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初级留学生疑问句习得研究
【第一章 第二章】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综述
【第三章】初级留学生疑问句习得情况分析
【第四章】初级留学生疑问句的偏误分析
【第五章】初级留学生疑问句教学方法探讨
【结论/参考文献】初级留学生疑问句学习问题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6结语
对外汉语疑问句教学一直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特别是初级留学生基础较差,又接触到形式多样的疑问句,因此更是难上加难.本文从疑问句的“问句”和“答句”两方面出发,采用不同的调查方法,“问句”采用课堂记录法,“答句”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初级留学生的疑问句问句习得情况做了调查和整理,并分别从这两方面出发,对留学生的偏误进行了归纳总结,分析了产生这些偏误的原因。
根据调查结果和偏误原因,作者提出了初级留学生疑问句教学的教学方法.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从疑问句的“问句”和“答句”两方面出发,研究留学生的疑问句学习,而大多数的研究都是仅从一个方面进行的,众所周知,疑问句的问与答是不可分割的系统,有问必有答,有答必有问,本文立足于问句,并以问句的分类来研究答句,较为全面地研究了对外汉语疑问句习得系统。
通过习得情况的调查与分析,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只有随时关注学生的疑问句习得情况,并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留学生只有学会了发问和掌握了应答机巧,才能够更好地为交际服务,进而更好地了解汉语,这也将为汉语语言的传播铺平道路,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邵敬敏等着。《汉语语法专题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邵敬敏。《汉语语法的立体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邵敬敏。《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4]吕叔湘。《疑问、否定、肯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5]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6]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7]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8黄伯荣。《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9]吕文华。《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探索》[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4
[10]丁雪欢。《汉语疑问句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11]刘焕辉。《交际语言学导论》[M].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
[12]周小兵。《句法。语义。篇章--汉语语法综合研究》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13]蔡建丰。英语母语者汉语疑问句的习得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3.
[14]丁雪欢。留学生汉语疑问句习得研究[D].广州中山大学,2006.
[15]丁雪欢。留学生汉语正反问句习得中的选择偏向及其制约因素[J],世界汉语教学,2008,4
[16]丁雪欢。对零起点生汉语疑问句习得的个案研究[J].《第二语言习得与测试》
[17]杨眉。韩国学习者汉语疑问句系统的习得研究[J].华中师大硕士论文2009,4
[18]徐杰。《疑问范畴与疑问句式》[J].语言研究,1999,268.
[19]刘志成。现代汉语疑问句习得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5
[20]贺然。泰国学生汉语疑问句偏误分析[J].广西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4
[21]康天峰、牛保义。疑问句语用因素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2001,1
[22]李宇明。“呢”句式的理解[J].汉语学习,1989,3
[23]尹楠。中高级留学生汉语反问句习得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5
[24]陆俭明。由“非疑问形式+呢”造成的疑问句[J].中国语文,1982,6
[25]陆俭明。关于现代汉语里的疑问语气词[J].中国语文,1984,5
[26]范继淹。是非问句的句法形式[J].中国语文,1982,6
[27]黄国营。“吗”字句用法初探[J].语言研究,1986,2
[28]施家炜。外国留学生22类现代汉语句式习得的个案研究。世界汉语教学,2002,3
[29]赵果。初级阶段美国留学生“吗”字是非问句的习得[J].世界汉语教学,2003,1
[30]张红欣。外国留学生疑问句系统习得顺序的考察[J].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31]陈妹金。北京话疑问语气词的分布、功能及成因[J].中国语文,1995,1
[32]易洪川。影响提问的社会因素[J].语言文字应用,1992,4
[33]戴耀晶。疑问句的预设及其语义分析[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2
[34]傅惠钧。关于疑问句的性质与范畴[J].浙江大学学报,2008,5
[35]韩志刚。语调是非问句与“吗”是非问句的差异[J].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36]黄骏。语言交际中的不合理问题[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7增刊
[37]林裕文。谈疑问句[J].中国语文,1985,2
[38]刘松汉。反问句初探[J].语言文字学,1989,1
[39]徐杰、张林林。疑问程度和疑问句式[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85,2
[40]刘月华。用“吗”的是非问和正反问用法比较[J].见《句型和动词》,语文出版社,1987
[41]吕明臣。汉语答句的意义[J].见《语法求索》,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42]邵敬敏、朱彦。“是不是”句肯定倾向及类型学意义[J].世界汉语教学,2002,3
[43]苏英霞。“不是……吗?”句的语用分析[J].见《对外汉语教学探讨集。
北京地区第一届对外汉语教学探讨会论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4]萧国政。现代汉语非特指问对简答式的类型选择[J].语言学通讯,1993,3
[45]邢福义。“有没有VP”疑问句式[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0,1
[46]尹世超。否定性答句否定的隐显与程度[J].汉语学习,2004,3
[47]朱晓亚。现代汉语问答系统研究[J].见《现代汉语句模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8]王春丽。针对问句疑点的答句类型[J].中国俄语教学,2004,4
后记
两年的研究生时光即将结束,这篇论文的写作很大程度上是对我研究生期间学习的总结和检查。如今,论文能够顺利完成不仅仅是我一个人的努力,它凝聚着很多人的心血。
首先要感谢的是我的论文指导老师邹哲承副教授。邹老师不仅是一位宽容的老师,更是一位严格的老师。在课堂上,邹老师以其渊博的学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深深地打动了我,不仅使我学到了不少知识,更教会了我很多做人的原则和道理。在论文起步阶段,邹老师耐心地和我探讨该课题的可行性,并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为论文题目的最终确定以及写作工作步入正轨奠定了基础。写作过程中邹老师也时常抽出时间检查我的写作进度,帮我修改论文。自始至终,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学者的人格魅力以及对学生的宽容和关爱都深深鼓励着我。
接下来要感谢一直默默支持着我的父母,是他们一直陪伴着我,分享我写作过程中的快乐和苦恼,时时给我鼓励和安慰。
最后,我要郑重地向答辩小组的各位老师致谢!非常感谢他们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对论文进行审阅和评定。
这篇论文的完成离不开老师们和父母的帮助和支持,虽然限于本人的学术和知识水平,论文的内容十分肤浅,但其中包含的感激之情却是发自内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