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义上看,动词性的“除去”、介词性的“除了”、副词性的“只有”和框式结构“除了……外,都”“除了……也”“除了……难道”都具有“排除义”,属于排除范畴。不过,我们把“除去”“除了”“除了……外”“除了……也”“除了……难道”归类为显性的直接排除范畴,而把“只有”归于隐性的间接排除范畴,这是因为这类唯独性标记在语义上是排除了其他所有可能性之后产生的最后且唯一的结果。比如当我们说“我只喜欢黑色”时,其实是把喜欢其他所有颜色的可能性排除掉之后的唯选结果。因此我们把具有明显的“排除”义标记如“除去、除了”等界定为显性的直接排除类标记,而把“唯独”义标记界定为隐性的间接排除类标记。因此,直接排除类和间接排除类作为排除范畴的两大类,是从不同角度凸显事物的区别性差异的,在语义上具有互补性。
另外,我们认为比较结构中当“否定和比较连用”时也具有排除性,可归于间接排除范畴。比如:“这个饭店里,没有比这道菜更便宜的了”.这个句子表面上是一个比较句,比较饭店里不同菜的价钱,通过否定“饭店”范围内其他菜的价格来凸显“这道菜”在价格上的独特性。这种深层语义和排除范畴是相通的。我们可以将其转换为排除范畴的表达式:“这个饭店里,除了这道菜,没有更便宜的了。”或者“这个饭店里,除了这道菜便宜,其他所有的菜都贵一点儿。”转换为排除范畴的表达式后,我们将“这道菜”所具有的价格的特殊性凸显出来,把它从其他菜在价格上一致性的范围内排除出来。由于这类结构和排除范畴在深层语义的相通性,我们认为这类比较句式在整体意义上是间接具有“排除义”的,因此可以算作间接排除范畴的表达形式之一。
此外,某些特殊的否定结构也可属于间接排除范畴。第一,双重否定式,如:“这件事非你不可”.大家公认为双重否定表示肯定,所以这句话可以转换为“这件事只有你可以做”.但是我们认为,从双重否定到肯定的转换,中间实际上还存在一个过渡形式,即排除形式,“这件事除了你,别人都不行”.因此双重否定式是可以看作间接排除范畴的一类的。第二,“否定+疑问( 疑问词表示任指)”式,如“这件事不是他做的又是谁呢?”当这个结构中的疑问代词“谁”表示任指时,这句话可以转换为“这件事除了是他做的,没有人会做”.因此就把“他”从“谁”所代表的任指范围“所有人”中的特殊性凸显并排除出来,并强调了任指范围内其他人的内部一致性,因此也可以看作间接排除范畴的表达形式之一。
此外,某些表示“递进”语义的语言手段也属于间接排除范畴。如词语“又”“更”、由“不仅( 不但/不光/不只/非但)”构成的句式结构等。因为这类表达形式是在排除前面对象的基础上,所做出的进一步的补充和说明,凸显的是排除对象和追加对象之间的共通性。如“他今天又迟到了。”“我们要学习爱人、爱家,更要学习爱国。”“她长得不仅漂亮,而且温柔大方。”这类句子都可以转换成直接排除范畴的类型:“除了昨天,他今天也迟到了。”“我们除了要学习爱人、爱家,更要学习爱国。”“她除了长得漂亮,而且温柔大方。”
用数量或指示词进行限制的方式也可以间接表达排除语义,如:“在上海,70岁以下的老人不能领取敬老卡,70岁以上的老人才能领敬老卡,享受免费乘公交车的待遇。”①“不足18岁就没有选举权。”在这两个例句中,分别用70岁和18岁作为界限进行限制,将“不能领取敬老卡”和“没有选举权”的人间接排除出去。再如:“这个情况,我不知道。”“他硬要这么做,我也没办法。”用指示词“这个”“这么”进行限制,从而间接排除掉与“这个情况”和“这么做”不同的内容。
用介词结构也可以表达排除语义,如“他每天从早上8点到中午12点有课。”介词结构“从……到”限定了他每天上课的时间后,把不在此限定的其他时间排除掉。再如“在领土和主权的问题上,我们寸步不让。”介词结构“在……上”将“我们寸步不让”的内容范围限定后,排除了其他的内容。
可见,排除范畴的表达形式各异,涉及多种语法成分和结构形式。我们将排除范畴的表达形式大致划分为7小类: 第一类是具有直接排除义标记的表达形式,如带有动词性“除去”,介词性“除”“除了”“除非”等标记词的句式; 第二类是带有唯独性标记的间接排除表达形式,如“唯”“独”“唯独”“单”“只”等; 第三类是带有“否定+比较”标记的间接排除表达句式,如“没有……比……更”“非……莫”以及最高级形式; 第四类是特殊的否定结构,如双重否定式或“否定+表任指性疑问词”的句式; 第五类是带有“追加、递进”语义标记的间接排除表达句式,如“更、非徒、非唯、不但”等; 第六类是用数量词或指示词进行限制的间接排除形式; 第七类是用介词结构进行限制的间接排除形式。
二、汉语排除范畴与其他范畴的关系
人类为了有效地认识客观世界,会从不同角度不同标准对范畴进行划分和界定。但正是由于事物种类的千差万别,或者划分范畴的标准不一,范畴的种类也纷繁多样,以至于范畴实际交叉而错综复杂地存在着,或者具有一定的层级性,或者存在转化的可能性。
1.排除范畴与否定范畴
“排除”和“否定”同作为认知范畴,具有天然的紧密联系,投射到语言系统中形成的“排除范畴”和“否定范畴”也同样密不可分。这在间接排除范畴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如带有“否定+比较”标记的间接排除表达句式( 如“没有……比……更”)、双重否定式( 如“非……不”)、“否定+任指性疑问词”句式( 如“非……谁”) 等都有否定性逻辑算子的参与。如:
(16) 没有人比他更适合做这件事。---除了他,没有人更适合做这件事。
(17) 非他不可。---除了他,别的人都不可以。
(18) 且至言忤于耳而倒于心,非贤圣莫能听。(《韩非子·难言第三》 )---除了贤圣,没有人能听。
(19) 主晋祀者,非君而谁? (《春秋左氏传·僖公二十四年》)---除了君王您,没有其他更适合的人。
我们考察了间接排除范畴表达式中否定性逻辑算子的历时使用情况,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否定”和“排除”这种密切关系自古有之,而且使用频繁。究其深层原因,就在于句式表面的双重否定实质上是排除掉其他一切不可能性后的肯定。这是因为句式“非X不( 弗/勿/无/莫)K”具有独立于否定性副词“非”的整体句式义“如果不是X就不能K”,当我们选择“X”作为“K”的充分必要条件时,其实是在已有的预设范围中从反面将其他与此条件不符合的可能性排除后的结果。如在例(18)“非圣贤莫能听”中,说话人是在人这一整体范围内将“圣贤”这种人作为特殊的一类凸显出来,然后将其他一切与之不同类的人都排除掉。
以例(19) 为代表的“否定+任指性疑问词( 孰、庸、何、曷、谁)”句式,由于特指性疑问代词“孰、庸、何、曷、谁”在反诘句式中具有的任指性和否定性,表示“任何人都不、任何事都不、任何方式都不、任何情况都不”的语义,因此句式“非……谁( 孰、庸、何、曷)”就具有了“不是X,任何Y都不”的句式义,这在深层语义和机制上和“非X不( 弗/勿/无/莫)K”是统一的。
而直接排除范畴中的“除/除了”标记词及其相关框式结构( 如“除/除了……以外”) ,由于“除”所具有的“去除”语义,也可看作带有隐含的否定因子,因此与否定范畴也密切相关。
我们认为,“排除范畴”在某种意义上包含“否定范畴”.也就是说“否定”就意味着“排除”,而“排除”不一定意味着“否定”.因为当我们否定一个对象的时候,就将这个对象从预设范围中排除掉了,但是预设范围内其他存留的可能性并不确定。如当我们说“他不是北京人”时,是把“北京”的这种地域性从地域范围中排除掉了,即他不具备是北京人的这种可能性,但是存留的其他可能性也不确定,他可能是上海人、湖南人、天津人等。而“排除”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否定”.比如当我们说“除了他去过北京,我们都没去过北京”时,是把去过北京的具有特殊性的“他”从没有去过北京的具有一致性的“我们”的范围中排除出去的,同时也否定了“他”与“我们”在去过北京这件事情的联系和一致性; 而当我们说“除了他去过北京,我们也都去过北京”时,实际是肯定了“他”和“我们”在去过北京这件事情上的联系和一致性。所以,当我们否定排除对象和比较对象的一致性的时候,排除范畴表达的是排除功能; 而当我们肯定排除对象和比较对象的一致性的时候,或者说当我们否定排除对象和比较对象的区别性的时候,排除范畴表达的是追加功能。
2.排除范畴与量范畴
量范畴是人类对所生存的世界最基本的认知之一,度量范畴是其中的一个次范畴。王海棼认为度量范畴是从度量的角度对量范畴的具体体现,指对高度、深度、厚度、广度、距离等的度量。[2]我们认为排除范畴和量范畴有密切的联系。
直接排除范畴方面,我们以“之外”为例。自上古时期,“之外”就与表示处所、距离、时间的词连用,表示在某个范围( 处所、距离、时间) 的外面,超出了某个处所、距离或时间的范围,这种用法沿用至今。如:
(20) 九月,卫穆公卒,晋三子自役吊焉,哭于大门之外。(《春秋左传·成公一年》)
(21) 兄弟之仇,辟诸千里之外。(《周礼·地官司徒》)
(22) 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 (《春秋左传·哀公元年》)
根据我们的考察,“之外”到魏晋时期,由于大量和身体名词、抽象名词,甚至动词连用,如“一身之外”“租赋之外”“迎送旧典之外”,使得“之外”由范围义虚化出了排除义,开始了由量范畴向排除范畴的转化。在晚唐五代时期,“之外”与排除义的“除”形成“除……之外”的框式结构,并产生了“除此之外”的固定结构,成为直接排除范畴的重要表达形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