨伐曹魏、恢复汉室,不仅离不开关张赵这几名勇将,也离不开诸葛亮的智慧。在此种情况下,诸葛亮成为《三国演义》当中的轴心人物。作者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乱世英雄"的时代,许多人希望能够在时代中建功立业,作者也不例外。然而对于作者来说,其并没有如诸葛亮一样获得君臣际遇,无法实现功名,其自我抱负和追求则寄托在诸葛亮的形象塑造里。书中的诸葛亮作为刘备的军师、蜀汉的丞相,几乎达到了完人的境界。诸葛亮早期在隆中隐居等待明主,在出山之后,真正地履行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儒家理想人格的典范。同时,作者也明白,在动乱的时代当中,要想真正建功立业,单纯依靠仁义道德是无法实现目标的,需要拥有丰富的军事以及政治智慧。于是,作品当中便有了很多关于诸葛亮"巧""智""奇"的描写,如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以及木牛流马、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等。在诸葛亮这位旁人不可比拟的军师的指挥谋划下,蜀汉一方在斗争中不断取得胜利;而一旦离开了诸葛亮,则处处失败,如关羽的败走麦城、陆逊的火烧连营等都是在诸葛亮不在场的情况下发生的。这样的写法,愈加凸显出诸葛亮用兵"鬼神莫测"之"神算"、无人可比的智慧内心。

  (四)诸葛亮的神化形象描写,同当时的民间道教文化具有一定的联系

  当时统治者为了缓解民族矛盾,除了应用儒学外,也尊崇道教,使得当时几大道教盛行发展,此种情况也使得诸葛亮具有了"神仙道化"的特点。诸葛亮的形象可说是具有高明道术神仙同足智多谋的军师的集合,这也是当时人们精神、心理寄托的一种反映。

  三、结语

  诸葛亮作为后世不断发展的理想化人物,《三国演义》将其"神化",既是文学塑造的需要,也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同时还与传统文化尤其是道教文化有一定联系。诸葛亮的神化,既是个人和群体的共同创造,也是时代、历史和文化的综合体现。

  参考文献

  [1]平玉霞浅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艺术形象[J].河南农业, 2009(6)。

  [2]谢全玉。论《三国演义》塑造诸葛亮形象的艺术手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 2009(8)。

  [3]史红华浅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特征[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9(6)。

  [4]宋征兵。历史演义小说虚实论[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7(S2)。

  [5]陈洪中国小说理论史[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2.

  文献来源:刘红枚。《三国演义》之诸葛亮神化写法及原因刍议[J].名作欣赏,2020(29):68-69.

诸葛亮人物分析论文范文第二篇:诸葛亮的艺术评价与历史评价综述

  作者:王文浩

  作者单位:湖北文理学院外国院学院

  摘要:为准确地分析新的历史时期下诸葛亮研究的学术发展状况与态势,揭示诸葛亮人物的现实价值和影响,本文在收集整理百年间关于诸葛亮的各种评论文献的基础上,完成诸葛亮人物的艺术评价与历史评价的综述分析,以指导关于诸葛亮的后续研究和文化挖掘。

  关键词:三国文化;诸葛亮;艺术评价;历史评价;

  作者简介:王文浩(1966~),男,湖北文理学院外国院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文献分析与服务、襄阳三国文献考证与分析;

  一、《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艺术评价的争议

  早期有关诸葛亮的评价,主要集中在《三国演义》的人物研究中,如郑振铎《三国志演义的演化》一文中指出:"一部《三国志通俗演义》虽说的是叙述三国故事,其实只是一部『诸葛孔明传记』。"《三国演义》以近七十回的小说篇幅,来特写诸葛亮的传奇性故事,使其成为全书的中心人物,几乎可说是诸葛亮的个人传记。

诸葛亮2.png

  胡适在《三国演义·序文》中曾说道:"他们极力描写诸葛亮,但他们理想中只晓得『足智多谋』是诸葛亮的大本领,所以诸葛亮竟成一个祭风祭星,神机妙算的道士。"而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则说:"《三国演义》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可见胡、周二氏对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描写,均表示不满。前者因是以十九世纪西方小说的眼光来作论论,所以,认为《演义》的人物描绘过于"平凡";而后者则因是以史学家评议小说的立场进行论述。胡、周二氏上述的评论,使得学术界对于《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弥漫着批判的风气。

  然而,胡、周评述不久却也有其他不同的看法相继提出,如:李辰冬《三国水浒与西游》、董每戡《三国演义试论》与夏志清《中国古典小说导论》等书,便都曾经对此评论进行修正或补充。李辰冬在《三国水浒与西游》中说:"当今的论者对罗贯中将诸葛亮写得太军师化,太术士化,表示不满。其实,这是误解。"并认为:"诸葛亮之成为军师,成为术士",是基于战争小说的心理期待而来。董每戡则在《三国演义试论》中则说:"《三国演义》把诸葛亮的才能捧到高于一切,并非完全以意为之,有充分的历史真实基础,在那基础上开出浪漫主义的花朵,获得了艺术的真实。"可见,无论是基于战争小说的需要的李氏之说;还是为达艺术的真实董氏之说,均是就小说"艺术美学"的立场,对诸葛亮的人物评价予以开脱解释。

  此后,陆续也引发了许多热烈的辩证与讨论。其中,或有从"史学立场",予以责辩;或从"文艺角度",予以开脱的。但总体而言,讨论主要集中在小说人物的"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之间。而在人物学术讨论之余,手摇鹅毛扇、身披八卦衣,参知天机的诸葛亮形象却已经以"智慧"的化身深深植入人民大众,而诸葛亮作为著名的历史人物,由于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对其研究已经超越了其本人,而是代表了一种精神和文化,代表了人们对"中华智慧之源"的崇拜与追求。

  二、关于诸葛亮历史评价的综述

  早在抗战时期,祝秀侠《三国人物新论》一书,便已独辟章节专门讨论诸葛亮及其功过;而随着顾念先《三国人物述评》、宋郁文《三国杂谈》、禚梦庵《三国人物论集》、刘子清《中国历代人物评传》、余振邦《三国人物丛谭》、龚弘《古人今谈》(第二集。三国人物)、谭良啸与张大可《三国人物评传》等书的陆续发行,类此以诸葛亮为题的史学评论至今仍风行不辍,成为三国研究的热点内容之一。综合而言,以诸葛亮为题的史学评论,就其论著的性质内容而言,可分成两种:一是历史评论,二是杂言丛谈,而讨论的重点则主要集中在诸葛亮人物的性格特质、生平表现、功绩成就等方面,其论著中的主要代表性论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诸葛亮功业的历史评论。

  关于诸葛亮的"政治思想"与"治蜀功绩"方面,主要认为:是在荆州学派"崇尚事功"、"讲求经世致用"的学说熏陶下,逐渐形成"儒、法合流","德、刑并用","德治为先,法治为后"的思想体系。以致,其治国主张要"礼、法兼施"、"德、威并举";强调要"训章、明法"、"劝善、黜恶",而以儒家的"德治教化"为重;推行了许多极具实效的"政治与经济"措施,使得蜀国"吏治清明"、"社会和谐"、"经济发达".虽然诸葛亮"事必躬亲"的工作态度获取了大多数学者的褒义评述,但也遭来少数学者"专断独行"的贬义议论。

  (二)诸葛亮人事才能的历史评价。

  关于诸葛亮的用人才能方面,意见则较为分歧,归纳起来,大致包括以下几种说法。

  1.任人唯贤说。

  任人唯贤说,认为诸葛亮以"治国安民"为重,"取人不限其方",所以蜀汉集团的重要成员中,能包括有益州、东州、荆州等地的贤士。如:荆州人士蒋琬、费禕;蜀地新人张嶷、五梁;魏国降将姜维;南中叛帅孟获;下级郡吏杨洪、何祗等。

  2.考核升迁说。

  考核升迁说,认为诸葛亮十分重视人才考核,且科教严明、迁善黜恶,使蜀国"吏不容奸,人怀自厉",政治清明。

  3.用而不教说。

  用而不教说,认为诸葛亮忽视教育与培养人才,有"用而不教"的缺失。如:姑息关羽骄傲的缺点,导致他兵败被杀,丧师失地;未能调和魏延与杨仪间的矛盾,导致自己病死后,二人即闹内讧,相继被杀,产生"蜀中无大将"的窘境。

  4.求全责备说。

  求全责备说认为诸葛亮用人过于明察,且选人标准以德为先,使得雄才大略,如:魏延者,终用而不信;智虑忠纯、才气不足,如:蒋琬、费禕、董允、郭攸之等,也用而律严;而自己"事必躬亲",以致积劳成疾、病逝,后继无人。

  5.嫉贤妒能说。

  嫉贤妒能说,认为诸葛亮"外宽内妒,气量狭窄,不能容人",凡资才与之相近,地位可能凌驾者,即设计以过,给予罢黜,如:"杀彭羕、弹廖立、废李严、诛刘琰";又"法严少恩,不近情理",街亭失守,即连斩部将马谡、李盛、张休,并夺将军黄袭兵权,就连意见相左的向朗、李邈,也被去官、免职,以致难服众心。

  (三)诸葛亮治国才能的历史评价。

  关于诸葛亮的"南征"与"北伐"时期的治国才能,主要表现为:南征的征伐与治理,是蜀国在军事与政治上双赢的一次行动,对于民族的融合、边疆的开发、国土的统一,具有实质的效益,值得肯定。至于,北伐的目的与意义,无论是为"激励民心"以"兴复汉室";或是为"创造利基"才"以攻为守",当时伐魏取胜的客观条件明显已过,纵使诸葛亮出师北伐胜多败少,但实质收益却不大,且连年劳师动众,只会疲敝蜀国的经济,以致最后终归失败。不过,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奋斗精神,在主观意志的表现上,确实感人。

  (四)诸葛亮军事才能的历史评价。

  关于诸葛亮的军事才干,主要认为:其以法治军,执法严明,领导有方,练兵有素,具有杰出的治军才干。又能殚精竭虑,巧思智慧,以改良连弩,创造木牛流马,布置八阵图,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军工专家".

  三、结语

  综观学术界对诸葛亮的研究工作,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史学考诠、演义小说评述、戏曲演剧讨论、逸闻传说挖掘、嘉言懿行探究等多个方面,各类研究内容极为丰硕,研究争议依然明显对峙。尽管关于诸葛亮的评述由于其学术角度的差异而出现褒贬两股流派,但诸葛亮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已经深驻历史文化的传承之中,诸葛亮作为著名的历史人物,由于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对其研究已经超越了其本人,而是代表了一种精神和文化,代表了人们对"中华智慧之源"的崇拜与追求。

  参考文献

  [1]牟发松。略论诸葛亮的名士风范[J] .社会科学战线, 2011,1:102~109

  [2]单笑寒。诸葛亮与蜀锦[J] .经济研究参考, 2010,3

  文献来源:王文浩。诸葛亮的艺术评价与历史评价综述[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19):86-87.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