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农学论文 > 渔业论文

人类活动对青海湖裸鲤资源的影响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10-10 共7416字
论文摘要

  青海湖作为中国最大的咸水湖,流域内有着极其丰富的渔业资源和畜牧业资源,作为当地生态链中最重要的一环,其存在和发展对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有着重要的生态意义。值得关注的是,随着该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及人类活动的日益频繁,特别是近代以来的环湖地区及补给河流流域大规模的农业、牧业、渔业开发给青海湖的资源和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其中,渔业资源因其特殊性和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所受的影响最为巨大。作为青海湖特有的一种经济鱼类,青海湖裸鲤资源的盛衰最能体现出该区域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其开发和保护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间的关系具有典型的借鉴意义。

  近年来,关于青海湖裸鲤的研究为数众多,但多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去分析裸鲤的生物学特征和药理价值,而对裸鲤资源的盛衰原因简单概述、缺乏相应的细致分析。文中试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人类活动对裸鲤资源的影响,以期反映出该区域人类活动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状况,并为当今该区域内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提供参考。

  1 材料来源与分析方法

  1. 1 研究对象及其开发沿革

  青海湖裸鲤是青海湖及其附属水域盛产的一种特有的鱼类,是青海湖渔业资源里产量较大的也是唯一的一种经济鱼类,因由环湖地区的蒙古族群众捕捞、运送至湟源县加工成干板鱼,并由此地转运贩卖,而被人们称为湟鱼。由于青海湖水盐碱度较高,加上湖水温度很低,浮游植物等饵料食物匮乏等原因,裸鲤的生长速度极其缓慢,平均每生长到 500 克需要近 10 年。并且因过高的盐碱度影响其性腺发育,青海湖裸鲤需在每年的3 月下旬至8 月洄游至青海湖附属的淡水河流中产卵。随着青海湖流域人类活动的逐渐频繁,青海湖裸鲤这种独特的生存和繁殖机制势必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青海湖裸鲤资源的利用可上溯至距今约 3000 年左右的卡约文化时期,那时"环湖地区的人们则以食鱼为主"。有学者通过研究认为,早在夏代末年到东周初年,环青海湖的人们已在广泛的捕食湟鱼。

  而历史上关于青海湖有鱼并且被广泛利用的情况,有文献可查的是东汉和帝永元十四年( 102 年) 隃麋相曹凤的上书,其言""西戎为害……所以然者,以其居大、小榆谷,土地肥美,又近塞内,诸种易以为非,难以攻伐……又有西海鱼盐之利,缘山滨水,以广田蓄,故能强大"。"西海,亦名卑禾羌海,俗呼青海",这里所说的"西海"就是现在的青海湖。在曹凤所分析的"西戎为害""故能强大"的诸多因素中,他把"西海有鱼盐之利"这一因素放在和土地一样重要的位置上,使之成为能够影响"西戎"国力的一条因素而被考虑。由此可以推断此时青海湖渔业资源的开发已经相当广泛。

  明代蒙古族势力进入青海湖流域以前,虽然青海湖的裸鲤资源已经被利用,但是由于环湖地区人口以藏族为主,因藏俗"我之拉萨土地内,有似鱼、蛙、蝌蚪、猴,依次以水能截止。似鱼乃是佛母性,如同十方界真佛,是由佛而承侍佛"。"又藏俗,忌杀小生命。故鸡、鱼、野鸟之类,例不诛杀。因杀一牛,可以维持多人生命,故其罪小; 若屠杀小生命如鸡、鱼等,则牺牲多数生命,以维持少数生命,其罪更大,此乃藏人不渔不猎,鱼鸟繁殖之原因"。受其习俗影响,这一时段,裸鲤资源仅被环湖其他民族所零星利用。

  从明代中叶以后至清代,蒙古族势力进入青海湖流域周围,并长期放牧于此。随之出现了捕捞、加工、出售裸鲤的蒙古族"渔民"。当时捕捞的青海湖裸鲤资源"鱼分两节,夏为干鱼,冬为冰鱼,其价夏廉而冬贵"。虽然后来蒙古族和藏族势力在青海湖周围及其流域范围此进彼退、反复争夺,但是青海湖裸鲤资源的开发规模却越来越大。《丹噶尔厅志》中"鱼产于青海者最佳,附海巴冷泊及入海不喀河中皆有之,长尺许至二尺,无鳞而背有纹斑,色分黑黄两种,由蒙古人捞取运售" 的记载充分地说明了这一时期蒙古人是青海湖裸鲤资源的主要开发利用者。

  随着雍正年间罗卜藏丹津叛乱的平息,清朝仿蒙古例,将青海蒙古族进行编制佐领。今刚察县、天峻县等青海湖西北部分的主要产鱼区在官方层面上被划归为和硕特部蒙古族的范围。到了宣统元年( 1909年) "鱼产于青海,名曰‘湟鱼’,冬夏两季取之,以售于西宁、兰州一带",达到了"年捕捞 20 万尾,获银八千两"的规模。

  民国时期孙建初所着《青海湖》一文中亦有"水中饶有鱼类,色黄无鳞,大小不一,二斤至四斤者最为普遍","湟源一带居民乘暇前往,以手捕获,干之以待出售"的记载。

  民国之前的青海湖流域裸鲤资源仅仅是被少量的利用,谈不上现代意义的渔业经济,民间有"骑马过布哈河都能踏死一片湟鱼"的传闻,是当时渔业资源兴盛的一个写照。新中国成立以来,裸鲤资源迅速得到开发,到 1960 年时,青海省内鱼产品人均占有量跃居全国前列。随着裸鲤资源的过度开发,裸鲤的数量急剧减少,直至失去了渔业价值,到 90 年代,资源处于严重衰退之中,已不具备开发能力。

  1. 2 材料来源与分析方法

  文中人口、农牧业的数据来自《青海省志》; 裸鲤资源量和捕捞量的数据来自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 其他数据和历史文献来自青海省图书馆地方文献中心馆藏文献。通过整理筛选流域内人类活动的数据,制成直观的趋势图和柱状图,进而对人类活动与裸鲤资源量的变化趋势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揭示流域内人类活动在不同层面上对青海湖裸鲤资源所造成的影响。

  2 流域内人类活动对裸鲤生存环境的影响

  从前面所列史料中我们可以发现: 民国以前,裸鲤资源在数千年里几乎处于未开发或者开发规模很小的状态,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其生长繁衍几乎处于自然状态; 而新中国成立以后,短短的几十年的时间内,裸鲤资源被大规模开发,直至现在的近乎衰竭。裸鲤资源作为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演化过程同样具有生态环境变化所具有的复杂性,同时又受到自然界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交互影响。

  从自然环境方面来讲。从自然环境的变化方面来看,1961 -2004 这 44 年中青海各地气温均在升高,北部比南部增温明显,土壤实际蒸发散表现出明显的升高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青海湖流域的蒸发量、河流以及湖泊的水温和含盐量,进而影响着裸鲤的产卵和生存。

  然而,这一时期的自然环境变化并不足以导致青海湖裸鲤资源在短短几十年内的迅速衰竭。追溯其发展过程,我们可以发现,该区域人类活动对青海湖裸鲤资源的影响在近几十年间尤为明显。

  2. 1 流域内人口和载畜量的增加对裸鲤生存环境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以前,该区域内土地的主要利用类型为天然草场和林地为主。在行政建制上主要为都兰县、蒙古和硕特部、共和以及湟源县的部分辖区,即现在的海西州、海南州、海北州、天峻县、刚察县、海晏县和共和县。大部分地区因气候高寒,不适合农业种植。但天然草场分布广泛,所以畜牧业是其主导产业,是青海省畜牧业比较发达的地区之一。该时间段内,本区人口稀少,以当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湟源县为例,民国二十二年( 1933 年) 该县全县人口"四三七六户,男一二六一一丁,女一一一零四口,共三三七一五人"。相对来说以农业为主的劳动力需求比较大的区域人口尚且如此稀少,那么,以游牧为主的其它地区的人口数量之少也是显而易见的。而与游牧业密切相关的牲畜的数量也保持在相对较少的水平,1949 年的统计数据显示: 该区域内所有种类畜产品的总量为 90 万头左右。

  青海省解放以后至 20 世纪 80 年代,由于社会环境的稳定,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及支援西部建设的施行等原因,导致该区域人口迅速增加,畜牧业规模迅速扩大。如图 1 所示,该区域人口数量从 1949 年的 22549 人迅速增长至 1985年的 84040 人,牲畜数量从 1949 年的 908608 头迅速增长到 1985 年的 2264700 头。而一个地区的土地承载力是有限的,相关研究表明,该流域地区的土地的最大适宜人口承载量为 50383 人,由图 1可知,1949 年以前,该区域人口数量在最大适宜人口承载量之下,在 1960 年后超过最大适宜人口承载量,到 2003 年时,湖区草原的牲畜承受量已经超出理论可承受量的 2. 4 倍以上,由此导致了流域内上游荒漠化的扩大。【图1】
论文摘要

  人口以及牲畜的严重超载,势必对草场产生重大影响,进而导致草场的退化,引起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失衡。逐水草而居的畜牧业和大量的人口多沿河而居,草场的退化导致植物的涵养水源功能衰退、水土流失严重; 灌溉草场、大量牲畜的饮水、人类的活动用水等会极大地影响河流的径流量,加剧了青海湖水面下降的速度。一系列补给河流的径流量的减少,破坏了青海湖裸鲤生存繁衍的生态平衡,在上层环节给青海湖裸鲤的生存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

  2. 2 农业生产及灌溉设施的建设对裸鲤生存环境的影响
  
  青海湖流域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特征决定了该地区承载人口所需的主要能量是由粮食和畜产品所转化而来。而畜产品的生产投入相对较大,并且收益周期较长,单位面积的产出比低于传统农业。

  当大规模增长的人口超出该地区最大适宜人口承载量的时候会引起地区的粮食安全问题,其中,扩大耕地面积是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而该地区的土地利用类型以牧场、天然草地为主,原有的耕地面积较小,因此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必然要以开垦牧场和天然草地为主要方式。以刚察县为例,1958 年该县耕地面积为 5400 亩,对应人口为 5012人; 在 1960 年时,耕地面积达到了 72100 亩,对应人口为 49627 人; 1981 年时,耕地面积为 40700 亩,对应人口为 39963 人。由图 2 所示可知: 除去三年自然灾害特殊背景下的耕地突增的情况,该地区的耕地面积除少数年份出现波动外,总体呈增长趋势。【图2】
论文摘要

  但是由于开垦的耕地多为草场,总体肥力不高,且很大一部分灌溉不便,加上当时农业生产力水平普遍不高,致使该地区出现边开垦边撂荒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人为导致青海湖流域的水土流失现象加剧、生态环境日趋失衡。耕地面积的迅速增长必然会要求有相应的农业基础设施与之相配套,最重要的一点是水利设施的兴建。该地区的灌溉用水主要为河水和地下水,需要灌溉的土地包括耕地和牧场草地。以主要补给河流布哈河为例,其下游河床多为透水性良好的砂砾层,河床渗漏明显,因此,河流下游地段地下水较为丰富且埋藏较浅,因此该地机井数量众多,以抽取地下水进行耕地、草场灌溉。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青海省机井的数量和井灌面积迅速增加,如图 3 所示: 机井数量在70 年代到 80 年代间急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灌溉面积,确保了农牧业的用水安全。然而,大量的抽取地下水会导致与之相补给的河流水位下降、流量减少。【图3】
论文摘要

  影响更为严重的是,截止到 1985 年,青海湖流域各县以及国营农牧场的农田灌溉渠道达到了1035 条,其中灌溉面积千亩以上的渠道有 186 条,灌溉渠道总长度为 4202. 63km,灌溉面积达到了100. 99 万亩。统计数据显示,大多数渠道所引水源为沙柳河、泉吉河、哈尔盖河、布哈河及其支流。

  作为青海湖的主要补给河流,这些河流多为内流河,其河流水量的补给形式在夏、秋季节主要为降水补给,在冬、春季节主要靠地下水补给。且内流河与外流河相比,普遍流量较小,如此大规模的引水灌溉以及抽取地下水,直接导致河流下游入湖水量急剧减少。据青海省环境水文地质总站统计,青海湖流域的河流由 20 世纪 50 年代的 128 条减少到现在的 5 条,这对洄游而上产卵的裸鲤来说无异于灭顶之灾。1995 年,青海湖最大的补给河流布哈河断流,造成 300t的产卵裸鲤死亡; 2001 年,沙柳河断流造成 135t 产卵裸鲤死亡。1952 年以来,以布哈河为代表的一系列的青海湖补给河流上陆续兴建了大量的水坝和小水电站。

  如图 4 所示,青海省的小水电站数量在 20 世纪 80年代一度达到了接近 200 座,统计显示,其中青海湖流域内小水电站的数量增长最快。这些水坝的修建,大大缩短了裸鲤的产卵河道。以主要的入湖河流布哈河和沙柳河为例,据统计,布哈河现在的裸鲤产卵河道只有 60km 长,比之前减少了 70km; 沙柳河目前的裸鲤产卵河道仅有 16km,比之前减少了44km。历次的洄游亲鱼大规模死亡事件多与河流筑坝下游干涸有关。典型的是沙柳河,继 20 世纪80 年代末河水断流过一次,死鱼达 1m 厚之后,在2001 年的 7 月 3 日,在沙柳河拦河坝下一段长约200m 的河道内,大量洄游的亲鱼干涸而死,死鱼形成一条约 50cm 厚的鱼道。【图4】
论文摘要

  主要补给河流沿岸林地和草地的破坏,导致汛期水土流失的加剧; 河流下游水量减少,致使泥沙大量在下游河道及河口沉积,导致河流浅滩裸露,甚至部分河段改道、季节性断流,一系列的河流断流事件导致从青海湖洄游的产卵裸鲤大量死亡,同时,流域内河流中上游一系列的水坝和小水电站的兴建对裸鲤资源的影响是最为严重的。由于青海湖盐碱度很高,幼鱼需要在淡水中孵化成长,然后再游回青海湖。因此,作为一种具有明显洄游机制的鱼类,青海湖裸鲤在每年的 3 月到 8 月洄游到青海湖附属的淡水河流中产卵,而裸鲤洄游的时间刚好与农牧业灌溉大量用水的时间大致重合,在洄游过程中,河流的水量、水流速度和水温都会影响到裸鲤的繁衍和生存。裸鲤洄游至此被高大的水坝所拦截,虽然有的水坝设计的有裸鲤洄游通道,但是设计的不合理使之形同虚设,大量水坝的建设致使裸鲤产卵的河道日趋缩短,造成大批洄游的裸鲤或干涸而死,或提前被迫就地产卵却存活率低下。

  2. 3 20 世纪 50 ~ 80 年代的大规模捕捞对裸鲤资源的影响

  随着青海湖流域经济的迅速发展、交通设施的不断完善、与外界交流的逐渐频繁,青海湖裸鲤的制成品" 干板鱼" 以其味美和价廉为外界所知晓。从1958 年开始,青海湖裸鲤正式得到大规模的开发,1959 年春,国家水产部门开始批准开发青海湖渔业资源,建立国营渔场。很长时期内,整个青海湖的鱼产量达到青海全省总产量的二分之一以上。图 5 的数据显示,在 1960 年,青海湖裸鲤的产量达到历史最大值 2. 8523 万 t。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受到粮食安全问题的威胁和省委政策的引导,各行各业" 猎山渔水",当时环湖地区各州、县、省直机关单位为解决粮食问题,纷纷组建捕捞队奔赴青海湖及其附属水域捕鱼以渡过难关,因此青海湖裸鲤被当地人称为"救命鱼"。青海省地质矿产局在纪念其成立30 周年而出版的专辑《踏遍昆仑》里记载的数据显示:1962 年仅该局的捕鱼队全年捕鱼就已达到 22. 9万斤。全省各单位所捕裸鲤数量不啻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图 5 的数据显示,大规模的无限制的捕捞,导致青海湖裸鲤的产量从 1960 年的 2. 8523 万 t 急剧下降到 1965 年的 4000 余 t。青海湖海心山水域 50kg鱼获物的历年数据显示,1964 年 50kg 鱼获物平均尾数为 80 尾、平均体长为 31. 8cm、平均体重为625g; 而到了 1978 年,50kg 的鱼获物平均尾数为163. 7 尾、平均体长为 27. 01cm、平均体重为 178.6g。这是青海湖裸鲤资源走向衰竭的一个征兆。【图5】
论文摘要

  陈大庆等在1999 年采用 Bevorton - Holt 和詹秉义资源评估方法求得 1960 ~ 1999 年青海湖裸鲤的年际资源量( 图 6) : 裸鲤产量的下降趋势与其衰竭趋势大致重合,裸鲤资源的衰竭与过大的捕捞强度有着直接的关系。【图6】
论文摘要

  3 讨论

  青海湖流域地处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具有很低的环境质量转化临界点,当环境退化未达到临界点时,是可以逆转的,而一旦超过临界阈值则难以恢复,并且相同强度的人类活动作用于该区域内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平原地区。裸鲤资源作为生态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演变更能清晰突显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该区域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以传统游牧业为主,人口稀少,人类活动对地表覆被和生物的影响方式主要为游牧和少量的狩猎,很难大规模的对地表物质的运移产生影响,对自然环境的能量投入极低、环境负载极轻。这一时期,青海湖流域内人口和牲畜总量远未达到土地的最大适宜承载量,人类活动的影响力远在环境退化的临界阈值以下。因而,青海湖裸鲤资源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其在环境退化中具有较强的逆转性,可以短时期内迅速恢复。

  20 世纪 50 年代到 80 年代期间,该区域内人口和牲畜量大增,外来人口带来异于游牧业的先进的畜牧业和农业生产方式,同时,由于生态观念的时代局限性,造成该区域地表覆被急剧变化、动植物资源衰竭,具体表现为土地大量的开垦、裸鲤资源的衰竭; 以河流和湿地为载体的地表物质运移加速,具体表现为土壤肥力流失、水土流失; 环境的能量投入加大、环境负荷较重,具体表现为区域内农药、化肥的大范围使用,造成水体、土壤污染。由于环境退化的临界阈值具有未知性、盲目性,这一时期的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多为负面影响。该时间段内青海湖裸鲤资源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大,其受影响程度远大于自身适应和恢复的能力,具体表现为其自然繁衍速度跟不上被捕捞速度、适应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的速度远小于生态环境变化的速率。因而,青海湖裸鲤资源在这一时段逐步衰竭。

  尽管现阶段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多表现为负面影响,但是在生态环境的修复和重建方面,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却是正面的。人类活动对青海湖裸鲤的正面影响具体表现为: 对青海湖裸鲤资源进行全面正确的认识,比如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以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为代表的科研单位开始对裸鲤的生存环境和活动规律进行研究,并进行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人为介入生态恢复,比如设立人工放流站、人工投放裸鲤鱼苗、划定保护区、封湖禁渔等措施。一系列措施的施行,加快了青海湖裸鲤资源的恢复速度,同时也是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良性影响的一个缩影。

  4 结论

  ( 1) 主观需求下的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不自觉性,对其所产生后果的认识具有滞后性。青海湖流域内的农牧业活动对裸鲤资源所造成的影响是隐性的,人们在裸鲤资源行将枯竭的 1980 年代才采取相关措施来救护裸鲤资源。

  ( 2) 人类活动对流域内环境的干扰,造成了裸鲤生长、繁殖所需水温、水量、河流流速、产卵河道的变化,是裸鲤资源量下降的主要因素。短时期内的捕捞强度大于其资源的再生补偿速度是青海湖裸鲤资源迅速衰竭的直接原因。

  ( 3) 裸鲤资源的衰竭已接近临界阈值,受自然条件限制,裸鲤资源恢复速度极其缓慢。虽然从 1980年代开始直至现在不断的采取封湖禁渔、人工投放幼苗等人为介入措施,但是其资源量仍维持在较低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大庆,张信,等. 青海湖裸鲤生长特征的研究[J]. 水生生物学报,2006,30( 2) : 173 -178.
  [2]曹诣斌,吴兰亲,等. 青海湖裸鲤类胰岛素生长因子 IGF - Ⅱ的原核表达[J]. 水生生物学报,2010,34( 2) : 459 -462.
  [3]王昱. 青海简史[M]. 青海: 青海人民出版,1992: 6.
  [4]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青海省志·青海湖志[M]. 青海: 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 203.
  [5]范晔. 后汉书[M]. 北京: 中华书局,1982.[6]张廷玉. 明史[M]. 北京: 中华书局,1974.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