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随着全球化发展, 国与国之间跨文化交流更加频繁, 领域涉及政治、教育、社会及文化等, 培养外语人才显得尤为重要。基于二语习得中的母语迁移理论, 母语是汉语的学生在意大利语学习过程中必然存在着迁移现象, 此类迁移有正向迁移和负向迁移, 并存在于语言学习的各个方面 (语音、词法、句法、语境等) , 以此为基础可以提前对负向迁移进行干预并对正向迁移加以利用,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本文将以语言迁移理论为理论基础, 以学生日常学习中的语言实例为研究对象, 把母语 (汉语) 和意大利语的词汇、句法、语音、语境等方面进行比较, 从而分析学习中正向和负向迁移现象。并以此研究结果为依据提出一些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正迁移和避免负迁移的有关方法, 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语言水平, 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及教学目的[1]。
关键词: 母语迁移; 语言; 研究;
一、母语迁移的理论研究
(一) 国外研究成果
在国外, 对第二语言 (second language, 简称二语) 习得过程中母语迁移现象的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开始。50年代初, Weinreich (1953) 在他的着作《语言的联系》 (Language in Contact) 中讨论了母语和第二语言两种语言体系的关系, 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干扰” (interference) 。随后的1957年, 美国语言学家Robert Lado发表了《跨文化语言学》 (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 一书, 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该书中, “语言迁移”的概念被首次提及。Lado认为, 在第二语言的习得中, 学习者过度依赖自身已掌握的母语, 并时常有意无意地把母语中的语言形式、意义及与其相关的文化和传统在无形之中迁移到第二语言的学习使用。Lado还提出了语言的“正迁移” (positive transfer) 和“负迁移” (negative transfer) 现象:前者指两种语言相同之处的迁移, 它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积极的影响;反之, 后者则指代两种语言不同之处的迁移, 它对第二语言习得起到消极的作用[2,3]。
在这两位语言迁移理论奠基人的基础上, 之后又有大量的国外学者对语言迁移理论作出了补充研究, 例如Terence Odlin于1989年出版的着作《语言迁移——语言学习的语际影响》 (Language Transfer: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 。Chomsky则是以其普遍语法理论为基础发展了标记理论。相较于初始阶段的种种母语迁移理论, Chomsky新理念的提出扩大了研究范畴, 考虑到了更多涉及母语迁移的因素, 能够更加合理地解释母语迁移现象和二语习得中学习者会面临的困难以及有可能出现的错误。标记理论提供了研究母语迁移的新思路和新方向, 有助于后来的研究者对母语迁移作用机制的了解, 从而对其迁移的范围、方式和问题作出正确的解释和合理的预测, 也能在极大程度促进对母语迁移的研究和外语的教学[4]。
纵观全局, 国际上有关语言迁移的权威论着极少涉及母语为汉语的学习者, 而对于本文所提出的“母语迁移现象对二外意大利语习得的影响分析”, 由于涉及对象的特殊性和具像性 (母语为中文的外语学习者) , 研究主题可具化为该类学生在意大利语学习的过程中, 其母语即是汉语的迁移代入现象。此类研究并不是欧美国家语言学者们的关注重点, 因此研究成果极少, 而仅有的一些相关研究成果也不是以语言迁移的角度作为出发点。例如意大利米兰天主教大学Paolo Della Putta的《对中国人的意大利语教学:获取、种类和教学》 (Insegnare l’Italiano ai Sinofoni:Contributi Acquisizionali, Tipologici e Glottodidattici) , Paolo在此文中就母语为汉语的意大利语学习者在第二外语——意大利语习得过程中由母语和意大利语的巨大差异性所带来的学习困难和教学方法作了探讨;Anna De Marco和Mascherpa E.的《语法教学的作用:给学习意大利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中国学生的建议》 (The Role of Grammar Teaching:A Proposal for Chinese Students of Italian L2.) 从语法角度出发分析了汉语学生学习意大利语的障碍并给出了相关建议[5]。
(二) 国内研究成果
在中国, 对于母语迁移现象的研究自90年代末将将起步, 成果十分有限, 具有影响力的学术论着也寥寥无几。其中俞理明所着的《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回顾、反思和研究》一部, 研究问题主要集中在汉语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的母语迁移现象上;俞理明在《语言迁移研究新视角》一书从各个语言层面以及语言层面的接口系统地介绍和评论二语习得中语言迁移研究的最新成果, 还包括影响语言迁移的各种因素以及21世纪以来发展迅速的多语习得中的语言迁移研究。多元语言能力观则把语言能力看成是动态、变化发展的, 母语的语言能力也是如此, 它会成长也会萎缩。近几年来, 随着通用及非通用语种在国内高校的普及和发展, 逐渐出现了一些以法语、西班牙语学生为研究对象的论文和专着。例如高玉娟、石锋的《中国学生法语元音学习中母语迁移的实验研究》, 夏全胜、石峰的《中国学生西班牙语元音发音中迁移现象实验研究》等[6]。
(三) 对意大利语作为二语习得的研究
母语迁移理论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起步至今已发展了有60年, 经过了被推崇、被反驳和重新被推崇的过程, 不断向多层面, 多维度, 跨学科的方向发展。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存在正迁移和负迁移的理论也被广泛接受。以母语迁移理论为研究基础是研究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影响的科学途径。从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述评中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 针对汉语学生在意大利语习得过程中的母语迁移研究基本还处于空白状态, 只有张全森于1992年发表的《谈谈中国人学习意大利语时由母语带来的学习障碍》, 张全森在此文中主要探讨的也仅仅局限于意大利语习得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负迁移是从我们意大利语学习中的错误着手的, 所以我们就能一直意识到它。然而正迁移是不易察觉的, 我们往往把它当作理所当然[7]。
由于汉语的固化加造成对意大利语学习的困难, 从意大利语学习的角度, 我们一定要明确要学的东西, 要知道和汉语中不同的地方, 克服母语的干扰就是要加大跟意大利语的接触, 学习外语时难免会犯错, 对学生输出二语时出现的语误时, 在可控范围内不要马上纠错, 可以等学生完成输出练习后, 再指出错误。可以让学生与外教在交谈过程总重复使用对方的词语与句子, 这种语言重复使用现象中心理语言学中被称为结构启动。因为在重复和模仿的过程中要比自己构造的句子要简单省力, 而且不断的重复和模仿习得起来也相对容易。语言习得要长期坚持, 单词, 短语搭配, 句法掌握要在语境中逐个学会[8]。
二、教师在母语迁移现象时的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活动过程, 成为科学知识内化为学生精神财富的过程。知识的获得与内化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让他们通过已有的经验对知识进行自主性地构建。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 指导学生避开误区, 教师对学生纠错之前就要防患于未然, 改变教学思路积极创造语言习得的正确互动, 增强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帮助学生回归知识, 促使教材知识活化。教好意大利语首先要了解学生, 了解学生们时如何学的, 什么阻碍了他们的学习, 中国学生学习意大利语的过程中要突破天天都在使用的已经达到自动化的母语。初学者受母语的干扰会更强, 语法是语言的规律, 要学好外语必须要掌握规律。由于意大利语语法比较复杂, 有很多语法规则外的现象, 所以在外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尽量要给学生创造好的外语学习环境, 训练口语时要尽量创造真实的口语氛围, 比如在意大利语沙龙里创造真实情境, 比如模拟与意大利一样的咖啡馆, 商店等, 这样的理想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交际意愿, 促进意大利语的学习[9]。
三、意大利语二语习得中母语迁移现象研究
1.不同的语言一定有不同的个性和特殊性, 当然也会有一定的共性和普遍性, 这是毋庸置疑的。西方的学者曾说过, 任何语言都一定有表示人或事物的名词、表示动作的动词、表示性质状态的形容词, 任何语言的句子结构都有一定的层次规则和语序规律, 等等。就正迁移现象, 比如在量词方面:汉语中的量词通常来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单位。在意大利语中在表示一定的数量时, 通常只要在名词前面加上数词就可以了[10]。数词可以对名词直接修饰。但是有的时候也可在数词后加上量词来特指:
如:una tazza di tè一杯茶
una fetta di torta一块蛋糕
una lattina di coca-cola一听可乐
意大利语与汉语是两种区别特别大的语言, 学生在学习是通常对两种语言所共有的特征自然容易接受。当然在量词方面意大利语与汉语也不是一摸一样, 不是一摸一样才能算是共性, 只有在充分注意到语言个性特点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语言共性和普遍性原则, 才可能是有真正的价值。汉语和意大利的一些谚语在语义上也是相对应的, 比如:
入乡随俗Paese che vai usanza che trovi
人无完人Nessun uomo senza difetti
条条大路通罗马Tutte le strada portano a Roma
2.意大利语属于印欧语系罗曼语族, 来源于拉丁语。意大利语的名词不但有性的区别, 还有单复数之分, 冠词和形容词在修饰名词时要注意保持性数一致。汉语中的动词是没有语式和时态的变化, 而是有一套丰富的动词和语气词, (比如:了, 过, 着, 呢) 。然而在意大利语的语法相对比较复杂, 共有7个语式, 每种语式下又有不同的时态, 再加上六个人称, 一个动词有上百种形态, 这对中国学生来说也是学习意大利语的困难点之一。
汉语中没有冠词类, 但意大利语总有冠词。冠词本身没有意义, 但是我们在讲意大利语时常常把冠词忘掉, 就算记得也总是忘记冠词的要与名词的性数保持一致。汉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没有词尾标记, 所以词类和句法成分之间不存在像意大利语那样的冠词、名词、形容词要一一对应。汉语的句子构造非常灵活, 各种词组都可以作为句子, 不像意大利语那样都是主谓形式。
由于学生在学习意大利语时已能熟练地运用母语进行思维、交流, 因此, 在用意大利语交流时他们往往会说出一些语法、语义都正确但并不符合意大利语表达的中国式意大利语, 如一个意大利人称赞一个学生意大利语讲得好, 他会说“Parli bene l’italiano!”可中国学生往往会做出令外国人惊讶的回答:“No, non parlo l’italiano.”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是因为我们中国学生比较谦虚、含蓄的原因, 这其实就是中西方文化差异所造成的。语言和文化关系密切, 第二语言学习者由于文化背景不同, 风俗习惯不同, 思维方式有别等, 可能对某些语言现象不易理解并难以接受, 这就会形成语言学习中的文化障碍, 甚至会引起文化冲突。当然我们在学好外语的同时, 也得依靠母语, 必须熟悉汉语规则, 才能更深入的知道难点所在, 了解差异, 有意识的回避母语带来的负迁移[11]。
四、结语
以母语迁移现象为切入点, 结合国内外语言学专家发表的关于母语在二外学习中的作用和影响的研究成果, 具体分析汉语迁移对意大利语学习的利弊影响。该文把意大利语专业的高校学生作为主要研究群体, 分析汉语在其学习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从更具有普遍意义但又更具体化的角度深入探讨母语因素的影响, 因此该课题的独创性和新颖性赋予了极高的研究价值[12]。
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存在正迁移和负迁移现象被得到语言学界广泛认可。将已有的母语迁移理论作为研究基础, 是分析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所产生影响的科学途径。此研究旨在发现汉语在意大利语学习过程中存在哪些正迁移现象, 又在哪些方面容易受负迁移影响。总结其中的相关的关联性、差异性等方向;最终所得的结果能指导教师趋利避害, 在授学过程中合理利用正迁移, 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并且合理规避负迁移, 不使学生走入误区。所有的研究和分析都是为了更好的“教”与“学”, 从学生熟悉的母语角度出发, 必将能收获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达到教而有学, 学必有益[13]。
对于此文中涉及的母语迁移现象的实例, 将来自于学生在学习意大利语过程中的相关实例, 我们以实例为研究对象, 更好的能发现其中的问题, 能从实际的方向中, 找到相关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性知识的相关联系与不同点;实例性的教学, 有利于更好的对此课题做出相关的研究, 实践的相关教学研究, 相比纯理论的研究更可靠, 更有说服力, 这样的研究效果, 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全森.谈谈中国人学习意大利语时由母语带来的学习障碍[J].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2 (2) :143-151.
[2]张全森.谈谈中国人学习意大利语时由母语带来的学习障碍[J].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2 (2) :143-151.
[3]兪, 理明, 常, 辉, 姜, 孟.语言迁移研究新视角[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2.
[4]苏留华.母语迁移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0 (4) :44-52.
[5]高玉娟, 石锋.中国学生法语元音学习中母语迁移的实验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 (4) :18-20.
[6]王初明.内容要创造语言要模仿——有效外语教学和学习的基本思路[J].外语界, 2014 (2) :42-48.
[7]王瑞明, 杨静, 李利.第二语言学习[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8]夏全胜, 石峰.中国学生西班牙语元音发音中迁移现象实验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7, 39 (5) :367-373.
[9] Uriel Weinreich. Languages in Contact. Walter de Gruyter, 1979.
[10]Roberto Lado. 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Applied linguistics for language teacher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57.
[11]PaoloDellaPutta.Insegnarel’ItalianoaiSinofoni:Contributi Acquisizionali, Tipologici e Glottodidattici. Studi di Glottodidattica, 2008, 2:52-67.
[12]Terence Odlin. Language Transfer: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13]Susan M. Gass, Larry Selinker. Language Transfer in Language Learning. Newbury House Publishers, 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